第27章 精诚团结方能常胜不败(1)

作者:汤余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0:42

|

本章字节:6266字

曾胡治兵语录:湘军之所以无敌者,全赖彼此相顾,彼此相救。兵无论多寡,总以能听号令为上。不奉一将之令,兵多必败;能奉一将之令,兵少必强。


一支军队只要专心打造其战斗力就可以获胜。但一个庞大的军事集团要想胜利,除了要有强大的战斗力之外,还要学会协调配合。军队不能严格执行一个军令,它战斗力再强也只能落得个战败的苦境。反这,这个军队则能成为常胜军。湘军一开始只是一支几千人的军队,所以曾国藩全力培养其战斗力。随着时间的变迁,湘军越来越壮大,将领各自统帅军队。曾国藩顺应时势,果断地提出“和辑”思想。军队结构一层层升级后,曾国藩的管理思维也在一步步地攀升。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可以让一支军队兴旺发达,这是一点不为过的。在战斗规模渐大的背景下,曾国藩将他的“和辑”思想用到了极致。


安庆会战期间,曾国藩受到朝廷的特殊照顾。几乎每个关于他的奏疏都得到朝廷的肯定和认可。这就让曾国藩更加精力充沛地应对安庆会战。战争胜利后,曾国藩准备扩大战果,继续东进,直到攻克天京为止。


在相对安闲的休整期间,朝廷却发生一件震动整个国家的大事。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当朝皇帝咸丰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在临终前,咸丰帝遗嘱群臣,要求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辅佐幼帝载淳署理朝纲。这一消息传出,曾国藩感到一向善待自己的肃顺会独揽朝政。八大臣中不仅肃顺最突出,而且擅勾斗,权力欲甚强。本来曾国藩感到自己的仕途会更光明的。但随之而来的一次宫廷政变,让他惶恐不安。


肃顺控制朝政不久,慈禧太后在恭亲王奕的支持下,顺利铲除肃顺为首的八大臣,并改元“同治”。自此,慈禧太后开始控制幼皇帝垂帘听政。曾国藩本来不知道政变之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属员的私信中得到这一消息。当时曾国藩就如晴天里经受了一个霹雳,半日无语。在随后的日子,他更是忧心忡忡。如果朝廷清理肃顺余党,那他也不会安稳。曾国藩如临深渊。但他身边人都觉得没有危险,因为曾国藩一贯坚持不结党的政治路线。就他与肃顺的关系,表面上根本看不到,曾国藩连一封信也没有写给肃顺。


在慈禧进行地毯式的排查后,果然没有发现曾国藩与肃顺任何瓜葛。这就有了后来慈禧太后感叹曾国藩“实乃忠臣”的一幕。就个人情感上说,曾国藩更愿意与奕交往。这位恭亲王不仅学养深厚,而且性格谦和,不好大喜功。奕掌权之后,朝廷开始更加重用曾国藩,其直接目的就是想借助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861年11月,朝廷任命曾国藩署理苏、皖、浙、赣四省军务。四省巡抚和提督以下官员统统受制于曾国藩案下。很快,这四省的巡抚、提督基本上由湘军人物担任。到此为止,曾国藩基本上控制了中华大地富庶之地,独领大清朝的半壁江山。


得到朝廷的充分信任后,曾国藩决定尽忠职守。他将位于东流的两江总督府衙迁至安庆,作好发动更大规模战争的准备,夺取太平天国的首府天京。


在军事会议上,众将认为安庆已为湘军所有,天京西面完全暴露在湘军的眼皮底下,周围防城也在安庆会战被湘军攻占,要集中兵力打天京,肯定会取得胜利。但曾国藩不赞同这种说法。他觉得天京东面的江浙太平军依然强大。一旦从西面攻打天京,东面的援军会源源不断地上来。湘军只有控制天京东面的上海等地,东西两面夹击天京方能胜券在握。在一次商讨之后,曾国藩决定兵分三路向东进军,即左宗棠部攻打浙江;李鸿章征战江苏的苏州、常州地区;其弟曾国荃率主力进逼天京。这一部署非常高明,左宗棠和李鸿章的军队攻打江浙实为肢解太平军的四肢,而曾国荃直捣黄龙则是捂住太平天国这个巨人的头脑。如果不出意外,湘军必然能顺利攻克天京。


左宗棠首先发兵。他的六千军队没有费太大力气就攻入浙江境内。1863年9月,太平军主帅陆炳文放弃余杭之后,整个浙江除湖州、嘉兴之外,基本上回到了清朝的手中。两个月后,曾国藩收到上海士绅们的恳切请求,期盼曾国藩大军援救上海。之后曾国藩又接到朝廷谕旨,要求曾国藩派兵进驻浙江,解上海之围。曾国藩深知,上海富商云集,能保护上海,自己的军饷来路就宽多了。曾国藩认真看完上海士绅的邀请函,再拿起朝廷的谕旨,他毅然决然地决定出兵。


选将援浙的消息刚刚传出,湘军名将吴坤修就跑到总督府请战:“曾大人,坤修愿意募勇六千前往上海。”曾国藩目不转睛地看了他好一会儿,直到吴坤修感到窘迫时,曾国藩才开口:“不妥,上海非勇敢就可坚守。”吴坤修听了很是不解,他愣了一会,然后请求:“那是大人不相信我的谋略了?”曾国藩此时再没有出声,只是轻轻拂袖。吴坤修无奈,只得懊丧地离开。时候,李鸿章进来,问恩师为什么不让吴坤修援救上海。曾国藩答道:“吴坤修是贪图上海的财富,此战必无胜算。”李鸿章马上领悟。


曾国藩转身看着李鸿章:“少荃,我打算让你和舍弟曾国荃一同出兵,解救上海。”李鸿章当场即答应恩师的请求。之后,曾国藩又将曾国荃请来招呼:“我打算让你率两千湘军与李鸿章的四千淮军一同前往上海作战,你觉得怎么样?”曾国荃非常不解,上前道:“我的本职工作是攻打天京,如果时日耽误,那所有的前期工作都将尽弃。”曾国藩有些生气,但心中为曾国荃“守令如山”的精神所打动。于是他便没有强求曾国荃放弃攻打天京的计划,转战上海。


由于李鸿章不是武将,因此没有军队。湖南的湘军兵源越来越枯竭,曾国藩要求李鸿章到安徽募兵,组建全新的军事集团——淮军。当李鸿章带着两千五百淮军坐镇营垒,等待曾国藩的一声令下时,曾国藩正在为李鸿章没有作战经验而苦恼。在整个形势中,太平军的策略是西面防御,东面进攻。李鸿章到东面一定会遇到太平军的猛烈攻击。为了解决李鸿章无作战经验的困扰,曾国藩任命程学启开字营一千人、原霆字营和吉字营的郭松林、杨鼎勋等六营三千人随同淮军进驻上海。在江面上,黄翼升的四千淮扬水师也同步向上海挺进。曾国藩对李鸿章说:“你现已是淮军统帅,湘淮两军需要协调。你一定要树立威信,使全军号令一致,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百战不殆的好将军。”李鸿章激动之情不能抑制:“我一定会谨记恩师教诲,打一场漂亮的战役。”


李鸿章到达上海一年多,朝廷便任命他为江苏巡抚,几乎与曾国藩平起平坐。正所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李鸿章初战就胜利,他首先攻下了南汇、川沙。李鸿章方面锐气正盛时,已经进入苏南的李秀成军也风头正劲,接连击败了清军、英法军和常胜军。4月,李秀成又在南桥镇击毙英法军大将卜罗德,稳定了嘉定、青浦等地。李秀成将矛头直指上海的湘淮大军。程学启部队刚刚到上海就与李秀成军队遭遇。李鸿章果断下令,“迎头而上,淮军主力马上便到。”狭路相逢,只有勇者胜。两军血战半日依然分不出胜负。僵持中,程学启看到后方大军骤至,大声呼叫:“援军已来,将士拼杀啊!”结果,程学启与李鸿章一起在新桥地面上挫败了太平军,守住了淞江。淮军在上海站稳了脚跟。


淮军与湘军的协作赢得了与李秀成的首战胜利。李鸿章打算再打一仗时,发现李秀成大部已经撤离上海,前往天京对抗曾国荃和彭玉麟的水陆两军。这为李鸿章镇守上海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不久,黄翼升的淮扬水师全部开进上海黄浦江,一时间,湘淮联军实力大增。


7月,李鸿章下令程学启、郭松林率军与常胜军配合,攻打嘉定、青浦。双方苦战中,常胜军将军华尔中弹身亡。李鸿章当即任命白齐文代理常胜军统领职权。这时,湘军表现出非常顺从的素养。他们主动配合常胜军作战,而常胜军也积极听从李鸿章的调任。经过苦战,程学启与白齐文合力收复了刚刚落到太平军手中的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