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汤余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0:42
|本章字节:7302字
曾国藩语录:蝮蛇螫手,则壮士断其手,所以全生也。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再次对清廷发动进攻,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此次,英法联军直接向京津地区扑来。
北京告危,咸丰帝在宫中坐立不安。在议事大臣的建议下,清廷马上从全国各地征调精兵强将,上洛勤王。国内各路将领都收到勤王敕令。但此时太平天国运动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湘军正处于事实战略压缩阶段。曾国藩的大军正在全力攻打安庆之际,湘军主要指挥军将突然收到朝廷“勤王”的敕令。曾国藩马上意识到事情的紧迫性,他召见身边的战将:“皇上传达敕谕,要求鲍超军马立即上洛勤王,其部队由胜保统帅。”听到这一席话之后,在座众位军将无不惊愕:“不行,如果鲍超主力上洛,那太平军很可能会东山再起。”
曾国藩看到部将们激辩之情形,不禁摇头:“勤王事关重大,但地方势力干预中央政治是非常危险的。”胡林翼也认为:武将不能干政,否则将难免不测之患。曾国藩认为:这是朝廷施展的一举两得的阴谋。将湘军的精锐——鲍超部抽出来,一来可以缓解京津之困,二来可以削弱湘军实力。这一来一去,就让清廷中央对湘军的控制级别大大提升。而更让湘军将士不服的是,如果将正在攻打安庆的鲍超部撤出,那安庆战役的前景将非常不乐观。这一矛盾的境地让曾国藩进退维谷。为了顺利解决此事,他将“勤王”的消息通报给在各地驻守的湘军将领。
当曾国荃得到消息后,他急书复函给兄长,坚决反对上洛勤王的计划,并在书信中大力抨击清政府的腐败软弱。其言语可谓是大逆不道,但却合情合理。曾国藩认为这是大不敬,他认为,臣子不能挑衅主子的权威,就算主子有过错,臣子也不能喜怒动于颜色,这会让自己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为了平息弟弟的愤怒,曾国藩在家书中诚挚地表示了一种规劝而非恼怒的善诱心情。在咸丰十年九月十日的复函中,他就勉劝曾国荃:
“初九夜所接弟信,满纸骄矜之气,且多悖谬之语。天下之事变多矣,义理亦深矣;人情难知,天道亦难测。而吾弟为此一手遮天之辞、狂妄无稽之语,不知果何所本!恭亲王之贤,吾亦屡见之而熟闻之。然其举止轻浮,聪明太露,多谋多改,若驻京太久,圣驾远离,恐日久亦难尽惬人心。僧王所带蒙古诸部,在天津、通州各仗,盖已挟全力与逆夷死战,岂尚留其有余,而不肯尽力耶!皇上又岂禁制之而故令其不尽力耶?力已尽而不胜,皇上与僧邸皆浩叹而莫可如何。而弟屡次信来,皆言宜重用僧邸,不知弟接何处消息,谓僧邸见疏见轻,敝处并未闻此耗也。”
为了教育曾国荃恪守臣道,像自己一样做一个本分的官员,曾国藩还勉励他,“分兵北援以应诏,此乃臣子应尽之分。吾辈所以忝窃虚名,为众所附者,全凭‘忠义’二字。不忘君谓之忠,不失信于友谓之义。今銮舆播迁,而臣子付之不闻不问,可谓忠乎?万一京城或有疏失,热河本无银米,从驾之兵难保其不哗溃。根本倘拔,则南服如江西、两湖三省,又岂能支持不败?庶民岂肯完粮,商旅岂肯抽厘,州县将士岂肯听号令?与其不入援而同归于尽,先后不过数月之间,孰若入援而以正纲常、以笃忠义?纵使百无一成,而死后不自悔于九泉,不诒讥于百世。弟谓切不可听书生议论,兄所见即书生迂腐之见也。”
为了安定曾国荃的心,曾国藩又说:“弟只管安庆战守事宜,外间之事不可放言高论,毫无忌惮。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弟之闻本不多,而疑则全不阙,言则尤不慎。捕风捉影,扣槃扪烛,遂欲硬断天下之事。天下事果如是之易了乎?”“嗣后弟若再有荒唐之信如初五者,兄即不复信耳!”
从曾国藩的家书中可以看出,曾国藩要求意见最大的曾国荃不要以言语破坏了湘军的发展大计。但在“勤王”问题上,曾国藩也给了曾国荃一个满意的答复:尽量拖延时间,这样事情就不破自解。因为曾国藩对形势的变化胸有成竹。
在写家书之前,曾国藩非常忧虑“勤王”之后湘军将面临太平军反攻的局面。就在他一筹莫展时,有人让他与擅长外交事务的属臣李鸿章商讨一番。曾国藩想到李鸿章,顿时醒悟过来:“对!李少荃对勤王的事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准备好之后,曾国藩欣然来到李鸿章处,坐在密室内,与之商谈起来。
“这事是很棘手,但我们首先应该分析事态的走向。”李鸿章非常直接地表示。曾国藩摇头:“不行啊,一旦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那大清朝就倒掉半边江山了。”“那老师觉得大清朝会灭亡吗?”曾国藩若有所思地看着天窗:“大清政权不会灭亡,但要想列强撤军,那是要一番大周折的。”李鸿章微微一笑:“那就对了,我也觉得大清朝不会灭亡。无论付出什么代价,皇上都会与列强签订城下之盟。”曾国藩会意,碰了碰桌上的茶盏,眼睛里闪现出光彩道:“难道战与不战都会是同样的结局?”李鸿章抬了抬头:“哈哈!必然是这样,湘军在此平乱的紧急关头,可以尽量拖延时间。等朝廷与列强签订协约,那一切就过去了。”
听完这话,曾国藩鼓掌叫绝:“好!我名义上答应上洛,但实际上按兵不动。这样我们就安然自保了。”说完,两人心领神会,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曾国藩回府之后,稳若泰山地坐在大堂上,继续推进自己攻占安庆的军事行动。
这让曾国荃感到非常惬意,因为这样他就可以集中主力攻打安庆。而在勤王问题上,曾国藩“明答应,暗违抗”的策略很快就奏效。仅仅用了两个月时间,京津就被英法联军攻占。咸丰皇帝与懿贵妃迁逃承德。而各地方上洛的勇军基本上没有什么抵抗力量,只能形成零星的阻挡。咸丰十年底(1860年10月),中英、中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之后,俄国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中方赔偿巨额战争费用。
曾国藩得到消息后,既惊愕又高兴。因为清政府的损失之大远远超出他的想象;而高兴的则是事情的发展与他预想的一样。《北京条约》的签订,使湘军免除了实力被削弱的危机。同时,也为湘军在国内战争中赢得了更多的战略优势。之后清政府因为湘军攻占安庆有功,再没有追问此事。这说明,曾国藩在激烈动荡的政治环境中所表现出的卓越才能是古来稀有的。
在顺境中,曾国藩能展示自己的政治才能。在逆境,甚至是绝境中,他依然能自如地发挥自己的政治能力。这是一种高超的为官境界。
拓展
现实生活中,其实逆境并不可怕。当困难来临时,只要我们用一种利用和提升认识的心态来处理它,我们就能收获成功,在失望的绝境中开拓出一个有希望的未来。从曾国藩的人生中我们可以得出人生的真谛,曾国藩的办事精神可谓人人需要。在今天这个以商业行为为主导的世界上,我们更加感到曾国藩精神的强大。在绝境中寻找前途,这是多么值得引鉴的竞争法则啊!
台湾著名作家刘墉写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刘墉在美国生活的日子里,常常接触一些华人青年。有一天,一个青年人来到他身边告诉他:“我现在的老板非常抠,我常常被他‘吃’。”刘墉追问:“你老板到底怎么歧视你的?”那青年摇摇头,满面愁容:“他给我的薪水比别人低得多,而且一直拖延我的绿卡申请。”刘墉看着青年人的表情,非常同情地道:“这样的老板是不好,你还是不要为他卖命的好。”刘墉停顿了一下,接着告诉他:“但你这么长时间的工作不能白干。你得在公司坚持一段时间,多学点儿本领,然后走了也值。”
那青年人听完这一席话,马上领悟道:“对啊!多学点儿东西,以后去别家公司会顺利得多。”就这样,青年人开始在公司里偷偷地向同事学习。他一边工作一边记下工作内容和别人的工作情况。打字机和公司的办公设备坏了,他就主动拆修。实在没事做时,他就拿起办公室的扫帚清洁地板。这让公司上下都对青年人产生了好感。
大约半年之后,刘墉看到青年人,问他:“你辞职了吗?”那青年人精神振奋地回答:“不辞职了,现在老板对我非常好。”刘墉说:“看来你偷偷学习时优秀的一面让老板发现了。”原来,青年人听了刘墉的话之后,决定苦心学习。于是在忙完自己的工作之后,什么工作都做。一下子让老板和其他员工减轻了工作负担。在众人赞赏的情况下,老板决定给青年人加工资、申请绿卡、提供食宿等等。在与刘墉临别之前,青年人骄傲地告诉他:“老板对我刮目相看了。”刘墉微笑着摇摇头,看着青年人走入茫茫的人海中。
故事其实很平淡,但我们从中领会到的道理却不一般。这个青年人本来是不能承受逆境的压力的,但他在刘墉的指导下决定苦心学习,而这种苦心学习恰恰就是对抗逆境的好方法。这就是改变环境的力量。青年人让老板另眼相看之后,我们才真正发现,青年人在逆境中抱怨、灰心只能带来越来越恶劣的后果,逆流而上才是拯救他的唯一办法。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处处可以看到。在逆境中奋斗可以改变未来,这非常有道理。但在特殊情况下,自己资历和阅历都不够,我们很难改变环境。在巨大而不可左右的压力之下,我们巧施手段,往往可以实现逆流而上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