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用好一个人才,吸引一批人才(1)

作者:汤余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0:42

|

本章字节:8070字

曾国藩语录:选取人才的标准,首要的是要有节操而没有官气,有条理而不说大话。


我们常说:“伯乐常有,而千里马难寻。”天地之间藏龙卧虎,不可能没有千里马。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总是能通过种种方式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在曾国藩身上,我们能看到他无时无刻不在观察人才,无时无刻不在起用人才。在湘军中,人才问题的成功解决,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湘军的辉煌。


曾国藩曾经说过,古人认为好人才是完美无缺的,“神明变幻、超乎想象”等所有优点都要集中于一个人身上,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他认为,现实中没有完美的事物,更没有完美的人。只要一个人能在一方面表现出深谋远虑,那这个人就是人才。所谓完美之说只是空谈,或者说是古人一种理想化的求才标准,它更像是一个溢美之词。在长期的政治和军事生涯中,曾国藩形成了一套他自己的人才标准,即“首要的是要有节操而没有官气,有条理而不说大话”。对于人才,管理者或将帅要耐心地观察,悉心地培养。关于这一点,我们首先来看看曾国藩对郭意诚的态度。


咸丰初年,朝廷被太平天国运动搞得焦头烂额,眼看起义势力就要吞没中华东南大片土地,咸丰帝更加担忧。为了彻底消灭太平天国势力,他将身边的两个重臣召入宫中,共同商讨定国大计。群臣之首肃顺当场即提出:“中央力薄,我们需要建立一支新军来解决安国问题。”咸丰皇帝诧异地盯着肃顺,于是肃顺微微地低了低头,道:“我觉得让地方势力来组织团练,各方自保,这必能拖垮太平军。”咸丰皇帝沉思了片刻,然后轻轻地点了点头。就这样,允许民间办团练的政策在咸丰皇帝的点头之间得到了许可。


肃顺早就看上曾国藩,所以他向咸丰帝保奏,让湖南巡抚张亮基首先组织团练,皇帝很快就应允,军机处见皇上钦准,然后也就放权下去了。张亮基接到圣谕,心中一阵惊喜。眼看着太平军就要攻打湖南了,现在能组织团练,那湖南当能自保。他左思右想,决定让丁忧在乡的曾国藩任全权代表,组织团练。他的保奏上去之后,加上肃顺等权臣的斡旋,敕命曾国藩督办团练的谕旨很快就下来。于是张巡抚让候补道员栾璧城前去邀请曾国藩出山。但是,栾璧城的名字报到曾国藩府中,曾国藩却谢绝见面。无奈,那栾璧城只得徒劳而返。


张亮基接到消息大为惊愕。走投无路之下,他拜访了一位士绅,那位士绅是曾国藩的亲戚郭意诚,他的胞弟就是郭嵩焘,他是曾国藩的亲家。郭嵩焘知道朝廷会敕谕曾国藩督办团练,于是他写信给自己的兄长,如果曾国藩拒绝,就请哥哥前往慰劝。这次,张亮基巡抚又亲自来说了督办团练对国家、对湖南百姓的好处。郭意诚欣然应允前往曾府劝曾国藩出山。


第二天,郭意诚就来到湘乡县,径直奔向曾国藩的府邸。曾国藩听到是郭意诚拜访,心中大喜。因为在他心中,郭意诚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儒学大家,自己对其仰慕已久。他亲自相迎,将郭意诚请进客厅。两人先寒暄几句,又畅谈了一点哲思学问。郭意诚见曾国藩没有了戒备之心,于是掉转话题,劈头就说起让他督办团练的事情。曾国藩听了,长长地叹息一声:“不行,不行。我素无研究军事之学的精神,怎能贸然接受组织军队的重任?再说,新丧之丁,孝服未满,是不能轻易出郭的。夺情之举,圣明天子也不一定强逼的。”郭意诚见曾国藩依然固执,于是将实际情况分析了一遍,最后总结:“如果曾涤生不能放弃个人小义,那国家将不安,湖南百姓会陷于水深火热中。这难道是一个大学问家能做的吗?”曾国藩见郭意诚说得在理,心中难免产生一点动摇。于是说出了一些想法:“为公,我是该当仁不让。但就私情来说,我觉得我督办团练没有胜算。”郭意诚皱眉,急切地问:“什么私情?我一定帮你解决。”曾国藩轻轻地抹了抹额头说道:“上次张中丞大人让那个栾璧城来,兄弟一见便回绝。我觉得团练前途非常不吉利。”


郭意诚听了,哈哈大笑起来:“涤生,你是个宏才大儒,现在做事怎么迷信起来?况且,栾璧城这个名字没有什么不吉利的。”曾国藩严肃地说:“不是我迷信,而是事实上应该讲点凶吉祸福。”郭意诚睁大眼睛,认真地听曾国藩讲述。原来,曾国藩的官名和别号是他的本家前辈星冈公起的,分别叫“子城”和“居武”。之后,他如愿考中进士,在殿试前他的老师朱上彦提醒他:“居武”这名字不好,你的文才非常出众,将来一定能成就功名。但是,如果继续用“居武”这个名字,你可能很难被翰林院点中,不能入翰林之流。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恩师给他改字为“涤生”。之后,曾国藩果然被点中翰林。


因此曾国藩觉得凶吉祸福非常重要。而“栾璧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乱必成”。所以曾国藩觉得办理团练前途渺茫。郭意诚认真听着,并没有感到不耐烦,更没有认为这是一派胡言。他若有所思地道:“这样的故事我的确听说过:在乾隆年间,一位广东雷琼道官员见驾,皇帝见他叫作毕望谷,马上说他不懂礼数,把他革职;在道光年间,有个叫魏太平的提台,因为饺子的原因被皇帝贬官。这的确是要注意的。”他用扇子轻轻地拍了一下后脑勺,笑道:“对了,我认识一个叫曾大成的人。此人名字与你的抱负很相合,我就让他来请你出山吧!”说完,他就站起身来要去请。


曾国藩急忙拦住他,惬意地笑着:“好了,好了!今天能让你来邀请我,我已经很感动了。就不要再动劳他人了。”郭意诚也笑道:“涤生,还是让我去请吧!让我们有个吉利的开头。”曾国藩强拉着郭意诚回到座位上:“姻兄,你还是喝杯热茶吧!虽然那曾大成吉利,但也不如你有诚意。我决定接受张中丞的请求了。”郭意诚此时才激动起来:“太好了,只要你全力组织团练,国家将兴盛,湖南百姓能安定了。”曾国藩站起来,紧紧地握住郭意诚的肩膀:“郭兄,我看你做事诚恳,从不摆架子,而且能宽仁待人,如果可以的话,你就做我的左右臂膀吧!”郭意诚很快被曾国藩的真诚感染:“难道是曾公在试探我?那郭某受宠若惊了!”他将手放到曾国藩的肩上:“既然曾公这般抬举我,那我义不容辞。”


曾国藩的第一个得力助手就这样出现了。之后,曾国藩又向郭意诚提出发展卓越将领的计划,并由郭意诚来执行。在郭意诚的策动下,罗泽南、杨载福、塔齐布三员悍将成功进入湘军团练。这三员大将也成为后来湘军最重要的作战王牌。曾国藩见郭意诚能力如此超凡,心中大为叹服。在曾国藩心中,郭意诚是个有官威却没有浓厚官气的人,做事很实在,从他劝说自己组织团练的事情就可看出这一点。


曾国藩开始全力组织团练之初,罗、杨、塔三人迟迟没有到来,营中无他人可用。于是他又找到郭意诚:“姻兄,你可否再推荐一两人?”郭意诚非常诚恳地道:“此地倒有一个,但他现在刚从贵州回来,而且他学问深厚,可能不愿寄人篱下啊!”曾国藩马上明白过来,郭意诚说的是胡润芝。思量一二,曾国藩道:“你说的是胡润芝吧!他是我的朋友。诚如尊论,此人不会寄人篱下。”郭意诚笑了笑又道:“那我还认识一人,他就是湘阳县的左宗棠左季高先生。”


曾国藩睁大眼睛:“这个人是人才,但性格高傲,目中无人。若无恩惠于他,他是断不会毕恭毕敬的。”郭意诚见曾国藩小心谨慎,于是拍拍他的手背:“要不这样吧!如果曾公急于用人,我可以让我的弟弟郭嵩焘前来助威。”曾国藩大喜。但此时,郭意诚提出要回省赴任的请求。曾国藩急忙喊道:“你万万不可离去。”郭意诚连忙摇手:“不行,我是张中丞的属将,必须回去了。”曾国藩见状,只得让他离开。但在此之前,郭意诚亲手张罗,将罗、杨、塔三员悍将请到湘军团练之中。自此,湘军就一天天地壮大起来。


湘军能起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郭意诚的功劳。在任用郭意诚的过程中,曾国藩看到选拔人才的基本定位,即“选取人才的标准,首要的是要有节操而没有官气,有条理而不说大话”。


拓展


如今,管理者最担心的就是人才短缺问题。按常理来说,现在的人才应该是越来越多,企业管理者应该人才充足才对。但是,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随着人才标准的提高,真正能让管理者们满意的“千里马”并不多。于是就有了企业中人才急缺的情况。不过,只要我们是一个称职的伯乐,相信人才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曾国藩就认为,天下没有现成的人才,只要发现人有一技之长,就可以招募过来加以锻炼,然后就形成所谓的“人才”。事实上,这种主动打造人才团队的精神正是我们需要的。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将“发现人才”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在任何时代,那些成就历史伟业的成功者都是善于发现人才的高明者。中国的每一位建功立业者,都能发现身边人有什么样的才能,然后合理地对他们加以任用。在各得其所的管理分配机制下,一个强大国家或者一个伟大的时代就产生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发现人才几乎成为伟人们的必修课,而其中的佼佼者当属汉高祖刘邦了。


我们都知道,刘邦用了半生的时间与西楚霸王项羽在战场上角逐。在实力上项羽明显要强于弱小的刘邦,但最后还是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这其中原因众多,有人说是刘邦的英明决策,也又人说是刘邦讲仁义……我们且说说刘邦在识才方面的高明之处。


大汉江山刚刚安定不久,刘邦即在宫中举行盛大宴会。他邀请了各路王公大臣赴宴。酒到半酣,刘邦高举酒盏,对众臣子说道:“今天国家栋梁们难得相聚,大家可以开诚布公地讨论一下,为什么我刘邦会夺得天下,而威名赫赫的项羽却不得善终呢?”宴席上平静了片刻,大臣高起、王陵站起来大声地说道:“我觉得陛下在对待部下的热情上不如项羽,项羽不轻易责骂部下,这是陛下不如项羽的地方。”他们停顿一下,然后又娓娓地道:“但陛下赏罚分明,对功臣能施之以礼,动之以利,所以大将们才一心攻城拔寨,屡建战功。而项羽嫉贤妒能,一旦手下人建立奇功,他不但会不加赏赐,而且暗地里还会打压他们,生怕谁的才能超过他。这样一来,项羽自然兵败如山倒。”两人说完,众臣子都一致点头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