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浦云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0:42
|本章字节:9838字
1造反的传说
话说金陵城被湘军攻陷,杀了一个尸山血海,十几万平民百姓遇害。而洪秀全早在此前就已经病死城中——也有人说是服毒自杀了。总之,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失败了。
金陵陷落时,李秀成带领最后一支部队掩护幼天王突出重围,结果自己受伤,只好在方山一带隐藏起来,不久被山民出卖,落进了湘军手里,李秀成说了:你们不用审问,我自己交代问题吧。
于是李秀成弄了间小屋,埋头狂写,一家伙写出近十万字的“交代材料”来。
接着就传出小道消息来了,说李秀成暗中劝曾国藩起兵造反,他愿意帮着老曾联络太平军残部,联手推翻清王朝,重光汉人江山……有这个“小道消息”做引子,自然又引出了其他传闻,比如,曾国荃带着吉字营帐下几十员大将跑来劝曾国藩“黄袍加身”起兵造反,他的谋士王闿运也来劝他:反了吧,咱们汉人早就该反了!
这些“小道”消息全都无法证实,所以是真是假,不太好说。但就在金陵被攻克的同时,朝廷确实开始对曾氏兄弟“采取措施”了。
当然,采取措施的步骤是按着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来安排的,也就是所谓的“先礼后兵”。
金陵刚被攻破,朝廷立刻下旨,封曾国藩为太子太保,世袭一等侯爵,赏穿黄马褂,戴双眼花翎。曾国荃封太子少保,一等伯爵,黄马褂和双眼花翎也都给配齐了。
这一套东西,主要是东太后慈安下令赏的。
“东边”打赏完之后,西太后慈禧那边开始找碴儿了。
首先,破城之后曾国荃赶紧上折子向朝廷报捷,很快朝廷来了圣旨,把曾国荃骂了一顿,说:曾老九!你刚破城,不在城里守着,却跑回雨花台大营写折子报捷,结果造成太平军上千人突出重围!你这人办起事来怎么这么不靠谱!
一顿臭骂,把曾国荃整得直犯迷糊。
紧接着慈禧那边又发来圣旨,严厉查问金陵城里金银财宝的下落,然后恶声恶气地数落曾国藩:“你手下这帮人,从你弟弟曾老九算起,你都给我看好喽,别让他们打了胜仗就骄狂起来,这样你们才能始终得到朝廷的宠信!”看了这道圣旨,曾国藩脑门子上直冒冷汗。
朝廷这是在干吗呢?
是在敲打曾国藩,让他“表态”:你是不是打算造反?给个痛快话儿!
眼下正是曾国藩势力最脆弱的时候。
刚拿下金陵,他那帮“恶鬼”手下抢劫抢疯了,他的吉字营已经“散架”了,就算立刻拢起来,战斗力也会打个对折。这个时候朝廷伸手掐住老曾的脖子,逼着他立刻表态:你到底造不造反!要反你就赶紧反!不反你就赶紧给我表表你的忠心!
这位年轻的慈禧太后可真厉害。她选的这个节点太准确,也太巧妙了。
确实,攻克金陵后的这两三个月,是曾氏湘军的“节点”。
因为曾国荃太浑蛋,私招人马,给曾国藩造成了筹饷的巨大困难。为了弄钱,他得罪了湘军里的几个“大佬”,现在这些人跟他的关系,有的已经闹掰,有的若即若离。
而为了独得大功,独得大财,曾国荃仗着哥哥的势力,挤走了“曾系湘军”的其他部队,这些人很多都因此对曾氏兄弟有了成见,跟他们面和心不和了。
同时,清廷的头号猛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已经带着精锐骑兵悄悄出现在金陵附近,江宁将军富明阿占据着扬州,不声不响地对曾国藩形成了包围之势。但朝廷用种种手段防着曾国藩,并不说明曾国藩“打算造反”。事实上曾国藩根本就没想过要造反。
一、老曾是个儒生,从小读的书都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以他没有造反的那种“思维”。
二、清廷对老曾也算不错的了。尤其慈安、慈禧、恭亲王他们,一上来就对老曾放权,后来又封给他一等侯爵,外加双眼花翎黄马褂……老曾是个苦出身,湖南乡下小地主的儿子,能混到今天他也该知足了,好端端的干吗造反?
三、老曾的亲信吉字营、霆军,那都是什么东西呀!尤其吉字营,饿鬼一群,抢完金陵,他们全都“吃饱”了,根本就不想再打仗了,用这样的部队造反?恐怕还没上战场呢,一半人都逃跑了。
四、假设老曾造反,湘军里大概只有吉字营、霆军、彭玉麟水师三支人马愿意跟着他干,其他几路人马,像左宗棠、沈葆桢、李鸿章,这些人都不会跟着老曾造反,弄不好他们还会立刻冲过来跟曾国藩开战,那样的话,曾国藩直接就被打垮了。
五、造反,需要领导者体魄强壮,必须是个“超人”才行,可老曾身体很差,病病歪歪的,就这副小身板儿也不是造反的“材料”吧?
……其实不必罗列这些原因,只需要反过来问一句:曾国藩想造反,他倚仗什么?
根本无所倚仗。
说“曾国藩造反”,其实只是一种幻觉。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幻觉,是因为咱们这些后人看到了清朝在后面四十多年间的种种倒行逆施,给整个中国带来了多么巨大的灾难,咱们心里疼啊!所以大家就开始幻想:要是曾国藩那个时候能造反,推翻大清,会不会后面这几十年,中国的情况就好一些?
可历史不是一盘象棋,不能重摆,没有悔棋……在那个时代,从曾国藩的角度来看,慈安、慈禧、恭亲王,这些新主子们还算“圣明”。他怎么会知道日后慈安早逝,慈禧变坏,恭亲王变,中国会因为这些“主子们”的混账而遭遇那么大的挫折。
另外,曾国藩的时代,整个中国还没有“睁眼看世界”,就算曾国藩真的造反——而且假设他真就成功了,建立了一个“曾朝”,那这个新朝代和大清朝有什么区别?
没啥区别。没有新文化,没有新科技,没有一代新人,什么都没有。
只有一场血战,无数人白白送命,换来的是个和原先一模一样的封建朝廷,而中国在残酷的内战中将变得更加虚弱。
所以“曾国藩造反”,只能是个传说。
既然曾国藩没有造反的意图,也基本没有造反的条件,那为什么朝廷还要左一道右一道地防着他呢?
朝廷对曾国藩设防再三,和曾国藩想不想造反,这是两码事。
朝廷当然要防着曾国藩这老家伙起来造反。因为防备臣子造反,本来就是这帮太后、王爷、亲贵大臣的本职工作嘛,他们这帮人一辈子除了吃喝玩乐就是躲在紫禁城里开小会儿,会上的大部分内容无非就是算计手下这帮大臣。
这就叫“治国”嘛。
对曾国藩来说,他并不想造反。可对清廷来说,必须要尽一切力量防止这老家伙“造反”。现在曾国藩已经坐大了,要想控制他,摆平他,除了派兵“围堵”之外,一个更有效的办法就是分化他的手下,让这些人不听老曾的,至少不跟着老曾起来造反。
那怎么才能把“铁板一块”(朝廷认为是铁板一块)的湘军将领分化开呢?
只有一招,就是给他们封官。
以前曾国藩刚出来混的时候,想当个巡抚都那么难,花七年工夫才混成两江总督,可现在清廷来了个“大撒把”!
李鸿章,当总督!左宗棠,当总督!彭玉麟,当总督!杨岳斌(载福),当总督!
下面那些资历较浅的将领都去当巡抚、布政、提督、总兵,吉字营的李臣典封了子爵、萧孚泗封了男爵,什么朱洪章、彭毓橘、刘连捷、张诗日……乱七八糟这一大帮,全封了大官。
当然,不能光封曾国藩手下的将领,像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那些部队也全都一样,凡是有功的,“奏捷折子”上有名儿的,一律封官,封大官!
好家伙,真是太慷慨太大方了。简直拿官帽当了馒头,谁想吃就往谁手里塞几个。
这个办法还真不错,眨眼工夫就把曾国藩给架空了。
那些湘军的头面人物一个个当了大官,当然就更不想造反了。这样一来,就算曾国藩有反心,没有党羽,他也闹不起来了。
这一招实在高,有个名堂叫做“饮鸩止渴”……你瞧,一个曾国藩还没搞下去,倒有十几个曾国藩站起来了!
虽然这十来个“新曾国藩”个个都不想造反,可是大清国的地方督抚实权已经让他们分走了一半儿,接下来,这些人自然而然地控制了各省的军权、政权、财权,他们再保举他们的亲信当官,进一步把持地方权柄。接着,那些排在“第一梯队”的湘军大佬们又顺理成章地挤进中央,开始和满洲王公贵族坐在一个桌儿上讨论朝政,出谋划策……一来二去,把大清国二百年“满人专权”的魔咒给破了个干净。
结果,大清国渐渐有了活力,老百姓渐渐有了思想,读书人不再只读死书,眼界越来越开阔,脑子越来越灵活,新工业、新军事、新外交、新教育、新思想还有新政治,一一被引进了大清国。这个死水一潭的朝廷在不知不觉间越来越松动,越来越开明,同时也在一块块崩塌,一点点瓦解,到最后,当一代新人终于起兵“造反”的时候,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个恶狠狠的大清帝国其实早已成了“纸老虎”,以至于革命党几乎只打了一仗,就把这个朝廷给推翻了。
可能很少有人想过这个问题: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在改朝换代时,往往伴随着尸山血海,甚至国土的割裂。可清朝消亡时,一切却是那么平静,那么迅速……对当时的中国来说,这种平静和迅速,是多么珍贵,多么难得。
2裁撤?遗弃!
既然慈禧太后代表朝廷连下圣旨,逼着曾国藩对“是否造反”立刻表态,而曾国藩这个老夫子又不打算“造反”,那他当然要赶紧表明自己的态度了。
“表态”的第一个行动,就是杀了被俘的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
李秀成的内心世界挺复杂,是个多面性而颇具争议的人物。但不管从哪个侧面分析,总让人觉得他虽然被俘,而且写了一份长长的“供状”,但李秀成这个人绝不可能真心降清。现在他在曾国藩面前做出“配合”的姿态,很可能是作了两手准备。
如果曾国藩真想起兵造反,那李秀成真的可以联络自己的旧部,先和“曾老妖头”合作,跟大清斗一场,将来胜利之后,再做别的打算。
可要是曾国藩根本不打算“造反”,那李秀成前面的所有行动,就全成了“伏笔”,等到被押解京师,肯定会有朝廷里的亲贵重臣来审问他,这时李秀成就可以压低声音告诉那个审官:某年某月某日,曾国藩亲自到牢里来见我,问我太平军尚存多少兵力,领兵各王各将都是什么性格,其中哪些人最恨清妖,可以不计前嫌,和曾某人“那啥”一下……如果能有机会对满洲权贵们说出这句话来,那李秀成也就算给死去的天王和太平军的众兄弟姐妹们报了仇了。
可惜,曾国藩真的不想造反,而且这个熟读史书的老“妖头”也已经看破了李秀成的计划,所以他赶紧把李秀成给杀了。连李秀成留下的口供也都被“修改”之后,这才上交朝廷。
曾国藩杀李秀成,就说明他绝对不打算利用李秀成去“联络太平军旧部”,这是老曾向朝廷表忠的一种方式。
所以看到曾国藩不向朝廷报告就杀了李秀成,慈禧太后并不生气,相反她倒是松了一口气。
当然,这个精明的女人还是派了江宁将军富明阿跑来调查取证,弄清李秀成是不是真的死了——结果证明是真的。
曾国藩杀了李秀成,说明他不想跟“太平军旧部”联系。这么强大的一支力量放在眼前,老曾都不去利用,可见他并没有造反的意图。于是朝廷对曾氏兄弟的威逼立刻减轻了。
但是仅这一点,还不足以把曾国藩整个“洗清”。于是曾国藩又弄了几盆“清水”,准备把自己从头到脚“洗”个干净。
首先,金陵城破一个月后,局面刚刚稳定下来,同治三年(1864)七月二十日,曾国藩正式上奏,请求把湘军吉字营的兵员裁撤一半,从五万减至两万五千!
看了这个奏折,慈安、慈禧、恭亲王三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时竟不知如何回复才好。凑到一块儿开了个碰头会,这才给曾国藩下旨:你也太性急啦,吉字营的乡勇们很凶的,一下子裁掉两万多人,万一他们闹起事来反而麻烦。不如这样吧,你们自己商量商量,从吉字营挑些精壮的乡勇补充到绿营兵里去。其他人嘛,咱们慢慢儿裁,不急不急……朝廷“不急”,可老曾很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