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赶鸭子上架(2)

作者:南浦云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0:41

|

本章字节:10690字

曾国藩不是不会写诗,他从小诗赋就比文章强,在京这些年更是写了无数的诗,可那些全是歌功颂德、见景生情、无病呻吟之类,眼前这一首虽然像个顺口溜,可它却是踏踏实实真正管用的东西,所以这几句顺口溜比曾国藩前半辈子写的任何诗都精彩。千万句美丽的废话,不如一次踏踏实实的苦干。


诗写好后,曾国藩把它抄成好多揭帖,在全县到处张贴,渐渐地,民心真就稳定了下来。曾国藩在这上头得了甜头,赶紧趁热打铁准备第二步,就是把大家组织起来,齐心合力跟太平军斗。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曾国藩又编起了顺口溜:


走出门来无屋住,躲在山中北风号。夜无被铺床板凳,日无锅甑切菜刀。这种风俗实不好,城隍土地都烦恼。万一邻境土匪来,不分好歹一笔扫。富者钱米被人抢,贫者饭碗也难保。我们如今定主意,大家齐心共努力。一家有事闻锣声,家家向前作救兵。你救我来我救你,各种人情各还礼。


这么做行不行呢?


够戗!


从这首顺口溜中可以看出,曾国藩脑子里并没有组织团练的具体办法,只是打算搞个“村村自保”的松散组织。当然,他不是不想搞团练,而是根本不懂得怎么搞法。要是按他的意思去办,太平军真的杀过来了,这些松散组织起来的老乡们肯定不堪一击。


但曾国藩此时已经没时间去想这么多了,因为危机正在临头,只能搞成什么样算什么样吧。留住了人,组织起来,现在就该弄点武器“武装”一下这帮老乡们了。


在这方面曾国藩似乎比较“内行”,毕竟他早年兼过兵部侍郎,对各种新式武器的使用方法基本上达到了“没吃过猪肉但见过猪跑”的程度,于是又编了第三首顺口溜:


要保一方好土地,大家学些好武艺。武艺果然学得精,纵然有事不受惊。石头要打二十丈,石灰罐子也一样。石头灰罐破得阵,叉耙锚子一齐进。火器虽然是个宝,鸟铳却要铸得好。火药也要办得真,不然炸裂反伤人。唯有一种“竹将军”,装得火药大半斤。三股麻绳紧紧缠,一炮响动半边天。


这更不靠谱了。


这些玩意儿上哪找去?找来了能有多少,够用吗?这些老乡们会使吗?


这种时候应该先在依山险峻的地方扎起寨子,然后让老乡们学学射箭,多打造些匕首绑在木棍上,棍子越长越好,不会武艺也可以举着乱捅。然后好歹训练训练,让大伙儿学会临危不乱,齐进齐退。可老曾出的主意多半是凭空想出来的东西,根本不切实际。如果太平军真的杀过来了,估计曾国藩眨眼工夫就得做了人家的刀下鬼。


幸亏此时太平军还没站稳脚跟,正沿着湘江北进,急于攻取武昌、金陵,没工夫跑到这个小小的白杨坪来折腾。


细想起来曾国藩这人真是很有趣,他的书呆子脾气怎么都改不了,每当接手一件新工作时,一开始总是进入不了状态,非得给他足够的时间,想清楚了,摸索透了,这才渐渐做出成绩。


可曾国藩却又有个特点,那就是一旦让他想清了,摸透了,他做出的成绩就会越来越大,稳步前进,直到超过了所有的竞争者。


也许曾国藩和洪秀全两人的区别就在这里。


曾国藩就像一个“好学生”,人有些呆气,办起事来动手慢,进入状态也慢,但他很有原则,立场坚定,又善于反思,懂得自律,所以他的事业总是一开始比较笨拙,越往后越精彩。


而洪秀全却像一个“坏学生”,胆子大,脑子快,敢于打破常规,所以进入状态特别快,可他却不善反思,也不能自律,全凭着一股天生的冲劲儿。结果他的事业是前边热闹,后边凄凉,最后,被自己不加自律的“私心”所毁,败在了这个呆头呆脑的“好学生”手里。


3老倔头


总算曾国藩福大命大,太平军急着夺取大城市,没工夫到他那个破村子里找事儿,从湘乡附近冲过去,沿着湘江走了。老曾这边才松了口气,朝廷已经来了圣旨,命他在家乡办团练。


接了这首圣旨曾国藩很不高兴,认为咸丰皇帝不懂事,不近人情!老曾的母亲刚刚过世,正有热孝在身,怎么能在这个时候让老曾去办什么团练呢?


说实话,咸丰这人确实不怎么懂事。他年轻,办事没经验,加上天生的心眼儿小,眼窝子浅,既不善于发现人才,又爱发脾气爱记仇,办起事儿天上一脚地下一脚,经常不着调,而且他对汉人很不信任,随着太平天国势力越来越强,咸丰皇帝对汉人也越来越不信任了。


就这么个暴躁荒淫的糊涂玩意儿,刚一登基就遇上这么大的变故,早就晕菜了。他哪里想得到让曾国藩去办团练?这个事儿根本就不是他想起来的,而是别人支的招儿。


推荐曾国藩的,正是他当年在北京拜的第一位老师——唐鉴。


唐鉴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大家,早年曾国藩这个书呆子在学问上还没开窍的时候,多亏这位大儒教了他一两年,才把曾国藩从“书呆子”变成了学者。现在这位唐老先生早已退休,但晚年仍然发挥余热,跑到金陵书院去教书,在江南一带极有影响。这位老夫子对曾国藩印象特别好(曾国藩朴实厚道稳重节俭,这样的人最招老年人喜欢,所有和他打过交道的老前辈都对他印象极好,包括道光皇帝),所以太平军一起来,唐鉴就借助自己的影响力向咸丰皇帝推荐曾国藩担任“湖南团练大臣”,而且把曾国藩从头到脚狠狠地夸了一番,捧得跟一朵花儿似的,说他学问超群,为人诚朴,才干卓绝,绝对是个“忠诚谋国之臣”!


咸丰皇帝这时候刚上台,是很糊涂的,手底下谁有才干谁有本事,他也闹不清。现在唐鉴把个曾国藩抬得这么高,他也就干脆信了,立刻在咸丰二年(1852)十一月下旨,命曾国藩担任“帮办湖南团练大臣”,而且给了他一个特权,叫“便宜行事”。


什么叫“便宜行事”?


就是说曾国藩有权编练乡勇,挪用银两,分发武器,甚至有权任意杀人。一句话,凡是便宜你就占吧!除了造反不行,其他的都行。


说实在的,咸丰皇帝给老曾的权力不可谓不大,对他的信任程度不可谓不高,可曾国藩就是不愿意出山,原因很清楚:母亲刚去世,正在守孝。“守孝”既是儒家最看重的人伦之道,朝廷又有明文规定,所以曾国藩不能出来做事。


这个书呆子,呆气又犯了。


这时候就看出曾国藩平时结交的朋友网罗的人脉了,自从曾国藩回到老家湘乡,每天都有成群的人给他写信,请他出来在湖南主持大局。


第一个写信请曾国藩尽快出山的,是他的学生江忠源。


江忠源是个天生的将才。这时候他已经组织起一支湖南乡勇(此为最早的湘军)跟着向荣他们那一票八旗绿营“窝囊废”在桂林、永安、全州、道州、桂阳、郴州、长沙打了好多仗,屡立战功,也初步证明了团练乡勇比国家正式的军队更强悍善战,渐渐引起朝廷的注意了。


跟所有和曾国藩打过交道的人一样,江忠源对自己这位老师也非常佩服,所以自打曾国藩回到老家,江忠源就不断来信,每封信都绕着弯子地劝曾国藩赶紧出山,组织团练。


可曾国藩不听。不但不听,还有点儿不高兴了。


确实,老曾特别喜欢江忠源这个学生,可是在一百个“喜欢”里却也夹着一个“不喜欢”,那就是他嫌江忠源不为母亲守孝,急着出去“折腾”。


说来也巧,就在曾国藩母亲去世那年,江忠源的母亲也去世了。江忠源也是回来奔丧,刚到家,太平军就已经杀过来了,江忠源也碰上和曾国藩一样的问题:是守孝?还是出战?


为此,小江专门写信问了问老师的意见。


当然,老曾怎么回复,咱们猜也猜到了。


曾国藩立刻严词告诫自己的学生:“听说朝廷召你出山,可我觉得你应该称病不出,守孝要紧!确实,自古就有放弃守孝从军卫国的事,可那是武人的行为,你是个文官,打仗的时候武将们才应该上战场,文官则还是以在家守孝为好。咱们这些人应该给世人做榜样,可别胡来!”说完这番话,曾国藩可能觉得不够严厉,又特意补上一句:在这样的“大节”上要是行偏踏错,你这一生可就不算是个完美的人了……但江忠源最终没听老师的话,还是扔下“孝道”打仗去了,结果弄得曾国藩很不高兴。现在江忠源反过头来劝他出山,你说曾国藩能听这个学生的劝吗?


所以江忠源怎么劝,曾国藩也不挪窝。


除了江忠源,曾国藩的老乡罗泽南也在劝他出来办团练。


罗泽南是一位大名士,湖南湘乡除了曾国藩,第二有名的人物就数他了。此人精研理学,到处设馆授徒,教出来无数的弟子,但与一般的腐儒不同,罗泽南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忠义”情结,所以他的弟子中有好多人后来都追随老师加入湘军,像李续宾、李续宜、蒋益澧、刘腾鸿、杨昌浚这帮湘军悍将,全是罗泽南的弟子。


罗泽南这么有名,在湘乡一带混得这么火,跟曾国藩又是铁哥们儿,曾国藩还让自己的两个弟弟曾国华、曾国荃到罗泽南的学馆里上课,后来在北京一有机会就想方设法举荐罗泽南。现在太平军攻进湖南,罗泽南已经开始组织团练,准备打仗。可他是个无官无职的人,只能靠着自己的名声招兵买马,组织的团练没有官府支持,处境很困难。知道曾国藩也回老家来了,罗泽南当然拼命劝曾国藩赶紧出来主持大局,好让他组织的那批乡勇们有个依靠。


可曾国藩就是不答应,怎么说也不答应。


没办法,罗泽南只好问曾夫子:你说,是为母亲守孝重要,还是为国尽忠重要?


这个问题厉害,要换个人就不敢回答了,不敢回答,当然就输了。可老曾这人是个老倔头,所以他就答得上来。


当然是替母亲守孝重要。国家有这么些能臣,个个都在为国尽忠,可我这当儿子的就这么一个妈,所以我应该先守孝,守完孝再尽忠。再说了,本人是个文官,统兵打仗一律不懂,上了战场也没用处,弄不好还耽误事儿,所以我还是在家守孝吧。


你看,如果曾国藩不敢说实话,虚头巴脑,那他就被罗泽南问住了。可他说的都是实话,一点也不掺假,结果把罗泽南给说得没词儿了。


罗泽南这边刚应付过去,湖南巡抚张亮基的信又到了。


湖南巡抚相当于湖南省的省长,但这个张亮基却是刚从云南巡抚任上调到湖南来的,对当地的情况并不熟悉,他是怎么知道曾国藩的呢?


原来是左宗棠向张亮基推荐了曾国藩。


左宗棠字季高,是湖南湘阴人,跟曾国藩是老乡。这个人是个奇才,同时也是个怪才。说他是奇才,这人的才气之高惊世骇俗,不管是谁见了他都要佩服三分,多大的官只要跟他聊几句,马上肃然起敬,立刻就想拉他过来给自己做事,从林则徐到张亮基再到曾国藩,个个都是如此。


说他怪,左宗棠也真是个怪人。他志大才高,可是偏偏运气不好,在下面考试,回回考第一,到北京考进士,却一连三次都没考中。他的脾气暴烈异常,极度自以为是,说得严重点,“自恋”倾向严重,不管是谁刚一接触他,立刻被他的才华吸引,可时间一长,很多人都受不了他,像曾国藩、李鸿章,这都是一朝的人杰了,可他们最终全跟左宗棠闹翻了脸。


眼下左宗棠投到新任湖南巡抚张亮基门下,也像平时一样,张亮基跟他聊了几句,惊为异人!对老左极度器重,就让他说说今天湖南省内哪些人有本事,可以给巡抚帮忙?左宗棠第一个就说曾国藩。


因为在湘阴、湘乡这几个县,曾国藩是头号大才子、大名人、大官。


于是张亮基一边给皇帝上奏折推荐曾国藩,一边写了亲笔信,恳请曾国藩出山,帮他组织团练。


可这位湖南省长也请不动曾国藩。老曾的借口主要还是原来那些:为母守孝是大事;他一个文官,上战场也帮不上忙。


你看看,老师推荐,学生恳求,朋友劝谏,封疆大吏来请,加上皇上的圣旨,这么多人众口一词地劝曾国藩出来办团练,可这个老倔头就是不答应。


其实曾国藩并不是完全不为所动,他的内心也在激烈搏斗,反复挣扎。可这些学生故旧包括皇上在内,还没有一个人、一条道理可以彻底说服他。


另外老曾肚子里还有好些潜台词:自己是个京官,对组织团练很不在行,筹粮筹款也都不懂。团练不是正规军,将来办团练,肯定会和地方上的文武官员发生争执,那时问题不好处理,弄不好给自己惹一身麻烦。再加上他跟这个张亮基又素不相识,心里不托底。


最重要的是,他知道“满汉之分”的严重性。


满人是主子,汉人是奴才。大清国二百年间汉人从未真正掌握过兵权。如果自己出来办团练,一旦把事儿做大,兵权在手,必然遭到满洲权臣的猜忌,弄不好甚至可能掉脑袋。


总而言之,不管从哪个方面看,他都不愿意出来工作,还是在家守孝的好。可就在这个时候,太平军把曾国藩给说服了。


这天下午,曾国藩回信拒绝了张亮基的邀请,正坐下来写奏折,琢磨着怎么回绝咸丰皇帝的时候,家人忽然跑进来告诉他:太平军已经攻克了武昌,传说他们正兵分两路,一路直扑金陵,夺取江苏,另一路准备反扑湖南,占领湖南全境。


正在曾国藩惊愕之时,他的另一个好朋友郭嵩焘登门拜访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