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浦云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0:42
|本章字节:8710字
要说左宗棠这样的为人态度,他结下的仇人可真不少。湖南省的第二号人物布政使文格就是他的仇人之一。见樊总兵吃了这么大的亏,文格就在后面撺掇,让老樊找湖广总督官文去告左宗棠。
官文,又是这老小子……官文可真厉害!这人眼里原本就看不上汉人,而左宗棠在湖南的狂劲儿,官文也知道。现在见有人来告他的状,官文二话不说,先帮着樊燮把状子递进了京城的都察院,然后自己也直接给皇帝上奏参左宗棠。一个双管齐下,把咸丰皇帝也惊动了。
在咸丰皇帝眼里,左宗棠这个“湖南师爷”真是比蚂蚁还小,随便在官文的奏折上批了个“严查”,官文立刻派人到湖南来逮左宗棠。
湖北的官差到了长沙,可把骆秉章给惊了。
没有左宗棠,他老骆在湖南就玩儿不转了!赶紧保护左宗棠,把湖北来人支应回去,同时给皇帝上折子,说明左宗棠是被樊燮诬告了,又把关于樊燮贪污、玩忽职守等罪状一起寄到北京。
这一下才真正引起了咸丰皇帝的注意。
原本在咸丰眼里,左宗棠连个蚂蚁都不是,却想不到连湖广总督都亲自上折子参他,说他“把持湖南政务”,现在湖南巡抚又亲自上折子保他,为了保一个师爷,不惜扳倒一个总兵!这说明什么?不正说明这个左宗棠把持了湖南一省的政务吗?
这一下子咸丰皇帝生气了,下旨把骆秉章臭骂一顿,又命令下面的官员严查,如果左宗棠“把持政务”确有其事,就在湖南当地直接把姓左的给宰喽!
这一下所有人都傻眼了。
要说左宗棠是真有绝的。都这样了,他还在闹。居然带着自己的女婿就要上北京,一来要赶考(打算考个进士),二来准备直接到刑部衙门去对质,如果官司打输了,就干脆死在北京算了。
要真依着左宗棠的闹法儿,估计他直接死在北京了。幸亏老左还有一帮明白事理的朋友。
先是胡林翼替他帮忙,一边拦着他,让他别去北京找死,又请人到北京疏通关系,主要是走肃顺的后门儿,而老胡自己则亲自到官文家里去说情,同时知会曾国藩,让老曾赶紧上折子替左宗棠说话。
结果这几招儿都管用了。
官文这个浑蛋老头子谁的话也不听,偏就听胡林翼的。被老胡一哄,他的气消了一大半,至少不会直接把左宗棠给宰了。
同时肃顺那边也疏通好了,这位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发了话:替姓左的说情当然可以,但肃顺不能凭空站出来说话,免得皇上问他:你怎么认得这个姓左的?所以先得有底下的官员上奏替左宗棠说情,老肃在皇帝身边才说得上话儿。
事儿就这么巧,正在这时候,曾国藩的奏折也到了北京,力保左宗棠。之后和“湘系”有关的地方大员纷纷上奏,一时间咸丰皇帝的龙书案上堆满了保奏左宗棠的折子,把个咸丰皇帝也弄晕菜了。
这位咸丰皇帝是个什么来着?糊涂车子一辆——怎么推怎么走。
前面听官文说左宗棠不是东西,咸丰把眼一瞪,立刻就要杀人;现在看曾国藩这帮人都说左宗棠好,他又含糊了,就把肃顺找来问计。肃顺这儿早准备好了,就说左宗棠这人是个人才,不但不能杀,还应该给他个官,让他替朝廷卖命。
于是咸丰皇帝收回“就地正法”的成命,原地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儿,反而封了左宗棠一个四品卿衔儿,让他到曾国藩军中“襄办军务”。
这一下儿,左宗棠的思想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了,从准备上北京去“找死”变成了对咸丰皇帝感激涕零,对清廷誓死效忠,后来甚至不惜出卖曾国藩,来向朝廷表示忠诚。
一番“感激涕零”之后,左宗棠带着四品卿的头衔来见曾国藩。老曾对老左那叫一个亲热,立刻问他有什么打算,于是老左说想带兵打仗,报效朝廷。
别人说想带兵,曾国藩是不会立刻答应的,是要经过一番认真考察的……可老左说这话,曾国藩连眼都没眨,立刻答应!
你想招多少人?
两千五怎么样?
别呀!以你老左的本事,两千五哪够?招五千!你现在就回湖南招兵去吧。
结果左宗棠一下子就招兵五千(十个营),兵招齐之后就独当一面,在景德镇一带跟太平军对阵,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到太平天国失败的时候,连进士都没中过的左宗棠已经当上闽浙总督了。
你看看,曾国藩对左宗棠那真是好得没法儿说了。
也许左宗棠并不知道,当年被他打败了的那个总兵樊燮革职回家,找了块木板儿,在上面写了“王八蛋滚出去”六个字,然后把自己的儿子樊增祥叫来,指着木板儿说:这是湖南那个姓左的骂你爹的话,你爹是个武夫,没学问,让姓左的欺负了,你将来一定要考中进士(左宗棠一辈子没中过进士),压过姓左的,才能把这个木牌子烧掉,不然你爹我死不瞑目!
结果樊增祥(清末著名诗人樊樊山)不但把木牌儿摆在自己屋里,还在墙上写了“左宗棠可杀”五个字,天天就对着“王八蛋滚出去”和“左宗棠可杀”读书!后来樊增祥果然中了进士,当了翰林,又一直做到署理两江总督!
幸亏这时候左宗棠早就不在人世了。不然,老左晚年将会面对一个多么可怕的政敌……
4兵发安庆
话说接到从湖北攻入安徽的圣旨后,曾国藩率领大军沿江而上,先到武昌,在当地驻扎了一个多月,让部队集结休整,他自己则和湖广总督官文打了个照面儿,结果两人处得挺不愉快。
官文是个猖狂的浑蛋,谁要是跟他到了一块儿,要么狂拍他的马屁,讨他高兴;要么就会处得“挺不愉快”。曾国藩是后者,和官总督处处说不到一块儿,只好离开武昌去前线找胡林翼,跟他商量进军安徽的计划。
进攻安徽,其核心就是要攻打安徽的省府安庆。
安庆是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的“老家”,英王府就在安庆城里,陈玉成手下兵精将勇,凶猛善战,刚刚一口吃掉了湘军精锐李续宾,现在曾国藩和胡林翼想往陈玉成防区的核心地带捅刀子,可以说是非常大胆的一步棋。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今天的太平天国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内讧时损失的精兵强将再也无法补充,太平军的战斗力也永远无法恢复到几年前的水平了。以前湖北方面胡林翼只有一路人马时,进攻安庆很难,可现在曾国藩的部队也调了过来,两支湘军加在一起,攻打安庆就有把握了。
湘军两大帅经过一番商议之后,曾国藩给咸丰皇帝上了道奏折,提出了消灭太平天国的总体战略部署。
他认为由于太平天国内讧之后活力大减,从早期的四处出击机动灵活转为诸王各自划分区域,拥兵自守,这样一来,就等于自己把自己摆在了被动防御地位,拱手把攻势让给了清军。现在太平军中最有活力的部队就是陈玉成所部,这支部队驻在江北,和捻军相连,先后攻破庐州、浦口、三河等处,屡次重创湘军,使安徽一省逐渐成为太平军的控制区,而有安徽在前面挡着,江南地区太平军的粮饷供应就不会断绝,清军只有干瞪眼,毫无办法。现在要想剿灭太平天国,必须攻下金陵。要想攻下金陵,又必须先攻安庆,再攻庐州。如果能控制这两处要点,则陈玉成所部不但不能北进山东、河南,而且也无法东顾江浦、六合,只能困守安徽,必为湘军所败。
最后曾国藩做了一句非常惊人的总结:那些建立小朝廷拥城自保的家伙,没有不极力保护他们的根本(即重要城市,此指安庆)。
正是这句话,点中了洪秀全的死穴,也彻底终结了太平天国。
后来老曾奏折里的这句话,成了整支湘军作战的总体指导思想。于是他们总是集中精兵猛攻太平天国控制的重要城市——湘军猛攻安庆、天京,淮军(老曾的学生李鸿章创建)猛攻苏州、常州,都是根据曾国藩提出的战略总纲领,集中精锐发动重点进攻,逼着太平军调集机动兵力赶来救援,而湘军、淮军却使用“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法,深沟高垒和太平军对峙,屡屡重创来援的太平军精锐,不但消耗了对手的兵力,也使他们因为屡次救援受挫而锐气尽失。结果几十万太平军就这样被人数少得多的敌人给一点一点地“拖”垮了。
曾国藩二次出山领导湘军之后,所提出的这一整套战略构想,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以至于后人在谈起曾国藩的“指挥艺术”时,无不首先提及他的这一战略构想,但老曾咋会这么厉害,一个书呆子竟提出了惊人完美的战略计划,而且这个计划短短几年时间即按部就班一一实现,难道曾国藩真是一个战略天才吗?
其实“天才出于勤奋”,曾国藩能够成为一个“战略大师”,靠的仍然是对“二十三史”的研读和理解。
曾国藩制订了战略,现在就该胡林翼制订战术计划了。
于是胡林翼决定兵分三路:一路由满洲正白旗出身的两员大将副都统都兴阿、行营翼长多隆阿和湘军部将鲍超、水师大将杨载福率领,沿江而下直扑安庆;第二路由曾国藩指挥嫡系部队攻取太湖,进逼桐城;第三路由胡林翼亲自率领从英山攻取舒城、六安。
这三路进攻,每一路各有精兵一万人,主力都是湘军部队。可以说这一次摆出来的,是曾、胡二位大帅的全部家底,而攻击的核心焦点,就是安徽省府安庆。
这一边,为了立功请赏,拥戴老曾取得地方实权,曾、胡二位大帅抖出了全部家底,可另一边,掣肘找碴儿的家伙也冒出来了。
头一个跳起来反对的是“督办安徽军务”袁甲三(袁世凯的叔爷)。
和曾国藩一样,这位袁甲三也是河南项城老袁家头一位“光宗耀祖”的读书郎。但他比曾国藩资格老,道光十五年就中了进士。在北京的时候当过礼部主事、御史、给事中。袁甲三这个人脾气很暴,人很直,当御史的时候弹劾过定郡王载铨,参倒了广西巡抚郑祖琛和江西巡抚陈阡,在朝廷里名声很大。咸丰皇帝一上台,立刻让他当了江南道监察御史。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袁甲三也和曾国藩一样被派到地方上去“帮办军务”,然后也跟曾国藩一样,因为没有地方实权混得相当惨。老袁秉着一贯的直脾气,毫不客气地弹劾了在安徽领兵的和春、福济这帮人,结果反遭暗算,自己被革了职。
就像湖南、湖北离不开曾国藩一样,安徽也离不开袁甲三,他一被革职,安徽局面急转直下,咸丰皇帝只好又把老袁派了回去。
回安徽后,袁甲三主要是和捻军作战,而且打得挺漂亮。因为他资历老,兵马又不像曾国藩那么精锐那么吓人,咸丰皇帝给了他一个漕运总督的实权,外加钦差大臣、帮办安徽军务两顶大帽子。
要说袁甲三这个人,虽然和曾国藩有点同病相怜的味道,但他毕竟和湘军毫无瓜葛,而且他前一阵子一直和战斗力相对比较差的捻军较量,打得还行。可是要让他跟陈玉成的太平军打硬仗,老袁心里着实有点儿发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