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老板,不是这么好做的

作者:魏少华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0:41

|

本章字节:13148字

朱旭当了副主任后,又一次琦琦在路上跟他开玩笑,“副主任,你现在也算是开始了你的老板之旅了。你这么年轻,叫你朱老师太怪了,叫你名字又不好,以后我们叫你小老板吧。小老板,以后请多多关照。”


朱旭哭笑不得,也意气风发:“别胡说,你们当然还是叫我名字了。你放心吧,我不是那种上去了,就用屁股对你们的人。”


琦琦笑:“切,你还真当回事了,我管你咋对我呢,反正我干好我的活就行了。”朱旭当然把这个副主任当回事的,他自信今年业绩肯定会好于去年,同事们自然都应该齐心协力,把工作做好。年底奖金得超越去年才是。


可是朱旭刚一上任,就得罪了网络部主任。


编辑部进新人后,网络部给配备了电脑,不过都比较旧。张敏文和两个副主任商量,有些电脑用了四五年了,确实有些旧,干脆先换5台,等下半年根据部门的经营情况,再换10台左右。


这天,网络部来了新电脑的配置单,张敏文让朱旭看看够用否。朱旭一看,五台戴尔商用电脑,价格是9999元;朱旭正向张敏文学做预算呢,这五万块钱在他眼里,都是员工的奖金。


他对张敏文说,“太贵了,我们自己去组装,价格最多一半。”“组装机,我们用能行吗?”张敏文不太放心。


朱旭说,“我们的杂志天天鼓励读者自己攒电脑,轮到我们自己了,却用商务机?其实我早想说,编辑就应该用和读者一样的电脑,不然如何能理解读者的问题所在?”


张敏文一听,有道理,就让朱旭列了一个配置单,让网络部去购买。网络部主任说这不是捣乱吗,搞不定张敏文,就跑到自己的上司,也是分管行政财务的副总处告状。副总也不懂电脑,就把朱旭叫了过来。朱旭没想到会这样,心想这下自己要得罪网络部主任了,但事已如此,他只能把自己的道理又说了一遍。财务老总将信将疑,又给其他两个编辑部主任打电话咨询。这两个编辑部主任知道财务老总很抠的,不过想到自己也要节约成本,遂同意说大多数编辑可以用组装机。财务老总一听,大悦,马上就跟网络部主任说:“很好,就这么执行。以后给编辑的机器,都自己组装。”


网络部主任叫苦,说组装机维护很麻烦的。朱旭顺口就说了一句:不怕,我们编辑部电脑有问题,都是自己解决的。气得网络部主任出来对朱旭说,“你的意思我们什么都没干?以后电脑有问题别给我们打电话。”朱旭只好赔笑道,“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说小问题我们就自己解决了,不麻烦你们。”网络部主任还是气呼呼地拂袖而去。


过两天大家就都知道朱旭得罪网络部主任的事情了。何叶有次还神秘地对朱旭说,“人家网络部主任也不容易,你想想,你又给人家增加工作量,又断人家财路,做人要厚道。现在,网络部的人都说,就你事多。”朱旭无话可说,他本以为就是简单地申请一批配件,然后自己组装即可,没想到会有这个结局。


这还不算什么。朱旭的痛苦,主要还是来自自己的下属。


张敏文打算采用给两个副主任逐步增压的方式。以前朱旭就负责下半月刊试刊的内容策划和统稿工作,任务分配由张敏文指认。现在更进一步,张敏文让朱旭牵头成立了一个小组,专门负责下半月刊的内容。小组里,除了朱旭负责带的三个人,还有两个老编辑——蒋勇和贺虹。张敏文让朱旭自由分配栏目和任务,然后报告给她即可。一开始张敏文和朱旭还一起开小组会议,后来就让朱旭自己主持安排了。


其实以前朱旭就已经单独负责项目了,只不过现在职务变了,由原来的项目推动者协调者,变成了独立的负责人。以前他提规划,张敏文安排,现在则由他全权安排。新编辑自不必说,一切任务听安排。朱旭很在意两个老编辑的感受,毕竟这两个老编辑都比他来得早。他不希望两个人觉得自己做了副主任了,就“命令”他们干活。


其实,自从去年下半年的调整之后,张敏文就明显倚重四个高级编辑,大家都看得出来,所以贺虹早就调整好心态了,现在他们的绩效考核由张敏文一个人打分,变成三个主任分别打分。适应新老板,贺虹觉得天经地义。何况,新老板大家都很熟悉了,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自己只要干好他交代的活即可。


蒋勇基本也是这个心态。毕竟新年在宣布调整时,张敏文就在编辑部会议上确认了两个副主任的地位。所以,朱旭根据两个人过去负责的工作内容和特色,和他们商量现在负责的栏目的时候,倒也相当顺利。


在执行具体栏目内容的编辑工作的时候,朱旭把自己负责的下半月刊当成事业,投入了很多心血和精力,希望精益求精。两个老编辑当然没有他这么上心。用蒋勇私下里给同事抱怨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和朱旭的工资待遇差别还很大呢。”贺虹则比较体贴,知道自己老板新官上任,做好一点是应该的,所以和朱旭讨论如何修改稿子的时候就相当认真。


蒋勇就不这样了,比较淡然。开会时朱旭在那里讲,他就听着,基本不参与讨论,很少和朱旭互动,朱旭也不想用副主任的威权去压他,给同事们一种自己当了领导,就拿老同事开刀树规矩的印象。只要蒋勇按时按要求完成任务,他觉得就先这样吧。当然他心里还是有点不舒服的,他安慰自己:做领导了,要有点容人的度量。何况现在自己手里缺人,也需要老编辑的支持。


但是冲突很快发生了。这天,朱旭发现自己要求修改的一篇稿子,并没有按要求修改过来。


他立刻找到蒋勇,问作者为什么没有修改。蒋勇说,作者觉得这样修改很麻烦,我也觉得有道理,所以他没有修改,我就没有强求。朱旭不干了,我们那天说得很清楚了,为了这个专题好看,这篇稿子必须修改成情景对话模式,这样读者才能从一问一答中学到更多。


“时间来不及了,我只能给你一天的时间,要么你自己修改,要么你让作者赶快改回来。”


蒋勇答应得很勉强,“原来我们的稿子都这样,销量不也很好吗?”


朱旭马上反驳:“原来是什么情况,现在是什么竞争形势,当然只有做得更好,才能留得住读者。”


“唉,工作不好干啊!”蒋勇有些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一年比一年辛苦。”


朱旭觉得蒋勇这个工作态度,实在是不招人喜欢。所以,磨合了两次之后,在一次月底的例行谈话中,朱旭很坦诚地先问蒋勇,“我看你工作积极性不高,是不是我的工作安排方式方法上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意见,你先提提。要是为工作,积累了什么怨气,就不值得了。”


蒋勇依然一边玩着手里的笔,一边不紧不慢地说,“没有,我一直都这样。我是个慢性子,以前张老师让我负责合订本的附录部分,工作比较单一,今年我自己提出来想做做刊物,没想到这么麻烦。”


朱旭也知道,自己和何叶晚来公司,但张敏文明显更倚重后来者,这可能让蒋勇或多或少有些不舒服,由此产生了奋斗上进的动力。他很好奇地查了一下去年底蒋勇写的工作总结和明年展望,果然,他是希望更上一个台阶的。这个台阶是什么呢,除了出国,当然就是提升为高级编辑了。


所以他去找张敏文。没想到,张敏文根本不把这个事情看在眼里,她说:“杂志一期卖10万本,一年码洋1200万,10个编辑,平均每人一年是120万;广告费号称一年1200万,也就是一个人120万,总计每个编辑240万。做一本mook,定价18元,每本能销售2万就算是好的了,一个项目36万。可是我们每年这么多人,也不过24个mook项目的量,还有兼职编辑,你算算,你就是因为你负责的增刊卖得好,加上你负责的3个mook项目销售也不错,算在你头上,早就超过600万的量了,所以才破格让你做高级编辑的。当然,也有你运气不错的一面。我看,公司越来越正规了,一个应届毕业生,校对当当,助理编辑干干,才能当上编辑,最快也要一年时间了。蒋勇的能力,通过我这两年观察,也就是一个平均数,核算在他头上的工作量,最多也就400万的样子。你看他今年能达到600万吗?能达到,我没得说,很快提升他做高级编辑。”


朱旭无话,知道老板说的也是实情。但是站在蒋勇的角度,他肯定认为自己比杜鹃工作能力强。可杜鹃是老编辑,手里资源多,项目多,而且帮老板分担了诸如校对之类的其他工作,工作勤奋,资历也老,朱旭现在能够理解张敏文的灵活安排了。杜鹃某种程度上和何叶一样,在干好本职工作之外,还帮了老板很多其他的忙,给老板提供了附加价值。杜鹃虽然没有像何叶那样还能搞搞策划,做做phooshop之类的mook,但确实在不经意间,把排版人员和校对工作管理得比较顺畅。连郭庆豫都说杜鹃学了张敏文的脾气,有时候管理起来比他还有效。


但是朱旭不是那么容易死心的人,所以有一次在三个主任的例会上,他又讲,还是要给蒋勇这种情况以发展他的信心。


张敏文这次松口了,说:“你随意,你可以给他定一个目标,达到了,我们就可以提升他为高级编辑。”


回头郭庆豫跟朱旭讲,“张老师研究生毕业没多久就当主任,在她眼里,人就分为两种,能干的人和不能干的人。不能干的人,她一般都不给机会,这是她的性格。她不像我们,底层待得久,在意下面人想什么。”朱旭不由得心生佩服,还是郭庆豫观察仔细啊。


新年第一期,朱旭干得比较顺利,效果也不错;第二期内容,朱旭就准备得有些磕磕碰碰了,不过总算还比较满意。但是前两期内容,朱旭之前都做了很多准备。等到了3月份和4月份的二期,朱旭就准备得有些痛苦了。每个月要出一本专题,这个工作量有些大,朱旭看看大家也干得比较累,自己就更累了,经常加班改稿子。


张敏文这天就批评他了。


张敏文翻看着初稿,了一下朱旭对这些稿子的点评和修改要求。


她摇摇头说:朱旭啊,你不可能要求你的每一个手下都有你的能力。周正现在不负责评测栏目了,他写作能力也就这样,他负责的其他栏目主要还是靠跟作者约稿为主,你分给他的写作部分太多了。


“你看他们写不到位,自己就要花时间去修改,你不觉得你跟一些牛作者约稿后,回来让他们编辑起来质量更高啊?”


朱旭有些恍然大悟:“哦,我想两个新编辑一样的培训流程呢。”


张敏文笑,“你就迂腐吧。我们没有要求每个编辑都能达到你和郭庆豫那样的写作水平啊。”


朱旭受教,马上调整编辑的工作为约稿为主,除了个别评测等栏目。


知易行难。又过了两周,张敏文再指点朱旭,我给你说过的,做管理呢,管结果,也要管过程。


你看这些稿子返回,你当面指导了修改意见,但是编辑明显没有把你的意思完整返回给作者。你应该做的,是手把手指导编辑和作者交流。


“不能每次等结果不好再找原因。有些编辑,他自己听懂了你的话,可能跟作者却说不清楚。你发现结果不对,就应该马上修改现在只看结果的工作方式,马上跟踪编辑是如何与作者交流的,你要教他们才行。”


朱旭这时全然明白了,自己还真应该改变工作方式。他已经习惯了等编辑们交结果给他看,何况两个老编辑已经基本和自己一样没有问题了,自己有些偷懒。


这次谈话之后,朱旭和三个新编辑讨论完稿子后,每次都要求他们先写好给作者的修改意见,先把文档发给他看,他看后再就某些问题指导编辑,比如不同的问题,用何种语气跟作者说,哪些问题要打电话说,哪些问题qq上说,哪些问题用email交流,哪种性格的作者应该如何与之沟通等等。


这样干了两个月,朱旭发现自己轻松了不少,手下的编辑们看起来也轻松了很多。老编辑中,贺虹明显很感激朱旭的指导,就是蒋勇,听了几次这样的会议,也参与了很多意见。


朱旭由衷地对张敏文说:“我现在总算明白了‘管结果,也要管过程’的意思了。”张敏文也笑,“唉,带好了周正,这次又能带好这个团队完成几期刊物,你确实成熟多了。朱旭,你也不枉我一番培养。你没有美术功底,对期刊版式封面的感觉比我和郭庆豫都差,以后我每次和何叶他们美术编辑讨论的时候你也多参加多听听吧。”


不过事情哪有这么顺利的。


蒋勇的稿子,朱旭总是不太满意,有时候他自己动手修改了,蒋勇还不领情,说这个就是编辑学术之争,你喜欢稿子生动有趣一点,我喜欢平实一点,我们观点不一致。


朱旭想起张敏文的要求,他告诉蒋勇:“那就让市场说话吧。”他把张敏文的高级编辑600万标准提了出来。“根据你的个人情况和年初意愿,我对你今年的发展目标是成为高级编辑。这样,后面除了你现在负责的栏目之外,再多策划几个mook出来,如果你能独立策划mook,销量达到高级编辑的标准,以数据说话,今年年底就提升你为高级编辑。”


但是没想到,蒋勇策划的mook点子大多数被张敏文和李副总编给否决了。李总和发行部意见一致——不可操作性。反倒是贺虹尝试做了一个工具软件宝典,大家一致通过了。


蒋勇受了打击。一次开会的时候,他很烦躁地说:“你们根本不能理解我的策划。”朱旭无语,立刻说:“那你得想办法说服我们啊。”


张敏文直接就不管:“哎,你的报告明显说服力不强啊,我们确实不看好。就这样的策划,朱旭,我们的时间很宝贵的,以后你要先把把关。”


这下蒋勇就更郁闷了。而张敏文有心要开了蒋勇,增加新鲜血液了。


朱旭善良地希望蒋勇有个好的结果,至少不希望蒋勇在他这里结束他在新起点的职场生涯。他不想给人这种感觉,你朱旭做了主任了,原来的同事就容不下了,把人家给挤走了。朱旭左右为难,他提出要不让蒋勇继续回去做他以前干的工作,但张敏文分析说不可能了。后来朱旭自己动手开了人后才明白,这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别人也难受呢。其实,趁年轻换一个合适自己的更有发展的环境,才是最重要的。


张敏文大概看透了朱旭,对朱旭说,“你不是人民币,怎么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你?做好你该做的事情就可以了。我本来就觉得蒋勇自己会走的,不会有人怪到你头上的。”


果然很快,蒋勇的工作有了变动。他自己找了《pcoffice》的编辑部主任,很快把自己的工作进行了交接,之后调换了部门。朱旭这时才发现自己真想多了。正好新编辑已经在实践中慢慢成熟了起来,蒋勇走了之后的那一期,工作反而顺利了。


最让朱旭意外的是蒋勇在新部门干了才两个月,自己又觉得不太适应,干脆换了一个公司。在新起点上班的最后一天,他特地回到编辑部向大家告别。他握着朱旭的手,看得出来,此时的他相当真诚:“到了新单位,得向你学习学习。”


回头在出差调研市场的路上,朱旭跟陶可可分享自己的这段经历。他感叹道,“老板也不是这么好当的。不过还好,我现在至少管理一个编辑小组的日常工作,是可以胜任了。今年积累一些经验,到明年应该就很熟练了。”


陶可可对朱旭的所谓经验不屑一顾:“你这算什么啊!我们这边的情况比你复杂多了。你知道吗?有次祁经理给我讲他管理上的永恒难题:你永远不知道这个业务员是不是真的能在下一刻帮你搞定某个业务。如果换人,也许仍不能搞定;如果不换他,可能很快就帮你搞定了。很多事情不是非a即b。这个片区的业务员效果不明显,你换还是不换,其实真的是考察你的经验、洞察力和判断力,当然,也包含中间过程管理的能力。所以今年我们市场部上马,就是想扭转一下过去片区业务员权限太大、不敢轻易换人的问题,改个人做业务为团队做业务。团队管理,这才是真的在考验管理水平呢!就你这点小经验,祁经理还看不上呢!你上次还嫌人家祁经理不好好带下属。”


陶可可接着开始抱怨:“哎,我最大的煎熬啊,就是有几个人我看不上,但是张老板祁老板都说这人还要用,还说我太正直了,还说什么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正,对有些人的小问题要包容,对员工的道德水准要求别太高。我就不爱听这样的话,哎,我这纠结啊。”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