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五四的觉醒与呐喊一五四前夜的幻灭1

作者:张珊珍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3:19

|

本章字节:2466字


1918年,长达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意大利的失败而告终。11月11日,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一列火车上,德国人签署投降书的那一刻,中国也成了战胜国。中国1917年加入协约国一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虽未曾派出一兵一卒,只派了一些劳工到欧洲,但不管怎么说,具备了参战国的资格。消息传到中国,北京举行了三天大庆,上万人上街提灯庆祝。当时“旌旗满街,电彩照耀,鼓乐喧阗,好不热闹”1。北京政府更是借他人之光以自炫,在故宫内的太和殿前举行了四五个小时的阅兵典礼,并请各国公使等参加观礼。


中国人如此热心于庆祝欧战的胜利,同美国总统威尔逊著名的“公理战胜强权”演说有直接关系。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美国国会演说中提出《和平条款十四条》,轰动一时。在《十四条》里,威尔逊不仅提出各国在外交事务中“均须开诚布公”和“以国际之公意”为准则,还提出战后“对殖民地之处置,须推心置腹,以绝对的公道为判断”。条款的最后提出,“组织国际联合会,其实旨为各国交互保障其政治自由,及土地统辖权。国无大小,一律享同等之利权”2。威尔逊的这些说辞对饱受弱国之苦、渴望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的中国人来说,犹如大旱云霓,人们几乎不假思索就掉进了“公理战胜强权”的迷雾中,并对美国产生极大的幻想。胡适在北大演说中溢美之词连篇,声称:“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把各国私有的武力变成了世界公有的武力,就是变成了世界公有的国际警察队了。这便是解决武力的办法。”1陈独秀则在《每周评论》的发刊词中说:“美国大总统威尔逊的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得现在世界上第一好人。”2胡适、陈独秀等人的言论影响了更多的青年学生。当时北京各校的学生,有不少人竟跑到美国使馆区高呼:“威尔逊大总统万岁!”


1919年1月,随着巴黎和会召开日期的临近,中国社会各界舆论中充满了更多的幻想,报纸杂志纷纷著文庆祝。中国人以为,经此世界大战,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可以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争得关税自主的权利,收回被日本占据的青岛和胶济路,在世界上抬起头来做人。在上海《民国日报》1919年1月5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把欧战的胜利说成是“协约国及美国之大战成功”,说这次巴黎和会召开时,中国可以“挽百十年国际上之失败”,使中国能够“与英法美并驾齐驱”。


不仅青年学生和普通民众这样想,外交界的大人物也这样想。因此,中国政府对巴黎和会同样期待甚高,听闻与会国参会代表有三个等级,即5人、3人和2人,中国似乎想都没想就派出了5位正式代表。他们就是:陆征祥(外长)、顾维钧(驻美公使)、王正廷(代表南方军政府)、施肇基(驻英公使)和魏宸组(驻比公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