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森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0:53
|本章字节:3220字
多尔衮:我插一句。李自成进入北京的时候,山海关还有吴三桂的百万大军,我们根本没有进军北京城的计划,所以,你的第二条分析,我不能同意。
王熙凤:侯先生的意思是李自成进入北京很茫然,根本没有完整的战略策划?也就是说里写的,他只是观光一番?
侯朝宗:有些夸张,但他确实没有完整的战略思想。
王熙凤:多尔衮先生也这样认为吗?
多尔衮:不是。我不认为李自成进入北京有什么错。其原因牛金星已经说得很清楚,存在政治上的意义。他的失败并不是在北京,而是从开始就埋下失败的因子,这种因子也是战略问题。
王熙凤:什么战略问题?
多尔衮:首先应当更理性地审视甲申之变。那种对李自成一味高唱赞歌的态度,虚构大顺军进京很快腐化变质,因而导致失败的神话,都是对历史真相的掩盖与歪曲。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全局战略思想,他没有很好地处理拓展与巩固的关系,没有自己的根据地或者大本营,百万大军不过是水中浮萍,没有根基。这就是我们称他为流寇的主要原因。
王熙凤:有点猴子掰包谷的意思。
多尔衮:可以这样讲。有巩固才能发展,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文中说,历史上存在过许多流寇主义的农民战争,都没有成功。在交通和技术先进的今日而企图用流寇主义就得胜利,更是毫无根据的幻想。创建革命根据地,是立足天下的阿基米德支点。入关后,大清的龙脉之地很长时间都处于戒严状态,是任何人不能轻易进入的。
王熙凤:侯先生怎么看?
侯朝宗:我同意。但还有我说的那种因素。就是说,李自成进北京后疏于战略管理,可以说不知所措。
王熙凤:有没有军事方面的因素?也就是应该怎么看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中的失误?
侯朝宗:我也想了解一下,究竟什么原因使李自成一夜之间兵败如山倒?由于重大决策的失误,导致大顺集团大面积的溃败,是让人心痛的事情。
多尔衮:这就要谈到吴三桂了,你们汉人可能对他有些偏见。
侯朝宗:吴三桂的确是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他性格复杂多变,既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真情实感,又有爱江山甚于爱美人的残暴与贪婪;他反复无常,言而无信,仕明叛明,联闯破闯,降清反清……人一生所有的善与恶,无不在他身上迸发。
王熙凤:侯先生是作家,我说不出这样的话,但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为了增加观众的印象,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吴三桂:
吴三桂(16121678),男,字长伯,明末辽东人,原籍高邮(今江苏),明朝武举,历任副将、都督指挥、总兵,封平西伯。《庭闻录》里说他自少为边将,勤于读书终日无惰容,后冲冠一怒为红颜,转而降清,在山海关配合清兵击败李自成军,封为平西王。又充清兵先驱,率军赴陕西、四川镇压民变队伍。继为平西大将军,南下进攻南明永历政权,绞死永历帝朱由榔(桂王)。后拥兵镇守云南,一切自擅。清康熙十二年(1673),发动反清叛乱,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平南、靖南二藩相继起兵响应,史称三藩之乱,次年称周王。1678年在湖南衡阳称帝,不久病死。孙吴世藩继位,势力日衰。1681年清军攻陷昆明,三藩之乱平。
多尔衮:清朝诗人吴梅村在《圆圆曲》说的恸哭三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似乎为吴三桂的抉择动机定下了永恒的基调。其实,吴三桂绝不是一个脸谱化人物,历史也绝非因红颜而改变那么简单。
王熙凤:您的意思是说吴三桂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
多尔衮:我没有说吴三桂是英雄,但他至少是个人才,而且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才。吴三桂27岁时被任命为宁远总兵,其部队胆勇倍奋,士气益鼓。在杏山遭遇战中,吴三桂出动3000人马长驱直过杏山,凡三战,松山、杏山皆捷,最后大获全胜。在锦州被围之际,吴三桂在众运粮官惊心奴儆的情况下,亲自督运米车,成功躲过清军的监视,将粮食运入锦州。《明史》记载他自当总兵后忠可炙日,每逢大敌,身先士卒,绞杀虏级独多。这种人物难道是可以轻易下结论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