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世宗雍正(1)

作者:宋晓明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40

|

本章字节:11656字

雍正帝的一生应该分成两部分来看,一部分是关于国家社稷的,在国事上,他是一个开明严谨的皇帝,虽然并没有说把大清治理得多么蒸蒸日上,但也是天下太平,国富民强,而且还开创了密立储君制,避免了后来的皇子们为争夺皇位而自相残杀。另一部分是关于他的私事,他在登上了帝位后,无情的杀戮、囚禁他的兄弟,制造了一起起手足相残的惨剧。


雍正帝的皇位之争


雍亲王胤是一个颇有心机的人,在康熙帝还没有确定立谁为太子的时候,他每天也就是细心观察,从不参加什么党派,他的策略就是韬光养晦,低调发展。胤有一个心腹叫戴铎,他给胤提建议说:作为一个英明的君主的儿子,是很不容易的,不表现的话就不受重视,太过于表现的话,又怕遭到嫉妒。而且,在这么多的兄弟中,也很不好相处,所以,要大度包容,才能安身立命。


胤很赞同他的这些话,在以后的处事中,他时时刻刻都以这个准则来要求自己。首先,对待父亲,他主要表现出自己的诚和孝来。在康熙帝为立太子的事情焦头烂额的时候,胤不仅不参与其中,而且还去宽慰他的父亲,并在父亲生病的时候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在对待他的兄弟时,他主要的原则就是不结党、不结怨,避开兄弟斗争。除了这些以外,他还在自己的才能和办事能力方面加紧训练自己,只要是康熙交代给自己办的事情,他就一定办得漂漂亮亮,让父亲对自己绝对放心。还有就是改变自己的脾气,让自己的人缘好起来,让大臣们都支持自己。


胤的韬光养晦起了作用,康熙对他越来越重视,尤其是第二次废黜太子后,很多重要的国家大事都让胤参加,而胤也加紧争夺储位的活动,他一方面向世人表现出自己对皇位没有兴趣,暗地里则紧锣密鼓的活动着,他悄悄地结纳党徒,培养自己的忠实班底,到康熙晚年的时候,他手里已有隆科多和年羹尧等朝廷大员。就这样,胤在康熙的心目中渐渐变得重要起来。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驾崩,皇四子胤即位,是为雍正帝。


改土归流


明朝的时候就已经有改土归流了,但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大规模改土归流,主要是在清代雍正年间发生的,主持西南改土归流的是云贵总督鄂尔泰。鄂尔泰认为土司制度是西南边疆的最大隐患,必须尽早尽快解决。鄂尔泰的改土归流主要以招抚为主,在一些地区也通过武力强制实行改土归流。经过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后,云南境内的土司所剩已不多,剩余土司中的大部分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在原土司领地分别设置府、州、厅、县,委派有任期、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直接统治,实行和内地一样的各项制度。


雍正为什么要密立储君


清朝初期,皇位继承是没有一个什么规定的,皇太极的皇位是争夺来的,顺治的帝位也是经历了血雨腥风,康熙帝是最平稳登上帝位的皇帝,而雍正帝就更是经过了一番斗争,才得到了来之不易的帝位。所以,到了雍正朝,这个深受其害的君王绝对了解储君的重要性,再加上他虽然已经即位了,但他的皇兄弟还在伺机反扑,他为了加强皇权,也为了稳定政局,于是,在雍正元年,他召见朝中大臣,提出了他的想法,就是秘密立储。他把事先写好的关于储君的密旨密封好后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规定,等皇帝驾崩,打开谕旨,由被指定的储君即位。


雍正帝的这个秘密立储有重大的意义。它既不是世袭制,也不是世选制,更不是嫡长制,而是“选贤而立”的,这就克服了公开立储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弊端,既稳定了政局,还避免了诸皇子间的血腥斗争。而且,密立的太子,由于没有人知道是谁,皇帝只要发现他密立的太子不合适,就会适时更换,这样选择性大,又不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而且还可以选贤而用,对国家的发展是非常好的。


雍正就用这个方法密立乾隆为储君,乾隆驾崩后,也遵照这个密立储君的方式,把谕旨藏在正大光明匾后,而平安度过了君王崩逝后的不安定时期。


清代皇位继承制度的变迁


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一直到清朝灭亡,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汗位推选制;第二个阶段是嫡长子继承制;第三个阶段是秘密建储制;第四个阶段是懿旨立储。在这四个阶段中,秘密建储制是中国皇位继承制上最有创意的举措。这一制度首先就是强化了皇权,由皇帝决定皇位的继承者,其次是杜绝了皇子为争夺皇位而引发的政治动乱。而这一制度的建立者雍正皇帝的功劳是非常大的。


雍正驱逐西方传教士的原因


在康熙朝,因为康熙比较崇尚西方科学,所以,康熙经常和西洋传教士讨论科学知识,一时间,中国大地上有很多西洋传教士在传教。到了康熙后期,因为罗马教皇的教规和中国传统互相违背,康熙一怒之下开始下令禁教,只不过进行得不彻底而已。


到了雍正朝,因为西洋传教士牵扯到他的皇位斗争,所以,这位严厉而又多疑的新君就下令大力整顿西洋传教士。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康熙末年,管理北京南堂天主教的耶稣会教士穆敬远与康熙的九子胤禟很接近,宗室中又有苏努一家与耶稣会士交好,他们又是胤禩和胤禟一伙的。雍正元年,雍正下令将允禟、苏努之子发往西宁,分散允禩的实力,当时也命穆敬远随行。穆敬远到了西宁后,还是没有停止活动,并以罗马拼音写满文与人通信,被雍正发觉,雍正杀了允禟、允禩,贬了苏努一家,当然也会迁怒于天主教会了。再加上康熙末年,清廷与罗马教皇之间发生矛盾,雍正便开始禁教。


雍正下达谕旨后,在京的传教士上奏请求缓行驱逐教士的举动,请求能够让传教士在广东居住。但是,雍正很严厉地驳斥了这些人的请求,不过,最后,雍正还是同意了这些传教士在广东居住的请求,但条件是不许传教,也不许百姓入教。


雍正七年,雍正再次发现有传教士秘密传教,于是,再次下令驱逐。这次,雍正把浙江省原称年老养病的毕登荣等传教士驱逐到了澳门。雍正十年,广东总督得到雍正的旨意,把雍正二年允许住在广东的三十五名传教士驱逐到澳门,解散广东教会。雍正十一年,雍正召见在京传教士,严辞斥责他们,令他们以后以修历为职业,不得再进行传教行动。


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是雍正帝的首创。雍正年间,西北用兵期间,为了保证军务的高效率和机密性,雍正七年,雍正下令设立军机房。雍正十年改名为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至此,军机处完全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清廷的最高决策机构,而皇权也因此得以进一步的加强。军机处由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组成,军机大臣由皇帝在宗室、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等满汉亲贵中指定的人充任,军机章京从内阁、翰林院及六部衙门中选任。军机大臣和章京都是兼任,人数不定。军机处的职责是“承旨书谕”,他们的权力非常大,可以直接绕过内阁、议政处直接送达旨意。


年羹尧的悲剧


年羹尧,雍正最重要的心腹之一,在跟随雍正的过程中,曾非常显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雍正对他也是颇为倚重,对他的信任一时也是无人能够打破,他在一段时间内真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贵。但转年的十二月,风云突变,他不再被雍正信任,而是被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被雍正帝赐自尽,父兄族中任官者都被革职,嫡亲子孙发配边境充军,家产抄没入官。叱咤一世的大将军就这样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而宣告结束。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年羹尧之所以被杀是有一定原因的,最主要的是他恃功骄傲、专权跋扈、乱劾贤吏和苛待部下,这任何一条罪名都够他死上个几回了。他任人唯亲,在军中及川陕随意提拔任用自己的人,形成一个庞大的年羹尧集团。而且,他在皇帝面前一点也没有为人臣子的样子,藐视进而威胁皇权。更为严重的是,他还有自立为帝的心思。年羹尧在西安总督府的时候,曾令文武官员逢五、逢十在辕门做班,辕门、鼓厅画上四爪龙,吹鼓手穿着蟒袍,这些穿着打扮和礼仪制度和皇宫很相似。他还让雍正帝派来的使者当自己的随从,为自己牵马坠镫,一点也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在清代,凡上谕到达的地方,地方官员必须迎诏,行三跪九叩大礼,但雍正帝发了两次恩诏到西宁,年羹尧竟对上谕不闻不问,置之不理。他在与督抚、将军往来的咨文中,还模仿皇帝的语气跟他们说话。让雍正帝彻底寒心下了要杀他的心思的是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向雍正帝进呈他自己出资刻印的《陆宣公奏议》,雍正帝看了很是高兴,打算亲自为这本书撰写序言,但年羹尧却以不敢劳烦圣心为借口,代替雍正写好了序言,并且还要雍正帝以此颁布天下。年羹尧如此没有礼度,目无尊上,雍正帝怎能不寒心!


纵观年羹尧的一生,可谓是极富戏剧性,先是大富大贵,极尽风光,后来自恃功高,作威作福,恣意妄为,落得个凄惨的下场。历史上,无论是多么功高的功臣,如果不恪守为臣之道,都会落得个晚节不保的下场,这也是一个定律吧。


宠臣田文镜


田文镜,雍正朝时的一位宠臣,康熙年间,田文镜的仕途不温不火,直至雍正朝时,他才得到重用。雍正元年出任山西布政使。雍正五年七月升为河南总督,雍正六年十月为河南山东总督。田文镜处理公事非常干练,为人比较刁钻刻薄,他是一个典型的清官与酷吏结合于一身的人。后来,因为改革吏治的事受到直隶总督李绂、监察御史谢济世的参劾,但雍正并没有惩罚他。雍正八年,河南发生水灾,田文镜竟然隐匿不报,朝野上下都对他的此举不甚理解,雍正仍然对他十分包容。雍正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一代宠臣田文镜病死,雍正帝赐谥号端肃。


隆科多盛极而衰


隆科多,满洲镶黄旗人,佟佳氏,清圣祖孝懿仁皇后的弟弟,被雍正皇帝公开称为“隆科多舅舅”。他是康熙、雍正两朝的重臣,在康熙二十七年,他就出仕了,五十年,任步军统领。五十九年,升为理藩院尚书。六十一年,康熙驾崩后,隆科多因为帮助雍正夺得帝位而受到雍正的信任和重用,雍正命他和亲王允禩、大学士马齐等,总理事务,封一等公,官至吏部尚书。雍正元年,又加为太保,兼领理藩院事,并充会典、实录等官书的总裁官。这个时候的隆科多可谓是位极人臣,殊恩没有人能盖得过他。


雍正刚登基的时候,像对年羹尧一样,对隆科多也是非常信任,在许多事情上都咨询他的意见,表面上看来,真是君臣和睦。但这种和睦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仅仅是两年多后,雍正就开始对他有所责难,并开始有步骤地打击隆科多了。这中间当然是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么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隆科多被下狱的原因,跟年羹尧一样,都是由于居功自傲,擅权结党,对雍正的皇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隆科多最大的罪名就是把雍正的即位说成是他的功劳,这对于雍正来说,是最不能忍受的,这个隆科多也真是不自量力啊。隆科多同年羹尧一样,也是干涉对官员的任命,虽然隆科多的职位是吏部尚书,有权对官员的任命发表意见,但选官这种事情一向是皇权所为,一个小小的大臣竟然选起官来了,这不是往枪口上撞吗。


1727年夏,隆科多、图理琛等人被派往边境代表清朝政府就边境问题同俄罗斯举行谈判。当时,尽管他的地位摇摇欲坠,但他恪尽职守,仔细进行实地调查,态度坚决地要求俄国归还侵占的大片蒙古土地。可惜,此时雍正已经完全不信任他了,反倒因为其他问题把他逮捕回京受审。1727年,诸王大臣会议定隆科多四十一条大罪。但此前已经有年羹尧的先例了,雍正为了避免给人滥杀功臣的把柄,没有将隆科多处以死刑,而是在畅春园附近建房圈禁。隆科多的长子岳兴阿被革职,次子玉柱被发往黑龙江当差。1728年夏,隆科多于忧愤中死去。一代权臣就这样在圈禁中郁郁死去了。


宠臣鄂尔泰


鄂尔泰,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康熙十九年生。在康熙朝,他的官运一直不顺,到了雍正朝,才开始受宠。雍正元年,他被任命为云南乡试副主考,五月,被越级提升为江苏布政使,成为地方大员。雍正三年又晋升为广西巡抚。在赴任途中,雍正帝觉得他可大用,改封为云南巡抚,管理云贵总督事。此后,他的官位一路直升,后来又因为改土归流而被封伯爵位。雍正帝死后,鄂尔泰在乾隆朝出任总理事务大臣,还兼任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经筵讲官,管翰林院掌院事,加衔太傅,国史馆、三礼馆、玉牒馆总裁。乾隆十年病逝,享年66岁。


雍正给老农加官


雍正二年,雍正向各省督抚发出了一道上谕,上谕中说:朕自即位以来,无时无刻不关心农民,但国家的土地只有这么多,我们只能率领农民勤劳耕种。在古代,有专为农民而设的官职,我们现在虽然没有,但希望各省督抚都能够率领地方官悉心关心农民。另外,你们好在当地的农民中选出一两位勤劳能干的农民,从优奖赏,这样的话,农民就会被感化,从而更加勤劳耕作了。没过几天,雍正又发了一道上谕,上谕中说:州县官府要每年每乡选举一个勤劳俭朴、毫无过失的老农,给予八品顶戴,表示我们对他的鼓励。


雍正给老农加官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重农的一个重要措施。在雍正刚即位的时候,全国上下还不是很稳定,虽然清廷已经入关几十年了,但各地的农业也并不像是盛世时那样繁荣,还有很多的荒地有待开垦,再加上各地官吏盘剥农民,农民更不愿意种地了。所以,雍正极力倡导重农抑商,鼓励农民耕种土地。


雍正为了表示自己的重农思想,每年春天还亲自在籍田耕种,他还提倡地方官也要亲自耕种一下,体会一下农民的艰难。为了提高粮食产量,雍正一面鼓励各地农民积极垦荒,并规定:荒田开垦后,水田六年起征税,旱田十年后起征税;另一方面,雍正还鼓励各地兴修水利,预防水、旱、虫等自然灾害。为了准备在荒年的时候也能有粮吃,雍正还大力提倡农民储备粮食,兴建规模不等的粮仓。


不过,雍正的各种兴农措施也有很难实行的时候,比如兴建粮仓,严禁官府向农民摊派等。还有一些地方官吏为了一己私利,把八品顶戴给了当地的地痞流氓,雍正发现后,于雍正七年下令把那些“贿选”的老农革退,并严禁作弊。尽管雍正的一些措施很难实施,但雍正的这些重农政策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至少为乾隆时期的盛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