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晓明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2:40
|本章字节:11904字
太宗皇太极的一生不能简单地用几个字来总结,他的一生是复杂而又多彩的。皇太极早年帮助父亲统一了女真部落,在他继承了汗位后,他统一了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他建立起了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并将族名改称“满洲”。他雄心勃勃为建立一个一统天下的大清朝努力着。他可算是一位开启清代基业的开创型帝王了。
皇太极的皇位争夺战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在沈阳病逝。在诸乱纷争的情况下,努尔哈赤的第四子皇太极继承了汗位。关于他的即位,历史上有这么几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就是皇太极是受努尔哈赤遗命继承汗位的。据朝鲜史籍《鲁庵文集》记载:“老汗(努尔哈赤)临死曰:洪佗始(皇太极)能成吾志。终无所命而死。”这个记载到底是不是真实的,这一点无法考证。
第二种说法是,皇太极是从多尔衮的手里把汗位抢夺过来的。清人蒋良骐的《东华录》顺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诏内载,多尔衮声称“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暗示皇太极篡夺汗位。按这一种说法来说,努尔哈赤在生前就已立多尔衮为嗣子,在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用阴谋狡诈的手段从多尔衮的手中抢夺了汗位。甚至,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还逼迫多尔衮的母亲大妃阿巴亥殉葬。但这种说法有很多可疑的地方。首先,在努尔哈赤去世前,就已经废黜了大妃阿巴亥的地位。其次,当时的多尔衮才15岁,既没有什么战功,也没有什么威望,按照努尔哈赤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是不太可能立多尔衮位嗣的。而且,在皇太极即位后,还对多尔衮大加提携,而多尔衮对皇太极也是感恩万千,尽心辅佐皇太极,所以,皇太极不太像是从多尔衮手中抢夺了汗位。
第三种说法是,皇太极是与众多的竞争对手竞争而得来的汗位。努尔哈赤死后,因为没有明确的立嗣,所以,几个比较有实力的贝勒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而皇太极与代善的争斗是这其中最激烈的,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他有勋绩,有声望,也有势力,他的即位希望跟皇太极是一样的,而皇太极为了继承汗位,想尽一切办法打击代善,最终打败了代善,争得了汗位。
还有些人认为,皇太极的汗位是由诸贝勒推举产生的。努尔哈赤生前确立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为汗者须请贝勒推举产生。当时诸贝勒中,数皇太极实力最强,由他来继承汗位也是合情合理的。
宁锦大捷
后金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率军攻打宁远城,但却遇到了袁崇焕的顽强抵御,结果大败而归。天启七年,皇太极为了一雪父亲的耻辱,亲率大军攻打宁远。清军先是到了宁远的外围要塞锦州,清军上次在宁远吃了败仗,对袁崇焕心有忌惮。但皇太极激励诸将不要害怕,双方的军队在城外展开了激战,双方的死伤都十分惨重,明方的报告说清军有数位权高者受伤。皇太极见死伤太多,只得退兵,清兵再次兵败宁远。这一役,明朝称之为“宁锦大捷”。
皇太极为何要改族名和国号
努尔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年号天聪。此时后金已成为塞外大国,人口包括满、蒙、汉三族,疆土东北达黑龙江口,西边至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以西,南面与明朝锦州、宁远为界。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已不满足于称金国汗,而想比拟于一统天下的中原皇帝,因此在明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自称皇帝,改国号为清,改年号为崇德,改族名为满洲。皇太极称清国皇帝,欲进占中原,成为全中国的封建帝王。
皇太极为什么会改族名和国号呢?在少数民族当中,族名是不可以轻易更改的,皇太极为什么要冒这个大不韪?
首先,皇太极将“大金”改为“大清”,是为了冲淡汉族人民历史上对金朝侵宋的沉痛记忆,从而引发的对后金的民族仇恨;同时,新族名和新国名还应符了阴阳家的五行说,因朱明王朝属火,原国号“金”正好犯了“火克金”的忌讳。而新国名“清”和新族名“满洲”都带有水,应合“水克火、清灭明”的吉祥兆头;以次,向天下表明其问鼎中原夺取全国政权的信念和决心。
皇太极把族名改为满洲,里面有很深的意义。女真的另一个汉文译法是“珠申”,明末清初的“珠申”一词,汉译为“奴隶”之意,这必然有损于一个统治民族的声誉。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宣布:“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珠申。夫珠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虽然皇太极很讨厌珠申(女真)这个称呼,但习惯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文档记载,在改族名为满洲后,皇太极还是多次提到诸如“珠申官员”、“珠申人”等。
清朝科举制度的开始
科举考试到明朝的时候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善了,明朝的官吏基本都是科举出身。到了后金努尔哈赤时期,许多被抓的明朝文人被罚为奴仆。皇太极天聪三年,也就是在皇太极即位的第三年,皇太极仿照明朝的制度下令对这些为奴的汉人生员进行考试,这就是清朝科举制度的开始。清朝的科举制度跟明朝一样,有严格的三级考试,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
皇太极怎样设计袁崇焕
努尔哈赤去世后,清太宗皇太极即位,他即位后,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向中原迈进。但因为袁崇焕在中间阻挡,一直不是很顺利。公元1629年10月,皇太极率领几十万后金军,直扑明朝京城北京。这一着可让镇守宁远的袁崇焕非常意外。袁崇焕赶快出兵,想在半路上把后金军拦住,可已经来不及了。后金军乘虚而入,已经到达了北京郊外。袁崇焕得到情报,心急火燎带着明军赶了两天两夜,到了北京。
皇太极知道袁崇焕不是个好对付的人,于是,他便立刻召开了军事会议,想拿出一个好方案来,这时,投降过来的明朝文人范文程向皇太极献上了一计。
于是,皇太极就按照范文程的计策实施了。第二天,明军在北京城的德胜门外和永定门外,捡了两份议和书,是皇太极写给袁崇焕的。第三天,清军后退五里下寨,并捉了两名明军的太监监军。第四天,明朝的两个太监逃跑了。第五天,消息传来,明军督军袁崇焕、总兵祖大寿被捕下狱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都是范文程使的反间计。皇太极写给袁崇焕的“议和书”,袁崇焕根本没看到,就被明军捡去,送到了崇祯皇帝那里。再者,被抓去的那两个太监,也是安排的。晚上,皇太极故意派人在太监的帐外说话,说什么“袁督师已经应允”、“不要让明监军知道”等话,故意让那两个太监听到。然后,皇太极又故意放跑了两个太监,等他们回到明廷一汇报,袁崇焕自己就要倒霉了!
更为悲惨的是,处死袁崇焕的时候,老百姓根本不知道真相,还都来争食其肉!
清朝的铁帽子王都有哪些
清朝的铁帽子王也就是世袭罔替的王爵有十二家,其中八家以军功封爵,分别是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另有四家以恩封王,分别是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礼亲王的始封祖是努尔哈赤次子代善,郑亲王的始封祖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济尔哈朗,睿亲王的始封祖是努尔哈赤的十四子多尔衮,豫亲王的始封祖是努尔哈赤的十五子多铎,肃亲王的始封祖是皇太极长子豪格,庄亲王的始封祖是皇太极的五子硕塞,克勤郡王的始封祖是代善长子岳托,顺承郡王的始封祖是代善之孙勒克德浑。
阿敏为何被囚
阿敏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是四大贝勒之一。为什么位尊为四大贝勒,却会被皇太极囚禁呢?这中间有很多的内情。
天聪元年,皇太极命阿敏领兵攻打朝鲜,阿敏欲纳俘虏的朝鲜美女为妾,但这个美女后来却被皇太极纳入了宫中,这让阿敏很是气愤,话里话外时常透露出愤怨之词,这让皇太极很是不受用。阿敏还故意违背皇太极欲驾驭蒙古科尔沁奥巴的策略,更违背了皇太极关于贝勒大臣子女婚嫁要“奏闻”的规定,私自将女儿嫁给了蒙古贝勒。
天聪三年,皇太极亲率大军伐明,阿敏留守沈阳,但他却不认真守城,而是寻欢作乐。当岳托和豪格先返回沈阳时,阿敏竟命两贝勒“遥拜一次,近前复拜一次”。皇太极率兵返回沈阳后,阿敏也没有到皇太极跟前请一声安。可见他对皇太极是多么的冷漠。
天聪四年,皇太极命阿敏和硕托率兵镇守永平等地。他到永平后妄自尊大,并对皇太极的招降策略表示不满,他下令对投降的地区抢掠一空,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皇太极笼络人心的策略。
天聪四年六月,阿敏以失地屠城的败绩返回了盛京,皇太极命令不许诸贝勒大臣入城,他严厉斥责诸贝勒不战而失永平,撤离时又不能妥善处理后事,使士兵受到很大损伤。阿敏不得不服罪。总兵官以下、备御以上的军官全部被绑受审。最后,皇太极念在这些贝勒大臣的身先士卒上,一律免死,显示了他善于争取人心的宽容大度。后来,阿敏被定十六大罪,囚禁终生。
满文的改革者达海
达海,在早年间曾一直跟随努尔哈赤打天下,努尔哈赤曾赐居内院司文翰,“与明通使命,蒙古、朝鲜聘问往还”,起草文告,整订国书,后金国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涉及需用汉字兼抄的,都由他“承命傅宣”。到了皇太极时代,凡与明廷书信往来等事项,全部都由达海来完成。但因为满文的初创比较粗糙,在战争中,与明廷的指挥书信来往十分不便,在天聪六年,皇太极命达海改革满文。达海对老满文一共进行了五个方面的改进。改进后的新满文,比老满文更完善,使用更方便。
莽古尔泰的被贬
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异母兄,是努尔哈赤与继妃富察氏所生,也是四大贝勒之一。
天聪四年十一月,在阿敏被囚禁后的一天晚上,在打猎的行幄中,皇太极说了一番话,是褒奖代善而贬斥莽古尔泰的,莽古尔泰听了皇太极的这番话心里知道不好,便想尽力改善,但没想到的是弄巧成拙,从中也可以看出莽古尔泰这个人的心思粗鄙来。
天聪五年,后金大军在皇太极的率领下围攻大凌河城,图赖轻率中了埋伏,部队兵力受到了很大损失。皇太极为此十分恼火。第二天,皇太极登上山岗查看地形,这里离岳托的大营比较近,于是岳托准备了酒席献给皇太极,这时莽古尔泰赶来向皇太极诉说:昨日之战,我部下伤亡众多,我旗护军在随阿山哨者,有附额驸达尔哈营者,可取还否?皇太极气愤地说:朕听说你所率领的部队,每次有什么出兵任务,都有失误!莽古尔泰出口顶撞说:我的部队每次有任务,都比别人用心,怎么会有失误呢?莽古尔泰受到指责还不醒悟,不检讨自己的过失,反而恼羞成怒的说:皇上为什么要一再地为难我呢?我一直对皇上忠心耿耿,你这样做是想杀我吗?粗暴的莽古尔泰在气愤中竟然拔出了佩刀,意思是你要真的敢杀我,我就一定回击。站在一旁的同母弟弟德格类急忙提醒他说:你这样大逆不道,谁能容忍你!莽古尔泰根本已经听不进什么劝阻了,大骂德格类,并把佩刀拉出了寸长,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御前露刃”事件。
莽古尔泰这样的粗莽、目中无人,皇太极实在是不能够忍受他了,他下令诸贝勒商议此事,议定革去其大贝勒名号,罚银一万两入宫。皇太极在此事上一直回避,但对于诸贝勒的议定结果没有表示反对,意思就是不能原谅莽古尔泰。莽古尔泰因为此事大受打击,一年后就因病去世了。
莽古尔泰死亡之谜
莽古尔泰因为“御前露刃”而被贬后,心理压力十分巨大,仅一年后,他便去世了。关于他的去世,有很多人说是皇太极毒死的,因为在他去世后的第三年,他的弟弟德格类也突然暴卒。人们把这两件事联想起来说莽古尔泰的死是皇太极下的手。仔细分析一下,如果皇太极真的想杀掉这兄弟二人的话,完全有足够的理由公开杀之,没必要偷偷摸摸的,所以,莽古尔泰是因为抑郁忧心而病死的。
皇太极与代善的较量
代善也是四大贝勒之一,在皇太极继承汗位后,他表面上看来是十分支持的,但实际上他也有自己的苦衷。代善本来是努尔哈赤继长子褚英去世后的嗣子人选,但因为与大妃阿巴亥的暧昧关系,而失宠于努尔哈赤,无缘于汗位,在皇太极即位后,聪明的代善自然知道要怎么自处,所以,此时的两个人是一种很融洽的关系。
但其实,代善也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温厚持重的长者,他也有很多的不良举动。比如,天聪初期征明和察哈尔时,皇太极锐意进取,但代善却自作聪明,“违众欲返”,影响很坏;对待被俘的百姓,代善不能很好地执行皇太极的旨意,对皇太极的劝言也置之不理;在赏功罚罪时,代善也是偏袒本旗,皇太极喜欢的人他不喜欢,皇太极不喜欢的人他反而喜欢,等等。这些事皇太极都记在心里,只是碍于兄弟情面没有发作。
天聪六年,在阿敏和莽古尔泰相继获罪后,代善看出了形势对自己不妙,便主动提出让皇太极“面南独坐”,从此代善更加小心谨慎了。
天聪九年,多尔衮和豪格等率大军攻打蒙古五部,大获全胜,俘获了一些年轻貌美的蒙古福晋、格格。回朝后,皇太极大喜,允许这些贝勒在这些蒙古妇女中挑选喜欢之人。代善看中了富有而美丽的苏泰,他明知皇太极已将苏泰许给济尔哈朗,但还是要求娶苏泰,皇太极只得敷衍了过去。但此后,代善又多次提到要娶苏泰的事,皇太极都没有答应他,他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还有一桩婚事也掀起了轩然大波,豪格也娶了一位蒙古福晋,这惹恼了皇太极的姐姐——哈达公主莽古济。莽古济有一女嫁给了豪格,对于豪格的再娶,莽古济很是生气,并把怒气迁移到同意豪格再娶的皇太极身上。莽古济的怨恨引起了代善的共鸣,一次,莽古济路过代善家门前,代善让自己的福晋去请莽古济到自己的家中设宴款待。皇太极听说此事后,非常恼火,他召集诸贝勒商讨代善的事情,拟对他进行处罚,但诸贝勒齐为他求情,皇太极便从轻发落,下令免革代善的贝勒之职,其他处罚照旧。自此以后,代善发誓效忠皇太极,就这样,代善终于被皇太极收服了。
紫禁城宁寿宫的九龙壁
紫禁城宁寿宫是乾隆做太上皇时使用的宫殿,在宁寿宫的最南端,有一座坐南向北用彩色琉璃砖瓦烧制的照壁,由于上面雕塑着九条巨龙,所以俗称九龙壁。它始建于乾隆三十六年,完成于乾隆四十一年。九龙壁高35米,壁面宽294米,高26米,壁面共用二百七十个烧成的琉璃塑块拼接而成。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崇尚“九五”之数,所以雕塑上有九条蛟龙。除了宁寿宫的九龙壁外,我国现存的还有两处九龙壁,一处是北海公园的九龙壁(乾隆初年烧制),另一处是山西大同的九龙壁(明代洪武年间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