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晓明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2:40
|本章字节:11926字
康熙为什么对科学如此热衷
要说康熙为什么能够开创一世的盛业,他的秘诀应该就是学习二字。正是孜孜不倦的学习,给了康熙养料,让他能够时时刻刻保持一颗进取的心。
康熙8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而他的母亲也在他10岁的时候去世了,一个这么小的孩子要经历这么大的打击,心里该有多么痛苦。正是幼时的这种忧患,激励了康熙奋发学习的精神。
康熙是历史上少有的嗜书好学的帝王,无论是出巡还是狩猎,他都会手捧一册书,就是到了60多岁的时候,也还是手不离卷。
康熙对医学很有兴趣,也很有研究,自从他患疟疾得到西药金鸡纳霜后,他就对西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命人在京城内炼制西药,还在宫中设立实验室,试验药品。他提倡种痘以防天花,因为他自己曾经得过痘症,所以对此深有体会,他先给自己的子女种痘,给世人看种痘的好处,后来,种痘就流传开来了。
康熙帝很喜欢数学。耶稣会士法兰西人白晋、张诚,葡萄牙人徐曰升等,每日(或隔日)在紫禁城养心殿,用满语向康熙帝讲解几何学、代数学和三角学。当康熙帝到瀛台或到畅春园时,他们也随同前往。讲完之后,康熙帝背诵定理,并做习题。康熙帝重视天文学。他命耶稣会士、比利时人南怀仁为钦天监监正,让南怀仁将观象台旧仪器加以改造。他亲自观测日蚀,南巡至南京,登观象台,观察星象。他主持编著了《数理精蕴》(传入中国的西方数学)、《律吕正义》(记述传入中国的五线谱)等书,对后来天文学、数学与音乐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康熙帝喜欢亲自做科学实验。他为了观察风向,在宫廷院中设立小旗,用来查看风向、风速,还在一些地方设点测风,又命各直省做晴雨风雪奏报。从中得出“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雨”的结论。他对人体解剖学有极大兴趣,还亲自解剖冬眠熊。他在58岁那年,巡视永定河,亲置仪器,定方向,钉桩木,做测量记录。康熙帝亲自主持,历时三十年,在各地实测的基础上,用近代方法绘制了《皇舆全览图》,即全国分省地图。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蒲松龄,人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蒲家庄人。他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但也正是这种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使他加深了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聊斋志异》的创作打下了基础。《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康熙为什么要去五台山
顺治帝在他的爱妃董鄂妃去世后,没过多久,他也早早地见他的爱妃去了。但是,因为之前他有信奉佛教的事情,有人便演绎出来说顺治帝并没有死,而是出家当和尚去了。而在康熙朝,康熙曾四次去往五台山,这就更加让人们相信了顺治确实是出家了。那么,康熙到底是为什么要去五台山呢?真的是去看望他的父亲吗?
康熙有一首诗:“又到清凉境,涁岩卷复重;劳心愧自省,瘦骨久鸣悲……”言辞间非常悲切,而这首诗是康熙第四次去五台山时写的,有人便推测说康熙第四次去五台山的时候,顺治帝已经去世了,所以康熙如此悲痛地写下了这样的诗篇。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康熙五台山赠送瓷碗的故事。传说孝庄太后接到了顺治的一封信,孝庄便让康熙去五台山寻找父亲,到五台山后,康熙看见一个和尚在殿前打扫,这位和尚穿着对襟黑棉袄,脚上穿一双圆口布鞋。康熙上前问他法名,他告诉康熙他叫“八又”。康熙琢磨了半天,觉得八又不就是父字吗?他又回来找这位和尚,但他已经不见了,他寻遍了整个寺院,也没有找到这个人。当他失望地要离开寺庙的时候,一回头,他看到寺庙的墙上写了这样的一首诗:离俗当僧花山寺,不慎破碗被赶出,古有子债父来偿,今希父债子来还。康熙把这个字体拓下来后拿到北京让孝庄太后看,孝庄认出是顺治的笔迹。康熙于是按照诗的意思,到江西景德镇烧制了一批瓷碗,分送给五台山所有的寺院。
顺治是否出家当了和尚,至今仍然是一个谜,那么,康熙为什么四次之多去五台山,也就更说不清是什么原因了,这个谜题只能等待后来人去解开了。
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俗称承德离宫,原名热河行宫,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是清代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历时八十七年。这座规模宏大的园林,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一百余处,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山区占了整个园林面积的五分之四。
吴三桂为什么要反清
吴三桂,明辽东人,祖籍高邮,锦州总兵吴襄的儿子,在崇祯朝时是山海关总兵。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一片石战役中击溃李自成。其后,吴三桂奉朝廷之命镇压农民起义和诛杀南明桂王,因显赫的战功被清朝封为平西王,驻地云贵地区。
在顺治朝的时候,顺治帝对吴三桂等藩王是很纵容的,吴三桂要求什么,顺治帝基本都答应,而且对吴三桂的一些非法的举动也是能容则容。朝廷一再地满足吴三桂,吴三桂的贪心也就越大。到了康熙朝,他居然在康熙二年的时候上疏清廷,请求在云贵两省总督巡抚的敕书中,加上“听王节制”四个字。明目张胆地要使自己的王权凌驾于封疆大吏之上,而朝廷居然也答应了。吴三桂很好地利用了朝廷给予自己的这个“特权”,他将自己的意中人从外省大量地调到云贵充实自己的力量;同时,又把自己的亲信派往其他各省任职。他经常直接给吏、兵两部批文,指定他喜欢的某人为什么官职。有时吏、兵两部要起用云南、贵州的文武官员,如果吴三桂不同意的话,吏、兵部也必须撤回。
吴三桂刚一到昆明,就强占了昆明西郊五华山上明黔国公沐氏的府邸。吴三桂看中了这块地方,但嫌其显得过于狭小不够气派,便开始大兴土木,进行增修扩建。工程前后持续了十多年,这里终被吴三桂建成了一个占地广阔、规模宏大的宫殿群。
在私生活上,吴三桂也是十分放纵,他终日沉于声色,纵欲享乐。他的后宫达上千人,与皇帝比丝毫不逊色。前期专宠绝代佳人陈圆圆,陈圆圆年老色衰后,他又命人从江南采买了四十多个优伶,这些小姑娘个个只有十五六岁大,天天围在吴三桂跟前莺歌燕舞。
吴三桂毫不节制的权势,终于引起了清廷的警觉。康熙帝开始逐步削夺其政治和军事上的特权。康熙十二年,经过一番调查后,康熙建议撤藩。于是吴三桂联合尚之信、耿精忠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在湖南衡阳称帝,国号为周。不久后,吴三桂兵陷湖南,后病死衡州。三年后清军平定了这场叛乱,吴氏家族全部被杀。
木兰围场
木兰围场建于清康熙二十年,是清代皇家猎场,也是清帝北巡重要活动场所。围场东西长约一百五十公里,南北长约一百公里,周长近七百公里,总面积约一万零四百平方公里。这里是清代皇帝、八旗子弟及王公贵族行围习武的场所,它和承德避暑山庄一起,成为清政府的另一个政治活动中心。木兰围场从建成之日起到嘉庆二十五年的一百四十三年中,康、乾、嘉三帝坚持北巡一百二十四次、木兰秋猎九十二次。木兰围场也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载入清朝的史册。
康熙与皇祖母的亲密关系
康熙帝玄烨的皇室大家庭里,与玄烨感情最深。对他一生影响最大、他至死都难以忘怀的,不是他的生身父母顺治帝与孝康章皇后,也不是哪位后宫佳丽,或儿女皇孙,而是他的祖母孝庄文皇后。玄烨与祖母之间的深情,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之家的祖孙关系中,绝无仅有。
孝庄太后在对待自己儿子的问题上,可以说是失败的,他无论是从教育上还是对待顺治的婚姻上,都没有给顺治一个好的环境,可能也正因为如此,孝庄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育她的孙儿上。玄烨还小的时候,她就教育玄烨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帝王规范。玄烨从小就表现出不同于其他阿哥的聪明才智,孝庄知道这个孩子是个帝王的材料,便派自己的侍女苏麻喇姑去服侍他,还让玄烨随从“站班当差”,同大臣一起参加各种跪拜礼仪。孝庄对孙儿的爱有着丰富的内涵。她不仅给了玄烨本应从其父母那里得到的关怀和爱护,更重要的,是通过严格的教育、训练,培养他的良好品质、习惯与作风。
孝庄不仅从生活上关心爱护玄烨,她还是玄烨的政治保护者和导师。玄烨当上皇帝后,由于辅助四大臣的事情,让康熙很是头疼,康熙在祖母的支持和策划下,开始实施擒拿鳌拜的计划。康熙用十几个练习布库的少年把鳌拜这个满洲第一巴图鲁缉拿了。
孝庄对玄烨的爱是深沉的,宽厚的,她常给玄烨讲“得众则得国”的道理。一次,孝庄当着王公大臣的面问康熙的志向,他不假思索,按照祖母平日的教诲回答说:“惟愿天下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这一回答令孝庄和在场的官员非常满意。
康熙二十四年,孝庄突然中风,康熙得知祖母生病的消息,心急如焚,他每天衣不解带地在身边伺候祖母,直到祖母的身体有了起色才开始打理朝政。康熙二十六年冬天,75岁高龄的孝庄“旧症复发”。康熙每天都是处理完朝政便来到慈宁宫伺候祖母,“衣不解带,寝食俱废”。但无奈,人不能胜天,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与世长辞了。从小在祖母的呵护下长大的康熙悲恸不已。从此后一直到康熙去世,他几乎每年都会到暂安奉殿去看望祖母,这份祖孙间的亲情,在皇家来说确实是不易的。
康熙帝的后妃们
据统计,康熙帝有皇后、妃、嫔、贵人、答应、常在等不同封号的后宫妻妾共六十七人,是历史上后妃最多的皇帝之一。康熙帝生前共封有三位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哩氏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康熙帝的第二位皇后是孝昭仁皇后纽祜禄氏,她是清开国功臣额亦都的孙女、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儿;康熙帝的第三位皇后是孝懿仁皇后佟氏,她是康熙的舅舅佟国维之女。在康熙去世后,他的儿子雍正帝追赠自己的生母德妃乌雅氏为皇后。康熙帝生前还册封了两位贵妃和十个妃子。
康熙与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蒙古科尔沁人,很小的时候便进了科尔沁贝勒府,当上了贝勒宰桑的二女儿布木布泰(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的贴身侍女。后金天命十年,布木布泰嫁给了皇太极,苏麻喇姑作为布木布泰的贴身侍女,也随主人陪嫁到了盛京。
苏麻喇姑自从跟随了孝庄后,眼界不断扩大,文化修养也迅速提高。她不仅蒙语讲得好,而且很快掌握了满语和汉语,特别是那一手漂亮的满文,赢得了全宫上下的称赞。于是,她奉孝庄皇太后之命,充当了幼年康熙帝的第一任满文老师。
苏麻喇姑与孝庄文皇后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厮守达六十余年,正是因为两人的特殊关系,苏麻喇姑在宫中的实际地位很高,颇受尊敬。孝庄文皇后称她为格格;顺治皇帝与她论平辈;康熙皇帝则称她为“额涅”、“额娘”,即母亲;康熙的众皇子们,则尊称她为祖母。而苏麻喇姑却很有自知之明,始终谦恭谨慎,在皇帝面前总是自称奴才。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文皇后病逝。这时的苏嘛喇姑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她长期沉浸在悲伤、孤独中,对身体的伤害很大。为了排解她的悲伤和孤独,康熙皇帝决定将皇十二子胤祹交由苏麻喇姑抚养。按清宫惯例,只有嫔以上的主子才有资格抚养皇子。让苏麻喇姑抚养皇子,表明康熙帝对苏麻喇姑十分信任和重视。
康熙四十四年八月二十七日,苏麻喇姑终于病倒在床,而此时的康熙正在塞外巡视。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日,苏麻喇姑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结束了她那丰富多彩的一生。
由于此时康熙正在外出巡,康熙帝便指示皇子:祖母事出,留七日再净身入殓。目的是想回宫后再亲眼看一看敬爱的额娘,向她的遗体告别。但后来他计算十五日才能回宫,于是再次降谕,让皇子们将苏麻喇姑遗体再留七天,等到他回宫后再定。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帝与苏麻喇姑之间的眷眷深情。
为了回报苏麻喇姑对大清所做出的贡献,报答她对自己“手教国书,赖其训迪”和抚养皇子的恩情,康熙皇帝决定按嫔礼为苏麻喇姑办理丧事。这对于奴仆出身的苏麻喇姑,可以说是天大的恩典。
孔尚任与《桃花扇》
孔尚任,山东曲阜人,早年受封建家庭的传统教育。康熙二十四年,被康熙任命为国子监博士,至此,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此后,孔尚任开始构思《桃花扇》的写作。此时,他结识了冒辟疆、邓孝威等前朝遗民,并从他们那里得到了不少遗闻和史料,为《桃花扇》的写作打下了基础。一年后,他出差淮阳时,接触到黑暗的社会现实,认识到吏治的腐败,《桃花扇》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脱稿的。康熙三十八年,《桃花扇》最终成书。可惜的是,书中洋溢的亡国的哀痛让康熙帝产生了疑惑,次年,便罢了他的官。
孝庄太后为什么要“暂安奉殿”
孝庄太后为什么没有在死后葬在她的丈夫皇太极的身边呢?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但却没有人知道真正的答案。我们只能从历史的缝隙中推测出一些蛛丝马迹来。
有人说,孝庄之所以葬在暂安奉殿,一方面是不想再千里迢迢地跑到东北打开已经去世很久的皇太极的墓地;再者,是不忍心葬在先于自己逝去的儿子顺治帝上手;还有一点,就是她并非旗人,而是科尔沁蒙古部落首领的孙女,她要葬在自己的家乡。以上的这三点,从情理上来说都是成立的。有一些野史对这件事是这样演绎的,说孝庄是因为曾下嫁给了多尔衮,没有脸面葬在她丈夫的身边,而她又是大清第一帝之生母,正根正宗,也不能葬于别处,只有把她埋在陵墙外,令其为子孙后代看守大门,以示惩处。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孝庄葬在了现在这个地方呢?其实,孝庄文皇后之所以没有与皇太极合葬的真正原因是她临终前的一份遗嘱。孝庄生前曾经与康熙谈过她百年之后的事情,她对康熙说:太宗皇帝的梓宫安葬已经很久了,不要再为合葬而打开地宫了,此所谓“卑不动尊”。如果另外建陵寝,又要劳民伤财,而终究也并非合葬。再者,我心里也放不下你们父子,不忍心离你们太远。就把我葬在遵化安息吧,这样我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孝庄去世后,康熙帝在今昭西陵的位置上建了一座临时停放棺椁的享殿,称为暂安奉殿,康熙亲自选定的基址,亲自指导并参与图纸的设计。孝庄生前,非常喜欢慈宁宫东面的一处面阔五间的寝宫,她去世后,康熙皇帝下令将这座寝宫拆除,运到暂安奉殿,按原样重建,将孝庄的梓宫安放在暂安奉殿的宝座上,封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