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卷三十八湘水

作者:郦道元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2:17

|

本章字节:25994字

【原文】


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即阳朔山也。应劭曰:湘出零山。盖山之殊名也。山在始安县北,县故零陵之南部也。魏咸熙二年,孙皓之甘露元年,立始安郡。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流。罗君章《湘中记》曰: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东北过零陵县东,越城峤水,南出越城之峤,峤即五岭之西岭也。秦置五岭之戍,是其一焉。北至零陵县,下注湘水。湘水又径零陵县南,又东北径观阳县,与观水合。水出邻贺郡之谢沭县界,西北径观阳县西,县盖即水为名也。又西北流注于湘川,谓之观口也。


又东北过洮阳县东。


洮水出县西南大山,东北径其县南,即洮水以立称矣。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定王子节侯拘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洮治也。其水东流注于湘水。又东北过泉陵县西,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山,西流径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阳,商均葬其阴。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自庙仰山极高,直上可百余里。古老相传,言未有登其峰者。山之东北,泠道县界,又有舜庙。县甫有舜碑,碑是零陵太守徐俭立。营水又西径营道县,冯水注之。水出临贺郡冯乘县东北冯冈。其水导源冯溪,西北流,县以托名焉。冯水带约众流,浑成一川,谓之北渚。历县北,西至关下,关下,地名也,是商舟改装之始。冯水又左,合萌渚之水。水南出于萌渚之峤,五岭之第四岭也,其山多锡,亦谓之锡方矣。渚水北径冯乘县西,而北注冯水。冯水又径营道县而右会营水。营水又西北屈而径营道县西,王莽之九疑亭也。营水又东北径营浦县南。营阳郡治也。魏咸熙二年,吴孙皓分零陵置,在营水之阳,故以名郡矣。营水又北,都溪水注之。水出春陵县北二十里仰山,南径其县西。县本泠道县之眷陵乡,盖因言溪为名矣。汉长沙定王分以为县,武帝元朔五年,封王中子买为舂陵侯。县故城东,又有一城,东西相对,各方百步。古老相传,言汉家旧城,汉称犹存,知是节侯故邑也。城东角有一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东南三十里尚有节侯庙。都溪水又南径新宁县东,县东傍都溪,溪水又西径县南,左与五溪俱会。县有五山,山有一溪,五水会于县门,故曰都溪也。都溪水自县又西北流,径泠道县北,与泠水合。水南出九疑山,北流径其县西南,县指泠溪以即名,王莽之泠陵县也。泠水又北流注于都溪水,又西北入于营水。营水又北流,入营阳峡,又北至观阳县而出于峡,大小二峡之间,为沿溯之极艰矣。营水又西北,径泉陵县西,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节侯贤之邑也。王莽名之曰溥润,零陵郡治,故楚矣。汉武帝元鼎六年分桂阳置。太史公曰:舜葬九疑,实惟零陵。郡取名焉,王莽之九疑郡也。下邳陈球为零陵太守,桂阳贼胡兰攻零陵,激流灌城,球辄于内因地势反决水淹贼,相拒不能下。县有自上乡。《零陵先贤传》曰:郑产,字景载,泉陵人也,为白土啬夫。汉末多事,国用不足,产子一岁,辄出口钱,民多不举子。产乃敕民勿得杀子,口钱当自代出。产言其郡、县,为表上言,钱得除,更名白土为更生乡也。《晋书地道记》曰:县有香茅,气甚芬香,言贡之以缩酒也。营水又北流注于湘水。湘水又东北与应水合。水出邵陵县历山,崖瞪险阻,峻崿万寻,澄源湛于下,应水涌于上。东南流径应阳县南,晋分观阳县立,盖即应水为名也。应水又东南流,径有鼻墟南。王隐曰:应阳县本泉陵之北部,东五里有鼻墟,言象所封也。山下有象庙,言甚有灵,能兴云雨。余所闻也,圣人之神曰灵,贤人之精气为鬼,象生不慧,死灵何寄乎?应水又东南流而注于湘水。湘水又东北得口,水出永昌县北罗山。东南流径石燕山东,其山有石,绀而状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罗君章云:今燕不必复飞也。其水又东南径永昌县南,又东流注于湘水。又东北径祁阳县南,又有余溪水注之。水出西北邵陵郡邵陵县,东南流注于湘。其水扬清泛浊,水色两分。湘水又北与宜溪水合,水出湘东郡之新宁县西南新平故县东,新宁,故新平也。众川泻浪,共成一津。西北流,东岸山下有龙穴,宜水径其下,天旱则拥水注之,便有雨降。宜水又西北注于湘。湘水又西北,得舂水口,水上承营阳春陵县西北潭山,又北径新宁县东,又西北流注于湘水也。又东北过重安县东,又东北过县西,承水从东南来注之。承水出衡阳重安县西,邵陵县界邪姜山,东北流至重安县,径舜庙下,庙在承水之阴。又东合略塘,相传云:此塘中有铜神,今犹时闻铜声于水,水辄变绿,作铜腥,鱼为之死。承水又东北径重安县南,汉长沙顷王子度邑也,故零陵之钟武县。王莽更名曰钟桓也。武水入焉。水出钟武县西南表山,东流至钟武县故城南。而东北流至重安县,注于承水,至湘东临承县北、东注于湘,谓之承口。临承即故酃县也,县即湘东郡治也。郡旧治在湘水东,故以名郡。魏正元二年,吴主孙亮分长沙东部立。县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径,鼓鸣则土有兵革之事。罗君章云:扣之,声闻数十里,此鼓今无复声。观阳县东有裴岩,其下有石鼓,形如覆船,扣之清响远彻,其类也。湘水又北历印石,石在衡山县南,湘水右侧。盘石或大或小,临水,石悉有迹,其方如印。累然行列,无文字,如此可二里许,因名为印石也。湘水又北径衡山县东,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盖,一名石囷,一名芙蓉,芙蓉峰最为竦杰,自远望之,苍苍隐天。故罗含云:望若阵云,非清霁素朝,不见其峰。丹水涌其左,澧泉流其右。《山经》谓之峋嵝,为南岳也。山下有舜庙,南有祝融冢。楚灵王之世,山崩,毁其坟,得《营丘九头图》。禹治洪水,血马祭山,得金简玉字之书。芙蓉峰之东,有仙人石室,学者经过,往往闻讽诵之音矣。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江湘六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湘水又东北径湘南县东,又历湘西县南,分湘南置也,衡阳郡治。魏甘露二年,吴孙亮分长沙西部立治,晋湘南太守何承天徙治湘西矣。《十三州志》曰:日华水出桂阳郴县日华山西,至湘南县入湘。《地理志》曰:郴县有耒水,出耒山西,至湘南西入湘。湘水又北径麓山东,其山东临湘川,西傍原隰,息心之士,多所萃焉。


又东北过阴山县西,洣水从东南来注之。又北过醴陵县西,漉水从东南来注之。


《续汉书·五行志》曰:建安八年,长沙醴陵县有大山,常鸣如牛呴声,积数年。后豫章贼攻没县亭,杀掠吏民,因以为候。湘水又北径建宁县,有空泠峡,惊浪雷奔,濬同三峡。湘水又北径建宁县故城下,晋太始中立。又北过临湘县西,浏水从县西北流注。


县南有石潭山,湘水径其西。山有石室、石床,临对清流。湘水又北径昭山西,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测,故言昭潭无底也。亦谓之曰湘州潭。湘水又北径南津城西,西对橘洲,或作吉学字,为南津洲尾。水西有橘洲子戍,故郭尚存。湘水又北,左会瓦官水口,湘浦也。又径船官西,湘洲商舟之所次也。北对长沙郡,郡在水东州城南,旧治在城中,后乃移此。湘水左径麓山东,上有故城,山北有白露水口,湘浦也。又右径临湘县故城西县治,湘水滨临川侧,故即名焉。王莽改号抚陆,故楚南境之地也。秦灭楚,立长沙郡,即青阳之地也。秦始皇二十六年,令曰:荆王献青阳以西。《汉书·邹阳传》曰:越水长沙,还舟青阳。《注》:张晏曰:青阳,地名也。苏林曰:青阳,长沙县也。汉高祖五年,以封吴芮为长沙王,是城即芮筑也。汉景帝二年,封唐姬子发为王,都此,王莽之镇蛮郡也。于《禹贡》则荆州之域。晋怀帝以永嘉元年,分荆州、湘中请郡,立湘州,治此。城之内,郡廨西有陶佩庙,云旧是贾谊宅地,中有一井,是谊所凿,极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似壶。傍有一脚石床,才容一人坐,形制甚古。流俗相承,云谊宿所坐床。又有大柑树,亦云谊所植也。城之西北有故市,北对临湘县之新治。县治西北有北津城,县北有吴芮家,广逾六十八丈,登临写目,为廛郭之佳憩也。郭颁《世语》云:魏黄初末,吴人发芮冢,取木,于县立孙坚庙,见芮尸,容貌衣服并如故。吴平后,与发冢人于寿春见南蛮校尉吴纲,曰:君形貌何类长沙王吴芮乎?但君微短耳。纲瞿然曰:是先祖也。自芮卒至家发四百年,至见纲又四十余年矣。湘水左合誊口,又北得石椁口,并湘浦也。右合麻溪水口,湘浦也。湘水又北径三石山东,山枕侧湘川,北即三石水口也,湘浦矣。水北有三石戍,戍城为二水之会也。湘水又径浏口戍西,北对浏水。又北,沩水从西南来注之。


沩水出益阳县马头山,东径新阳县南,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康矣。沩水又东入临湘县,历沩口戍东,南注湘水。湘水又北合断口,又北则下营口,湘浦也。湘水之左岸有高口水,出益阳县西,北径高口戍南,又西北,上鼻水自鼻洲上口,受湘西入焉,谓之上鼻浦。高水西北与下鼻浦合,水自鼻洲下口,首受湘川,西通高水,谓之下鼻口。高水又西北,右屈为陵子潭,东北流注湘为陵子口。湘水自高口戍东,又北,右会鼻洲,左合上鼻口,又北,右对下鼻口,又北,得陵子口,湘水右岸,铜官浦出焉。湘水又北径铜官山,西临湘水,山土紫色,内含云母,故亦谓之云母山也。


又北过罗县西,水从东来流性。


湘水又北径锡口戍东,又北左派,谓之锡水。西北流径锡口戍北,又西北流,屈而东北,注玉水焉。水出西北玉池,东南流注于锡浦,谓之玉池口。锡水又东北,东湖水注之。水上承玉池之东湖也,南注于锡,谓之三阳径,水南有三戍,又东北注于湘。湘水自锡口北出,又得望屯浦,湘浦也。湘水又北,枝津北出,谓之门径也。湘水纡流西北,东北合门水,谓之门径口。又北得三溪水口,水东承大湖,西通湘浦,三水之会,故得三溪之目耳。又北,东会大对水口,西接三津径。湘水又北径黄陵亭西,右合黄陵水口,其水上承大湖,湖水西流,径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也。言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滞湘之浦。潇者,水清深也。《湘中记》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蒱矢,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崖若朝霞,是纳潇湘之名矣,故民为立祠于水侧焉。荆州牧刘表刊石立碑,树之于庙,以硅不朽之传矣。黄水又西流入于湘,谓之黄陵口。昔王子中有异才,年二十而得恶梦,作《梦赋》。二十一,溺死于湘浦,即斯川矣。湘水又北径白沙戍西,又北,右会东町口水也。湘水又左合决湖口,水出西肢,东通湘渚。湘水又北,汨水注之。水东出豫章艾县桓山,西南径吴昌县北,与纯水合。水源出其县东南纯山,西北流,又东径其县南,又北径其县故城下。县是吴主孙权立。纯水又右会汨水。汨水又西径罗县北,本罗子国也。故在襄阳宜城县西,楚文王移之于此。秦立长沙郡,因以为县,水亦谓之罗水。汨水又西,径玉笥山。罗含《湘中记》云:屈潭之左,有玉笛山,道士遗言,此福地也,一曰地脚山。汨水又西为屈潭,即汨罗渊也。屈原怀沙自沉于此,故渊潭以屈为名。昔贾谊、史迁皆尝径此,弭檝江波,投吊于渊。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碑。又有《汉南太守程坚碑》,寄在原庙。汨水又西径汨罗戍南,西流注于湘,《春秋》之罗油矣,世谓之汨罗口。湘水又北,枝分北出径泪罗戍西,又北径磊石山东,又北径磊石戍西,谓之苟导径矣,而北合湘水。湘水自阳罗口,西北径磊石山西,而北对青草湖,亦或谓之为青草山也。西对悬城口,湘水又北得九口,并湘浦也。湘水又东北,为青草湖口,右会苟导泾北口,与劳口合,又北得同拌口,皆湘浦右迤者也。又北过下隽县西,微水从东来流注。


湘水左会清水口,资水也。世谓之益阳江。湘水之左径鹿角山东,右径谨亭戍西,又北合查浦,又北得万石浦,咸湘浦也。侧湘浦北有万石戍。湘水左则沅水注之,谓之横房口,东对微湖,世或谓之麋湖也。右属微水,即《经》所谓微水经下隽者也。西流注于江,谓之麋湖口。湘水又北径金浦戍,北带金浦水,湖溠也。湘水左则澧水注之,世谓之武陵江。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名之五渚。《战国策》曰:秦与荆战,大破之,取洞庭五渚者也。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山海经》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焉。沅、澧之风,交潇、湘之浦,出入多飘风暴雨。湖中有君山、编山。君山有石穴,潜通吴之包山,郭景纯所谓巴陵地道者也。是山,湘君之所游处,故曰君山矣。昔秦始皇遭风于此,而问其故。博士曰:湘君出入则多风。秦王乃赭其山。汉武帝亦登之,射蛟于是山,东北对编山,山多箎竹。两山相次去数十里,回峙相望,孤影若浮。湖之石岸有山,世谓之笛乌头石。石北右会翁湖口。水上承翁湖,左合洞浦,所谓三苗之国,左洞庭者也。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


山在湘水右岸。山有巴陵故城,本吴之巴丘邪阁城也。晋太康元年,立巴陵县于此,后置建昌郡。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城跨冈岭,滨阻三江。巴陵西对长洲,其洲南分湘浦,北届大江,故曰三江也。三水所会,亦或谓之三江口矣。夹山列关,谓之射猎,又北对养口,咸湘浦也。水色青异,东北入于大江,有清浊之别,谓之江会也。


【译文】


湘水发源于零陵郡始安县的阳海山,


阳海山就是阳朔山,应肋说:湘水发源于零山,是此山的别名。山在始安县北边,始安县原来是零陵的南部。魏咸熙二年,即孙皓甘露元年(265),建立始安郡。湘水、漓水同源,却分流成为二水:南边的一条是漓水,北边的一条是湘水,往东北流。罗君章《湘中记》说:湘水发源于阳朔时,小得用酒杯当船,但流到洞庭时,却一片汪洋,连太阳月亮都好像从水中升起似的。往东北流过零陵县东边,


越城娇水发源于南边越城的山岭间,这就是五岭中的西岭。秦在五岭设置边防城堡,这就是其中之一。北流到零陵县,注入湘水。湘水又流经零陵县南边,又往东北流经观阳县,与观水汇合。观水发源于临贺郡的谢沐县边界,往西北流经观阳县西边―该县就是依水命名的。又往西北流,注入湘水,汇流处叫观口。


又往东北流过挑阳县东边,


挑水发源于挑阳县西南的大山中,往东北流经县南,该县是依水命名的。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把挑阳封给长沙定王的儿子节侯拘,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挑治。挑水东流,注入湘水。又往东北流过泉陵县西边,


营水发源于营阳郡冷道县的南山,西流经九疑山下。九疑山在苍梧的原野伸展开屈曲的山麓,相邻各郡都看得到此山峰峦的秀色。九座石峰高高耸立,每一座山峰都有一条溪水流出。山峰岩壑险阻重重,而众岭形态扑朔迷离,难分难辨,使游人心中充满疑惑,所以称为九疑山。大舜埋骨于南麓,商均葬身于北坡。山南有舜庙,庙前有石碑,但碑文已剥蚀残缺,不能辨认了。从庙前仰望山峰,极其雄伟高峻,凌云直上高达百余里。据老人相传,从来没有人登上峰顶。九疑山东北冷道县边界上,又有一座舜庙,县南有舜碑,是零陵太守徐俭所立。营水又往西流经营道县,有冯水注入。冯水发源于临贺郡冯乘县东北的冯冈,水源经冯溪往西北流,冯乘县就是因溪而得名的。冯水汇合了众多的支流,浑然成为一水,称为北诸,经过县北,往西流到关下。关下是个地名,是商船改装货物的埠头。冯水又在左岸汇合了萌诸水。萌诸水发源于南边的萌诸娇,这是五岭中的第四岭。山上锡矿很多,也称锡方山。诸水往北流经冯乘县西边,北流注入冯水。冯水又流经营道县,在右岸汇合了营水。营水又往西北流,转弯流经营道县西边,就是王莽的九疑亭。营水又往东北流经营浦县南边,这里也是营阳郡治的所在地。魏咸熙二年抢65),吴孙皓把零陵分开另设营阳郡,郡城在营水北岸,因而以营阳为郡名。营水又北流,有都溪水注入。都溪水发源于春陵县北边二十里的仰山,往南流经县西,春陵县原来是冷道县的春陵乡,因春溪而得名。汉长沙定王划出该乡,改立为县,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封定王第二个儿子买为春陵侯。老县城东边又有一城,二城东西相对,各方百步,据老人相传,这是汉代旧城,至今还保持着汉时的名称,可知就是节侯原来的食邑了。城的东角有一块碑,文字剥蚀残缺,已经难以辨认了;东南三十里还有节侯庙。都溪水又往南流经新宁县东边,县城东傍都溪;溪水又往西流经县南,又在左岸与五条溪流汇合。县里有五座山,每山各有一溪,五条水在县城门外汇合,水流汇集叫都,所以称为都溪。都溪水又从县城往西北流,经过冷道县北边与冷水汇合。冷水发源于南方的九疑山,往北流经县城西南,冷道县即王莽的冷陵县,是按冷溪命名的。冷水又往北流注入都溪水,都溪水又往西北流,注入营水。,营水又往北流入营阳峡。又往北到观阳县出峡,大小二峡之间,是航行最艰险的一段。营水又往西北流经泉陵县西边。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把泉陵封给长沙定王的儿子节侯贤为食邑。泉陵是零陵郡的治所,王莽改名为溥润,原是楚国的旧地。零陵郡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从桂阳郡分置的。太史公说:舜葬于九疑。其实就是零陵,郡就依此取名,就是王莽的九疑郡。下邱陈球当零陵太守时,桂阳盗寇胡兰来进攻零陵,以大水淹城,陈球却在城内利用地势反过来决水去淹贼兵,双方相持不下。县里有白土乡,《零陵先贤传》说:郑产字景载,泉俊人,在白土乡当乡官。汉朝末年天下多难,国家支出不足,生了孩子一岁就要缴人头税,因此百姓都不肯养孩子。郑产于是告诫百姓不可杀子扩人头税由他代交。郑产要求郡县守令上表呈报朝廷,终于废除了人头税,于是把白土乡改名为更生乡。《晋书,地道记》说:县里有香茅,气味很芳香,说是进贡朝廷作为祭祀时滤酒之用。营水又往北流注入湘水,湘水又往东北流与应水汇合。应水发源于邵陵县的历山。崖坡险阻,削壁万丈,底下是澄清的源泉,上面是汹涌的应水。水往东南流经应阳县南边。应阳县是晋时分观阳县而立,是按照应水命名的。应水又往东南流,经有鼻墟南边。王隐说:应阳县原是泉陵县的北部。往东五里有鼻墟,据说是象的封地。山下有象庙,据说很灵验,能兴云作雨。我曾听说,圣人的魂魄叫灵,贤人的精气是鬼,象生时既不贤慧,死后灵魂又寄托于何处呢?应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湘水。湘水又往东北流,有耗口。这个水口的水发源于永昌县的北罗山,往东南流经石燕山东边。山上有青色的石头,形状像燕子,因此名为石燕山。那些石块有的大,有的小,有如母子。当雷电交加,狂风骤起时,石燕也被刮得漫天乱飞,或高或低,有如真燕一般。罗君章说:现在石燕不一定会飞了。水又往东南流经永昌县南边;又往东流,注入湘水。湘水继续往东北流,经过祁阳县南边,又有余溪水注入。余溪水发源于西北方邵陵郡的邵陵县,往东南注入湘水。湘水一边是清流漾漾,一边是浊流滚滚,两边水色界线分明。湘水又往北流与宜溪水汇合,宜溪水发源于湘东郡新宁县西南、新平旧县城东毕,新宁就是旧时的新平。众溪波浪滔滔,汇成一水,奔向西北。东岸山下有龙穴,宜水流经洞下,天旱时堵水引流注入洞内,就会下雨。宜水又往西北注入湘水。湘水又往西北流,有春水口。春水上源来自营阳春陵县西北的潭山,又往北流经新宁县东边;又往西北流,注入湘水。‘


又往东北流过孟安县东边,又往东北流过都县西边,承水从东南流来注人。-


承水发源于衡阳重安县西边邵陵县边界的邪曹山,往东北流到重安县,流经舜庙下,庙在承水南岸,又东流与略塘汇合。相传此塘中有铜神,现在水中还时常能听到铜的响声,这时水就变成绿色,发出铜的气味,鱼也死了。承水又往东北流经重安县南边,这是汉长沙顷王的儿子度的食邑,也就是旧时零陵的钟武县―王莽改名为钟桓一一武水在这里注入承水。武水发源于钟武县西南的表山,东流到钟武县老城南边,然后转向东北,到重安县注入承水。承水流到湘东临承县北边,往东注入湘水,汇流处叫承口。临承就是旧时的鄙县,临承县城也是湘东郡的治所,因老郡治在湘水以东,所以名为湘东郡,是魏正元二年(255)吴国君主孙亮分出长沙郡东部设立的。临承县有石鼓,高六尺,湘水从那里流过。石鼓发声,那个地区就有战事了。罗君章说:敲’击石鼓,方圆数十里都可听到鼓声,但今天石鼓不再能发响了。观阳县东有裴岩,岩下有石鼓,形状就像翻过来的船,敲击时清·越的声音传得很远,也是这一类。湘水又往北流过印石。印石在衡山县南边、湘水的右侧,大大小小的巨石,方正有如印章,石上都有痕迹,但无文字,在水边罗列成行,散布长达二里左右,因此名为印石。湘水又往北流经衡山县东边。山在西南,共有三座高峰:一座名叫紫盖,一座名叫石困,一座名叫芙容。芙容峰最高峻雄豪,从远处望去,苍茫的山影隐没于天际。所以罗含说:遥望衡山有如阵云,不是雨后放晴,或清晨明朗的时候,就看不见山峰。丹水在左边腾涌,澄泉在右边流奔。衡山,《山经》称为峋嶙,就是南岳。山下有舜庙,南边有祝融墓。楚灵王时,山崩墓毁,却得到《营丘九头图》。·禹治洪水时,杀马祭山,得到《金简玉字之书》。芙容峰东有仙人石室,读书人经过时,常常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衡山东南两面濒水,倒映于湘江之中;从长沙到这里,沿湘水的七百里航程中,有九次面山,九次背山。所以渔夫唱道:风帆随着湘水转,眺望衡山有九面。山上有飞瀑下泻,与山下的青林相映,一直流到山下,望去宛中挂在山间的白绢。湘水又往东北流经湘南县东边,又流经湘西县南边―湘西县是从湘南分出来的,衡阳郡的治所就在这里。魏甘露二年(257),吴主孙亮分出长沙西部设置衡阳郡,治所在湘南;后来太守何承天把治所迁到湘西。《十三州志》说:日华水发源于桂阳郴县的日华山西,流到湘南县注入湘水。《地理志》说:郴县有来水,发源于来山西边,到湘南以西注入湘水。湘水又往北流经麓山东边。麓山东濒湘水,西邻低洼的平原,看破功名利禄的人,不少都荟萃于此。又往东北流过阴山县西边;沫水从东南流来注人;又往北流过酸陵县西边,涟水从东南流来注人。


《续汉书·五行志》说:建安八年(203),长沙酸陵县有一座大山,接连几年,常发出牛嘘气一样的声音。后来豫章的盗寇攻陷县亭,杀死官吏百姓,因此以为这是预兆。湘水又往北流经建宁县,县内有空冷峡,狂涛骇浪奔腾有如雷鸣,水深可与三峡相比。湘水又往北流经建宁县老城下面,该县于晋泰(太)始年间(265?274)设立。


又往北流过临湘县西边,浏水从该县西北流来注人。


县南有石潭山,湘水流经山西,山上有石室、石床,面对澄清的江流。湘水又往北流经昭山西边。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测,所‘以人们说昭潭无底。昭潭也叫湘州潭。湘水又往北流经南津城西边,此城面对橘洲―橘,有时也写作吉字―是南津洲的尾端。水西有橘洲子戍,旧城还在。湘水又往北流,左岸汇合瓦官水口,是个牛扼湖。又流经船官西边,这是湘洲商船停靠的埠头,北对长沙郡。长沙郡城在水东州城以南,老郡治原在城中,后来才迁到这里。湘水左边流经麓山东边,山上有老城。山北有白露水口,是个牛扼湖。右边又经临湘县旧城西边,县治在湘水岸边,所以叫临湘。王莽改名叫抚陆。这里原是楚国南部边境地区。秦灭楚国,设立长沙郡,就是青阳地区。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诏令;荆王献出青阳以西的土地。《汉书·邹阳传》说:渡水到长沙,乘船回青阳。《注》,张晏说:青阳是地名。苏林说:青阳是长沙的属县。汉高祖五年(前202),封吴丙为长沙王,此城就是吴丙所筑。汉景帝二年(前155),封唐姬的儿子发为王,建都于此。这就是王莽的镇蛮郡。在《禹贡》中,这是荆州的境域,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分荆州湘中诸郡之地设置湘州,治所就在这里。城内郡署西面有陶侃庙,据说过去是贾谊故居遗址,里面有一口井,是贾谊所凿,极小,但很深,上面收拢,下面却很大,形状像壶;旁边有一张石床,只可坐一个人,样式很古老。民间相传,说是贾谊平素所坐的坐榻。还有大柑树,据说也是贾谊所种。城内西北角有个老市集,北对临湘县新治所。县治西北有北津城,县北有吴茵墓,宽广在六十八丈以上。登临远眺,是城内游憩的好地方。郭颁《世语》说:魏黄初(220一226)末年,吴人发掘吴丙的坟墓,把木材搬到县里,修建孙坚庙。发墓后,看到吴丙尸体的面貌和衣服都和生前一样。吴平后,参加掘墓的人在寿春看到南蛮校尉吴纲,说:你的面貌怎么这样像长沙王吴丙呀?不过你的个子矮了一点。吴纲吃惊地说:那是我的先祖呀!从吴丙死到坟墓被掘,其间已有四百年,到看见吴纲时又有四十多年了。湘水在左岸汇合于誓口,又往北流,有石榔口,都是牛扼湖,右岸汇合于麻溪水口,也是个牛辘湖。湘水又往北流经三石山东边,三石山就在湘水旁边,北面就是三石水口,是个牛扼湖。水北有三石戍,这个边防城堡坐落在二水的汇合处。湘水又流到浏口戍西边,这个边防城堡北面朝着浏水。


又往北流,伪水从西南流来注人。


沩水发源于益阳县马头山,往东流经新阳县南边。晋太康元年(280)改名为新康。伪水又往东流入临湘县,经伪口戍东,南流注入湘水。湘水又北流,汇合断口,又北流,就到下营口,是个牛扼湖。湘水左岸有高口水,发源于益阳县西边,北流经高口戍南边;又往西北流,上鼻水从鼻洲上口导入湘水,往西边注入,称为上鼻浦。高水往西北流,与下鼻浦汇合。这里的水从鼻洲下口导入湘川的水,西与高水相通,称为下鼻口,高水又往西北流,右转就是陵子潭,往东北流注入湘水,汇流处叫陵子口。湘水从高口戍东边又往北流,右边流经鼻洲,左边汇合上鼻口;又往北流,右边对下鼻口,又往北流,到陵子口。湘水右岸,有铜官浦流出。湘水又往北流经铜官山,山的西边濒临湘水,山上泥土呈紫色,含有云母,所以又叫云母山。


又往北流过罗县西边,涢水从东边流来注人。


湘水又往北流经锡口戍东边;又往北流,左边分出一条支流,叫锡水,往西北流经锡口戍北边;又往西北流,转间东北,有玉水注入。玉水发源于西北方的玉池,往东南流,注入锡浦,出口叫玉池口。锡水又往东北流,有东湖水注入。东湖水上流承接玉池的东湖,南流注入锡水,称为三阳径。水南有三处驻防城堡,又往东北流,注入湘水。湘水从锡口北流,又到望屯浦,是个牛扼湖。湘水继续北流,有支流往北流出,称为门径。湘水萦纤曲折往西北流,转向东北,汇合了门水,汇流处叫门径口。又往北流,有三溪水口,三溪水在东边承接大湖,西与湘浦相通,三水汇合,所以有三溪之名。又往北流,在东边汇合了大对水口,西边与三津径相接。湘水又往北流经黄陵亭西边,右边汇合黄陵水口,这里的水上流承接大湖。湖水往西流经二妃庙南边―二妃庙,人们称为黄陵庙。传说大舜出外视察,两位妃子随行,在湘水溺死。她们的神灵漫游于洞庭的深渊,出入潇湘水口。潇,水清而深的意思。《湘中记》说:湘水很澄清,能看到五六丈的深处,水底的石块看来就像散子一样,色彩鲜明,历历可辨;白色的沙滩皎如霜雪,红色的崖岸艳若朝霞,于是得到潇湘之名。二妃死于此,所以人们在水边为她们立祠。荆州牧刘表在庙内刻石立碑族表,使她们的事迹传之不朽。黄水又往西流,注入湘水,汇流处称为黄陵口。从前王子少有奇才,二十岁时做了个恶梦,写了一篇《梦赋》,二十一岁就在湘水里淹死,那地方就在这条河上。湘水又往北流经白沙戍西边;又往北流,右边在东盯口汇合渭水。湘水又在左边汇合决湖日,此口的水源出西破,东通湘诸。湘水又往北流,有泪水注入。泪水发源于东边豫章郡艾县的桓山,往西南流经吴昌县北边,与纯水汇合。纯水源出吴昌县东南的纯山,往西北流,又往东流经县南,又往北流经该县老城下。吴昌县是吴主孙权所立。纯水又在右边汇合泪水。泪水又往西流经罗县北边。罗县原是罗子国,先前在襄阳宜城县西,楚文王把它迁到这里。秦立长沙郡,于是也把罗设立为县,水也就叫罗水了。泪水又往西流经玉筒山。罗含《湘中记》说:屈潭的东边是玉筒山,有个道士遗言说,这是一处福地;又名地脚山。泪水又往西流,就到屈潭,就是泪罗渊。屈原怀抱沙石自沉于此,所以潭也名为屈潭了。从前贾谊、司马迁都曾经过这里,他们在中流停下船,向潭中投下吊文。深潭北面有屈原庙,庙前有碑,还有一块汉南太守程坚碑,也寄存在屈原庙内。泪水又往西流经泪罗戍南边,西流注入湘水。汇流处就是《春秋》中说的罗呐,世凡称为泪罗日。湘水又往北流,往北分出一条支流,经过泪罗戍西边,又往北流经磊石山东边,又往北流经磊石戍西边,称为苟导径,然后往北与湘水汇合。湘水从泪罗江往西北流经磊石山西边,此山也称青草山,北对青草湖,西对悬城口。湘水又往北流,先后有九个水口,都是牛扼湖。湘水又往东北流,就是青草湖口,右边汇合苟导径北口,又与劳口汇合,又往北流到同拌口,都是牛扼湖有港汉与右岸相通之处。


又往北流过下隽县西边,微水从东边流来注人。


湘水在左边汇合于清水口的,是资水,世人称为益阳江。湘水左边流经鹿角山东边,右边流经谨亭戍西边,又往北流,与查浦汇合,又往北流,到万石浦,都是牛扼湖。傍着牛扼湖,北面有万石戍。湘水左边有沉水注入,汇流处叫横房口。横房口东对微湖,也有人称为糜湖。微湖右边与微水相连,《水经》所说的微水流经下隽,就指此水。微水西流注入大江,汇流处叫糜湖口。湘水又往北流经金浦戍。戍北濒金浦水,是与湖相通的一条小港。湘水左边有澄水注入,人们称为武陵江。这四条水,都一同注入洞庭湖,北与大江汇合,合称五诸。《战国策》说:秦与荆交战,把荆打得大败,占领了洞庭五诸。湖水方圆五百余里,太阳和月亮好像就从湖中升起和沉落似的。《山海经》说:洞庭之山,是帝尧的两个女儿居住的地方。从沉水、澄水吹来的风,在湘江之滨相交会,常常带来狂风暴雨。湖中有君山、编山。君山有个岩洞,经水下暗通吴的包山,就是郭景纯所说的巴陵地道。这座山是湘君所游的地方,所以叫君山。从前秦始皇在这里遇暴风,向博士询问是什么缘故,博士答道:湘君来时就多风。于是秦始皇就下令砍光山上的树木。汉武帝也登过此山,并在这里射过蛟龙。君山东北对编山,山上多旎竹。两山相距数十里,对峙相望,从远处看去,一片孤影,就像飘浮在湖上似的。湘的右岸有山,人们称为笛乌头石,石山北面,右边连接翁湖口,这里有一条水,上流承接翁湖;左边与洞浦汇合。所谓三苗之国左边是洞庭湖,就指这一带地方。


又往北流,到巴丘山注人大江。


巴丘山在湘水右岸,山上有巴陵老城,原来是吴在巴丘贮存粮食军需物资的城。晋太康元年(280),在这里设立巴陵县,后来设立建昌郡。宋元嘉十六年(439),设立巴陵郡,城建在山冈上,有三江阻隔。巴陵西对长洲,此洲南端分隔牛扼湖,北端伸到大江,所以叫三江。三水汇合的地方,也叫三江口。三江口两岸山峰夹峙,其间设置关口,称为射猎,又北对养口,都是牛扼湖。湖水翠绿极了,往东北流,注入大江,二水清浊截然不同,汇合之处称为江会。


?x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