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元明清篇(1)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43

|

本章字节:10122字

元曲、元诗选篇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1]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2],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注释】


[1]张可久:名小山,又名伯远,字可久。他专门写作散曲,尤为擅长小令,著有散曲集《小山乐府》。


[2]红叶天:即秋天。红叶,指的是枫叶。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游子在接到家乡来信后,思念家乡的作品。


秋天本就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此时,恰巧又收到家乡询问归期的书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便愈加浓烈。但是作者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通过“红叶”、“黄花”、“芭蕉”、“秋雨”一系列带有季节特点的事物,渲染衬托出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


张可久一生都致力于散曲的写作,讲究格律音韵,对仗工整,字句和美,文风清丽,单纯自然。这首小令体现出他在营造意境上继承了诗词的手法的特点,为读者呈现出一种图画般的美感。


四块玉


闲适(四首之一)


关汉卿[1]


适意行,安心坐。


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困来时就向莎茵[2]卧。


日月长,天地阔,闲快活。


【注释】


[1]关汉卿:号已斋(或一斋)、己斋叟,元代杂剧作家,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2]莎茵:草垫。


【赏析】


这是一首吟咏性情的小令,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关汉卿对自我的一种消遣之作。


乡野生活,远离红尘和名利是非。喜欢走,便走一走。想休息,就停下来坐一会儿。渴了就喝水,饿了便吃饭,饮酒喝醉后,想唱便唱,困了躺在草垫上倒头就睡。日子长久,天宽地阔,无事一身轻,如此人生多快活!


自古以来,读书人把“出仕济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建功立业,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关汉卿所在的元朝,不合理的等级划分,让读书人由过去的上等人沦落到社会的底层。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读书人只能把内心的苦闷倾倒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所以,结合这种历史背景再来看关汉卿的这首小令,我们不能只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可以把这些话理解为是一种反语。从这种玩世不恭、消极颓废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中,我们能体会到一个饱受扭曲和压迫的文人,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所发出的抗议和愤懑。


这首小令语言浅显易懂,直白质朴,体现了关汉卿散曲中一贯提倡的“不施脂粉”的本色美。


天净沙·秋


白朴[1]


孤村落日残霞[2],轻烟老树寒鸦[3],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1]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词人。


[2]残霞:晚霞。


[3]寒鸦:因天气寒冷而归巢的乌鸦。


【赏析】


“天净沙”是曲牌名,这是白朴四首描写四季风景的元曲中的第三首,通过描写自然界中的六种景物,描画出了一幅别有韵味的秋景。


开头便用孤、落、残、轻、老、寒对村庄、太阳、晚霞、炊烟、树木和乌鸦进行了修饰和渲染,展现给我们的是肃杀、凄凉的秋景。但是,接下来的一句“一点飞鸿影下”,使整个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而且动静结合得非常完美,浑然一体,并为之前描写的六种静物增添了一份相思。随后,“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冷暖相间的色彩又给冷峻的景色增添了几分活力和亮丽。


这样的描写使得赏心悦目成为了整首元曲的主旋律,作者所描绘的画面由先前的萧瑟、肃杀转为了清丽、明朗,富有很强的艺术张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1]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1]马致远:字千里,晚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著名戏剧家和散曲家。


【赏析】


这首小令仅28个字,语言却十分凝练,包含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开头简单说出六种景物,攀附在老树上的枯藤,树头的寒鸦,一条小溪,溪上的小桥,远处几间错落有致的茅草屋,寥寥几笔,秋天黄昏时分的景色便呈现在人的面前。接下来的一句,苍凉的古道,萧瑟的西风,和骑乘着一匹瘦马的游子,描写的内容发生了转变。“断肠人在天涯”则道出了流落他乡的游子心中无限的彷徨和凄凉。一个内心无尽伤痛,独自漂泊羁旅的游子形象跃然纸上。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称赞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认为其极具艺术魅力,后世人也称这首《天净沙·秋思》为“秋思之祖”,千古传唱。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1]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2]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3]。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释】


[1]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人。张养浩擅长散曲,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


[2]山河表里:潼关外是黄河,内是华山,以此来形容潼关附近的险要地势。


[3]踌躇:形容心事重重,思潮起伏。


【赏析】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为历代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而悲痛万分的怀古散曲。


作者站在潼关要塞上,看着潼关内外险峻的地势,由旧都长安,想到过去那些朝代的兴衰,想到无论朝代的兴衰存亡,百姓永远都会遭受苦难。因此,他发出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般一针见血、含意深邃的沉痛感叹。吊古伤今,张养浩发出这种感慨不仅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


整篇散曲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雄浑的潼关景色,到感情沉郁的表达,再到含义丰富的精辟论断,字里行间都散发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的责任感,提升了作品的思想高度。


论诗三十首(其四)


元好问[1]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注释】


[1]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他的诗风“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并以此形成了“河汾诗派”。他还是金末元初时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在宋金对峙时期,他是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在文学方面前承金代,后启元代的桥梁,被后世诗人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遗山乐府》词集,辑录有《中州集》,其中保存了大量金代的文学作品。


【赏析】


元好问是元代著名诗人,也是文学理论批评家。二十八岁时,他创作了《论诗三十首》,对汉魏直至宋代的诸多有名的作家和流派进行了梳理和评论,旨在提倡自然淳朴的诗风,重视创造精神,倡导灵性与豪放诗风的结合兼容。《论诗三十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通过绝句组诗的形式,系统阐释诗歌理论的作品,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这里节选的是其中的第四首,评论晋代诗人陶渊明。


开头的第一句,作者就对陶渊明至淳隽永、质朴自然的诗风大加赞扬,称其是“豪华落尽见真淳”,在别的诗中,他也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在他看来,陶渊明的诗句浑然天成,历久弥新,这正是元好问所认为诗歌应达到的最高境界。但是,元好问也并非一味推崇,而是能以客观的心态加以评论,这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优秀文学理论批评家的素养,同时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墨梅


王冕[1]


吾家洗砚池[2]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颇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3]。


【注释】


[1]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放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浮萍轩子、竹冠草人、梅叟、煮石道者、闲散大夫、老龙、老村、梅翁等。浙江诸暨人。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他学识渊博,能作诗,能刻印。创作有《竹斋集》、《墨梅图题诗》等作品。


[2]洗砚池:这里借用了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3]乾坤:即天地。


【赏析】


王冕年幼时,家庭贫困,经常替人放牛贴补家用,但他不放松学习,利用放牛的时间练习画画,晚上则到寺院的长明灯下读书,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画家和诗人。刘伯温称赞他是“能画梅花称奇绝”。这首《墨梅》是他题写一副《梅花图》上的七言绝句,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王冕爱梅,尤爱只用水墨不用颜色便可画成的墨梅。一个“淡”字更是描绘出墨梅朴素淡雅的特点,也展现出梅花劲秀芬芳、卓然不群的风姿。整首诗末尾的“满”字对梅香的描写极为传神,似乎能感受到扑鼻而来的阵阵清香,其中还夹杂着淡淡的墨香。


整首诗不止表达了作者对墨梅的喜爱,同时也借此抒发了自己不屑苟同于世俗、淡泊名利的情怀。王冕年轻时也曾想通过科举考试,在朝堂上一展自己的才华,但是在认清了元朝统治的腐朽之后,他放弃了这种想法,隐居于山林,以书画为伴。“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正是他不向世俗献媚,操守坚贞纯洁的真实写照。一首《墨梅》不仅充满了诗情画意,还将梅花坚强高雅的品格、作者画梅的风格以及自己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真是一篇借物明志的佳作。


明诗选篇


陈氏秋容轩


高启[1]


西郊莽迢递,川树凝烟景。


雨过落红蕖,斜阳半江冷。


蝉鸣山欲暗,雁去天逾永。


孤客对萧条,应嗟镜中影。


【注释】


[1]高启:字季迪,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他精通历史,爱好诗歌,因经常与张羽、徐贲、宋克等人切磋诗文,号称“北郭十友”;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被誉为“吴中四杰”,世人常将他们与“初唐四杰”相提并论。著有《青丘子歌》、《缶鸣集》。


【赏析】


对于这首诗创作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已经无从考证,不过,有学者从诗中的“山欲暗”和“孤客”等词中,推测出可能是诗人在二十多岁时游历越地时创作的,至于“陈氏秋容轩”应是作者停留居住的一个地方。


作者从第一句“西郊莽迢递,川树凝烟景”向我们描绘出一个苍茫略带阴郁的景象。“雨过落红蕖,斜阳半江冷”,夏日盛开的红色荷花带给人的应当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一种热烈奔放的感觉。但是,一个“落”字,将这种感觉完全改变,反倒透露出几分落魄颓废的阑珊之感。接下来的“斜阳半江冷”则彻底写出了灼灼夏季即将逝去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了一丝清冷的秋意。


这首诗最为经典的句子就是第二句,仅是运用了“落”、“斜阳”、“冷”这几个简单的词,便将夏末秋初时分季节变化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不能不让人佩服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其细致入微的描写手法。有学者评价此句,认为至今尚未有能出其右者,此言果真不虚啊!


石灰吟


于谦[1]


千锤万凿[2]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3]。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1]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因其后来官至少保,所以世称于少保。浙江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民族英雄。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为“西湖三杰”。《石灰吟》是他的一首名作。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的名称。


[2]千锤万凿:指击打的次数很多,不计其数,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


[3]若等闲:就像平常一样。


【赏析】


这首《石灰吟》是于谦十二岁时创作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