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2:43
|本章字节:11726字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说的是诗人即使避居深林也不会孤独,因为他有一轮明月相伴,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寂。在这里,诗人把倾泻着银辉的明月拟人化了,认为它是自己心心相印的好朋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匠心独运地将音响和光影的明暗变化结合在一起,衬托了自然的寂静之美。“月来照”不仅和“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个字,却情景交融、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虚实相依,把诗人的心境和自然景致都融为一体了,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立体而又富于变化的人物风景画,实在是一篇佳作。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1]鸣春涧中。
【注释】
[1]时:时而,偶尔。鸟鸣涧,地名,在王维朋友家附近。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流。
【赏析】
这首诗写于安定统一的盛唐时期,描写了夜间春山那宁静幽美的景致。从明月、落花和鸟鸣等迷人的景物中,读者可以感受到盛唐时期社会的和平与安定。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结合,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动态画面。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巧妙地将动景“花落”和静景“人闲”结合在了一起。桂树枝叶繁茂且花瓣细小,夜间落花根本不容易觉察。而诗人却察觉到了,足见他的内心是闲适且没有世俗杂念的。一个人只有真正放下杂念,他的精神才会提升到“空”的境界。一个“空”字,突显了诗人作为禅者的洒脱心境,所以他才捕捉到了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而“落”这么细微的声响,都能被诗人感觉到,可见夜晚有多么静谧和空寂。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周围的静谧环境是彼此契合且相互作用的。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则以动写静,夜晚的静谧看似因“惊”和“鸣”而被打破,实则收到了以动衬静的效果,强调了山林的幽静和闲适。月亮渐渐钻出云层,皎洁的银辉照亮了笼罩在夜幕之下的空谷,惊醒了几只熟睡的鸟儿。已经习惯了幽静的鸟儿们,不时地对着明亮的月光鸣叫起来。鸟鸣声和着山间小溪里的流水声,更加衬托出了山林的寂静。将自然天成的美景用妙手记叙出来的诗,才是一首好诗。
杂诗(其二)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1]绮窗[2]前,寒梅着花未[3]?
【注释】
[1]来日:来的时候。
[2]绮窗:雕有花纹的窗户。
[3]着花未:开花没有。着花,开花。未,相当于“否”,用在句末表疑问。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主人公“我”,是一个在异乡漂泊的人,看到有人从故乡来,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急着想了解故乡发生的事情。故乡的事情其实有很多,比如亲朋好友、山川景物、风土人情等,而“我”却只追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而且用的是“应知”这种不加修饰的儿童式的天真口吻,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我”问话时的心理和神态,自然地表达了“我”的思乡之情。而“故乡”一词反复出现,更是表达了“我”强烈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质朴、平淡而且诗味浓郁。其实,古代的许多诗歌精品都是这样的,它们看上去都很质朴,好像没用任何技巧,实则用了最高的技巧。在这首诗里,“我”像叙家常一样单独询问寒梅的情况,运用的就是一种典型技巧,它虽然平淡质朴,却传神地表达了“我”的思乡之情。因为,人们在怀念故乡时,挂念的总是那些跟自己有过密切联系的人和事物。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其实是对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的回忆。故乡的确有很多值得怀念的东西,但能够引起人们亲切怀想的,往往都是窗前寒梅这类看似平常而又细小的事物,因为它贴近生活,能让人回想起当年居家生活的一些趣事。所以,这里的寒梅实际上已经不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故乡的化身,它承载了“我”的全部思乡之情。
相思
王维
红豆[1]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2],此物最相思。
【注释】
[1]红豆:又名相思子,产于岭南一带,形状像豌豆而且稍扁,颜色鲜红。
[2]采撷:采摘。
【赏析】
这首诗借咏物来寄托相思之情。
第一句用寄托情思的“红豆”来起兴;第二句即以设问来寄语,显得格外亲切;第三、第四两句一语双关,看似嘱咐友人别忘了相思之情,实则说明自己相思之重,既切合题意,又寄托了浓浓的相思之情。全诗句句不离红豆,韵律和谐柔美,把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虽然语言朴实无华,节奏却非常明快而又委婉含蓄,却始终洋溢着青春的热情,感情真挚动人。
红豆在唐诗中经常用来传达相思,它不仅可以用在男女相思的场合,还可以用来表达朋友之间的相思,这首诗抒发的就是眷念朋友的感情。红豆产于“南国”(南方),而朋友就在南方。这里的红豆,就像“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里的“寒梅”一样,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了,而是赤诚友爱的象征。
在生活中,那些深情的话,往往都是朴素无华的。这种朴素而又典型的语言,被王维运用得恰到好处,于平淡之中表达了深厚的情感。
山中
王维
荆溪[1]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2]无雨,空翠湿人衣。
【注释】
[1]荆溪:又名浐水,源头在陕西省蓝田县西南的秦岭,向北流入灞水。
[2]元:通“原”,原本,本来。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初冬时节的秦岭景观。
“荆溪白石出”写的是清浅的荆溪水在山中缓缓流动,水面上点缀着被溪水冲得泛白的石头。这一句,可以让读者想象出荆溪蜿蜒穿行的样子,甚至听到它那清澈晶莹的溪水潺潺流淌的声音。“天寒红叶稀”写的是由于天气转冷,山上的红叶也渐渐少了。事实上,稀疏的红叶反倒更加惹眼,不禁引起人们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并不会给人以萧索、凋零的感觉。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初冬的一部分山中景色。
第三、第四两句描绘了秦岭的全貌。尽管天气转寒,但整个秦岭依然到处都是蓊蓊郁郁的苍松翠柏,山路就穿行于这无边的山林之中。山林里的空气本来就湿润,再加上空明而又触目可见的苍翠山色浓得好像要溢出水来,将穿行其间的人们笼罩在一片浓翠里,不由得给人一种“翠雾”湿衣的凉意。所以,尽管并没有下雨,人们却不由自主地产生了衣服被淋湿的感觉。在这里,诗人用一个似真似幻的“湿”字,巧妙地显示了山的“空翠”。这种巧妙结合了视觉、触觉和感觉的写法,会让人产生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满足。
全诗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山中初冬风景画,它不但富有冬的情韵,而且充满了生命力,毫无萧索、枯寂的色彩。它所流露的感情,比诗人的某些专写静谧境界却不免有些清冷虚无的小诗要积极得多。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1]兄弟登高[2]处,遍插茱萸[3]少一人。
【注释】
[1]遥知:远远地想到。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是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等习俗。山东,王维的家乡,指华山以东一带(今山西)。
[2]登高:民间习俗认为,重阳节登高可以辟邪、袪病。
[3]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作的,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当时,年少的诗人远离家乡,正在繁华的帝都长安谋取功名,刚好又恰逢重阳节,他举目无亲,所以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
诗人开篇就直接切题,描写了自己在异乡孤独凄然地生活着,一到佳节良辰,就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将思绪拉向了故乡的亲人,想象亲人在按照重阳节的习俗登高和插茱萸时,也在思念自己。诗人没有平直地遗憾自己不能跟亲人一起插茱萸,而是表达了自己对兄弟们的缺憾的体贴之情,更显出了诗人深厚的文字功底。所以,全诗虽然诗意反复跳跃,却朴素自然且曲折有致,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人那含蓄深沉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这首诗打动了无数的远行之人。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1]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2]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浥:湿润。元二,诗人的朋友元常,因在其兄弟中排行老二而得称,相当于现在的“元老二”。使,出使。
[2]更:再。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朋友的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挚的惜别之情。
当时,元二奉朝廷之命前往西北边疆安西,诗人在渭城(即今咸阳)送别他。“清晨的小雨,打湿了渭城那条没有尽头的驿道上的尘土,也洗净了旅店旁边的柳枝,让柳树看起来格外翠绿清新。”“朝雨”二字非常重要,这说明雨并没有下很久。而“浥”字,更是用得恰到好处,说明雨只是刚刚打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驿道,平日里尘土飞扬,现在却格外清爽,好像是天从人愿似的。总之,这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无论是晴朗的天气、清爽的驿道,还是青青的旅店、翠绿的杨柳,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轻快节奏。
后两句是动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隐含了诗人对朋友的未来的深切关怀之情。“我的好朋友啊,你再多喝一杯酒吧。因为,阳关之外没有可以陪你喝酒的老朋友了。”在送行时,劝远行者再喝一杯酒,不仅是让远行者多带走一分情谊,更希望远行者能再多留一会儿,而且能够打破因不舍而产生的沉默。
这首诗没有特殊的背景,只是单纯地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适合绝大多数送别场合演唱,所以被谱成了《阳关三叠》(又称《渭城曲》或《阳关曲》),广泛传唱于盛唐时期。
古风(其一)
李白[1]
大雅[2]久不作[3],吾衰竟谁陈[4]?
王风[5]委蔓草[6],战国多荆榛[7]。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8]
正声[9]何微茫,哀怨[10]起骚人。
扬马[11]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12]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13]不足珍。
圣代[14]复元古,垂衣贵清真[15]。
群才属[16]休明,乘运共跃鳞[17]。
文质相炳焕[18],众星罗[19]秋旻[20]。
我志在删述[21],垂辉映千春。
希圣[22]如有立,绝笔于获麟[23]。
【注释】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诗侠”。他的诗收录在《李太白集》中,其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他在醉酒时写的,主调是抨击时政、追求自由,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2]《大雅》:《诗经》的一部分,这里指代《诗经》这类大雅之作。
[3]作:振作。
[4]陈:述说。
[5]王风:《诗经·王风》,也指代《诗经》这类大雅之作。
[6]委蔓草:埋没在蔓草里,指默默无闻。它的意思和“久不作”的意思相同,都是指《诗经》这类雅正之作已经很久都没有振兴了。
[7]多荆榛:形容时局混乱。
[8]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战国群雄相互征战,直到强大的秦国统一了六国。
[9]正声:像《诗经》那样雅正的诗歌。
[10]哀怨:指屈原那些充满了哀怨之情的作品。
[11]扬马:指汉代文学家扬雄和司马相如。他们振兴了衰颓的文坛,拓宽了文学的发展领域。
[12]宪章:本意是典章制度,这里指诗歌的创作规范。
[13]绮丽:指华美的词藻。
[14]圣代:指唐代。
[15]清真:朴素自然,与“绮丽”相对。
[16]属:适逢、刚好赶上。
[17]跃鳞:意指施展才华。
[18]相炳焕:相得益彰。
[19]罗:罗列、散布。
[20]秋旻:秋天的天空。
[21]删述:修撰史书,暗指诗人希望自己能在政治上有所成就。
[22]希圣:希望自己能够像孔圣人一样。
[23]获麟:获得声名。
【赏析】
李白的这首《古风》(其一),表面上论述的是诗,其实上说的却是政治和诗歌,乃至整个文化界。
关于这首诗,历代文学家和史学家都曾作过精辟的解释,不过其中仍然存在很多疑问。例如,对于“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这两句,历来众说纷纭,普遍的看法是,诗人实际上希望自己可以效法孔子,写一部像《春秋》这样总结政治得失的佳作。李白认为,诗歌的繁荣取决于政治的清明。从这首诗来看,他对唐朝的时局是满意的,而且他也正准备有所作为。
由字面意思推断,李白好像只肯定《诗经》这类雅正之作,而对此后的诗歌都持否定态度。俞平伯先生认为,诗人作这首诗只是想借文学的变迁来批判政治。所以,人们在解读这首诗时,如果忽略了诗人对君臣际遇的艳羡和期盼之心,就难以准确地理解它了。
开头两句统领全诗。“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说的是,像《诗经》这类能体现一国恢弘气象的“雅正”之风已经衰微了,深层意思是感叹盛世不再,所以很久都听不到气象恢弘的盛世之音了。诗人踌躇满志,认为自己可以担当振兴雅正之声的重任,只是年事已高的他有些力不从心,而且也没有人可以让他大展身手。诗人一唱三叹地表达了自己的苍凉感慨,气息湿润闲雅、节奏和缓,没有丝毫的牢骚和不满,具有真正的“大雅”之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