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隋唐篇(8)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43

|

本章字节:12092字

[1]朝辞白帝彩云间:早晨从高耸入云的白帝城出发。朝:早晨。辞:告辞,告别。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以东的白帝山上。彩云间:从江上仰望白帝城,感觉它好像高耸入云,故有此说。


[2]住:停止。


[3]万重山:重重叠叠的山,形容经过了很多座山。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的春天,表达了诗人欢畅喜悦的心情。当时,诗人原本是要被流放夜郎的,行至白帝城时却得到了被赦免的消息,所以惊喜交加地作了这首诗。


“彩云间”既显示了天色由阴暗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又极力刻画了白帝城的高峻,从而体现了长江上、下游之间的斜度差距之大,隐含了诗人是怀着兴奋的心情从朝霞满天的白帝城出发的。“千里江陵一日还”极力写诗人心情的轻松愉快。


“两岸猿声啼不住”传神地表达了船行之快,以至于原本断断续续的猿猴的啼叫声好像连成了一片,听来不绝于耳。诗人身在如离弦的箭一样快速行进的小船上,心情该有多么畅快啊!“轻舟已过万重山”进一步说明船行之快,衬托了诗人的愉快心情。


全诗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洋溢着诗人历经艰难后突然迸发的激情和豪情。此外,诗人运用了句末押韵的写法,读起来朗朗上口,也表达了一种畅快的心情。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1]。


相看两不厌[2],只有敬亭山[3]。


【注释】


[1]闲:形容云彩悠闲自在地飘来飘去的样子。


[2]厌:满足。


[3]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以北。


【赏析】


这也是一首借景抒情诗,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诗人在大自然中排遣孤独和寂寞,以寻求安慰和寄托的积极心态。本诗构思精巧,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山水景物以生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景,实则写尽了诗人的孤独。因为,就连鸟儿和白云,都远远地离诗人而去。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写的是,所幸还有秀美的敬亭山为伴,于是诗人就和敬亭山对视着,好像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似的。诗人运用同义的“相”、“两”二字,以及“只有”,把自己和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敬亭山的无限喜爱之情。山是“有情”的,而人却无情多了。诗人用这静谧的场景,暗示自己身处冷遇的境地,倍感寂寞、凄凉。


这首诗极写自然景物的“静”,给人以平淡、恬静的心灵抚慰;而诗人的内心,也与周围的寂静环境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黄鹤楼


崔颢[1]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2]。


晴川历历[3]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4]。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1]崔颢:河南汴州(今河南省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考中进士,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青年时诗风轻艳,多写妇女题材,晚年出入边塞,写下了不少优秀的边塞诗篇,诗风亦转为刚健雄浑、豪迈壮逸。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武昌西南,相传由东汉末年祢衡在黄祖的长子大会宾客时,即席挥笔写就一篇“锵锵戛金玉,句句欲飞鸣”的《鹦鹉赋》而得名。


【赏析】


崔颢的这首诗,向来享有盛誉,宋代的评论家严羽评价它为“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相传,大诗人李白到黄鹤楼时,准备登览题诗,看到崔颢此诗后,无法下笔,只作了一首打油诗:“一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题诗在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乡愁。诗的前四句主要写诗人登黄鹤楼的凭吊之感。诗人把这种览胜吊古的情思同黄鹤楼的美丽传说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他抱着浪漫的想法,认为驾鹤成仙确有其事,肯定他们“已乘黄鹤去,而现在黄鹄矶上只剩下一座空楼,徒有虚名”!


于是,诗人从鹤去楼空点出吊古伤今之意,勾勒出一个空寂寥落的画面。而“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二句,又深寓了古人不可见之憾,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这种人世变迁、今非昔比的感慨,在古人心目中是典型的,也是共通的,它是很容易触动政治失意者的共鸣。


诗的后四句,写登楼所见景色和因凭吊而生的乡情。诗人登楼远眺,汉阳府中晴川阁附近平坦的陆地上草木繁茂,历历在目;而江中的鹦鹉洲上则“芳草萋萋”,生机盎然。于是,诗人的目光便落在“日暮”时分的“烟波江上”,想透过眼前迷茫的景色去寻觅自己的“乡关”。可是,故乡远在千里,诗人在黄鹤楼上又怎么能看到呢?因此,诗人用一句“烟波江上使人愁”道出悠悠不尽的浓重乡愁。


凉州词


王翰[1]


葡萄美酒夜光杯[2],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王翰:字子羽,唐代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是当时名重一时的边塞诗人。他的这首《凉州词》,文采壮丽、风格遒劲,堪称盛唐边塞诗中的佳作,也是王翰诗作中的代表作品。


[2]夜光杯:白玉做成的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用白玉精制而成,因“光明夜照”得名。


【赏析】


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这首七绝正是一首优美的边塞诗。


诗作描绘了偏僻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首句用绚丽优美的语言和清越悦耳的音调,尽显盛宴气派之豪华;次句用“欲饮”两字,将宴会的热闹场面进行细致的描绘,酒宴中伴随着音乐,着力去渲染气氛。第三、第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在边地,环境荒寒艰苦,征戍生活紧张动荡,遇到这样的欢聚酒宴是很难得的,因此面对美酒和盛宴,将士们全都兴致高涨,准备一醉方休。


这里的“醉卧沙场”,不仅表现出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还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宴席的热闹气氛十分契合。整首诗作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欢乐的盛宴,完全不同于一两个人浅斟低酌,借酒浇愁的那种场面和意境。全诗语言明快、节奏跳动跌宕、情绪奔放,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


别董大(其一)


高适[1]


千里黄云白日曛[2],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高适:字达夫,今河北景县人。所作边塞诗,对当时的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和岑参齐名,合称“高岑”,诗风也大略相近。


[2]曛:昏黄。太阳落山时的余光。


【赏析】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关于董大,各家注解都认为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在即将分手之际,诗人只字不提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将一首送别诗也写得非常豪迈。


前两句,运用白描来表现景物。借景抒情,寄托内心的郁积,令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描写着重用力,为下文的转折作好铺垫,足显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后两句是对董大的劝慰。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心志。这两句不仅紧扣董大为天下传扬的著名琴师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丽人行


杜甫[1]


三月三日[2]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3]金孔雀银麟麒。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4]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5],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6]之盘行素鳞[7]。


犀箸厌饫[8]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9]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衰吟感鬼神,宾从杂遝[10]实要津。


后来鞍马[11]何逡巡[12]!当轩下马入锦茵[13]。


杨花雪落覆白■[14],青鸟[15]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注释】


[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诗艺精湛,有《杜工部集》传世。


[2]三月三日:上巳节。原本这一天人们去水边祭祀,用水洗面净身,后来逐渐演变成春天去水边游玩、踏青的日子。


[3]蹙:刺绣的一种工艺。


[4]珠压腰衱:用珍珠装饰的用来系裙子的腰带。


[5]云幕椒房亲:云幕,指绘有云朵纹饰的帐幕,代指内宫。椒房,后妃居住的地方,代指后妃。椒房亲,指后妃的亲戚。


[6]水精:水晶。


[7]素鳞:白色的鱼。


[8]厌:同“餍”,意思是吃饱了。饫的意思也是吃饱了。厌饫,意思是指吃饱了不想吃。


[9]黄门:黄色的宫门,这里泛指宫内的宦官。


[10]杂遝:杂乱众多的样子。


[11]后来鞍马:后面骑马来的。这里暗指杨国忠。


[12]逡巡:不知道该不该前进,犹豫不决的样子。这里暗指杨国忠走路时缓慢,大摇大摆的模样。


[13]锦茵:铺有地毯的帷幕。


[14]■:古书中记载“杨花入水化为萍”、“萍之大者曰■”。


[15]青鸟:神话中的神鸟,是西王母的使者。后来多把它当做男女之间传情的使者。


【赏析】


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杜甫正困在长安。当时他见到了许多令他愤慨和不满的社会现象:王侯将相飞扬跋扈,达官贵人荒淫奢侈。于是这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便创作了这首诗,以揭露整个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真面目。


这是一首风格独特的诗作,作者在其中明褒暗贬。诗中的佳人虽然艳丽,但是近乎妖艳;事物虽然华丽,实则奢侈;“杨花雪落”虽然浪漫,难遮背后的龌龊。由此看来,作者在华丽的词藻下暗藏着一股讽刺和怨恨。作者正是想让读者自己体会到这一点,以此来增加这首诗的说服力。


另外,这首诗还体现了杜甫诗作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含蓄”。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1]钟神秀[2],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3]眦[4]入归鸟[5]。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造化:天地,大自然。


[2]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3]决:裂开。


[4]眦:眼角。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


[5]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赏析】


此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第一句用设问语气领起全诗。一个“夫”字虽为虚词,却必不可少。它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岱宗究竟是怎样的雄伟壮观呢?一种迫不及待的搜奇探胜之情,跃然纸上。第二句作答,在写法上如顺水推舟,分外自然。久闻岱宗之名,现在面对此山,昔日的敬慕之情泉涌而出。


上面写的是由于迫不及待之情的驱使而作的远望,接下来便开始写近望之景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是如此多情,把天地间所有的灵秀之气都赋予了泰山。山势崔巍兀立,光线南明北暗,判若晨昏。


在对近望中的实景、虚景描写之后,诗人更进一步描写仔细观察之后的景致。此刻,他早已为泰山这种雄壮的景色和气魄所感染、陶醉了。诗人仿佛与泰山融为一体,他屏住呼吸、睁大眼睛,目送着茫茫暮色中匆匆归山的鸟儿,按捺不住自己那喜悦的心情,它也随着归鸟飞得高远起来。同时,“归鸟”二字也暗含着傍晚的到来。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


宿鸟归山,天色渐暮,想要继续登山是不大可能的了。可是,处于兴头的诗人并没有表现出半点惋惜,而是满怀热情地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把希望寄予到明天。这时候,一定要克服千难万险,登上那能一小天下的泰山绝顶!到了那时,平庸的众山将显得多么的渺小!这两句正如前人所评,是虚写,是幻想将来的登山。末句暗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点出了全诗的主旨,表现出杜甫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1],马萧萧[2],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3]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4]频。


或[5]从十五北防河[6],便至四十西营田[7]。


去时里正[8]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9]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10]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11]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12],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13]。


【注释】


[1]辚辚:车轮声。


[2]萧萧:马鸣声。


[3]干: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