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2:43
|本章字节:11918字
最后以琵琶女的二次演奏,诗人泪湿青衫收尾。所谓“满座重闻皆掩泣”,描绘音乐效果之动人,是上承第二段中对琵琶演奏的细致描写,而“江州司马青衫湿”,以作者泣泪最多,上承“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描写,由歌女的不幸,痛感自己的被贬,推己及人,既为琵琶女的不幸身世而泣,也为自己而哭。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1]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2]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人间:指大林寺山下坐落平地上的村落。
[2]长恨:常常惋惜。
【赏析】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初夏的时候,一些花儿都落了,诗人这个时候来到了庐山大林寺。但是,这里有一片盛开的桃花,这是诗人万万没有想到的,现在外面的花儿都落了,怎么这里的花儿才刚开始盛开呢?诗人想了一下,继而明白了个中原因,原来山上温度比外面的低,在初夏的时候,气温还和春天的时候差不多。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作对比,正好反映了这一差异。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看到鲜艳的桃花,不禁想到,以前经常埋怨春天的时间太短,原来是春天来到了山里。
全诗很短,平淡自然,从内容到语言,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但是读完再想一下,你就会发现这首小诗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1]月似弓。
【注释】
[1]真珠:即珍珠。
【赏析】
“一道残阳铺水中”,为什么不用“照”,而用“铺”字呢?因为,这是傍晚的时候,这时的阳光接近地面,看起来真像“铺”在江上。另外,这个“铺”字还奠定了全诗恬淡的基调。
“半江瑟瑟半江红”,光线照不到的地方,呈现出深碧色(瑟瑟这里代指碧绿色的江水);光线所及的区域,呈现一片“红”色。诗人通过江面两种不同颜色的对比,表现了江面上的瑰丽景色。
天黑之后,一弯新月升起。过了一会儿,还下起了露水。陶醉在美景中的诗人并没有走,他又看到了一幅更为美好的画面。弯弓一样的新月挂在树梢;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露珠在月光的衬托下发出耀眼的光芒,看起来就像珍珠一样。
这首诗格调清新、恬淡自然,读起来不禁让人感到大自然神奇的景物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1]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2]。
【注释】
[1]贾亭:一名贾公亭,现已不存。白居易作此诗时,贾公亭还在。
[2]白沙堤:即白堤,白居易在杭州为官时,在钱塘门北修堤,以之蓄水,灌溉农田。后人称之为“白堤”,后来,苏轼在此地为官时,也修了一个堤,后人称之为“苏堤”。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咏物诗。
全诗从“孤山寺北贾亭西”写起,先写出了地点“孤山寺”,然后写景,前四句写湖面以及周围的景色;后四句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写“湖东”的美景是诗人的“最爱”。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一联写的也是一般春景,但却写出了新意。春天来了,杭州的人都来野外踏青,但为什么都选择了“白堤”这个地方呢?这里的草不也和别的地方一样吗?原来就因为这里有了白堤,大家才到这里游玩。
诗名为“钱塘湖春行”,全篇以“行”字提领,描写了途中所见的春光景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1]
巴山楚水[2]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3],到乡翻似烂柯[4]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
[1]刘禹锡:字梦得,世称刘宾客、刘尚书。晚年,刘禹锡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刘禹锡极擅长绝句,其诗雄浑苍郁、格调极高。
[2]巴山楚水:泛指诗人被贬谪之地,诗人的贬谪生活长达二十三年之久,后一句的“二十三年”就是这个意思。
[3]笛赋:晋朝嵇康死后,他的朋友向秀经过他的旧居时听见有人吹笛,悲叹感慨下写了一篇《思旧赋》。闻笛赋就是这个意思。
[4]烂柯:据说,晋人王质进山打柴时,看见两个童子在下棋,便停下观看。直到一局棋下完,王质发现手里的斧柄已烂掉。当他再回到村里时,物是人非,已经没人认识他了。经打听才知道,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年。
【赏析】
这首诗是刘禹锡为酬答白居易而作。白居易曾在给刘禹锡的诗中有这样的话:“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白居易虽然称赞了刘禹锡的名气日盛一日,但对他不幸的遭遇也发出了无限的感慨。
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上了白居易的话,说自己确实如白居易在诗中所写的那样,在这穷山恶水熬过了二十三年。并说自己因为名气高而遭到不幸是应该的,但诗人也颇感无奈,因为自己遭贬的时间也太长了。从第一句可以看出,诗人和白居易之间亲密的友谊,两人无话不谈。
由第一句,诗人很自然地写出:“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许多老友在自己遭贬期间相继去世了,每当想起他们的时候,就会反复吟诵向秀为朋友而作的《思旧赋》。现在诗人终于回来了,但物是人非,并用“烂柯”的典故说明自己长时间被贬。在此处,诗人流露出一种怆然和无奈。
白居易给刘禹锡的诗中还有这么两句:“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意思是说,我们一起的朋友现在都升官了,而只有你一直被贬,独自守着穷山恶水,我都替你感到伤感和委屈。对白居易的关心,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是这样回应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乐观的精神反而劝白居易不要太过为自己伤感,自己在贬谪期间虽觉惆怅,但并不消沉。沉舟旁边还有别的船相继而行,病树的周围,也有其他的树都在茂盛地生长着。诗人以“沉舟”、“病树”说明了自己开朗豁达的精神。这句诗是千古名句,至今在不同场合仍有人在引用,当然也有了新的意思。
最后,诗人叙述了自己读了白居易的诗后,颇为感慨,值得喝酒为庆。以豪迈的气概说明了自己会一直振奋精神,不会消沉下去。
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1]。
【注释】
[1]晴:也就是“情”,语带双关。
【赏析】
这首诗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所作,一共写了十多首,这是其一。竹枝词是巴渝(今重庆及附近地区)民歌的一种,依调填词,歌声婉转动人,并有伴舞,以笛、鼓伴奏。这是一首描写初恋中的少女的民间情歌。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写的是少女看到的,以及听到的。绿绿的柳条倒垂在碧水清清的江面上,走在岸边的少女,忽然听到了江边传来熟悉的歌声。原来,是她喜欢的小伙子唱的。
听到了小伙子的歌声,少女的心里不禁发生了变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说的就是这种变化。少女虽然喜欢人家,但那小伙子并不知道啊!看着小伙子在唱着歌,也不知道他对自己有什么印象。少女不禁既希望,又疑虑;既欢喜,又担忧。此“晴”暗指“情”,巧妙地揭示了少女的心理活动:也不知道你对我到底有没有意思!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1]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2]来。
【注释】
[1]淮水:指贯穿石头城的秦淮河。石头城,即今天的南京。三国时期,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后来,南朝(宋、齐、梁、陈等朝)诸国相继以此地为都,又称“六朝古都”,当时极为繁华。到唐朝的时候,都城定在长安,这里渐渐就荒废了,不再有昔日繁华。
[2]女墙:石头城上的矮城。
【赏析】
诗人开篇就以山水包围着石头城写起。站在城墙上,看着远山和近水,联想起这“六朝古都”的繁华不再回来,一股苍凉的感情油然而生。
接着,诗人抬头看着天空,秦淮河边,一弯半月升起。诗人不禁联想到,这明月应该还和以前一样吧,还像以前一样照着金陵城墙。只有当年的明月见证了六朝纸醉金迷、车水马龙的气象,但现在一切都不在了,这里已经成了荒凉的古城。
这首诗以苍凉的笔法,描写了石头城现在的景象,中间穿插了对往日此城繁华的回忆,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教训,吊古之情溢于言表。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1]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1]王谢:指东晋时王导和谢安两大家族。
【赏析】
这首诗和上一篇一样,都是怀古之作。
诗人在开头用了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地名,朱雀桥和乌衣巷,以此来引领全诗。朱雀桥是六朝时金陵城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是当时的交通要道;乌衣巷在六朝时住的都是达官贵人。这让我们不禁联想起来,以前朱雀桥这样繁荣兴盛的地方,现在长满了野草;而乌衣巷这种达官贵人的住所现在也成了老百姓的房子。
诗人前两句就发出了对历史的感慨,本以为后两句应该是总结历史教训的,但完全想象不到的是,诗人把视角转向了燕子。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前的豪门聚集地,现在住着普通的人家。而以前“王谢”家族堂前的燕子,因为认得旧宅,依然住在这里。
诗人极其成功地运用了“飞燕”这一形象,因为燕子筑巢之后,年年都会再来。燕子住的地方没变,但不同的是,里面的人变了,由贵族变成了百姓。这种对比有着强烈的历史感,加重了本诗的厚重感。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1]。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2]。
【注释】
[1]镜未磨:古人用的镜子都是用铜磨成的,这里借指水面无风,平静如镜子。
[2]青螺:青色的田螺,这里比喻湖中的青山。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纯景物描写的诗。
诗人先从洞庭湖面写,再写湖中的青山,给我们呈现出一幅绝美的山水画。
“湖光秋月两相和”,寂静的晚上,明亮的月光洒在湖面上,把洞庭湖的水照得闪闪发光。一个“和”字足见诗人用字的精练,表现出水和月光融为一体。
“潭面无风镜未磨”,在没有风的时候,月光照着安静的湖面,看起来就像一块平平的镜子。这一句的描写极具静态美。
最后一句,诗人放眼望去,整个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盘子,而洞庭湖里的山就像是盘子里的一个青螺。
悯农二首
李绅[1]
(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二)(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1]李绅:字公垂,与李德裕、元稹齐名,并称“元和三俊”。
【赏析】
这两首诗都是以农夫为主题,这在我国古代的文人诗歌中是不多见的。
第一首是写农民经过一年的劳动,收获了粮食,但是,还是会有一小部分农民饿死,这是为什么?我们不禁要这样问。诗人通过这四句平淡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也对农民们抱着怜悯之心。
第二首诗写农民在田地里忙碌的景象,告诉我们要珍惜粮食,农作物的收获都是经过农民们千辛万苦的劳动才得来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现在浪费之风仍不时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1]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2]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3]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4]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释】
[1]柳宗元:字子厚,唐时河东人(今山西永济西),世称柳河东,还因做过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唐朝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和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飐:吹动的意思。
[3]薜荔:一种蔓生植物。
[4]百越:指岭南少数民族地区。文身:身上刺各种花纹。
【赏析】
这是首抒情诗,描绘了情景交融的画面。在艺术手法上,采用赋、比、兴的传统方式,以此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自然而然地抒发主人公的情怀。
全诗第一句“城上高楼”,在“楼”字前,有一“高”字,不仅有“高度”的含义,而且无形中使全诗视角抬高,整个境界也都高了起来。
当时,作者刚刚到达柳州,还未洗尽风尘,就立即登高远望,遥望远方的朋友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情怀。下一句,“接大荒”之“接”字,意思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整个场景天人相容,气势浩大。
“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展示出一片辽阔苍茫的宇宙空间。作者登高远望,极目所见,海天相连,天地浑然一体。满怀的“愁思”,弥漫在辽阔无边的空间里。全诗到了这一句,已经完全奠定了苍远辽阔的基调。可以说,这两句是全书之魂,为以下各句的展开打好了基础。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两句,从远景拉回近景,写法变得细腻,借用了“赋”的铺陈,生动地描绘了风急雨骤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