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兰成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0:13
|本章字节:11848字
人之都认定世界的统一是不可能的。然而,即使渺小如一粒砂子,也是受到统一的。分子如果没有统一,纵是一粒砂子亦无法成立。拥有无数银河系的大自然尚且能够统一,何以非认准唯有人类世界无法统一不可?要是不被统一的话,会不会被摒弃于大自然之外,而无以存在呢?
民族的精神统一与世界的思想统一
一
美俄对立是不好的。很多人担心美俄对立结果可能演变成一场战争。既然如此,总该有什么上好的对应之策吧,却又没有。国际间有人发起组织世界联盟的运动,也设有诺贝尔和平奖,但实际上还是一片空洞。纵或世界联盟果真实现了,世人仍不认为美俄对立的情势会因而消除,亦不以为日本的大量输出因而就不会遭致任何国家的物议。
人之都认定世界的统一是不可能的。然而,即使渺小如一粒砂子,也是受到统一的。分子如果没有统一,纵是一粒砂子亦无法成立。拥有无数银河系的大自然尚且能够统一,何以非认准唯有人类世界无法统一不可?要是不被统一的话,会不会被摒弃于大自然之外,而无以存在呢?西洋本无世界统一的思想。亚历山大大帝亦不曾有过。世界统一乃基于人类对应大自然的共通精神与思想而成立,并非
仰靠武力征服世界,抑或源自民主主义的世界联盟而成立。
西洋人并不认为世界可以统一,东洋则认为可以,因为只要对应大自然,便能有共通的精神和思想。
数学与物理学即是其中的一部分。任何国家的人对数学和物理学都没有不同的意见,唯单靠数学与物理学并不能对应大自然,亦不能统一全世界。
二
精神统一与思想统一可说是一,亦可说是二。
数学大家冈洁常言道:“我一起立,身上的好几百根筋骨就在瞬息之间获得了统一。”以我的解释是,并非大脑所下的命令透过神经使然,而是心中的那个“无”所牵动的。只要是出诸无的意志,便可统一一切,这叫做精神。精神可以通天。
思想亦该通天,由而思想与精神得以统一。思想与情绪、理论相搦缠,因为情绪乃是将精神把来着色,理论则取名于大自然。
日本民族之精神为神道,因而得以和佛教、儒教、数学乃至物理学相调和。只因精神与天相通,尽管因人、因民族而异其色彩,却仍能以对方互相了解的中国精神,遂与日本精神与印度精神无丝毫冲
突。如果精神无法与天相通,便属动物性,慢说民族与民族之间势必对立,即或夫妻之间亦会同床异梦而离心离德。思想亦是能够与天相通,学问与学问始能得到统一。无法与天相通的思想只合乎动物的情绪。动物是斗争性的。又,学问亦是各行其是,纵然付出再大的努力,也无能得到其有中心的统一体系。
世界和平始于人人都有天之子的自觉。而世界一统则始自学问的统一。
民族的精神统一问题在于中心
民族的精神统一始于中心的统一。凡人皆属天之子这种自觉,其意义不在宗教,而在于自觉置身于大自然的“有”“无”之际上面。中国人与日本人本都识得“无”,他们在待人处事上不太在意戒备和保护自己,他们用不着民主主义所谓的尊重人权。而在物质本位的人际关系里,则需要民主主义。民主主义是斗争性的,因此,本乎民主主义的世界联盟,就达不到和平的目的。
调和与统一同义。是故,日本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的第一句为“以和为贵”。而“承诏必谨”则指着统一需要一个中心而言。统
一的个体,例如银河系群中的宇宙必有一个中心,全体有全体的中心,部分亦有部分的中心。那并非力学性的形成,乃是出自“无”
的意志。整个体系如果是“息”,其中心即为意志;本世纪五十年代之后所发现的天文学上的诸般现象,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世界一统亦只在于王道的无为政治,以日本来说,民族的精神统一在于天皇是这个中心。
大自然的法则决定世界
一
学问是思想的基础,因而最要紧的是首先得将诸般学问把来统一。大自然是一切学问的依据所在,大自然既已受到了统一,诸般学问理该也受到统一才对,但目前的情况是各自为政。
或有人认为昔时的学问比较单纯,得以统一,今日的却是日益繁杂,想使其统一也无能作到,其实不然。眼前,美国和西欧得过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当中,就有若干位正在试着演算宇宙的最终方程式之类的问题,当然以西洋人那种程度,结果势必归于失败,不过,青年们总也明白吾人应该去寻求统一的宇宙原理、统一的学问
原理。
然则,凭借西洋哲学来统一诸般学问如何?答案是还是不行。
哲学由本体论、认识论以及实践论所构成,唯西洋的本体论缺乏一个“无”,又其认识论没有“悟”,实践论则缺乏修行,因而一无所成。
那末,以科学作准则,将诸般学问把来统一如何?现实里是正在这么作,但还是完全不行。“万物即是数”,古希腊人相信可以用数学统一万物,毕达格拉斯却是面对了无理数,方始感受数学的虚妄,而慨叹数学并非全能。物理学亦是,满以为小自一粒砂子,大至整个的天体,都可以凭着牛顿力学去对应,却因为素粒子的发现,遭遇了究极的自然的“无”,终成突破不了的疑难。数学上所使用的自然数“一”,和几何学上的点、线、圆,原出自“无”,但仗着数学方法是无法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至于物理学上的“理”字,亦源自“无”,却也同样无法以物理学的方法解释那个道理。这与人类无能举起自己的身体那种情况同理。
纵然如此,人类依然仰靠电子计算器掌握万事万物,他们可是认为以物理学作基础的自然科学,乃是统一一切的准则?果如是,则只能称之为无知了。
而西洋哲学尽由这一类的数学和物理学,外加若干宗教拼凑而成,也就对人类毫无益处。
二
在这种无可如何的情形之下,只好试着采用一种权宜之计:以物理学来对应物,以人理学来对应人事,各行其是的和平共存了。
事实上,目前大学教授和专家学者们,都以其良好的风格窝居在各自的学问领域里,很民主的和平共存着。然而,正如古希腊的名言“几何学上无国王”所云,学问是无所谓民主和共存的。
宇宙是统一的,因而依据宇宙的学问亦该统一,这原是人类有史以来智慧方面一桩悲壮的宏愿。马克思曾经努力试过以唯物论来统一诸学问。尽管所循的途径错误,但其气魄倒是予人心以相当的影响。然则,世界上没有足以对应大自然,可以统一一切,而又能够以其独特的个性发展下去的一种学问?答案是有。那种学问便是中国的《易经》与“礼乐”之学。
三
“无”“有”之际的变化推移,乃是大自然的法姿,因此,老
子从开始就提出无与有,是了不起的。于印度,则使用空与色这个字眼儿,只因这点,释迦亦可算得是伟大的。
如不知无与有,即或对宇宙及其他万事万物研究得再透彻,也是枉然。
西洋是从希腊时代起就不知“无”,他们认为世界全属“有”。然而,你如不知“无”,就无从知道真正的“有”。巴特兰·罗素在其着作《西洋哲学史》中评论希腊柏拉图的哲人政治,道:“没有一个真理是具有那种普遍性的。”西洋确是没有具备了普遍性的真理。
说“佛法乃万法之法”,是因为悟得了宇宙即空与色的道理。
但释迦却不知空色之际的变化,谓为无意义的幻象。大自然始终在动,佛法却否定动。因此,佛法即无法把来当作诸般学问的准则,亦无益于文明的建设。
基督教称其上帝为万王之王,统一宇宙的神,只是这种宗教是否太过凝固而与天地万物扩展采取相反的途径?
切勿把思想云云视作玩笑置若罔闻。文明乃是以知性对应得大自然所造成,如若知性变暗或是僵化,世界就会沦为无明无常。事实上,印度在历史上已然停滞萎缩了多年。西洋则纵有好事,亦短
暂虚幻如一年生的花草。而现实里则一味以产国主义,将世界驱向毁灭。
然而,永恒且普遍的万法之法确是有的。
历史有其尽头。例如罗马帝国末期,曾经仗着希腊文明的复兴开创了近代西洋,如今要突破世界今番之绝路,单凭一个希腊文明已然不够,必须靠着中国文明的复兴,始有可能作到。换句话说,务必仰靠形诸中国的《易经》与礼乐之学的大自然原理之发现力,来给生活样式重新造形,以及在人身美的修行上重新来过,才是最重要的。
而在实践这桩大事之前,首先必须来一番思想运动。这思想运动乃是将《易经》与礼乐之学,借着今世纪物理学和天文学上的发现,予以新的印证,且以新的言词来予以诠释,进而创建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和产业制度,来替代产国主义。
公准,先是无与物质生灭
“无”与物质生灭
一
我曾在熊本县的细川邸接受过饮茶的款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的事情。那位中年女主人高雅优美的气质,很是动人。女主人取出一把折扇,要我在上面写字。我亦请求她书字,她于是写了一个“无”字给我。
西洋人不知“无”。到了近世,抽掉了空气的真空令他们迷惑,尤其是光穿过真空这事,更令他们感到困惑。这绝不是真空,一定是某种什么为光作了传导的角色,正当他们如此百思不解的时候,有人利用古印度一本《奥义书》上所用“以太”这个名词作了番解释,算是邀天之幸。以太是充满在宇宙空间的一种极其稀薄微
小的物质,他们认为仗着一个以太,便解释了光波产生的原因。而马克魏尔电磁场理论的成功,亦是根据以太说而来。
然而,后来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里并没有以太。爱因斯坦否定了以太的存在。他认为如属物质,即使再稀薄再微小,亦可以用物理学的方法予以解说,但作为物质,以太的存在却无法解说,因此以太是不可能存在的。
不久之后,以太的存在再度被肯定。因为物理界后来发现素粒子既是点,亦属云状;而电子轨道亦是云状,它们迤逦于轨道与核之间。诸如此类素粒子领域里的种种现象,若无以太的存在,便无从解说。
纵然如此,以太仍不被认为是物质,因为根据西洋人的宇宙观,非属物质的存在,是非常令人头痛的。然而,印度《奥义书》
上所谓的以太,并非物质。空即非空,无并非什么都没有,大自然里总存在着某种什么,说得明白些,庄子所说的无,具有息的存在。息并非指着呼吸空气而言,空气是物质的一种,呼吸乃是物质的运动。息尚未成物质,亦不构成物质的运动。然而,息是存在的,有若云絮之弥漫迤逦于大自然之中。于物质之外,之内亦复如此。在无一物的空间里存在着某种什么。佛教所谓的涅盘里存在着
以太,中国的说法即是太极有息。在物质未成的天地之始,便有着息的存在。以出自名师之手的一件陶器来说,一无所有中自有其意思,看似毫无意义中自有他的含意。芭蕉批评门人的诗句说:坏就坏在它有好的地方。具有无所思之思,才是短诗之无。
既知以太即大自然的无之息,光波、电磁波、乃至素粒子迤逦成云絮状的理由亦可以明白了。原来这些都是从“无”之息即将生出“有”之物质之际所产生的现象。
中国人和日本人向来就知道“无”,且较诸印度人懂得更透彻。
日本人原已透过和服、日本建筑、陶器、能乐、茶道等日常生活的造形懂得“无”,到了今世纪,复又得以借着物理学上所发现的素粒子等等现象,对“无”加以新的解说,这是可喜而又可感念的。
二
大自然从“无”的意志与息产生“有”的物质。是故自然界的万物皆有生。草履虫与动植物乃是生本身演绎而成了命。水和石只有生,草木、昆虫与人类却是生以上尚有命。
但西洋人不知无,他们全然无从想到石头亦是有息、有生的。
在数学上,他们因为一个无理数,面临了“无限”这个问题,而困
惑万分。在物理学上,更由于素粒子的现象,面对了究极的自然之“无”,而走进了无以解说的死胡同。素粒子自无而生,然后分为两种。其中的一种极其短命,其生后以百亿分之一秒左右的速度消灭,另一种的寿命则较长,随着它的变化而成了原子与物质。因此,西洋一向所持的观念——宇宙是“有”的,物质是不灭不生的——遂给推翻了。物质不灭的观念既遭否定,西洋人的日常生活势必作一番全面性的变化,原有的想法与情操亦将作一番根底上的改变。如此,素粒子领域里的此种发现未免太岂有此理了,几经困惑,西洋人于是开始致力于推翻物质生灭论的工作,他们宁愿将一些搪塞性的解说加在好不容易获得的这桩新发现上,企图维持原先那种论说。
所谓搪塞性的解说,乃是他们认为新产生的素粒子,原是由消失的老素粒子转化而来。今世纪五十年代后半的物理学者们,一方面一径的仰赖大加速器,另一方面则费尽了苦心作成素粒子表,以向来的常识——物质不灭为准则,估计着崩坏了的素粒子与转化了的素粒子具有同等的物能(energy),而作了一番计算。日本的物理学家阪田昌一也在这件事上插了一脚,偏偏两者所具有的物能,在数量上很难吻合到一起去。其实,吻合不到一起才是理所当然,何况他们一开始
就不把消灭了的大量短命而不安定的素粒子算进去。
天文学上亦复如此。星体的结果是老死,它们爆炸而崩坏,然后自物质的世界永久消灭。而与这无关的,另一个新的星体又从一无所有的究极的自然里偶然诞生了。此种现象已透过今时的望远镜、数学与原子物理学观察而察明。但此种现象与物质不灭论的旧说不符,西洋的天文学家们于是牵强附会的搬出了一套歪理,以便与物质不灭论相符合。这套歪理言道,崩坏了的星体并没有消灭,只是如雨点一般散播于大宇宙之间,而散播的方式也只等于太平洋大小的空间里存在着那么一颗素粒子而已,稀疏的程度,简直无从想象,因此,物质不灭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新星体的出现,乃是乱散了的上述那些物质,以较诸光速更快的速度,忽然之间凝聚而成。它们所以采用快过了光速的凝聚法,是由于爆炸了的星体的残骸,太过稀疏的散播于太过浩瀚的宇宙的空间里,要它们在瞬息之间凝聚起来,若用与光速相当的速度,是万万来不及的。
然而,这种现象先就不符合“没有比光更快速的物质”这个定理。
汤川秀树毕竟是了不起的,他坦诚的承认了素粒子消灭的现象。又说究极的自然是无,是庄子所谓的混沌。但他仍不知大自然具有息与意志,毕竟无从悟得这无与生的真义。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