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毛泽东与中国姓名(1)

作者:卢志丹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8 02:36

|

本章字节:13520字

毛泽东乐于在人的姓名上做文章


毛泽东是一位深受中国人民爱戴的伟大领袖,在与他人的交往和谈话中,他极具个性魅力和亲和力。为了在极短的时间里缩短和同志、朋友、下属之间的距离,创造和谐轻松的交际氛围,毛泽东常用的手法之一就是以对方的姓名为突破口,在对方的姓名上大做文章。


在一代语言大师毛泽东的手中,奇妙的中国姓名变得绚丽多彩,有声有色,或别出心裁地衍绎对方的尊姓大名,或点石成金地替对方改名,或另起炉灶地给对方起名……在毛泽东的眼里,短短的姓名,两三个方块汉字,折射出一个人的志向、情操、学识、兴趣、性格,既有严肃的政治态度,又有轻松愉快的生活情调,融汇了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凸显出了中国汉字在音、形、义上的奇妙无穷。


中国姓名,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最独特的部分,恐怕也是最古老的“国学”。中国姓名直接地与语言学、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等多种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一门独特的学问——姓名学。今日,姓名学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顾名思义,姓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姓,二是名。在姓氏上人们无法选择,而在名字上却是万紫千红,大有文章可做。所谓“名不正都言不顺”,取名,是人生伊始的一件大事。自古以来,国人对此就十分讲究。先秦时代,子生三月,父亲便在祖庙举行仪式,隆重地给孩子命名。名字一旦取定,便与人生相伴终身。若能有所作为,必将播之遐迩;如能业成不朽,更将留芳千古。所以在命名时不得不慎,无不反复推敲斟酌,以期尽善尽美,大吉大利。


屈原早在《离骚》中就曾描述过其父伯庸对他又是端详(览)容貌,又是测度(揆)时日,然后才“赐以嘉名”,这足以说明古人对子女命名的慎之又慎。


中国的姓名学源远流长。汉民族“姓”和“氏”是有区别的。按姓氏产生的年代,大约“姓”早于“氏”。“姓”产生于母系社会,而“氏”则源于父系社会。最早的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的称号,从传说中的帝王的姓可以看出,他们的姓大多数从女旁。如黄帝姓姬,虞帝姓姚。伴随着母亲社会的解体,一族分为若干族分支,散居各地,每一分支便别起一个号,即“氏”。战国以前,只有贵族中的妇女称姓,男子称氏。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子”氏“孔”。战国以后人们渐以氏为姓,姓氏通用,变氏为姓了。史书记载:“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如《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嬴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


中国的《百家姓》是古代私塾的启蒙教材,孩子最先接触的文化读本。毛泽东幼年在私塾里对《百家姓》是熟读成诵的。但《百家姓》决非100个姓。“百”,只是个概说。据统计资料表明共有1968个姓氏。这些姓氏的产生大体上有6种情况:


(一)以国为姓氏。如齐、鲁、陈、秦、赵、吴等;


(二)以官为姓氏。如司马、司徒、司寇、司空、太史、太师、王、侯等;


(三)以居住地为姓氏。如西门、东郭、南宫、城、郭、池等;


(四)以爵位为姓氏。如皇、公孙、王孙等;


(五)以从事工种名称为姓氏。如巫、陶、匠等;


(六)以字为姓氏。如伯、仲、叔等。


总而言之,异彩纷呈,蔚为壮观。


姓名,在中国民间,曾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家族文化,它影响着每个家族的成员,记录着家族的发源和繁衍生息的历程。如湖南韶山毛氏族谱定下了毛氏宗族命名的谱序为:


立显荣朝士,


文方运际祥。


祖恩贻泽远,


世代永承昌。


孝友传家本,


忠良振国光。


起元敦圣学,


风雅列明章。


毛泽东的父亲属“贻”字辈,毛泽东属“泽”字辈。


姓名,本身作为一种符号,原本无支配人的命运的神秘力量。但它作为一种深奥的文化,在实践中却披上了一件令人难以捉摸的外衣。确实在命名时“富予万篇”而“贫于一字”,颇使一些父母费尽思量。姓名作为一种文字组织、音节组合,它无支配命运的作用。但是,姓名作为社会中经常使用的符号,它是一个人的代称,它的字音、字形、字义会给人们带来一些联想,会直接影响一个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正因为名字是一个人的代称,所以当它代表一个人进入社会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别人的品评和选择,乃至取舍。


据《清稗类钞》记载,一次京试后,乾隆皇帝殿试阅卷。阅至一份卷子,举子名叫胡长龄,乾隆见其名而大悦,以为“胡长龄”乃“胡人长龄”之意,满族人古称“胡人”。此名昭示皇帝长寿,满清政权久安。于是,乾隆朱笔钦定胡长龄为状元。这位举人原本名次为第10名,由于名字恰合皇帝心愿,竟一举中魁,官至礼部尚书!


光绪年间,山东有个举人名叫王寿朋,赴京应试,正值慈禧太后七十寿典,王寿朋之名应了“王寿硕大无朋”之意,遂被慈禧太后点为状元。


长期以来,在我国民间由于世代相传,在取名这个问题上,有许多方法,约定俗成的有14种:五行法、应棼法、慕贤法、光楣法、记事法、比德法、寄望法、纪时法、纪地法、教诫法、连姓法、叠字法、用典法、文字游戏法等。到了近代甚至出现四字法,以示区分重名。


毛泽东深谙中国姓名艺术,他能娴熟运用这一艺术,在亲朋、好友、同志、下属的姓名上做文章,常常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毛泽东一生中,手不释卷,博览群书,谈起话来,幽默诙谐,尤其是与人初次见面时,会突然对面前的人说一句令人开心的笑话,对对方的名字来一番探究引申,甚至兴起时还会给对方另起姓名。借此以拉近和对方的距离,创造轻松活泼的交谈氛围。


据统计,毛泽东在姓名上做文章不下一百七十余例。他运用这一技巧时,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有时直解,有时别解,有时拆字,有时拈连,有时展开联想由此及彼,有时抓住一点因缘予以发挥、纵横捭阖,所有这些都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遗产。挖掘这份遗产,可以品啜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宝库中的奇光异彩,领略中国姓名艺术的珍贵价值。


毛泽东趣解自己的姓、名、字、号


“毛泽东”这三个顶天立地、传遍全球的汉字,是毛主席的正名,姓“毛”名“泽东”。此外,他还有乳名、字、号、笔名、化名。


湖南韶山毛氏,据考证是周文王之子毛伯郑的后裔。元末明初,毛太华曾跟随朱元璋起义,从江西辗转来到湖南湘乡绯柴桥,其子毛清一、毛清四迁移到了湘潭韶山,自毛太华第七代孙修族谱。


毛泽东曾认为自己的姓氏“毛”是一个反手。早在井冈山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谶语:“八牛闯天下,反手定乾坤”,“八牛”合写为“朱”,“手”字反写则为“毛”,是说朱德和毛泽东不可分,他们联手要为工农打天下。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雄视千古、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在重庆的文艺界乃至全国掀起了一场空前热烈的讨论。谈判间隙,当时重庆文艺界的名流邀请毛泽东做了一次演讲。


演讲后,有人问毛泽东:“假如谈判失败,国共全面开战,毛先生有没有信心战胜蒋先生?”


毛泽东睿智地回答:


国共两党的矛盾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利益的矛盾。至于我和蒋先生嘛……蒋先生的“蒋”字是将军的“将”字头上加一棵草,他不过是一个“草头将军”而已。我的毛字不是毛手毛脚的“毛”字,而是一个反手。


说完,发出自信豪迈的笑声,意思是战胜蒋介石“易如反掌”,应了反手毛字的喻意。这一对姓氏即兴的随意解说,既风趣诙谐,又表达了毛泽东对共产党必胜的坚强信念。


“毛泽东”是正名。“泽东”二字蕴涵着“泽被东方,光照中国”之意。


“咏芝”、“润芝”、“润之”、“润”均系毛泽东的字。字,又称表字。《礼记·檀弓上》载:“幼名,冠字”。注疏说:“名以名质,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这里说的是周朝人的礼仪,后来礼节简化了,往往名与字一块起,但称呼别人用表字以示尊敬却流传下来。


名与字,有着密切的关系,颜之推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与字,互相联系、相互补充,或者相反相成,或形体结构、内容互相关联,或表示仰慕、寄托抱负,或寄寓长辈期望等。命名表字,是中华传统姓名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到了明清时代发展到极其精致巧妙的地步。


毛泽东,字润之,体现了互相联系、相互补充,又寄寓了志向、抱负。泽,本指众水聚汇之处,又引伸为雨露、恩德、恩泽。润,指滋润、沾惠,又引伸为潮湿、雨水。在当时,古老的东方文明大国,正处于多灾多难的水深火热之中,以“泽”命名,以“润”表字,寄寓了泽润神州、解民倒悬的宏伟志向。毛泽东的朋友、同事们,呼“润之”表尊敬。毛泽东有时发表文章,也用润之作笔名,有时简署为“润”。


“子任”是毛泽东1910年在东山小学读书时用的别号,意思是“决心以救国救民为自己的崇高责任和使命”。当时毛泽东很尊崇梁启超,梁启超的别号为“梁任公”,所以“子任”的别号也受到“任公”别号的启发。


毛泽东还用过一个化名,即“李德胜”,这是他1947年撤离延安,尔后转战陕北时用的代号。为了诱敌深入,在运动中待机歼灭敌人,当时党中央撤出了延安。放弃延安意味着将来解放全中国。“李德胜”是“离得胜”的谐音,同时含有“正义之师,理应得胜”的寓意,预示着全国解放时刻的必将到来。


建国前夕,毛泽东在西柏坡会见一位外宾,外宾问他怎么有“毛泽东”和“毛润之”两个名字。毛泽东幽默地笑道:“我还有第三个名字,你们不知道。”


毛泽东的第三个名字就是“毛石山”。最初这是他的乳名,当时叫石头、石三,或石三伢子,长大后,他改成同样富于象征意义的“石山”。


1951年2月的一天,彭德怀从朝鲜战场归来向毛泽东述职。谈话间,毛泽东问道:“德怀呀,你的字是石穿吧?”彭德怀点头:“石穿。”毛泽东笑道:“我有个乳名你可知道?”彭德怀摇头。“我的乳名曰:‘石三伢子’。”彭德怀疑惑地问:“我只知道毛泽民和毛泽覃是你的两个兄弟,却不知你还有两个哥哥。”


“我母亲生的头两个男孩子都未保住,我是她第三胎,为了保住我,外祖母领我给一块大石头磕头烧香,取名石三伢子。”毛泽东深深吸了一口烟,笑道:“你叫石穿,我叫石三伢子,我们同是两块石头嘛……”


“我岂敢与主席比,”彭德怀大手一摆道,“主席是宝石,我彭德怀不过是一块冥顽不灵的顽石!”


“我也是石头嘛。”毛泽东一挥手道,“我们两块石头,都用来打美帝国主义。我这一块扔给杜鲁门,你那一块扔给麦克阿瑟……”


“二十八画生”是毛泽东三字的演化(繁体毛泽东三字为28画),是他青年时为了寻找有志爱国青年而写“征友启事”时使用的化名,后来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时又以它作过笔名。


1942年春,谭政从江南重镇武汉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汇报工作。汇报完毕后,毛泽东亲切地问道:


“你的名字谭政,一直用这个名字吗?”


谭政回答说:“我原有个封建味很浓的名字叫世名。1927年我跑出来参加革命,就改用谭政这个名字。”


毛泽东点头微笑着说:“不知你注意过没有,你的名字有28画,我的名字毛泽东也是28画。”谭政不仅从未想到过自己的名字的笔画数竟然与毛泽东的名字相同,而且恐怕连自己的姓名究竟有多少笔画根本就没认真统计过。这次经毛泽东一点,倒觉得十分巧合。


接着,毛泽东用他那特有的表情,神采飞扬、一本正经地向谭政解释道:“好哇,这28画不平常喽!你看,共产党、共产主义,这中间的‘共’字就是28画(‘共’由上‘廿’下‘八’组成)嘛!”


谭政这才恍然大悟,会意地笑了起来,并连声说:“主席想得深,我哪里会想到这些。”


毛泽东接着又严肃认真地说:“我们都姓共嘛,做了共产党人,信仰共产主义,以前我写的文章,就用过‘二十八画生’的名字,别人可能会想到毛泽东三字是28画,其实我的这个名字就暗示着‘共’字。‘二十八画生’——共产党的一个成员嘛。”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毛泽东就是毛泽东,他善于通过自己的名、字、号来昭示自己的抱负和志向,以激励自我。他还别出心裁地寻找到自己的名字与自己为之奋斗终生的共产主义事业之间的神秘联系。这种智慧和能力远非常人所能企及。


毛泽东精于衍名


在别人的名字上做文章,这是领袖毛泽东联系群众的一种常用方法。毛泽东深知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因此,为了制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他对于第一次见面的人,一般总喜欢将对方的名字衍绎一番,即“衍名”。


所谓“衍名”,就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向,对别人或自己的名字加以解释、推衍、想象、发挥,以创造出某种积极的表达效果。毛泽东运用“衍名”艺术娴熟自如,灵活多变,别出心裁,得心应“口”,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和折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军事干部转作其他工作。一天,这些军事干部接到通知,来到中南海勤政殿。其中就有黄镇将军,他被新任命为驻外大使。


毛泽东和周恩来与他们一一握手后,毛泽东走到黄镇面前,突然问道:“黄镇,你原来那个名字黄士元不是很好吗,改它做什么?”


黄镇答道:“我的脾气不好,需要提醒自己‘镇静’。”


毛泽东说:“黄镇这个名字也不错。《楚辞》中说,白玉兮为镇。玉可碎而不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竹可黄而不可毁其节。派你出国,是要完璧归赵喽。你也做个蔺相如吧。”


1953年2月16日,毛泽东一行从北京乘专列到达汉口。中南地区主要负责人李先念、李雪峰和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到车站迎接。身披军大衣、头戴黄呢夹帽的毛泽东走下车来。李先念、李雪峰上前一一握手。李先念向毛泽东介绍说:


“这是王任重同志,是河北景县人。”


“噢,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毛泽东伸出右手,王任重上前紧紧握住毛泽东的手,反复说:


“主席好!主席好!”


“任重,对啊,任重而道远啊。”毛泽东重复了一遍“任重”二字,并对二字的含义进一步解释。


1958年8月7日,毛泽东离开北京,来到河南省襄城县,视察当地的烟叶生产情况,襄城县委副书记刘熙民急匆匆地赶来迎接他。


刘熙民听说要他给毛泽东汇报工作,激动得心都快要从胸膛里跳出来了。路上,他想了许多话要给毛泽东说,可是等他见到毛泽东后,除问了一句“毛主席您好”之外,激动得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你叫什么名字?”毛泽东见他很紧张,随意问道。


“我叫刘熙民。”


“是哪几个字?”毛泽东继续问。


“‘刘’是卯金刀的刘,‘熙’是康熙的熙,‘民’是人民的民……”


他刚一说出康熙这两个字,毛泽东便说:“哦!你是康熙皇帝的人民。”


“你干什么工作?”毛泽东问。


刘熙民回答说:“县委副书记。”


毛泽东听了说:“一县之首,担子重啊!”


毛泽东又转过身,问刚赶到的负责保卫工作的许昌专署公安处副处长辛建:“你叫什么名字?”


辛建答:“辛苦的辛,建设的建。”毛泽东说:“你是辛辛苦苦地建设社会主义啊。干革命就得有不怕辛苦的精神。”


毛泽东的幽默使周围的人“哄”地一声全笑了,刘熙民的紧张情绪也一下消失得干干净净。


1958年,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在杭州接见浙江省党政领导人,毛泽东向张治中介绍浙江省委书记霍士廉时说:“是霍去病的霍,霍去病在汉代名声功劳最大,不幸27岁上就死了。霍书记大概是霍去病的后裔吧?”


当介绍到副省长吴宪时,毛泽东说:“此人口气真大,口衔天宪!”大家听了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