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卷第三种葱第二十一

作者:贾思勰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2:25

|

本章字节:3622字

种葱第二十一


《尔雅》曰(一):“茖【一】,山葱。”注曰:“茖葱,细茎大叶。”


《广雅》曰(二):“藿、薵、■,葱也;其蓊【二】谓之薹。”


《广志》曰(三):“葱有冬春二葱。有胡葱、木葱、山葱。”


《晋令》曰:“有紫葱。”


收葱子,必薄布阴干,勿令浥郁。此葱性热,多喜浥郁;浥郁则不生。


其拟种之地,必须春种绿豆,五月掩杀之。比至七月,耕数遍。


一亩用子四五升。良田五升,薄地四升。炒谷拌和之,葱子性涩【三】,不以谷和,下不均调;不炒谷,则草秽生。两耧重耩,窍瓠【四】下之,以批蒲结反契【五】苏结反继腰(四)曳之。


七月纳种,至四月始锄。锄遍乃剪。剪与地平。高留则无叶,深剪则伤根。剪欲旦起,避热时。良地三剪,薄地再剪,八月止。不剪则不茂,剪过则根跳。若八月不止,则葱无袍【六】而损白。


十二月尽,扫去枯叶枯袍。不去枯叶,春叶则不茂。二月、三月出之。良地二月出,薄地三月出。收子者,别留之。


葱中亦种胡荽,寻手供食,乃至孟冬为菹,亦无妨。


崔寔曰:“三月,别小葱。六月,别大葱。七月,可种大、小葱。“夏葱曰小,冬葱曰大。””


(一) 见《尔雅释草》。注文与郭璞注同。“茖”,音革。


(二) 《广雅释草》作:“■、藸,葱也。蓊,薹也。”关于”藿”,在和这条前面相隔几条的另一条,是:“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以“藿”为葱,《要术》有误。


《要术》引《尔雅》、《广雅》文,黄校、张校、明抄同(但张校“■”作“藸”,同《广雅》;黄校陆录作“■”,同明抄;黄校刘录则作“藷”),湖湘本、《津逮》本全脱。王念孙、王引之《广雅疏证》引《要术》时,引到《要术》所引《广志》文,但没有引到《广雅》本文,因为王氏所根据的《要术》本正是《津逮》本。《广雅疏证》说:“‘■’,《玉篇》、《广韵》作‘薵’。‘藸’,《广韵》、《集韵》作‘■’。”二字均同字异写。“薵”音俦,“■”音除。


(三) 《太平御览》卷九七七“葱”引《广志》作:“有胡葱、木葱。”


(四) “继”,明抄、湖湘本、《津逮》本同;《学津》本、渐西本从《辑要》引作“系”。按《尔雅释诂上》:“系,继也。”郝懿行《尔雅义疏》:“继亦系也;系之一字,兼系、继二音,故古通用。”将“系”叫做“继”,现在苏北、浙东等地还保存着这个方言,如系腰带就叫“继腰带”。“腰”,明抄作“■”,湖湘本等作”腰”。本书一律作“腰”。


【一】 “茖”,据郭璞注“细茎大叶”,当是百合科的茖葱。


【二】 “蓊”,就是薹。王念孙《广雅疏证》:“今世通谓草心抽茎作华者为薹矣。蓊之言,郁蓊而起也。”


【三】 古所谓“涩”,和“滑”相对。葱的种子三角状,黏手不滑脱,所以说“涩”。


【四】 “窍瓠”,将干葫芦穿孔做成的下种器,王祯《农书》卷一二有图,称“瓠种”。现在东北地区用的“点葫芦”,当是“窍瓠”的发展。


【五】 “批契”,音别薛,其形制、装置及操作方法均未详。惟本卷种《苜蓿》篇再提到“窍瓠下之,批契曳之”,照《要术》叙述播种程序说,应是一种覆种工具。


【六】 “袍”,指葱叶基部作鞘状包裹着的部份。它是构成葱白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