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欣宇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0:45
|本章字节:3710字
注释7:
青州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在古代是水路和陆路交通的重要枢纽,自西汉青州设刺史到明初,都是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1996年10月,在青州某学校操场施工工地,发现了呈3层堆放的佛像窖藏。窖藏东西长86米,南北宽67米,出土佛像500尊左右,质地有石灰石、汉白玉、花岗岩、铁、木、陶和泥塑等7种。有些佛像带有纪年,从北魏永安二年(529年)到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佛像破坏严重。
青州佛像出土被评为1996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注释8:
指中国佛教史上“毁灭佛法”事件,佛教徒一般称为“法难”。大的灭佛事件有四次,即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史称“三武一宗”。
注释9:
中国青州佛像造像展于2003年3月18日在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开幕,当时,中国驻美大使也参加了开幕仪式。展览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据当时新华社华盛顿电)
本处的数据来源于新闻资料。
注释10:
很多佛教造像中,佛像并不是独立的躯体像,而在其身后雕有平面或其他样式的“屏”,用来表现佛菩萨身上闪耀的佛光。常见于北魏至东魏的造像中,是最早从中亚传入的中国造像样式之一。
背屏是佛教世界里众神不同于凡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也成为一个表现佛教世界的载体,在许多背屏的上部都用浮雕手法精细地刻画出飞天等形象。
注释11:
近代汉地寺院通行的日常课诵,是明末逐渐统一起来的,一般来说有“五堂功课”、“两遍殿”之说。“早殿”中念诵《楞严经》为一堂功课,念诵“十小咒”和《大悲咒》为一堂功课。“晚殿”中有三堂功课,分别为:诵《阿弥陀经》和念佛名;礼拜八十八佛和诵《大忏悔文》;放蒙山施食。
十小咒分别为《如意宝轮王陀罗尼》(观世音菩萨法门之一)、《消灾吉祥神咒》、《功德宝山神咒》、《佛母准提神咒》、《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陀罗尼》(阿弥陀佛法门之一)、《药师灌顶真言》、《观音灵感真言》(观音法门之一)、《七佛灭罪真言》、《往生净土真言》、《天女吉祥真言》。
注释12:
蒙山施食是中国佛教某些宗派寺庙的主要晚课和超度法事之一。
蒙山本是四川名山县的一个地名,在北宋时,西域僧人甘露法师居于此处,他从显宗经典和密宗诸部论典中选辑真言咒语,辑成《施食仪》和《大忏悔文》,作为佛门施食的仪规,相传至今。因为甘露法师常住于蒙山,所以后人将他所集成的仪轨称为“蒙山施食仪”。
蒙山施食的对象为饿鬼道众生,按佛家的说法,他们因前世的恶业轮回到饿鬼道,受饥饿的痛苦果报,所以要施食超拔他们。施食的目的,既可以超度亡者,也可令饿鬼道众生受持三皈,得到解脱的大利益。
注释13:
金刚杵,梵名音译伐折罗、伐阇罗等,又叫做宝杵、降魔杵、杵等。原为古代印度的一种武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称金刚杵。后来被密教吸收为法器,用它来象征摧灭烦恼的菩提心,意可断除烦恼、除恶魔,代表佛智、空性、真如、智慧等。
金刚杵以独股、三股、五股为常见,分别象征独一法界、三密三身、五智五佛等。
注释14: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介绍和考证了许多来自南亚的药物,并广征佛书,给其中许多药物注释了梵文译名。比如,《草部》卷十七“曼陀罗花”条,李时珍说:“《法华经》言佛说法时,天雨曼陀罗花……曼陀罗,梵言杂色也。”又如,《草部》卷十二“仙茅”条,说其又名婆罗门参,“梵音呼为阿输乾陀”。
注释15:
“明”是梵文的音译,意为“学问”。“五明”是佛教教授学徒的五种学问。
据《大唐西域记》卷二:“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五明”包括:(1)声明:语言、文字之学;(2)工巧明:即工艺、技术、历算等;(3)医方明:药石、针灸、禁咒等治疗之学;(4)因明:思想辩论规则之学,也可理解为逻辑学;(5)内明:阐明佛教自宗之学,即“内学”或佛学。
注释16:
印度医药学向西藏传播主要是通过佛教的途径实现的。当时,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地的僧人到西藏传法,往往带去医药学知识。一方面是当时的佛教大师基本上都精通医术,他们到西藏后,也经常借助于医药扩大信徒队伍。另一方面,印度的一些医学文献也被他们带到西藏。事实上,藏传佛教各教派也都有各自卓越的医学成就,比如,宁玛派历代就有行医的传统,创始人素尔波且的养子素尔穹享受“拉结钦波”的头衔,其意为“大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