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周恩来舌战群儒

作者:李天道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6:23

|

本章字节:8036字

周恩来


1960年4月25日


背景导航


1960年4月25日晚7时30分。周恩来将在新德里举行记者招待会。在此之前周恩来曾提议和尼赫鲁共同举行记者招待会,这个意见遭到了印方的拒绝。为了使各国外交使团和舆论界对中国立场有进一步的理解,周恩来决定单方面行动。新德里的新闻记者向来以敢于藐视权威和大人物,以尖锐的诘问和发难使别人难圆其说而引为自豪。印度内政部长夏斯特里在一次招待会上曾被质问得面红耳赤,当场出丑。财政部长德赛竟在招待会中途被嘘下讲台。这一点各国的领导人和政治家都有耳闻。但是,自从周恩来跨进这座圆柱厅的第一步起令人无可争辩的是,就控制了整个会场,那些准备发难、炮轰的记者们,居然老老实实地聆听了四十五分钟的讲话,这确实令人不可思议。在接下来的答记者问中,周恩来有理、有利、有节地一一反驳了各位记者的诘问和刁难,赢得了满堂的喝彩,令人折而叹服。


辩词精选


周恩来说:“有位朋友告诉我,在座的有不少是战神鸠摩罗的子孙,准备好了炮弹轰击我。我觉得,心里有火、有气,就应该发出来,我愿意承受。因为,我是你们的朋友。”


这一下,会场居然沉静下来,出奇的静。终于,有一个留大胡子的人站起来说:“我是印度新闻托拉斯的记者,请问周恩来先生,中印边界的领土划分已经是十分明确的了,难道还有什么必要再进行谈判,再重新划分吗?”


周恩来耐心地回答:“如果你对中印边界的百年历史多做些研究,并且能真诚地倾听一下中国政府的呼声,我想,你是不会提出这种问题的。”


这位印度人刚坐下,身旁一位欧洲人站了起来:“我是英国路透社记者詹姆斯,总理先生口口声声要靠谈判来解决问题,请问,原本属于别人的东西,你认为有什么资格和必要去讨论这东西的归属吗?”


周恩来严肃他说:“詹姆斯先生,在国与国的领土纠纷中,你刚才的比喻显然不十分恰当,我愿就这个比喻再做些说明,如果一个强盗夺走了别人的东西,那么原物的主人不该向强盗讨还吗?”


詹姆斯气急败坏他说:“你……你敢说印度是强盗。”


周恩来坦然地说:“强盗,有,但不是印度,而是英国的殖民政策。中国和印度是朋友,而且应该永远是朋友。”


后排一位记者拍了拍詹姆斯的肩膀,站起来问:“总理先生,你们不打招呼,在有争议的地区擅自修了一条公路,这难道也是在表示和平、尊重和友谊吗?”


台下响起得意的嘘声、口哨声。


周恩来诚恳地答:“不错,我们是在喀喇昆仑山侧修了一条公路。这就是新藏公路,是为了改善新疆、西藏地区的交通困难状况而修筑的,其中有几段因山脉阻隔,穿越了阿克赛钦地区的一角。我们原本以为,这是众所周知的中国领土。后来印度政府提出了抗议,我们愿意就此问题进行协商解决。如果这不算和平、尊重、友谊的话。那么印度政府越过传统的边界,在有争议地区建立军事据点,武装巡逻,不但不打招呼,而且逐步推进,动枪动炮,这又算是什么呢?如果说彼此都伤害了感情的话,我们中国也仅仅是因为一条用于和平建设的公路。”


台下的记者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虽然对周恩来的雄辩才能早有耳闻,但今日才是第一次领教。


“我是印度独立报记者托姆拉。总理先生,你不认为,中印之间的领土争端,愈演愈烈,直到今天动枪死人的境地,完全是你们自恃大国身份,对印度横行侵犯的结果吗?”


周恩来冷峻地说:“不对。缅甸、不丹、尼泊尔都是小国,也都和我们有麦克马洪线的困扰,可为什么我们能和平地达成边界协议呢?事物的逻辑并不是当一个大国与一个小国发生纠纷的时候,大国就必然是无理的、蛮横的。如果这样的逻辑成立,那么印度同巴基斯坦、锡金的边界纠纷,也是大国欺侮小国吗?事实上,印度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是一个小国,她的综合国力,她的人口,她的国际地位和威望,尤其她引以骄傲的几千年的古代文明,一丝一毫也不比中国差,这怎么说得上是大国对小国的侵犯呢?”


韦尔娜站起来,极严肃庄重地说:“我还有一个问题,总理先生能够坦诚相告吗?”


周恩来扬扬手说:“我想,我会尽其所能的回答你。”


“那好,据我所知,您今年已经六十二岁了,比我的父亲还要大八岁,可是,你为什么仍然那么年轻、美俊,像个小伙子,能回答吗?”


会场上猛然炸锅般爆出一阵畅快的大笑,将刚才剑拔弩张的火药味驱赶得纤缕不存。


与刚才舌战群儒,大展辩才的情形相左,此时的周恩来,倒真有些腼腆了。他望了望身旁忍俊不禁的陈毅,又摊了摊两手,嗫嚅着说:“这样的问题,我可以不回答吗?”


“不行。”这两个字,居然是上千名记者用不同语言异口同声发出的轰鸣。


周恩来搓了搓两手,说:“好,我回答,我只是按照东方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进行生活的……我……”


周恩来的话音未落,台下的掌声、叫好声犹如天边滚过的巨雷,上千名记者全部站起来,跺着脚,拍着巴掌,喉咙里宣泄着各种代表欢乐和赞赏的音符。这浑杂的持续长达7分钟的雷声里,竟然包括刚才那些曾向周恩来发难的人。


妙语佳言


如果一个强盗夺走了别人的东西,那么原物的主人不该向强盗讨还吗?


事物的逻辑并不是当一个大国与一个小国发生纠纷的时候,大国就必然是无理的、蛮横的。


如果这样的逻辑成立,那么印度同巴基斯坦、锡金的边界纠纷,也是大国欺侮小国吗?事实上,印度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是一个小国,她的综合国力,她的人口,她的国际地位和威望,尤其她引以骄傲的几千年的古代文明,一丝一毫也不比中国差,这怎么说得上是大国对小国的侵犯呢?


论辩技巧


周恩来的机智、敏捷、沉着、冷静和随机应变的才能,在这场答记者问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面对潜伏危机的龙潭虎穴,周恩来抢先发言:“在座的有不少是战神鸠摩罗的子孙,准备好了炮弹轰击我。我觉得,心里有火、有气,就应该发出来,我愿意承受。因为,我是你们的朋友。”态度和语气极其诚恳。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会场居然沉静下来。


当有记者先入为主发问:“中印边界的领土划分已经是十分明确的了,难道还有什么必要再进行谈判,再重新划分吗?”记者的提问无视历史,带有蛮横之气。周恩来不卑不亢,耐心地回答:“如果你对中印边界的百年历史多做些研究,并且能真诚地倾听一下中国政府的呼声,我想,你是不会提出这种问题的。”一石二鸟,既回答了提问,对对方的蛮横无礼又不无嘲讽。英国路透社记者詹姆斯则更是来者不善出言尖刻:“原本属于别人的东西,你认为有什么资格和必要去讨论这东西的归属吗?”面对对方的蛮横和粗鲁,周恩来针锋相对,巧打比方以谬揭谬:“如果一个强盗夺走了别人的东西,那么原物的主人不该向强盗讨还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被顶回去的詹姆斯气急败坏语不成句:“你……你敢说印度是强盗”,欲以之激起公愤。机智的周恩来话锋一转,坦然答道:“强盗,有,但不是印度,而是英国的殖民政策。中国和印度是朋友,而且应该永远是朋友。”一语刚落,即有记者反诘:“在有争议的地区擅自修了一条公路,这难道也是在表示和平、尊重和友谊吗?”记者们自以为找到了事实论据,以致台下响起得意的嘘声、口哨声。面对不明真相的挑衅,周恩来诚恳地答:“不错,我们是在喀喇昆仑山侧修了一条公路。……如果这不算和平、尊重、友谊的话。那么印度政府越过传统的边界,在有争议地区建立军事据点,武装巡逻……这又算是什么呢?”明人不做暗事,周恩来接过话锋,先是诚恳承认我方确有此举,然后力陈对方视而不见的印度政府越过传统的边界,在有争议地区建立军事据点,武装巡逻,逐步推进,动枪动炮的事实,事理昭然若揭。面对记者的蛮横、偏袒和横加指责:“你不认为,中印之间的领土争端,愈演愈烈,直到今天动枪死人的境地,完全是你们自恃大国身份,对印度横行侵犯的结果吗?”周恩来正气凛然,义正词严:“缅甸、不丹、尼泊尔都是小国,也都和我们有麦克马洪线的困扰,可为什么我们能和平地达成边界协议呢?事物的逻辑并不是当一个大国与一个小国发生纠纷的时候,大国就必然是无理的、蛮横的。如果这样的逻辑成立,那么印度同巴基斯坦、锡金的边界纠纷,也是大国欺侮小国吗?……这怎么说得上是大国对小国的侵犯呢?”


周恩来先摆出我国与缅甸、不丹、尼泊尔和平地达成边界协议的事实,接而以印度同巴基斯坦、锡金的边界纠纷来指出对方的强盗逻辑,有据、有理、有力。周恩来的诚恳、睿智、善辩终于赢得了长时间的如雷般的掌声、叫好声,折服了所有的人。


相关链接


1964年4月,周恩来访问友好邻邦尼泊尔,在其首都加德满都举行记者招待会。在场的美国记者故意拿着中国和尼泊尔两国分别出版的地图,指出两国边境在珠穆朗玛峰这一段的画法不一致,并借此提问:“关于埃佛勃朗峰(即珠穆朗玛峰)的问题,在这次会谈中是否已作出了决定?您刚才的话,是否意味着由中尼两国来平分这座山峰,尼泊尔是否同意?”


边界问题是一个敏感的问题,美国记者的提问既是挑衅,又是圈套,简单回答是或不是都会掉进陷阱。周恩来识破其险恶用心,立即回答:“无所谓平分。当然,我们还要进行友好的协商。这座山峰把我们两国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不是你们所说的把我们两国分开!”


周恩来改“平分”为“联结”,表明了我国解决同邻国边界问题的基本方针,强调了睦邻友好政策,所言无隙可击,令美国记者大为失望。周恩来的机敏思维和友好风度在尼泊尔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