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天道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6:23
|本章字节:7188字
‘你们从哪里取来这种礼节来招待我们国君?我们的国君是天子,天子巡视诸侯国,诸侯应该离开宫室,交出锁钥,提着衣襟,摆设几案,在堂下侍候天子用饭,天子吃完了饭,诸侯才能退到自己朝廷上处理政务。’鲁国人听了夷维子的话,气得把钥匙摔到地上,不开门,没有接纳闵王。闵王终于不能进入鲁国。打算到薛地去,须要借路于邹国。在这时候,正碰上邹国国君死了,闵王想要进入邹国吊唁。夷维子对邹君的儿子说:‘天子吊唁,你们必须把灵柩掉转方向,在南面设一个向北的灵堂,然后天子面向南祭吊。’邹国的群臣说:‘一定要这样做,我们将伏剑自刎而死。’于是闵王不敢进入邹国。邹国、鲁国的群臣,当他们的国君活着的时候不能够奉养,死后又不能尽饭含的礼节,可是当齐闵王要向邹、鲁之臣实行天子的礼仪时,邹、鲁之臣尚且没有接待他。如今秦国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魏国也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彼此都有称王的名声,看到秦国打了一次胜仗,因此就要尊秦王为帝,这就是要让魏、赵、韩三国的大臣连邹、鲁的奴仆妾妇般的臣子都不如。况且秦王如果不阻止他的野心,终于称帝,他就会撤换诸侯的大臣,他将剥夺他所谓的不贤者的职位,而授给他所谓的贤明者;撤掉他憎恶的人的职位,而送给他喜欢的人。他又会让他的女儿谗妾,去做诸侯的妻妾,住在魏王的宫里,魏王怎么能平平安安地就了事呢?而将军您又靠着什么能保住原有的尊宠地位呢?”
于是,辛垣衍站起身来,拜了两拜,道歉说:“起初我以为先生是个平庸的人,从今天我才知道先生是全天下杰出的人才!让我离开这里,不敢再说尊秦王为帝了。”
秦国的将领听说这件事,为之退兵五十里。又正赶上了魏公子无忌夺取了晋鄙的兵权而救赵攻秦,秦兵便退走了。
妙语佳言
彼则肆然而为帝,然则遂正(政)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
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之臣,不果纳。
论辩技巧
鲁仲连援古称今,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讲述了屈已尊人,终致后患的历史教训;同时又以辛辣尖锐的言辞,鞭挞了辛垣衍的卑怯猥琐。他的大段议论,不仅有理有据,鞭辟入里,而且激昂慷慨,气势夺人,表现出他的“高义”、“远识”和“英伟”的气度。其中的论辩艺术主要表现在:
关爱对方,陈说利害。在赵求救于魏,魏表面上派兵救援,暗中却派客将军辛垣衍使赵,要赵国尊秦为帝的严峻形势下,鲁仲连深知,如果在魏使者辛垣衍面前哀哀相告,求得人家的同情和怜悯,效果肯定不会好。鲁仲连没有这样做。他从魏、赵两国在泰国面前利益的一致性出发,说:“魏国不助赵那是还没有看到秦国称帝的害处的缘故,假使魏国看到秦国称帝的害处,那就一定会帮助赵国了。”鲁仲连慷慨陈词,援古称今,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讲述了屈已尊人,终致后患的历史教训之后,直言指出,如果秦王真称帝,那么辛垣衍将保不住自己的尊宠和富贵,一番推心置腹的肺腑之言,终于使辛垣衍改变了原先的观点,接受了鲁仲连的主张,“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
巧借话题,力祛心病。在论辩中,鲁仲连敢于顺着对方的话茬往下说,最后因势利导把对方征服。辛垣衍的看法是奴仆的力量和智能并非比不上主人,而是害怕主人,而魏国与秦国的关系就好比是奴仆和主人。鲁仲连立刻接过了这个话茬开始与辛垣衍论辩。
他一语惊人:“我就要让秦王烹煮魏王,剁成肉酱!”接着,引经据典,力陈鬼侯、鄂侯、文王为纣王臣而惨遭纣王的迫害,齐闵王不敢进鲁、邹之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淋漓痛快地阐述了屈已尊人,终致后患的历史教训,如石委地终于祛除了他的心病,使得辛垣衍心悦诚服欣然接受了鲁仲连的见解。
相关链接
公元前257年,邯郸解围之后,平原君要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辞让,最终也不肯接受。平原君就设宴招待他。
喝到酒酣耳热时,平原君起身向前,献上千金酬谢鲁仲连。鲁仲连笑着说:“杰出之士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为他们能替人排除祸患,消释灾难,解决纠纷而不取报酬。如果收取酬劳,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为,我鲁仲连是不忍心那样做的。”于是辞别平原君走了,终身不再相见。
此后二十多年,燕将攻克聊城。聊城有人在燕王面前说燕将的坏话,燕将害怕被诛杀,就据聊城不敢回去。齐国田单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兵们死了很多,却攻不下聊城。鲁仲连就写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进城去给燕将。信上写道:“我听说,明智的人不违背时机而放弃有利的行动,勇士不回避死亡而埋没名声,忠臣不先顾及自己后顾及国君。如今您发泄一时的气忿,不顾及燕王无法驾驭臣子,是不忠;战死身亡,丢掉聊城,威名不能在齐国伸张,是不勇;功业失败,名声破灭,后世无所称述,是不智。有这三条,当世的君主不以之为臣,游说之士不会为之记载,所以聪明的人不能犹豫不决,勇士是不怕死的。如今是生死荣辱,贵贱尊卑的关键,这时不能决断,时机不会再来,希望您详加计议而不要和俗人一般见识。
“况且,楚国进攻齐国的南阳,魏国进攻齐国的平陆,而齐国并没有向南反击的意图,认为丢掉南阳的损失小,比不上夺得济北的利益大,所以作出这样的决策来执行。如今秦国派出军队,魏国不敢向东进军,秦国连横的局面就形成了,楚国的形势就危急了;齐国放弃南阳,断弃右边的国土而不救,平定济北,是权衡得失定下的决策。况且齐国决心夺回聊城,您不要再犹豫了,现在楚、魏两国军队都先后从齐国撤回而燕国救兵又没到。齐国全部的兵力,对天下别无谋求,全力攻打聊城,如果还要据守已被围困了一年多的聊城,我看您是办不到的。而且燕国发生动乱,君臣束手无策,上下迷惑,栗腹带领十万大军在国外连续打了五次败仗,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却被赵国包围,土地削减,国君被困,被天下人耻笑。国家衰败,祸患丛起,民心浮动。如今,您又用聊城疲惫的军民抵抗整个齐国军队的进攻,这如同墨翟一样地善于据守了。缺乏粮食吃人肉充饥,没有柴烧,烧人的骨头,士兵却没有叛离之心,这如同孙膑一样擅长带兵啊。您的本领已在天下显现。虽然如此,可是替您考虑,不如保全兵力用来答谢燕国。兵力完好回归燕国,燕王一定高兴;身体完好地回归本国,百姓好像重见父母,朋友们到一起都会振奋地称赞、推崇,功业可得以显扬。对上,辅佐国君统率群臣;对下,既养百姓又资游说之士,矫正国事,更换风俗,事业名声都可以建立。如果没有回归燕国的心志,就放弃燕国,摒弃世俗的议论,向东到齐国来,齐国会割地予以分封,使您富贵得可以和魏冉、商鞅相比,世世代代称孤道寡,和齐国长久并存,这也是一种办法。这两种方案,是显扬名声丰厚实惠的好主意,希望您仔细地考虑,审慎地选择其中一条。
“我听说,谋求小节的人不能成就荣耀的名声,以小耻为耻的人不能建立大的功业。从前管仲射中桓公的衣带钩,是犯上;放弃公子纠而不能随他去死,是怯懦;身带刑具被囚禁,是耻辱。具有这三种情况的人,国君不用他作臣子而乡亲们不会跟他来往。当初假使管子长期囚禁死在牢狱而不能返回齐国,那么也不免落个行为耻辱、卑贱的名声。连奴婢和他同名都感到羞耻,何况社会上的舆论呢!所以管仲不因为身在牢狱感到耻辱,却以天下不能太平感到耻辱,不以未能随公子纠去死感到耻辱,却以不能在诸侯中显扬威名感到耻辱,因此他虽然兼有犯上、怕死、受辱三重过失,却辅佐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他的名声比天下任何人都高,而他的光辉照耀着邻国。曹沫做鲁国的将领,多次打仗多次失败,丢掉了五百里的土地。
当初假使曹沫不反复仔细地考虑,仓促计议就刎颈自杀,那么,也不免落个被擒败将的丑名了。曹沫不顾多次战败的耻辱,却回来和鲁君计议。趁桓公大会天下诸侯的机会,曹沫凭借一把短剑,在坛台上逼近桓公的心窝,脸色不变,谈吐从容,多次战败丢掉的土地,一会儿工夫收回来,使天下振动,诸侯惊骇,使鲁国的威名在吴、越之上。像这二位志士,不是不顾全小的名节和廉耻,而是认为一死了之,身亡名灭,功业不能建立,不是聪明的做法。所以摒弃一时的愤怒,树立终身的威名;放弃一时的愤怒,奠定世世代代的功业。所以这些业绩和三王的功业争相流传而名声和天地共存。希望您选择其中一个方案行动吧!”
燕将看了鲁仲连的信,哭了好几天,犹豫不能自断。想要回归燕国,已经产生了嫌隙,怕被诛杀;想要投降齐国,杀死和俘虏的齐人太多了,恐怕降服后被污辱。长长地叹息说:“与其让别人杀死我,不如自杀。”就自杀了。聊城大乱,于是田单进军血洗聊城。归来向齐王报告鲁仲连的事,齐王想要封他爵位。鲁仲连听后潜逃到海边隐居起来,他说:“我与其富贵而屈身侍奉于人,还不如贫贱而轻视世俗放任自己的心志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