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孟尝君说赵燕救魏

作者:李天道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6:23

|

本章字节:10868字

孟尝君


前283年


背景导航


孟尝君,(前?前279年),战国时齐贵族、辩士。姓田名文,孟尝君为其号,齐国的宗室大臣田婴的儿子,袭父爵位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称薛公。他曾一度出任秦相,遭忌被囚,脱险逸去。他坚持联合韩、魏,牵制楚、赵,发展合纵抗秦势力。


归国后遭人诬告,谢病归老。齐灭宋前夕,他离薛至魏,为魏昭王相,联络赵、燕等国,附秦攻齐,使战国形势为之一变。孟尝君还善于养士,门下食客上千,与战国时期另外三位善养士的贵族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并称为“四公子”。在他所养的上千名食客中,不乏论辩人才,如着名的冯谖等。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等国家之间,你争我夺,互不相让,不但都想巩固本国,而且想吞并别人。于是演出了一幕幕纵横捭阖、威武雄壮的纷争活剧来。在这个大舞台上,论辩家们显得异常活跃,他们摩顶放踵,四处游说,或合纵,或连横,表现出非凡的机智与论辩才能,且对推动历史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孟尝君是这诸多论辩家中的一个。


秦昭王二十四年(前283年),秦将伐魏,当时任魏相的孟尝君奉命赴赵、燕求救。赵、燕两国开始都拒绝,但孟尝君凭巧言善辩,讲明了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成功地说服了两位大王,于是,赵国和燕国都出兵救魏国,击退了强大的秦军。本篇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辩词精选


原文:


秦将伐魏。


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


赵王曰:“寡人不能。”


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


王曰:“可得闻乎?”


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


曰:“秦攻魏,未能克之也,而台已燔,游已夺矣。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内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


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译文:


秦国将攻打魏国。


魏昭王听说以后,连夜去见国相孟尝君说:“秦国要攻打魏国,先生为我谋划一下,该怎么办?”


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援救,那么魏国可以保住。”


魏昭王说:“我希望先生出去联络一下。”并给他准备了一百辆车子。


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能从您这借些兵来救魏。”


赵王说:“我不能借。”


孟尝君说:“我敢向大王借兵,是因为我忠于大王。”


赵王说:“能说说你的道理吗?”


孟尝君说:“赵国的兵力,并不比魏国的兵力强;魏国的兵力并不比赵国的兵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上并不是年年有战争,赵国的老百姓也并不是年年遭战乱,而魏国却是年年有战争,百姓年年遭战乱,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国在西边做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救魏国,魏国就要和秦国结为盟国,这样一来,就等于赵国以强秦为邻了。国土上也将年年有战争,百姓也将年年遭战乱之苦。把这种危险告诉大王,让大王去避免这种危险,这就是我对大王的忠诚。”


赵王答应下来,出兵十万,三百辆战车。


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昔日您曾缔结过燕、魏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现在秦国将要攻打魏国,希望大王能援救它。”


燕王说:“我这里已经两年收成欠佳,现在又要我出兵数千里去救助魏国,让我怎么办呢?”


孟尝君说:“出兵数千里去救助别人,这正是燕国的利益所在。如果像魏王那样,一出国门就是敌兵,即便是想出兵千里去帮助别人,可以实现吗?”


燕王还是没有答应。


孟尝君说:“我献了一个有利于大王的计策,大王不采纳,我就要走了。只恐怕今后天下形势将发生一个剧变啊。”


燕王说:“天下剧变将是个什么样子呢?”


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目前还没有攻下,但魏的燎望台已被烧,离宫已被夺。如果燕国不救魏国,魏王屈辱割地,将土地一半让给秦国,秦一定会离去。秦放开了魏国,魏王集中韩国、魏国之兵,又向西借用秦兵,再加上赵国的力量,四周共同攻燕,这时候大王还以什么为利?是以出兵千里助魏保燕为利呢?还是以出门就望见敌军为利呢?出门就望见敌军,这可是路途近而运输又容易啊,大王到底以什么为利?”


燕王说:“行了吧,先生!我听你的就是了。”于是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交给了孟尝君。


魏王十分高兴,说:“我这么快就得到了燕、赵这么多兵啊!”


秦王十分惊恐,割让土地向魏国求和。于是魏国还回了燕、赵之兵,而重重封赏了孟尝君。


妙语佳言


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


秦攻魏,未能克之也,而台已燔,游已夺矣。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内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


论辩技巧


这篇论辩辞善于运用关爱对方,陈说利害的手法。


孟尝君游说燕、赵出兵的主要目的是保住魏国。但如果在燕、赵两君面前哀哀相告,以求得人家的同情和怜悯,效果肯定不会好。孟尝君没有这样做。他从魏、赵、燕三国在泰国面前利益的一致性出发,到赵国把求援说成为赵,到燕国把求援说成为燕,显得处处为对方着想,这种游说显然是容易被人接受的。同时,孟尝君还善于进行利害对比,迫使对方趋利避害,最终同意出兵。当“为己”和“为人”具有一致性的时候,隐去为己或淡化为已,张扬为人或强化为人,显然是一种论辩艺术。


孟尝君论辩善于周旋,善于“启封”。说服对方,常常会遭到对方的拒绝。不善辩者舌短词拙,尴尬退却,善辩者从容周旋,常常又把已上了封条的大门重新打开。孟尝君属于后者。


他劝说赵王出兵,赵王一开口就是“寡人不能。”他劝说燕王出兵,燕王委婉相拒。在这种情况下,孟尝君丝毫没有退却。他对赵王说了一句我这样做是“忠王也”,立刻引起了赵王的注意,一句“可得闻乎?”的询问,表明他的“大门”开始出现裂缝。他对燕则拉出了一副要离开的架式,但同时甩出的一句骇人听闻的话:“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立刻使燕王警觉起来,关死的大门也徐徐打开。启闭排堵,起死回生,是孟尝君论辩艺术的过人之处。


孟尝君善于运用巧借话题,力祛心病的手法。在论辩中,敢于顺着对方的话茬往下说,最后因势利导把对方征服,这恐怕只有大论辩家才能做到了。对方的话茬往往是对方的兴奋点,但却不一定是论辩者的关注点,不成熟的论辩家,往往压制对方的兴奋点,忙于切入自己的关注点,效果往往不好。孟尝君没有这样做。燕王的话茬和兴奋点是恐怕“行数千里而助人”路途太远,粮草不济。孟尝君立刻接过了这个话茬和兴奋点,开始与燕王论辩。他问燕王:“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表面意思是,你如果现在像魏王那样大敌压境,想要出兵千里救助别人,还有可能吗?深层意思是,你现在如果不出兵千里,将来势必大敌压境,到那时恐怕悔之晚矣。出兵千里对燕国来说假如是一种害,大敌压境更是一种害,两害相权,燕王自然取其轻了。


许多时候,游说对象的兴奋点就是他的“心病”,抓住他的兴奋点然后展开论辩,可以祛除他的心病。


相关链接


孟尝君的父亲是靖郭君,名叫田婴。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


当初,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他的小妾生了个儿子叫文,田文是五月五日出生的。


田婴告诉田文的母亲说:“不要养活他。”可是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把他养活了。


等他长大后,他的母亲便通过田文的兄弟把田文引见给田婴。田婴见了这个孩子愤怒地对他母亲说:“我让你把这个孩子扔了,你竟敢把他养活了,这是为什么?”


田文的母亲还没回答,田文立即叩头大拜,接着反问田婴说:“您不让养育五月生的孩子,是什么缘故?”


田婴回答说:“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大了身长跟门户一样高,会害父害母的。”田文说:


“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授予呢?还是由门户授予呢?”


田婴不知怎么回答好,便沉默不语。


田文接着说:“如果是由上天授予的,您何必忧虑呢?如果是由门户授予的,那么只要加高门户就可以了,谁还能长到那么高呢!”


田婴无言以对便斥责道:“你不要说了!”


过了一些时候,田文趁空问他父亲说:“儿子的儿子叫什么?”


田婴答道:“叫孙子。”


田文接着问:“孙子的孙子叫什么?”


田婴答道:“叫玄孙。”


田文又问:“玄孙的孙叫什么?”


田婴说:“我不知道了。”


田文说:“您执掌大权担任齐国宰相,到如今已经历三代君王了,可是齐国的领土没有增广,您的家私却积贮了万金的财富,门下也看不到一位贤能之士。我听说,将军的门庭必出将军,宰相的门庭必有宰相。现在您的姬妾可以践踏绫罗绸缎,而贤士却穿不上粗布短衣;您的男仆女奴有剩余的饭食肉羹,而贤士却连糠菜也吃不饱。现在您还一个劲地加多积贮,想留给那些连称呼都叫不上来的人,却忘记国家在诸侯中一天天失势。我私下是很奇怪的。”


从此以后,田婴改变了对田文的态度,器重他,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来往不断,日益增多,田文的名声随之传播到各诸侯国中。各诸侯国都派人来请求田婴立田文为太子,田婴答应下来。田婴去世后,追谥靖郭君。田文果然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受封为孟尝君。


孟尝君上咸阳去的时候,随身带了一大帮门客。秦昭襄王亲自欢迎他。孟尝君献上一件纯白的狐狸皮的袍子作见面礼。秦昭襄王知道这是很名贵的银狐皮,很高兴地把它藏在内库里。


秦昭襄王本来打算请孟尝君当丞相,有人对他说:“田文是齐国的贵族,手下人又多。他当了丞相,一定先替齐国打算,秦国不就危险了吗?”


秦昭襄王说:“那么,还是把他送回去吧。”


他们说:“他在这儿已经住了不少日子,秦国的情况他差不多全知道,哪儿能轻易放他回去呢?”


秦昭襄王就把孟尝君软禁起来。


孟尝君十分着急,他打听得秦王身边有个宠爱的妃子,就托人向她求救。那个妃子叫人传话说:“叫我跟大王说句话并不难,我只要一件银狐皮袍。”


孟尝君和手下的门客商量,说:“我就这么一件,已经送给秦王了,哪里还能要得回来呢?”


其中有个门客说:“我有办法。”


当天夜里,这个门客就摸黑进王宫,找到了内库,把狐皮袍偷了出来。


孟尝君把狐皮袍子送给秦昭襄王的宠妃。那个妃子得了皮袍,就向秦昭襄王劝说把孟尝君释放回去。秦昭襄王果然同意了,发下过关文书,让孟尝君他们回去。


孟尝君得到文书,急急忙忙地往函谷关跑去。他怕秦王反悔,还改名换姓,把文书上的名字也改了。到了关上,正赶上半夜里。依照秦国的规矩,每天早晨,关上要到鸡叫的时候才许放人。大伙儿正在愁眉苦脸盼天亮的时候,忽然有个门客捏着鼻子学起公鸡叫来。一声跟着一声,附近的公鸡全都叫起来了。


守关的人听到鸡叫,开了城门,验过过关文书,让孟尝君出了关。


秦昭襄王果然后悔,派人赶到函谷关,孟尝君已经走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