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幕客二难智胜年羹尧

作者:李天道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6:23

|

本章字节:6242字

无名氏


约1723年


背景导航


年羹尧(16791726)字亮功,号双峰。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先后任四川、广东乡试主考官。四十八年,任四川巡抚,四十九年,平干伟罗都之乱,进四川总督兼巡抚。五十九年,平里塘、边塘、乍了、察木多察,加授平西将军。六十年,升川、陕两省总督。雍正即位后,加封二等哈哈番世职、太保、三等公爵世袭等职。疏请于川、藏边陲筑城,设守驻兵,封赏土司,准奏。青海台吉罗卜藏丹津纠集八合吉及大喇嘛察汗和诺门汗反清。意图称雄青海及唐古拉。年奉令率兵讨伐,封抚远大将军,节度川、陕、滇三省,俘罗卜部十万余人。次年又领兵进讨,命岳钟琪先攻大喇嘛察汗,将其部众全歼于山谷中,另派精锐骑兵五千,偷袭罗卜藏丹津驻地,罗卜无备,部众实被打散,清军乘胜穷追,罗卜部被杀八万余人。罗卜远投准噶尔,溥海全境平定。进封一等公爵,加授精奇尼哈番。雍正三年(1725)在表贺祥瑞中用词失当,贬杭州将军,抗旨不赴,遭弹劾免职。


十二月押回京师,定九十二条罪行,令自裁。


清朝的年羹尧是有名的杀人大将军。雍正初年,年羹尧率军收复一个边城,部下逮捕三个吏员。年羹尧立即下令解到帐前,他们问:本帅是准备杀你们呢,还是不准备杀你们。第一个是县令,他磕头说不会杀,结果被年羹尧怒而杀之。第二个是武官,他昂头不惧一死,结果被大将军笑而杀之。轮到第三个时,那人却机智地让将军自己做抉择,结果年羹尧没杀他。


下面即为当时他们两人的辩论。


辩词精选


杀了两个,年羹尧半垂着眼皮,一边寻味着方才发生的一切,一边又心不在焉地向下问:


“还有一个吧?你也猜一猜,本帅对你杀还是赦?”


“将军恕我直言,此事晚生无法妄断!”


“呦!”这回答使年羹尧感到很突然。他立即睁大了眼睛,向下一看,只见此人三十上下年纪,读书人打扮,知道是个幕客。按照年羹尧的脾气,你越不肯把话说清楚,他越想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于是又问对方:“你无法妄断。那末我再问你,如果本帅杀了你呢?”


“这当然是将军之威!”


“如果不杀——”


“那就是将军之德!”


“唔……”


“用威或者用德,两者必取其一。生杀予夺之权,操在将军手里,请你自己定夺吧!”


一番话说得理直气壮,使年羹尧简直找不到半点可以驳斥的理由。再仔细一想,啊呦,如果杀了他,还等于自己失德呢!他深深佩服这位年轻幕客的才干,于是手一挥说:“赦!”


左右一听大将军说赦,就连忙上去给那幕客松绑解缚。


妙语佳言


用威或者用德,两者必取其一。生杀予夺之权,操在将军手里,请你自己决定吧!


论辩技巧


这篇辩辞巧妙的采用了二难选择法。两难选择是这样一种辩论谋略,就是在辩论中把自己的意图隐含在两个选择当中,供对方选择。对方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案,都符合说活人的意图。


虽然还有第二个可能,但此时对方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两者选一。


两难选择的用“奇”,奇就奇在貌似征求对方的意见,但其实足让对方个知个觉地服从自己的意图。可渭出奇制胜。在以上生死辩场上,幕客能免一死,全仗着自己的过人才智和三寸不烂之舌,巧妙地破斥了大将军设下的二难困境。


年羹尧的二难困境是:如果求生,则杀;如果求死,杀;无论求生求死,总之,杀。这是杀无赦的二难法。聪明的幕客镇定自若,洞若观火,看清了年羹尧的逻辑,所以不钻圈套,反而将计就计,以对方的结论为前提,绝妙地构思出有关大将军荣辱的反二难:如果杀,则失将军之德;如果不杀,则失将军之威。或者杀,或者不杀,总之,或失德,或失威。失威事小,失德事大,两相权衡,加之幕客说的言辞婉转,不失将军体面,结果就很明白了。


相关链接


年羹尧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雍正二年(1724)人京时,得到雍正帝特殊宠遇,真可谓位极人臣。但翌年十二月,风云骤变,他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赐自尽。年羹尧成败之速,异于寻常,被史家列为“雍正八案”之首案。然缘何被杀,却众说纷纭,成为清史上一个颇有兴味之“谜”。


一些人认为这与雍正夺嫡有关,故杀知情者。不光是稗官野史,学者孟森的《清代史》、王钟翰的《清世宗夺嫡考实》(《燕京学报》36期,1946年6月)都持此说。据说康熙临终时指定十四子胤禵嗣位,四子胤祯串通年羹尧、鄂尔泰、隆科多,矫诏篡立。其时十四子胤禵在四川为抚远大将军,原可挥兵争位,然受制于川督年羹尧,遂无能为力。新君立后,为酬羹尧拥立之功,大加恩赏,然这不过是“迷汤”,实则对这些知情者已存杀心,最后终杀之。有些人不同意此说,认为雍正继位时,年羹还在川平乱,未参与焉,何以得知内情?故上说不能成立。


有的研究者认为,年羹尧被杀是由于他恃功骄傲、专权跋扈、乱劾贤吏和苛待部下,引起朝野上下公愤。更严重的是,他任人唯亲,在军中及川陕用人自专,称为“年选”,形成庞大的年羹尧集团。而且,他在皇帝面前“无人臣礼”,藐视并进而威胁皇权,甚至有自立为帝之心。年羹尧在西安总督府时,令文武官员逢五、逢十在辕门做班,辕门、鼓厅画上四爪龙,吹鼓手着蟒袍,与宫廷相似。他还令雍正帝派来的侍卫前引后随,牵马坠蹬。按清代制度,凡上谕到达地方,地方大员须迎诏,行三跪九叩全礼,跪请圣安,但雍正帝恩诏两次到西宁,年羹尧竟“不行宣读晓谕”。他在与督抚、将军往来的咨文中,擅用令谕,语气模仿皇帝。更有甚者,他曾向雍正帝进呈其出资刻印的《陆宣公奏议》,雍正帝欲为此亲撰序言,但年羹尧以不敢“上烦圣心”为借口,代雍正帝拟就序言,要雍正帝颁布天下,如此僭越无度,雍正帝能不寒心!《清代轶闻》说年羹尧被削兵权后,“当时其幕客有劝其叛者,年默然久之,夜观天象,浩然长叹曰:‘不谐矣。’始改就臣节”。可见他还曾有过叛清自立之心,只因天象不谐才作罢。乾隆时人萧交在《永宪录》中提及,年羹尧与静一道人、占相人邹鲁密议称帝之事,一旦为雍正帝察觉,其被杀就不足为怪了。


有人说是“虎入年家”一事。雍正三年(1725)十二月初,有一野虎入京城至年羹尧宅,官兵赶来将虎杀死,相传年羹尧出生时有白虎之兆,故他是白虎托生,现虎死年家,显然是天令年死,雍正帝便下了处死年羹尧的谕旨。另有人认为,年羹尧一案起于文字之祸。雍正三年二月,日月合壁,五星连珠,年羹尧表贺,本想用“朝乾夕惕”一词赞美雍正帝勤于政务,但竟将此语误写,终成雍正帝加罪年羹尧的借口之一。至于究竟如何误写,又有二说,其一是将“朝乾夕惕”写成“夕惕朝乾”,若真是这样误写,语义与本来无异,文法亦无差错;其二是写成“夕阳朝乾”,这就说不通了。雍正帝借此大加发挥:年羹尧非粗心者,将朝乾夕惕写作夕阳朝乾,是“直不欲以‘朝乾夕惕’四字归之于朕耳……谬误之处,断非无心”


(《清世宗实录》卷三十)。于是待时机一到,即下手除掉年羹尧,他令朝廷及地方官员检举其罪状,最后刑部等衙门定他有九十二条大罪,应凌迟处死,雍正帝故作仁慈,宽令其自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