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夕琳
|类型:生活·百科
|更新时间:2019-10-06 10:52
|本章字节:6514字
于鉴随着方言第一次出去采访的时候,突然想起昨天被警察查暂住证……
于鉴随着方言第一次出去采访的时候,突然想起昨天被警察查暂住证的事情,脑海里突然产生了一种想法,要写一写进城农民工的生活现状。于是在吃午饭的时候,他向方言提出了这个想法。方言以为这是一个普通的切入点,而且没有新意,以前的媒体上也出现过类似的报道。于鉴又说:“我们可以从低层的打工者的角度去采访,我想一定会有新的东西。”
“那你和主任谈谈吧。”
下午回到报社,于鉴找到了专题部主任王大庆,谈了一点儿自己的看法。王大庆也和方言的感觉一样——题材太旧了。
“我们是做专题的,每一篇报道都在三四千字——整整一个版面,如果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就会影响我们的发行量;如果报纸的发行量出现了问题,那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广告。你是学中文的,现在必须具备洞察社会、体察民情的敏锐力,不过你的想法我会考虑的。”
于鉴从主任办公室出来的时候,感觉有些失望,毕竟这是自己第一次寻找到的选题。整整一个下午,于鉴都感觉有些神情恍惚,干什么都没精打采的。但是快要下班的时候,王大庆突然来到他的面前,意味深长地打量了一下于鉴。
“看今天的晚报了吗?”
于鉴摇了摇头,说:“没有。”
“你看。”说着,王大庆把当天的一张晚报递给了于鉴。晚报的头版新闻标题是:“关注农民工共建和谐社会。”文章报道的是外地民工在北京讨工钱的经历。
于鉴看完这篇报道后,方言也拿起了报纸。这时,王大庆拍了拍于鉴的肩膀说:“我又仔细想了想,这个选题虽然旧了些,但是如果你深入地采访一下,还是有一定挖掘空间的。”王大庆转过身来对方言说,“我看你和于鉴可以深入地探讨一下,深入到农民工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进行采访。不过要快,我决定本周的报纸上发你们的稿子。好好干!”
于鉴自然一阵欣喜。
晚上回到住处,刚刚走进小区,于鉴就发现了梅绎涵的车。他迅速转过头来,朝小区外走去。他来到了离小区不远的一家餐馆里吃饭,并且故意把时间拖得很长,当他感觉梅绎涵应该离去的时候,他才走出了餐馆。这时,天已经黑了,小区里的照明灯亮了起来。当他走进小区的时候,果然发现梅绎涵的车已经开走了,他冲着停车场微微一笑——是那种蔑视的笑。
来到房间,他取出了从报社里带来的一些关于进城农民工的资料,刚刚坐下后,就有一个人推开了门。
“你吃晚饭了吗?”
于鉴转过头来一看,梅绎涵满面春风地走了进来。于鉴可以看出梅绎涵今天特意打扮了一下,而且还化了浓妆。
“本来想和你一起共进晚餐的,但是我等了你很长时间。工作顺利吗?”
“你想干什么?”
“怎么,不欢迎我来?——别这样,鉴,今天我在这个小区里租了一套房子,就在这座楼上,要不要上去看看?”
“莫名其妙!”
“怎么,你不喜欢?”梅绎涵一边说着,一边走到了于鉴的身后,“我感觉你住在这种地方,太艰苦了,像你这样的青年人就应该学会享受。”
“你还想说什么?”
“要不要跟我上去看一看,我还亲手为你做了你最喜欢吃的糖醋鱼!”
“你费心了。”
“只要你喜欢就行了。怎么样,要不要上去看一看?”
于鉴抬起头来,对梅绎涵微微一笑。
“当然!”
“那我们走吧。”
那是一套130多平米的三居室。刚走进客厅,梅绎涵就为于鉴介绍整个居室的格局。于鉴心不在焉地跟着梅绎涵来回转了转。当他们再次回到客厅的时候,梅绎涵十分兴奋地坐在沙发上,问道:“喜欢吗?”
于鉴反问道:“喜欢如何,不喜欢又如何?”
“喜欢我就送给你。”
“我恐怕享受不起。”
“你应该享受!难道你要等自己浪费了青春年华之后,再用你的那点微薄的薪水构建一个这样完美的家吗?那个时候你还有时间来享受生活带给你的乐趣吗?”
“噢,我忘记告诉你了,素类也有一套房子。虽然没有这套房子大,也没有这样豪华的装饰,但是我感觉很快乐。”
“我了解的鉴是一个很有志气的男人,他不会用女人的钱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所以我不需要你的奢侈。”
“不不不,我是在为你寻找幸福。”
“我现在很幸福。”
“就在地下室里吗?”
“不可以吗?”
“不说这个了,吃饭吧!我记得你好长时间没有吃到我做的菜了吧!”
“我已经吃过了。”
“是吗,要不要再陪我吃点宵夜?”
“不必了,时间还早着哩!”
“那我们谈一谈。”
“你知道我为什么跟你来到这里吗?”
梅绎涵摇了摇头。
“我害怕在地下室里吵架被别人听到。”
“噢,原来是这样,但是我们并没有吵架。”
“你别妄想了!”
“我妄想什么了?”
“你心里知道!”
“我不知道。”
“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跟着你了——不会了,绝对不会了!”
“我没有想过让你变回以前的样子。”
“我就快和素类结婚了。”
“我恭喜你。”
“谢谢,那我先走了,希望你以后不要再出现在我的视线里。”
“慢着!”
“什么?”
“你就这样走了?”
“为什么不呢?”
“糖醋鱼你还没有吃呢!”
“我也忘了告诉你了,自从我认识素类以后,我就发誓这辈子再也不吃糖醋鱼了!”
“你是在说我吗?”
“你已经踏进更年期了。”
“这段时间你一定还学到了不少知识,说来听听。”
“我不想和你废话。我只想告诉你,以后别来烦我!”
……
临近春节,素类才回到北京,因为在南方布展的原因,单位提前放假,那时于鉴已经完成了他来到报社的第一篇专题报道——《暂住证,外地人的身份?》这篇报道一经刊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尤其是在“北漂一族”和外地民工之中,更是引起了共鸣。为此,专题部主任王大庆又派出三路记者,到外地人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采访,而且这次重点采访已在北京事业有成的“北漂人”。他们有的表示,自己虽然已经拥有了北京市户口,但是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北京人,这是因为自己只是来北京寻梦的,而不是为了成为北京人,北京只是一个实现自己理想的乐土。有些人士虽然还没有北京市户口,但是他们在北京生活了十多年,已经把这片土地当做自己的家乡。还有一些人把北京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谈起对北京的认识,他们认为北京对自己的事业、理想以及现实的磨炼还是有帮助的,如果当初不来北京,就不会拥有现在的一切。一些刚来北京不久的寻梦青年直言说:“我来北京就是挣钱的,在家没有多少机会,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我来北京就是想多挣点钱!”当然,也有一些“北漂族”到北京是为了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些人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经济背景。他们当中大多数还梦想着将来的某一天能拿到北京市户口,尤其是那些已经结婚的或即将结婚的都市寻梦人,他们对户口的渴望是让人难以置信的。
这一系列报道为于鉴在报社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专题部赢得了声誉。而于鉴再去工地采访的时候,被采访过的那些民工,都会亲切地对自己的工友介绍说:“这个就是写暂住证的记者。”于鉴也以此为荣,同时也坚定了自己采写最底层民众题材的思路,这一点也赢得了王大庆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