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上篇慧海佛光(4)

作者:李叔同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3:19

|

本章字节:12104字

养正院从开办以来有一年多了,外面的名誉很好。这是因为在瑞金法师的主办及各位法师的爱护之下,所以才有这样好的声誉。


我这次到厦门来,参观养正院,心里非常地欢喜。各方面布置得都很完美,就是地下也很干净。在其他的地方是少有看到的。


我在泉州草庵大病的时候,承本院诸位特写一封公函,各人都签了名,慰问我的病状;并且又承大家念佛七天,代为忏悔;诸如等事,真使我非常的感激!


我再过几个月,要到鼓浪屿日光岩方便闭关。其期限,大概要有几年。因有这很长久的相隔,所以这次我自己发心愿与诸位见面谈叙谈叙,以为纪念。


今天所要跟诸位谈的,约有四项:


一、惜福“惜”是爱惜,“福”是福气。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掉。诸位要晓得:在末法时代,人的福气,甚为微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受既尽,那就要受莫大的痛苦,那是所谓“乐极生悲”了。我记得从前做小孩子的时候,我的父亲请人写了一幅大对联,是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挂在大厅抱柱上;其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才,缘惜福”以后我的哥哥时常教我念这句子,久而久之即念熟了,一临到穿衣,或是饮食的当儿,皆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都不敢把它糟掉;而且我的母亲也常常教我,对于身上所穿的衣服,时时当心,不可损坏或污染。他们恐怕我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因而短命故。


诸位要晓得,当我五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在了,六岁时我练习写字,对于写字的纸,都是乱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当时我的母亲看到这种情形,就正颜厉色的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的父亲在世,莫说这样大的整纸不肯糟蹋,贵贱是连一寸许的纸条,也不敢随便丢掉啊!”这是一种惜福的表现。我小的时候,因受了这样家庭教育影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所以由小而大,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仍旧有这样的习惯。且我身上所穿的衣服而论,诸位请看我脚上穿的黄鞋子,还是民国九年在杭州的时候,有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我的;诸位如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看看我的绵被面子,还是未出家已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伞,也是民国初年买的。纵有破坏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不过,我所穿的小衫裤及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也有五六年换一次的。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约都是在家时或初出家后所制的。


从前也常有人送给我好的衣物,但我大半都转送给他人。何以故?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对于好的衣或物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当生病之时可以吃一些好的食物,除此以外不敢随便乱买好东西吃。


惜福的事情,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主张。且如当代净土宗的大德——印光老法师,有人送给他的白木耳等补品,他自己总不愿意吃,都送到观宗寺供养谛闲法师。别人问他:“法师!你为什么不吃这样好的补品呢?”他说:“我底福气甚薄,不堪消受故。”印光老法师他老人家的性情刚直,是不顾人情的。前几年有一位皈依弟子,是鼓浪屿很有名的居士,去看望他的时候,和他一齐坐在桌上吃饭。这位居士先丢饭碗的,碗里就落剩了一两粒米饭,于是印光法师当时就不客气地大声呵斥说:“你有多大福气,可以这样随便糟蹋饭粒么?你要赶紧将他吃光。”


诸位!以上我所说的话,都要句句牢记。要晓得:我们纵然有十分福气,只享受二三分就好了;所馀的福,何妨留到后来享受;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皆布施与一切象生共同享受,那就更好的了。


二、习劳“习”者练习,“劳”者劳动。关于习劳之事,我来讲讲:诸位请看我们的身体,上有两只手,下有两只脚,这原为劳动而生的;若不将它去劳动,对于身体,反而不好。换一句话说:若常常劳动,那身体必定会很康健了。要晓得劳动这件事,是人类本分上所应做的;不唯我等寻常的出家人要练习劳动,就是一直到佛的地位,也是要常做劳动的事的。现在我且讲讲:所谓佛者,即是释迦牟尼佛,以下所说的几件事情皆出于经律之中。当初佛在世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呢?在平常人想起来,以为佛在界时亦同在所谓方丈和尚的样子,有衣钵师,侍者师,常常侍候,佛自己决不会做甚么劳动的事情。但是不然,怎样讲呢?有一天佛看到地下不甚清洁,佛随时就拿扫帚来扫地,于是许多的大弟子,看到佛既亲身扫地,也就过来帮扫,一时就扫得十分清洁。扫了之后,佛即到讲堂里说法,说:“若人扫地,能得五种功德云云”。


又有一个时候,佛和阿难游行,在路上碰到一个喝酒醉了的弟子,已不省人事;于是佛命阿难抬脚,自己抬头,一直走到井边,佛自己用桶汲水,即叫阿难洗灌。又有一天,佛看到门前的木头横楣坏了,自己就去修补。又有一次,佛看见有一个弟子有病,没有人照应。佛问:“你既有病,为什么没有人照应你呢?”那个病弟子说:“因为从前人家有病,我不会发心照应人家,现在我有病,人家也不来照应我了。”佛听了这话,就说:“既没有人照应你,那末,我来照应你。”于是就将病弟子身上大小便等种种污秽,都洗得干干净净;并且还同他将床铺理好,然后才扶病弟子上床睡下。佛并不像现在的人,各事都要人做;佛,他是手动的,而不是单靠嘴动的。我再说一椿事情给大家听,如《弥陀经》中所载的一位大弟子阿【上少下兔】楼陀。他因双目失明,不能料理自己,而佛就亲身替他裁衣服,并命其他的弟子帮忙做;又有一次,佛见一老年比丘,眼睛花了,欲穿针缝衣,看不清楚,嘴里叫着:“谁人能替我穿针么?”佛即立刻答应,说:“我代你穿。”


以上所举之例,虽仅数则,可见佛是常常做劳动事的,毫无疑意了。我盼望诸位,也须依佛的模范,常常练习做些劳动的事才好。


三、持戒持戒二字,大家知道。我们想欲来生再做人的话,最低限度也要能持五戒。现在挂名受戒的人很多,对于能持五戒的人有多少呢?要知道:受戒之后,若不持戒,犯起罪来,比较不受戒人所应得之罪,更加一倍大哩!所以我时常劝人,不要随便受戒。如现在普通一班传戒的情形,我也不忍说了!最好随自己的力量而受,万万不可敷衍了事,自寻苦恼。戒中最重要的,就是杀、盗、淫、妄。此外还有饮酒、食肉,最足惹外人的讥嫌。至于吃烟的事,在律中虽无明制,但是在我国习惯上看上,也是甚受讥嫌的。


四、自尊“尊”者尊重。自尊者,就是自己尊重自己。平常人都欢喜望他人尊重自己,而不知自己尊重自己。但是我们想欲他人尊重,必须先自尊重。怎样尊重自己呢?就是自己时时想做一个很伟大的人,做一个了不起的人。比如我们想欲做一个清净高僧,就拿《高僧传》来看,他怎样行的,我也怎样行,所谓:“彼既丈夫我亦尔。”又比方我欲将来做一位大菩萨,那末,就依经中所载的菩萨行随力行去。这就是自尊之心。但自尊与贡高是截然不同的,贡高的心,就是人家胜过他,反而谓人家不如他。而自尊之心,是尊重自己,并没有看不起他人的意思。


诸位万万不可以为自己是一个小孩子,是小和尚;也不可说我是一个平常的家人,哪里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萨呢?那就糟了,那就随随便便,自暴自弃,永远地堕落下去了!诸位应当知道:年纪虽然小,志气却要高。


我还有一句话要向大家说:我们现在依佛出家,所处的地位是非常的尊贵。就剃发披袈裟的形式而论,可以算是人天师表。例如国王及诸天人来礼拜我等之时,皆可端坐直受。你们还知道这个道理吗?你们自今以后岂可不尊重自己吗?


以上四项已讲完了,不久我要闭关,不能和诸位时常在一块儿谈话这是很抱憾的一回事!然而,我还想以后在关内讲律,大概每星期讲三四次。大家在例假中,也不妨去听听。今天和诸位见面,我非常欢喜。但我所讲的四项,希望诸位牢记在心,以作永久之纪念。


讲的时间很久,不免有费大家的精神,请原谅!


自恣法略例


行法次第——


预白于自恣日小食时,维那打静二下自言:


大德僧听,今黑月一日众僧和合,某时某处自恣。


打静二下。


众具堂中庄严,应先期为之。自恣日晨,应具净水香


汤鲜花手巾及筹。并预觅干软草,长二尺许,剪


已束之,人别一握,以备展坐。


敷座席准余法事,床席两通。独此自恣,唯局席地。


若有沙弥者,亦有同行别行二法。今例约无沙


弥。


鸣钟集僧应长打百二十下。众集堂外,同说闻钟偈云:


降伏魔怨力,除结尽无余,露地击犍槌,比


丘闻当集。诸欲闻法人,度流生死海,闻此


妙响音,尽当云集此。


入堂恭摄说偈已入堂。烧香礼佛已,互跪合掌,同说


偈云:持戒清净如满月,身口皎洁无瑕秽,大


众和合无违诤,尔乃可得同自恣。说已,各


依位随次而坐。


盥掌浴筹维那行事时,令年少比丘数人助之。维那先


取净水及香汤洗手已,取筹浴之,亦浴打静


槌柄。浴已,合众同说偈云:


罗汉圣僧集,凡夫众和合,香汤浴净筹,自


恣度众生。维那复座。


行众汤水次令年少比丘二人,持净水器及手巾,自上


座起次第行之。各以水盥掌,取巾拭净,各


说偈曰:


八功德水净诸尘,盥掌去垢心无染。


执持禁戒无缺犯,一切众生亦如是。


次行香汤如前,各说偈曰:


香水熏沐澡诸垢,法身具足五分充。


般若圆照解脱满,群生同会法界融。


打静唱告维那取筹至打静处互跪。左手捉筹,右手打


静二下,告云:


大德僧听,众中说小,小者收护【三说】。


又打静一下,告云:大德僧听,外有清净大


沙门入【三说】。


又打静一下,告云:大德僧听,此众小者已


收护,外清净大沙门已入。内外寂静,无诸


难事,堪可行筹,广作自恣。我比丘某甲,为


僧行筹,作自恣事。僧当一心,念作自恣。愿


上中下座各次第,如法受筹【三说已,复


云】。并受嘱授人筹,打静一下。


行筹自数维那行筹时,令一年少比丘助之。复令一人


收筹。行筹时,自上座起,维那互跪授之。上


座互跪合掌,说偈云:


金刚无碍解脱筹,难得难遇如今果。


我今顶戴欢喜受,一切众生亦如是。说时受


取,两手擎而顶戴之。次收筹者亦自上座起。


同前威仪,说偈云:


具足清净受此筹,具足清净还此筹。


坚固喜舍无缺犯,一切众生亦如是。说已即


还筹。收筹已,互跪授与上座,便数知之。次


维那至上座前,互跪取数时,上座当告云:僧


有若干。维那即起,至打静处互跪。打静一


下,自云:


大德僧听,此一住处一自恣,大僧若干,各


于佛法中清净出家。上顺佛教,中报四恩,下


为含识。各诵经中清净妙偈。打静二下,大


众同声说偈云:清净如满月,清净得自恣,身


口业清净,尔乃应自恣。维那复座。


散洒供养年少比丘持净水,于僧前左右洒之。次洒香


汤及散花。后以水花合着一盘,却行布散。初


散花时同说偈云:


散华庄严净光明,庄严宝华以为帐。


散众宝华遍十方,供养一切诸如来。


散花已,维那打静二下。梵呗者唱云:


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


故今敬礼。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


法常住,是故我归依。梵呗时,却行散花水。


呗竟,年少比丘互跪佛前,烧香炉中。维那


打静一下,自云:行香说偈。大众同偈云:


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十方。


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维那打


静二下复座。


灵芝云:说清净妙偈已,即须梵呗、散洒花


水、亦须供养。今准《尼钞》先散洒乃梵呗


也。说戒法亦同。


差五德羯磨师即从座起。礼僧已,至打静处打静二下,


互跪合掌自言:


僧集否?维那互跪合掌答云:僧已集。


羯磨师打静一下,又问言:和合否?答云:和


合。同前未受具戒者出。答云:此众无未受具


戒者。


同前不来诸比丘说欲。若有说欲者,应互跪合


掌云:大德僧听,比丘某甲,我受彼欲自恣。彼


如法僧事,与欲自恣【一说】。维那互跪合掌云:


说欲已。若其他羯磨时,说欲者应云:我受彼


欲清净,彼如法僧事与欲清净。


羯磨师打静一下,又问言:僧今何合何所作为?


维那互跪合掌答云:自恣羯磨。


同前众中谁能为僧作五德自恣人?五德二人互


跪、合掌各答云:某甲能。


羯磨师打静一下。次又二下,乃唱白辞:大德


僧听乃至白如是。打静一下。次又一下,乃作


羯磨:大德僧听乃至谁不忍者说。打静一下。次


又一下,乃诵下文:僧已忍乃至如是持。打静


二下复座。


五德白和两五德从座起。礼僧已,至打静处打静二下,


互跪合掌。一人白言:


大德僧听乃至白如是。打静二下复座。


行草五德白和已,令年少比丘次第行之。先至上座前,


互跪授已,乃至下座,各取草已,于所坐席外地


上敷之。


五德唱告行草及各敷布已,两五德乃从座起,至上座


前,互跪合掌云:


一切僧就草座,偏祖右肩,互跪合掌,如法


自态。告已,五德立起。大众即离本座处,坐


于草上。俟后正对五德自恣时,方乃互跪合


掌也。


正行自恣第一五德至第一上座前互跪合掌。此时,第


二五德应在第二上座前立。第一上座见第一


五德来,即从草座起,互跪合掌云:


大德一心念众僧乃至当如法忏悔【三说】。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