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龙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2:40
|本章字节:12508字
在野外穿越、徒步、登山中,如发生意外,尤其是外伤出血,就会面临急救止血的问题,并非所有出血都很严重。皮肤擦伤是最常见的损伤,即便损伤范围比较大,也不过是浅表损伤和毛细血管出血,不会造成大量失血。面对创伤要保持清醒,然后验伤施救,很多时候施救行为就是伤者的希望。伤口处理主要是预防感染。包扎前,应用清水冲洗伤口,直到伤口处没有异物。在出血部位周围皮肤上用碘酒或75%酒精涂擦消毒,局部使用抗生素药膏或霜剂。最后,用干净毛巾或其他软质布料做成的敷料覆盖伤口,再用干净的布、绷带或三角巾等棉织品包扎。
(1)头部出血的处理
头皮出血比较严重,因为头皮的血管比较丰富,出血量比较多。头皮比较脏,处理时要注意彻底清创,以免感染,可先剃去毛发再进行清洗、消毒和包扎。
遇创口较大、出血较多的伤口或裂开需要缝合的损伤,要立即采用加压包扎止血。包扎前,按上述清洗原则处理伤口,严禁用泥土、面粉等不洁物撒在伤口上,这样不仅会造成伤口进一步污染,还给下一步清创缝合带来困难。
(2)手指出血
手指出血要按压指动脉两侧。将伤指抬高,可自行用另一只手的拇指、食指分别压迫受伤指指根的两侧,即压迫指动脉,这种方法适用于手指出血的自救。
(3)手部出血
手部出血要压迫尺、桡动脉。将伤者手臂抬高,用双手拇指分别压迫于手腕横纹上方内、外侧搏动点即尺桡动脉上止血。
(4)手、前臂及上臂下部的出血
上肢出血要压迫肱动脉。将上肢外展外旋,曲肘抬高上肢,用拇指或四指在上臂肱二头肌内侧沟处,施以压力将肱动脉压于肱骨上即可止血。
(5)大腿、小腿、脚部的动脉出血
下肢出血要压迫股动脉。在腹股沟中点稍下方,大腿根处可触摸到一个强大的搏动点即股动脉,用两手的拇指重叠施以重力压迫止血。
七、骨折的处理
1骨折的类型及症状
(1)骨折的类型
人体骨骼因外伤发生完全或不完全的断裂叫骨折。由于致伤外力的不同,可造成不同类型的骨折,骨折断端与外界直接相通的叫开放性骨折,未与外界相通的叫闭合性骨折。根据骨折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完全性骨折和不完全性骨折。依骨折线的走向不同,可分为横行骨折、斜行骨折、粉碎性骨折、压缩性骨折等。还可按骨骼的名称分为股骨骨折、尺骨骨折、桡骨骨折等。
(2)骨折的症状
骨折的类型和部位不同,其症状也不相同,但骨折一般都有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等症状,骨折端刺破大血管时还会伴有大出血。骨折部位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局部有明显的压痛,伴有骨摩擦音。骨折部位出现肿胀是由于骨折端小血管的损伤和软组织损伤水肿所引起的。由于骨折端的错位,肢体常发生弯曲、旋转、缩短等畸形,当骨折完全断离时,还会出现假关节样的异常活动。骨折后,肢体骨骼原有的杠杆支持功能丧失,如上肢骨折时不能拿、提,下肢骨折时不能行走、站立。大出血时,可能会出现休克。大出血多见于骨盆骨折。
骨折或疑为骨折时,要避免移动伤者或伤肢,对伤肢加以固定与承托,有出血者要先止血后再进行固定,使伤员在运送中不因搬运、颠簸而使断骨刺伤血管、神经,造成额外损伤,加重伤情。不同类型的骨折其治疗处理的方法不尽相同。
(3)骨折和脱臼的应注意事项
发生骨折和脱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鉴别是骨折或脱臼,在鉴别不清时应尽可能先考虑按骨折,千万不要把骨折当做脱臼来处理。
2必须弄清骨折或脱臼的部位。
3有开放性创口的,应先清洗创口,包扎止血。
4无创口的应尽快进行简单固定。固定物可就地取材,如树枝、竹片、硬质厚纸、塑料板等都可以。应该把骨折肢体的上、下两个关节都固定起来。
5怀疑颈椎或脊柱骨折时,必须让病人平卧在平坦而坚固的担架上,在头部两侧垫上沙袋或衣服来固定,不让身子晃动,然后送往医院。搬运时须轻巧平稳,防止剧烈颠簸。千万不能搬肩抬脚运送伤员,以防造成生命危险。
2不同部位的骨折固定
夹板和敷料都是骨折固定的材料,夹板主要用于扶托固定伤肢,其长度和宽度要与伤肢相适应,长度一般要超过伤处上、下两个关节。没有夹板时可用健康一侧肢体、树枝、竹片、厚纸板、报纸卷等代替。而敷料则用于垫衬,可以用棉花、布块、衣服等。可以用三角巾、绷带、腰带、头巾、绳子来包扎捆绑夹板,但千万不能用铁丝、电线进行捆绑包扎。
(1)前臂骨折的固定
用夹板时,可把两块夹板分别置放在前臂的内侧和外侧,可在伤员患侧掌心放一团棉花,让伤员握住内侧夹板的一端,使腕关节稍向背屈,然后固定,再用三角巾将前臂悬挂于胸前。无夹板时,可将伤侧前臂屈曲,手端略高,可以避免严重肿胀,用三角巾悬挂于胸前,再用一条三角巾将伤臂固定于胸前。
(2)上臂骨折的固定
有夹板时,可将伤肢屈曲贴在胸前,在伤臂外侧放一块夹板,垫好后用两条布带将骨折上下两端固定并吊于胸前,然后用三角巾(或布带)将上臂固定在胸部。无夹板时,可让上臂自然下垂,用三角巾固定在胸侧,用另一条三角巾将前臂挂在胸前。也可先将前臂吊挂在胸前,用另一三角巾将上臂固定在胸部。
(3)肘部骨折的固定
肘部需要弯曲,用狭长的吊带支持。上臂要与胸部捆在一起,以阻止上臂摆动。检查脉搏以确保血液循环通畅,如果摸不到脉搏,可以稍稍将臂部放直,观察能否恢复。如果断肘僵直,千万不能将其弄弯,可以用吊带将断臂绑在腰部。
(4)小腿骨折的固定
有夹板时,将一块夹板置于小腿内侧,另一块夹板置于小腿外侧,其长度应从大腿中段到脚跟,在膝、踝关节垫好后用绷带分段固定,再将两下肢并拢上下固定,并在脚部用“8”字形绷带固定,使脚掌与小腿成直角。无夹板时,可将两下肢并列对齐,在膝、踝部垫好后用绷带分段将两腿固定,再用“8”字形绷带固定脚部,使脚掌与小腿成直角。
(5)髋部和大腿骨折的固定
有夹板时,将一块夹板置于腿部内侧,另一块夹板置于腿部外侧,其长度应从腋下至脚跟,两下肢并列对齐,垫好膝、踝关节后用绷带分段固定。用“8”字形绷带固定脚部,使脚掌与小腿成直角。无夹板时参照小腿骨折无夹板时的固定方法。
1先在两腿之间加个衬垫。如果必须移动伤者,要抓牢踝关节处并撑住膝盖,轻拉腿部,可减缓疼痛感。
2将骨折的腿与没有受伤的腿绑在一起,结要打在没有受伤的腿一边,双脚与脚踝则缠上“8”字形的绷带固定。
(6)膝部骨折的固定
如果伤腿僵直,要将夹板置于腿后,要膝部加垫,有条件的话可用冰块冷敷膝部。伤腿弯曲,不能强行拉直,可将双腿并拢,在腿之间加垫,再用绷带扎牢,要尽可能地将伤腿绑直。
(7)足部或踝部骨折的固定
这两个部位骨折通常不用夹板,抬高足部以减缓肿胀。可以用枕垫或折叠式毛毯包裹踝部及足部。踝部以上绑扎两圈,足部绑扎一圈。如果没有出现伤口,可以不必脱鞋,以保证固定的效果,要注意足部不能负重。
骨盆骨折时,腹股沟或下腹部会剧烈疼痛。这时应在膝部及踝部分别进行绑扎,在腿部弯曲处垫上枕垫,将整个身体固定在担架、门板或桌面等平坦的物体上,还要在肩部、腰部及踝部绑扎紧。也可以在双腿之间加垫,将足、踝、膝、大腿之间用绷带固定,再用两根长些的绷带绑扎骨盆部。
(9)锁骨骨折的固定
让病人坐直挺胸,包扎人员用一膝顶在病人背部两肩胛骨之间,两手把病人的肩逐渐往后拉,使胸尽量前挺,然后做固定。在伤者两腋下垫棉垫,用两条三角巾分别在两肩关节紧绕两周在中央部位打结,打结时应将三角巾用力拉紧,使两肩稍后张,打结后将患者两肘关节屈曲,两腕在胸前交叉,用另一条三角巾在平肘处绕过胸廓,在胸前打结以固定上肢。也可用绷带在挺胸、两肩后张的情况下作“8”字形固定。
(10)颅骨骨折的固定
颅骨骨折的病人,要分秒必争,通知医院前来及时抢救。将伤员放置于恢复位,让渗液面朝下,允许黏液流出,否则会压近大脑皮层。不做不必要的搬动和检查,确保呼吸道通畅,呼吸正常。
(11)脊椎骨折的固定
跌倒时可引起腰椎、胸椎、颈椎损伤,以后者最为严重。跌倒时头部着地可造成颈椎脱位、骨折,多伴有脊髓损伤,四肢瘫痪。如果颈部疼痛,下肢可能失去感觉,就可怀疑是脊椎骨折。在抢救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防止脊椎弯曲和扭转,不得用软担架或徒手搬运。如有脑脊液流出的开放性骨折,应先加压包扎。固定时,由4~6人用手分别扶托伤员的头、肩、背、臀、下肢,动作一致地将伤员抬到硬木板上。
颈椎骨折时,必须第一时间通知医院从速前来抢救。现场急救时,应让伤员应仰卧,并尽快给伤员上颈托。无颈托时应将伤员平躺放置在硬质木板上,用沙袋或衣服填塞头、颈部两侧,防止头左右摇晃,使颈椎处于稳定状态,保持颈椎与胸椎轴线一致,切勿过伸过屈或旋转,再用绷带固定。
胸椎骨或腰椎骨折时应俯卧于硬木板上,用衣服等垫塞颈、腰部,用绷带将伤员固定在木板上。
3骨折急救注意事项
骨折的临时固定,是对伤处加以稳定不使之活动,使伤员在运送过程中不因搬运、颠簸而使断骨刺伤血管、神经,避免额外损伤,减轻伤员痛苦。处理过程要注意以下事项:
1止血时要注意伤口和全身的状况,如伤口出血,应本着先止血,后包扎固定的原则进行处理。
2加垫时要使夹板等固定材料不直接接触皮肤,以防止突出部位的皮肤磨损。
3不能乱动骨折的部位,为防止骨断端刺伤神经、血管,在固定时不应随意搬动;外露的断骨不能送回伤口内,以免增加污染。但在现场急救时,搬动伤员伤肢是不能避免的,为避免伤员再次受伤,要先将其搬到安全的地方,在包扎固定时也不可避免要移动伤肢,这时可以一人握住伤处上端,另一人握住伤处下端,沿着肢体的纵轴线作相反方向的牵引,在伤肢不扭曲的情况下让骨断端分离开,然后边牵引边同方向移动,另外的人可进行固定,固定应先捆绑断处上端,后绑下端,然后再固定断端的上、下两个关节。
4固定、捆绑的松紧要适度,过松易滑脱失去固定作用,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在固定时应外露指(趾)尖,以便观察血流情况,如发现指(趾)尖苍白或青紫时,可能是固定包扎过紧,应放松重新包扎固定。固定完成后应记录固定的时间,并迅速送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治。
八、踝关节扭伤的处理
1踝关节扭伤的原因
踝关节是全身负重最大的关节之一。构成踝关节的骨骼是由踝关节周围的三组主要韧带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的。胫骨远端内侧的突出部分形成内踝,腓骨外侧的突出部分形成外踝。此外,胫骨远端后缘也有一突出部分,叫做后踝。后踝因为有跟腱等组织遮盖,不像内外踝那样看得见、摸得着。胫骨远端和内、外、后踝构成一个方形的深窝,称为踝穴。距骨体就紧密地嵌置于踝穴内,构成整个踝关节。
这样的结构,使人的身体能站得稳稳当当,并且使踝关节只能向背屈和跖屈两个方向活动。在内侧有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它起自踝尖端,向下呈扇形分开,分别连在舟状骨、距骨和跟骨的载距突上,它坚韧有力较少受伤。在外侧有外侧副韧带。它起自外踝尖端,分成三束。前后两束连在距骨外侧的前、后两端,分别叫做距腓前和距腓后韧带;中间一束连在跟骨上,叫做跟腓韧带。外踝韧带比较薄弱,容易受伤,尤其是在踝关节跖屈时。踝关节扭伤,大多是距腓前韧带受伤。
踝关节扭伤,俗称“崴脚”,是在野外活动中比较常见的损伤,尤其是在路面不平的山路及水边的跳石路上极易发生。往往由于行走时前足进入坑洼,使踝关节被迫跖屈;人无防备,继续往前冲,踝关节在跖屈位,再向内翻,使外侧副韧带受到过度牵拉所致,或者跳下时足跟受阻,前足内翻引起,分别导致踝关节外侧或内侧副韧带、肌肉突然受到强力的牵拉,从而使得局部拉伤、断裂、撕脱,甚至骨折,尤以外侧副韧带损伤更为多见。内踝或外踝的下方压痛明显,被动屈曲踝关节、牵拉受伤的副韧带时疼痛加重,局部迅速出现肿胀,甚至出现淤血,局部青紫时就可以判定为扭伤。
踝关节扭伤,伤后除疼痛外,会出现轻重程度不同的肿胀。在外踝尖部,距骨外侧有压痛。被动地将足内翻,可引起局部剧痛。若同时内翻活动也超过正常范围,说明韧带完全断裂。扭伤时踝部关节肿胀,剧痛,不能着地,活动受限,伤处有明显的压痛,局部皮下淤血。如外踝韧带扭伤,则足内翻时疼痛明显;内踝韧带扭伤,则足外翻时疼痛明显。如果是韧带撕裂,则可有内、外翻畸形、血肿。如出现畸形,甚至出现骨摩擦音或骨摩擦感,则应考虑发生了骨折,需要尽快就医。有少数严重者会出现软组织破损、出血,甚至骨的断端与外界相通,形成开放性骨折。
2扭伤的紧急处理
轻的扭伤,可在伤肿处涂擦松节油、舒筋水,或外敷活血化淤药物,然后用绷带固定。剧痛者可用冷敷或针刺昆仑穴和悬钟穴止痛。休息时可将伤肢垫高,促进静脉回流,利于消肿。一般5~10天可以基本痊愈。
伤势较重或韧带完全断裂的,则应该用宽胶布或石膏夹板固定,置踝关节于屈伸中立位4~6周,拆除石膏后应积极活动关节。
有些人在韧带松弛。此时,病人宜穿着高腰鞋,以防复发。
在进行扭伤的紧急处理时,需注意不能使劲揉搓肿起来的地方,试图把淤积起来的血揉开搓散。在局部的小血管破裂出血后,会形成血肿,一般要经过24小时左右才能恢复,停止出血。如果扭伤后立即使劲揉搓、热敷、强迫活动,势必会在揉散一部分淤血的同时加速出血和渗液,甚至加重血管的破裂,形成更大的血肿。
也不能用热毛巾敷,试图活血消肿。热敷会使血流加快,会加剧出血和肿胀。在出血停止以后再热敷,可加速消散伤处周围的淤血。一般而言,受伤24~4时后开始用热敷。
更不能强忍着疼走路、活动。如果在扭伤踝关节后,还必须要继续赶路,就不要脱掉靴子,否则会因为关节处青肿而无法再穿上靴子。靴子还可起到类似夹板的固定作用。另外,不能在短时间内就使用膏药贴,那样有可能加重症状。具体使用情况可以根据严重程度在一定范围内酌情掌握。不可忽略持续的疼痛,应让疼痛的肌肉得到休息。
3防治踝关节扭伤的方法
踝关节是全身负重最大的关节,在旅行活动及日常生活中,最易发生扭伤,其约占全身关节扭伤的80%以上。俗话说“走路爬坡,当心扭伤脚脖”,就是提醒人们注意不要扭伤了踝关节。预防踝关节扭伤需要做到:
1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进或上下山时,要集中注意力,看清道路,稳步前进。
2不能边走边观赏景物,或嬉戏耍闹。如果确有美景,可以稍停留片刻以便驻足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