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强弩之末(1)

作者:陶纯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4:15

|

本章字节:12182字

1大事不妙,阎锡山撂挑子


娘子关的失陷,实际上成为山西战局的转折点。


连日来,太原出现了外逃风潮,日本人即将兵临城下的传说沸沸扬扬,惊恐不安的富人和部分穷人纷纷携带资财和家眷出城,市区内和郊外通往西、南的道路上混乱不堪,太原宛若一座中世纪的危城,在发出最后的哀鸣。


10月30日早晨,上海《大公报》记者陆诒到达太原。在此之前,报社已派出孟秋江和邱映溪两名记者到山西战地采访,孟秋江随卫立煌在忻口战场,邱映溪则随八路军第115师在五台山活动。听说孟秋江已从忻口回到太原,陆诒下车后即到首义门内的青年会宿舍去找孟秋江。


一见面,孟秋江就说:“老兄来得不是时候,如今大家都在打铺盖准备走路,而您还千里迢迢赶来太原。”


陆诒说:“既来之则安之,能和您一起共患难也不错。”


话毕,二人相视苦笑。孟秋江又说:“如今太原的商店都关门了,连找个吃饭的馆子都没有,这几天我的一日两餐是找八路军办事处解决的,你来了,也只好如此。”


这天中午,孟秋江带陆诒来到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彭雪枫招待他们刚用罢饭——吃的是小米稀饭和从平型关战役中缴获的日本军用饼干——周恩来便从隔壁房间走过来和他们握手。周恩来说:“抗战爆发以后,你们在报上所发表的战地通讯,我们都看到了。你们深入前线,为抗战的宣传报道作出了贡献,这非常好。欢迎你们到八路军来采访。”


周恩来指出:目前太原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晋东从娘子关沿正太路进攻的这支日军。临别时,周恩来特别关照彭雪枫,要为陆诒准备好给第129师首长的介绍信。那天周恩来身穿黑色呢子中山装,目光炯炯,谈话时全神贯注,亲切感人。他对战地记者的关怀和热忱指导,给年轻的陆诒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娘子关一丢,忻口已失去防守价值。阎锡山于万般无奈之际作出撤退忻口守军,执行“依城野战”计划,守卫太原的决定。


11月1日上午,在绥靖公署办公厅会客室内,阎锡山召集山西省政府主席赵戴文、战区参谋长朱绶光、参谋处长楚溪春、他的高级秘书梁化之等少数亲信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商讨朱绶光起草的守卫太原依城野战作战计划,并议定了太原军政机关撤退方案及物资转运、城内市民疏散等重大事项。


作战计划的第一条这样写道:


本会战在利用太原四周既设阵地线,实行依城野战,以阻敌前进,消灭其兵力,待我后续兵团到达,再施行反攻夹击而聚歼之。


在这份作战计划中,朱绶光并没有提出哪些部队野战,哪些部队守城,以及由谁来指挥野战和守城,等于一纸空文。


阎锡山有些不满意:“绶光,你先提个方案。”


朱绶光赶紧说:“我提两个方案供选择。第一,以忻口撤下来的第14集团军为主,配以王靖国第19军和陈长捷第61军,在卫立煌指挥下布置太原城防;以晋东正太线撤下来的部队,在太原附近准备依城野战,仍由黄绍竑指挥;以傅作义的第35军和晋北撤回的其余部队,在忻县、石岭关、黄寨等线抗击南下敌人,掩护卫立煌由忻口南撤,完成掩护任务后,作为预备军到太原城西集结。第二,由傅作义指挥所属第35军,再配属晋绥军一部守太原城,以晋北、晋东撤下来的部队,归卫立煌指挥,分别在太原城北、城东依城野战。”


朱绶光讲完后,无人发言。片刻过后,阎锡山的高级秘书梁化之壮壮胆子说:“我不懂军事,但我觉得,第一方案好,其好处是能够保留傅总司令指挥下的预备队,可作机动。”


参谋处长楚溪春发言:“第一方案固然全面,但正太线敌人进攻速度很快,我军没有充足时间在北线节节抗击敌人进攻,掩护卫军南撤。特别是卫军进入太原占领新阵地,一切生疏,地形不熟悉,更怕这时东面的敌人不待我守城部队入城,便已兵临城下,整个计划自然全被破坏。我觉得还是第二方案可取。”


争来争去,形不成一致意见。赵戴文说:“百川,还是由你来定。”


阎锡山说:“我看第二个方案更好一些。是由中央军守城,还是由咱们晋绥军守城,我想来想去,还是由咱们的部队守为好。因为丢了太原,中央军不心疼,咱可心疼。咱的部队谁守为好?当然是有守城经验又有威望的傅宜生了。守太原嘛……谁也不愿干,让傅宜生干,卫立煌、黄绍竑也就无话可说了。另外,我决定让卫立煌担任战区前敌总指挥,除八路军和杨爱源第6集团军以外的部队,不管中央军、晋绥军、陕军、川军等等,都归他指挥,依城野战。这么办蒋介石高兴,我阎百川把军权都交给中央了嘛!”


按照阎锡山的这个设想,等于他把挑子全撂给了傅作义和卫立煌。


朱绶光问:“今日讨论的作战计划,可否通报卫、傅两总司令?”


阎锡山道:“暂且不必,因为作战计划尚需召开军事会议正式决定。


今日咱们内定的事,都不能泄露出去。”


城内,傅作义公馆。当傅作义接到11月2日下午2时参加战区高级将领紧急军事会议的通知时,他的心立即被牵动了一下——作为久经沙场的战将,傅作义根据目前的战局,已经意识到阎锡山一定会在近日召开军事会议,并会分配给他艰巨的任务。


太原岌岌可危,阎锡山决不会轻易放弃他经营了多年的老巢,最后关头,他会寻找一支部队固守太原,而且这支部队不会是他的亲信部队,又必须具有守城经验,守住了当然是好,守不住,打光了,也不足惜。那会是谁呢?看来十有八九是傅作义和他的第35军!数日前,阎锡山将傅作义调离大战犹酣的忻口前线,而令他督修忻县以南及太原的城防工事,又急调第35军第218旅开赴太原北郊兵工厂一带待命,这两个举动已经显露出阎锡山的意图。


也许这一切都源于傅作义是尽人皆知的守城名将。


1927年6月,阎锡山依附蒋介石,9月,阎部兵分三路出京汉、京绥线攻打奉军张作霖。阎锡山手下年仅32岁的第4师中将师长傅作义率部作为别动队,担负横断京汉、京绥线间奉军后方联络的任务,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位于北京正南百里之遥号称“畿南第一州”的涿州,是奉军的后方重地。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傅作义部像天兵天将,出敌不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占了涿州。该地为北京、保定、天津三角地带的要冲,紧扼北京的咽喉,战略地位异常重要。


坐镇北京的“安大元帅”张作霖对涿州失陷非常惊恐,即令他的儿子张学良集中3万奉军精锐前去攻城。从10月15日开始,傅作义以不足万人之师,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击败奉军7次大规模的攻击。第1次攻击,奉军动用了百余门大炮,飞机在空中助战,傅作义沉着指挥,一天之内连续挫败奉军的5次猛烈冲锋。后来奉军想尽一切招数,包括坑道战、使用燃烧弹和毒瓦斯,反复冲击,涿州城仍然屹立不动,张作霖毫无办法,只得派高级参谋、原保定军校战术教官、傅作义的老师于国翰进城送劝降书。傅作义风趣地说:“老师教授学生的战术中,可惜没有投降这一门,因此,学生不敢从命。”


傅作义怀着必胜的信心,决心固守待援。他给阎锡山打电报,要求增援,阎却回电只说:“尽军人最后之天职。”至12月上旬,城内粮食断绝,军民只好吃酒糟、树皮。12月14日,城中妇孺百余人,环绕傅作义的师司令部伏地泣告,请求罢战。傅作义处于奉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百姓泣号,濒临绝境,他已不忍心再固守下去,决定亲自出城与奉军谈判。


1928年1月5日黎明,傅作义仅带两个随从出城,在奉军师长万福麟的陪同下,赴保定和张学良议和。虽是战场上的死对头,但26岁的张学良钦佩傅作义骄人的战绩。一见面,张学良首先向傅作义表示了慰问。傅作义说:“作义此来,有个要求向总指挥提出,涿州城中的人,已经有两天没有一点吃的了。”不待傅作义说完,张学良当即让万福麟传令前方,马上拨给涿州城内军民3天的食物。傅作义表示感谢。张学良说:“两家本是一家,同为国事,此事不必介怀。你远来辛苦,先到宾馆休息吧!”7天之后,傅部7000人出城接受改编,历时3个多月的涿州攻防战就此结束。


傅作义“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年的晋奉战争,涿州不是前线,更不是主要战场,但晋奉两军攻城与守城的战事,却比双方主力部队的作战还要激烈、残酷,当时竟至震惊了海外,引起国内外各界的普遍关注。


然而,时过境迁,今非昔比,太原不是涿州,面对的敌人不是奉军,而是装备精良、更加凶悍的日军……防守太原,谈何容易!


这天夜里,傅作义陷入了苦闷与迷惘之中……


阎锡山此时的心情十分复杂。几个月来,他的晋绥军付出了重大牺牲,而今日本人即将兵临太原城下,繁华的太原不仅要遭受战火的蹂躏,而且极有可能落入日军之手,他感到痛心。丢掉太原,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夜色笼罩了绥署大院,一片凄凉之状。11月1日夜,侍卫以及各色人等在绥署东花园进进出出,他们在忙着搬运东西。第二天一早,阎锡山的继母陈秀卿、大太太徐竹青、二太太徐兰森,以及儿子、儿媳们和孙子,还有五姑娘阎慧卿等人将撤离太原,他们从此将过漂泊无定的生活。


阎锡山在侍卫长张逢吉的陪同下,到继母、两位夫人和孩子们的房间转了转,安慰一番。然后,他来到阎慧卿夫妇家,同他们话别。从很早的时候起,阎锡山就非常喜欢这个堂妹,她殷勤周到,善解人意,对自己又极为忠实可靠,从不惹是生非——但这时阎锡山并没有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阎慧卿在他的生活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成为阎锡山统治区的一个特殊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曾遭到种种非议,后世的某些文艺作品甚至把阎慧卿描绘成与阎锡山同床共枕的。其实,他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兄妹情谊,阎慧卿在政治上、经济上彻底依附于阎锡山,阎锡山则在衣食起居上依赖阎慧卿照料。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1949年4月24日——在太原绥署钟楼下的避弹室里,阎慧卿被迫同杀人恶魔梁化之一起自尽。


她同旧政权一同死亡,那年她只有40岁。


这天夜里,阎慧卿忧心忡忡地对阎锡山说:“大哥,我们走后,你要爱惜自个儿的身体。”


夜半时分,阎锡山回到自己寓所。他怅然若失,心郁难平,气血涌动。沉思一阵,他提笔赋诗一首:


忻口布防得从容,全凭原平抗敌功。


假使娘关不失败,岂能念三任敌攻?


写毕,阎锡山长叹一声,猛地掷笔于桌上,久久无语。


2混乱的大撤退


太原绥署东花园中和斋作战室。11月2日下午2时,阎锡山如期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因卫立煌在忻口指挥部队撤退,黄绍竑在寿阳指挥各路残兵应付日军的追击,阎锡山没让朱绶光通知他们参加。代表周恩来被特邀莅会。


傅作义带领第35军副军长曾延毅、参谋长陈炳谦一走进大厅,立刻就感受到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他的目光掠过与会者——王靖国、杨爱源、孙楚、楚溪春……都是一些熟悉的面孔。他们像是怀了满腹心事,一个个愁眉苦脸,有的人头上罩着一团团的烟雾。蓦然,傅作义看到一张英俊、飘逸的面孔,是周恩来。周恩来站起来与傅作义握手寒暄,并将座位让给傅,而自己则坐在傅作义身边。傅作义感激地冲周恩来点点头。


阎锡山在赵戴文、朱绶光等人的陪同下步入大厅。坐定后,阎客气地朝周恩来颔首致意,接着他宣布开会。


会议的主要内容在前一天已经安排好,不过是走走形式而已。照例由阎锡山先讲,他在开场白中着重强调大敌当前保卫太原的意义。接着,参谋长朱绶光宣读了依城野战和守卫太原的计划,由于阎锡山事前的交代,朱绶光并未将军队部署和盘端出,而是提请大家讨论。又由于内定的依城野战指挥官卫立煌不在场,阎锡山和赵戴文等人主要提请大家讨论一下防守太原的部署。


会场上出现了难堪的沉默。晋绥军将领们面面相觑,一言不发。谁都清楚,在这种时候守城,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而且杨爱源、孙楚、王靖国等将领此刻还不知道阎锡山的底牌,所以他们难免提心吊胆,惴惴不安。阎锡山又不想直接挑明,他要让傅作义自己提出来,这样才合乎情理。于是,他反复强调保卫太原的意义,一遍又一遍地征询大家的意见,并且进一步声明,防守太原最好由晋绥军承担。


回答都是支支吾吾、模棱两可。作为与会的两位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和杨爱源引人注目。杨爱源神情紧张,不停地望向阎锡山,他在察言观色,同时又像是用目光恳求阎锡山,千万别把这副重担压到他和他的第6集团军头上。傅作义倒是显得有些超脱,虽然这时候傅作义已经隐隐约约猜到了阎锡山的心思,但他不想轻易承担下来。他认为,守卫太原之责,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应由常驻太原的晋军将领们担负,因为他们熟悉地形,工事都是他们修造的,占有地利、人和诸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傅作义也是尽量保持沉默。


每一分钟都显得漫长,阎锡山到底沉不住气了,他鹰隼般的目光频频扫向傅作义。这下,不停地察言观色的晋军将领心里有了底,他们也将目光对准傅作义。杨爱源、孙楚、王靖国等人不约而同地提出,担任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者,必须具有很高的威望和高超的指挥才能,还应有守城的丰富经验。又说,咱们这里就有守城名将嘛……潜台词已经很明显,请傅作义自告奋勇吧。


终于走上正题,阎锡山的脸上露出了微笑。接下来,晋军将领便大肆吹捧傅作义,历述他的光荣战绩。结语是,守太原的重任,非傅作义莫属。


就这样,他们把驻防绥远多年的傅作义推到了第一线。傅作义面对如此场面,十分激愤,他毅然拍案而起:“弃土莫若守土光荣,太原城由我傅作义守!”


阎锡山表现出很受感动的样子,他离开座位,走到傅作义面前,拍着傅作义的肩膀,连声说:“宜生!一定要守住咱的太原!一定要守住咱的太原!”


周恩来目睹了这一场面,因为身份比较特殊,所以他基本上没说什么。傅作义挺身而出守太原,使他再一次领略了傅的胆识和胸怀。临散会时,他紧紧握住傅作义的手,十分关切地说:“宜生将军,抗日战争是长期的持久战,主要是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停了停,他又加重语气说,“抗日战争的基础,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请你多加保重!”


傅作义默默地将周恩来的话记在了心里。回到设于太原西北角平民中学的第7集团军总司令部后,他把周恩来的话向他的机要秘书王克俊复述了一遍,然后说:“这才是语重心长、恩重如山的赠言,对咱来说受益无穷。请你把周代表的讲话记录下来!”


忻县。10月31日那天,卫立煌接到阎锡山令忻口守军向太原附近撤退的命令。早在10月26日娘子关失守时,卫立煌在震惊之余,即已意识到忻口撤退只是时间问题。没能将已陷入困境的板垣师团歼灭,成为他终生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