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我们“拿什么送给”他们?

作者:梁晓声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0:44

|

本章字节:6424字

一、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感受。大约十几年前,有几首很流行的歌曾特别打动过我。它们是《我的家乡并不美》《黄土高坡》《我拿什么送给你》《家乡才有九月九》等。也许歌名我说的不对,但某些歌词似乎至今仍印在脑海里,如“我的家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男人为它累弯了腰,女人为它锁愁眉”、“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留下我一望无际唱着歌,还有身边这条黄河”、“风沙漫漫无边地走,什么都没改变”、“我拿什么送给你,我的小孩”、“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家乡才有美酒才有九月九”……除了“我拿什么送给你”,将以上歌的歌词串联起来,便基本是当年中国贫困省份的农村情形。那些歌当年唱出了中国农民儿女的心曲。中国之农民,已被愁苦生活压榨得近于麻木,只有他们的儿女,于麻木中仍执有些许之希翼。诸歌词中,尤那“什么都没改变”一句,听来最使人揪心,每听每欲落泪。然而那些毕竟是八十年代前后的歌,“什么都没改变”,乃相对于建国之后前三十年而言。应该承认,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农村的情况和农民的命运,却是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变化的。有些农村富了,有些农村脱贫了——而有些农村,依然贫穷落后着。各项益农政策,只不过使那些农村的农民于愁苦中得以喘息而已。他们收入的基本指望,是他们进城务工的儿女。那样一些农民的儿女,是那样一些农村的“精锐劳力军团”。若他们挣不回钱去,那样一些农村人家的日子是过不下去的。在全中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儿女中,他们究竟占多少呢?目前未闻有统计数字。依我想来,大约比半数要多。并且,他们都将是“资深农民工”。哪一天为止,我们不知道,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差不多都是要由青年干到中年的吧?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时,他们不干家庭生活会塌方的。


在这样一种大情况背景之下,“休闲”二字之于他们,确乎意味着是一种毫无设身处地感受的极想当然的说法。常言的“休”以要有环境条件为前提的,而“闲”是指心情不但足以放松,且较愉悦。我觉得,此两方面,对于他们似乎是奢望。故我非常理解第一个问题的质疑性质,而且也作如是想。所以我更愿这样讨论这个问题,即——在法定的节假休息日里,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他们的人,究竟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他们又实际需要哪些关心。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可做的:(一)帮助他们提高依法维护自身种种权利之意识(工资按时应得权、工作安全保护权、工伤补偿权、居住条件权、饮食卫生权、性别平等权、女性不受骚扰权等等);(二)传授日常疾病预防常识;(三)工伤互救常识;(四)突发事故应对常识;(五)授受城市文明约束,融入城市文明常识;(六)打官司的常识;(七)自我心理减压和调适常识;(八)人际交往常识;(九)不受骗上当的常识……


想到他们是些背井离乡肩负帮助家庭脱贫的孩子,应该也值得告诉他们的事不少。有些事,我自己在有关方面的组织下是做过的,时间通常是每年的小长假期间。我觉得大多数的他们也是爱听,且认为听了对自己有益……


二、他们的工作都很劳累,辛苦。休息日对于他们主要是补觉、歇乏。但情况不尽相同,极少数幸运的他们,成为厂区颇像样子的工厂的工人,居住情况也还过得去。那么他们虽劳累、辛苦,心情总归较为舒畅。那么,读书、技能讲座,甚至文娱爱好培训,也都是他们欢迎的。倘为他们举行慰劳性的文娱义演,他们自然是高兴的。但目前而言,能为他们想得如此周到的用人单位极少极少。那些终日劳作在流水线旁的他们,基本工资是低的。倘要多挣点,须加班加点。每日工作十三四小时是常事。所以他们更需要的往往是睡眠不是娱乐。那么,至于他们真的有点儿精力了应怎样娱乐,不必谁多操闲心——结伴吃大排档或“麻辣烫”、“串串烧”吗?在路边花两元钱唱一曲“马路红”式的卡拉ok吗?在网吧里玩几个小时的游戏吗?看场电影吗?逛逛公园商场吗?不碍事地坐那儿发呆吗……随人家便好了。只要不沾染黄、赌、毒;不有碍观瞻;不违犯城市管理条例,不必自作多情地操心。他们的自由选择和高兴,便当是我们城市里人的欣慰和高兴……


三、这个问题倒是提得好些,值得当成个问题进行讨论。城市社会是那么的不同于非洲部落和与世隔绝的山区;在城市社会,尤其全面商业化了的城市社会,若非立足于体面的物质水平之上,“生活得更有尊严”是一句空话。一户人家若连菜都买不起了,捡菜市场的菜叶以佐三餐,或孩子看到别人家吃肉便流口水,所谓尊严是没法自保的。前几年这样的人家还是有的,近年“低保”实行得较好,已少有所闻。“尊严”不仅仅与物质生活水平有关,其他方面姑且省略不谈,多谈谈“尊严的劳动”。让我们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劳动者,特别是做那种脏、累、挣钱又少的活儿的体力劳动者,如果仅仅被视为劳力,甚或命该如此的苦力,而不被当成也必须友善而礼貌地对待的一个人,则他或她根本不能感受到劳动者的尊严。这不应是一个向他们自身提出的问题,而主要应是对社会平等的叩问。几年前,我的眼多次见到类似《包身工》的劳动者,其中不乏少男少女;也见过类似“劳改苦工”的襄·阿让似的劳动者;还见过仿佛在中世纪奴隶作坊里干活的劳动者;甚至见过仿佛古埃及奴隶在建金字塔的大劳动场面。听说监工对他们的态度十分恶劣。他们的人身安全几乎无保障,吃住条件也很差,甚至有打手严防他们逃跑。他们的身份证、手机往往也遭扣留,讨要工资每被打骂……这等现象,何谈“有尊严的劳动”?这分明是社会的丑陋,是犯法现象。必须要有严厉的法律消除那种丑陋,并确保那些劳动者不受非人对待。在这方面,我们的法律和执法者实在是对那些被称为“老板”的人太仁慈了;某些地方官员屁股坐歪了,缺乏对劳动者起码的感情立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麻木不仁,直至闹出人命来,或被看不过眼去的人曝了光,才不得不作为一下。严厉的法律一经向社会公布,有胆敢挑战者,当像打击黑恶势力一样予以打击!


总而言之,“有尊严的劳动”也罢,“有尊严的生活”也罢,公休日的休息内容和质量也罢,如你所言,首先应立足于对政府对社会的建言,而不是反过来“教化”需要关注和关怀的劳动者,仿佛全是由于他们劳动得太愚钝生活得太乏情趣似的。启蒙他们的自我意识是必要的,启蒙社会良知则更必要。我们的社会太缺少人文情怀。“利益最大化”的贪欲法则侵向社会各个方面,使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一切关系似乎全都利益化了,有利而丧天良,无利而见死不救,这样下去是万万不可的!当今之中国,应大讲特讲“利益人文化”——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不管有些人多么烦,另外一些人也还是要讲,必须讲!


四、这首歌我听到过。极有情怀的一首歌。《卖火柴的小女孩》不是写给卖火柴的小女孩们看的!她们得卖掉多少包火柴才买得起一本安徒生的童话集呢?安徒生是多么善良的一个人啊!他不啻是两百年前整个欧洲的人道主义烘炉,他一个人就是一所“人文主义学校”。《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天使》《快乐王子》等等童话,主要是安徒生、王尔德们写给不至于在大冬天里卖火柴的男孩女孩们看的,而后者们大抵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或是贵族家庭的孩子。安徒生们往他们心灵里播人文的种子,以使他们长大后成为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人。这样的人多了,于是“良知社会”可以实现。


《春天里》既是为农民工兄弟姐妹们创作的,首先当然也是唱给他们听的。由他们自己唱来,感染力更强了。这首歌同时也感动了许许多多不是农民工的人,这一点更重要。否则,岂不成了农民工们自己感动自己了吗?


我们的社会还能被一首这样的歌所感动,这是我们对社会仍抱有不泯之希望的充分理由。我们的社会很需要这样的歌,这样的戏剧,这样的文学作品和电影电视剧;甚至,包括摄影和绘画……


在此时代,文艺不仅要彰显它的商业能动性,还要弘扬自身的人文情怀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