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博尔赫斯文集

作者:向荣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6:24

|

本章字节:5978字

作者:[阿根廷]博尔赫斯


[背景搜索]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杰出家,诗人,评论家。博尔赫斯从小即显出非凡的语言天才和早熟的聪慧,他6岁时用英语写过短篇故事,《熙德之歌》一类巨着提前叩开他幼小的心扉。15岁时他随家人到日内瓦定居。


20岁时他参与了马德里极端主义运动。博尔赫斯22岁回阿根廷开始写作,24岁出版第一本诗集。1935年博尔赫斯出版第一部短篇《世界性丑事》。


1937年,他在首都市立图书馆供职,此后他历任多家图书馆的职员和馆长,与书籍终生结缘。1941年,《交叉小径的花园》引起了世界文坛的注目。1946年起,博尔赫斯因反对独裁者庇隆而被迫当了9年市场鸡兔检查员。1955年,博尔赫斯任国立图书馆馆长时,他已失明。博尔赫斯后来曾任国内外多家大学的文学教授,并多次到海外讲学。


博尔赫斯以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智慧和出类拔萃的艺术探索屹立于世界文坛,被称为“为作家写作的作家”。代表作有:诗文集《创造者》,《交叉小径的花园》《阿莱夫》《虚构集》,随笔评论《探讨别集》《论永恒》等。


[内容精要]


《书》选自《博尔赫斯文集·文论自述卷》。该书是博尔赫斯关于文学理论、自传回忆及人生杂感的随笔集。说它是随笔,其实稍嫌牵强。博尔赫斯以空前卓异的文学探索模糊了各种文体的界限。在他的笔下,、诗歌、散文、寓言、神话、随笔都不过是充满生命力的鲜活文字,被他的想像之翼驱遣着,闪烁着神秘、浪漫、智慧的光芒,变成了迷宫一样的“交叉小径的花园”或者“圆形废墟”。


“作家们”部分是博尔赫斯对世界文学名家(诸如荷马、卡夫卡、惠特曼等)


及其作品的解读。作者独抒己见、机智妙悟,表现出高绝的文学鉴赏力。在《诗人》中,博尔赫斯以自己失明的体验虚构了盲诗人荷马在失明刹那的感受。


文章以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示了诗人对黑暗的平静接受,深刻表现了人对于不幸命运的承担与超越。《栀聊斋枛序》是另一篇令中国读者感兴趣的评论。


作者以博尔赫斯风格的语言评价《聊斋》里中国式想像与虚构竟然那样透彻精妙:这是一个“梦魇的画廊与迷宫”,“一架梯子在天空消失,另一架在井中沉没,因为那里是刽子手,可恶的法官以及师爷们的居室”。


“另一个”部分是博尔赫斯讲述自己生活与创作的自传性随笔。在《我的生活》里,博尔赫斯娓娓述说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从作者平静的叙述中,我们看到博尔赫斯被迫当市场鸡兔检查时的坦然,以及面对“像缓缓到来的黄昏”


的失明的从容,更看到“他坚忍不拔和澄澈如水的崇高品格”(帕斯语)。面对不幸,博尔赫斯超越了平庸的怨天尤人,以高蹈的姿态审视着人间的混乱与无助,达到了一种巅峰的澄明与彻悟,使他的作品始终洋溢着温暖的终极关怀。


此外,文集中还有一些关于书籍、时间之类的人生杂感,其间闪耀着博尔赫斯灵智之光的语句俯首可拾:“时间于是成了永恒的礼品。永恒使我们逐渐地生成”;“我们不了解宇宙的安排,但是知道清晰的推论和公正的行为有助于这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安排。”这样的话语见解新奇、睿智隽永,读之如醍醐灌顶,使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清澄的力量。


[精彩片段]



我一生中有一部分时间是在中度过的。我以为读书是一种享受,另一种较小的享受乃是写诗,我们或将它称为创作,这是对我们读过的东西的一种回忆和遗忘相结合的过程。


爱默生和蒙田都主张我们应该只看能使我们欢愉的东西,他们都认为看书是一种幸福。我们对书都寄予厚望。我一贯主张要反复,我以为反复比只看一遍更重要,当然,反复必须以初读为前提。我对书就是这样迷恋,这样说未免有点动情,当然我们不想太激动,我只是对你们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我不是对所有的人说话,因为“所有的人”是个抽象的概念,而每一个人才是具体的。


我仍然没有把自己当成盲人。我继续买书,继续让书堆满我的家。前些日子有人送我一套布罗克出版社1966年出版的百科全书,我感觉到这本书在我家里,觉得这是一种幸福。这一套字体潇洒、共有20余卷的百科全书在我家里,觉得这是一种幸福。这一套字体潇洒、共有20余卷的百科全书在我家里,只是我不能,里面有许多我看不见的地图和插画。尽管如此,这套书总在我家里,我感觉到书对我具有亲切的吸引力,我想,书是我们人类能够得到幸福的手段之一。


有人在谈论书的消失,我以为这是不可能的,可以谈谈书和报纸或唱片的不同。它们的区别就在于,一张报读后便会弃之脑后,一张唱片听后也会被人遗忘,因为那是比较机械的东西,没有严肃的内容,而读一本书能使人永志不忘。


……


(选自《博尔赫斯文集·文论自述卷》,王永年、陈众议等译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名言佳句]


不知道音乐会不会对音乐绝望,大理石会不会对大理石不屑,但我明白文学具有预言沉默的将来的功能,它会不断地吸取自身的美德,爱上自己的消解,向自己的结局求婚。(《读者的迷信)》


[内容赏析]


从小时候对文学巨着的孜孜以求,到漫游于书海的图书馆工作生涯,博尔赫斯似乎命中注定要与书相伴一生。博尔赫斯和书籍的奇特缘分正如国内评论家所言:“读书生活是如此奇妙地影响着他的写作,这不仅使很多书籍通过他而赢得了崭新的生命,也赋予了他的书以罕见的光辉。”


《书》这篇随笔中,博尔赫斯对书这个情深意笃的人生良伴,用诗意而灵悟的语言倾诉了自己的深刻迷恋。文章开篇便指出书对于人类的重要:“在人类浩繁的工具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无疑是书。”“它是记忆和想像的延伸。”接下来,博尔赫斯如数家珍地讲述了书的有趣历史:“古人认为书是口头语言的代替物。”后来的人又认为“书的神灵之作”。“一本代表一个国家”。在文中,博尔赫斯用旁征博引的典故、信手拈来的隽言揭开了人类文明史的层层帷幕,让我们瞥见了无限丰富的人类精神世界以及书籍在其中轻盈走动的身影。当谈及自己对书的看法时,博尔赫斯把读书看做一种享受,而另一种较小的享受才是创作。博尔赫斯动情地叙述了书对他的亲切的吸引力:尽管已双目失明,但当他获得一套百科全书时,仍然“觉得这是一种幸福”。在博尔赫斯那里,书籍获得了崭新的美学意义和哲学内蕴:“我们每读一次书,书也在变化,词语的含义在变化。此外,每本书都满载着已逝去的时光的含义。”博尔赫斯认为,书“总含有某种神圣的令人尊敬的东西”,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幸福,获得智慧”。


博尔赫斯用他宁静淡泊的生命对书的执着与痴迷证实了这一点,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书籍所给予他的穿透黑暗的智慧以及无限宽广的心灵空间。


[专家建议]


博尔赫斯智慧深邃的心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使普通的读者常常对他的作品高山仰止。然而,我们可以通过不息的精神追求与超越,去无限接近他无与伦比的澄澈之境。


推荐版本:《博尔赫斯文集·文论自述卷》王永年、陈众议等译,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出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