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巴黎的忧郁

作者:向荣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6:23

|

本章字节:5726字

作者:(法)波德莱尔


背景搜索


波德莱尔(18211867)是法国着名诗人、象征主义诗歌运动的先驱人物。


他生于巴黎,幼年丧父。继父是位将军,后任法国驻西班牙大使。他中学毕业后拒绝了继父为他在外交部谋取的职位,决心以写作为生。成年以后,他多与巴黎的文人艺术家往来接触,过着波西米亚式的浪荡生活。他的许多诗歌都是在精神郁闷的状态中写成的。作为一个早期现代主义诗人,波德莱尔是资产阶级文明的叛臣逆子。所以,1848年巴黎工人武装起义时,他走进街头,参加了战斗。


1857年波德莱尔着名的诗集《恶之花》问世,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因其所谓的“淫秽”罪名而被判罚款。《恶之花》是一部愤世嫉俗的反抗性诗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充满了厌恶之情和批判精神,并在诗集中开启了关注和表现丑陋事物的美学先河,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美学观念。


雨果因此说:“《恶之花》的作者创作了一个新的寒颤。”


《巴黎的忧郁》是1869年发表的一部重要的散文诗集。它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已经越来越引人关注。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国就有了由徐志摩先生作序、中华书局出版的译本。


内容精要


《巴黎的忧郁》,是一部经典的散文诗集,是波德莱尔继《恶之花》后最重要的作品。它的基本主题是揭露和凸现巴黎社会的病态面相,进而尖锐地批判资本主义文明的虚伪和罪恶。在本书的序言《致阿尔塞纳·乌赛》中,波德莱尔表示他要用奇丽多彩的描述方式,尽力描绘“现代生活,更确切地讲,是想描绘一种现代的、更为抽象的生活。”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所谓“现代生活”无疑是指法国资本主义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巴黎的社会生活。他之所以产生这种写作意图,“正是由于经常出没大城市和与其数不清的各种关系交会而产生的。”这也就是说,波德莱尔对巴黎现代生活的描绘,完全是源自他自己在巴黎的生存经验,是他独到的体验和观察,是在这种独到的自我生存经验基础上的“抽象表现”,也就是艺术地表现。


波德莱尔的后期生活穷困潦倒,他因此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困现象不仅十分关注,而且有切肤之痛。在《巴黎的忧郁》中,他有不少篇章都是揭露贫富悬殊的丑恶现象的,而对那些穷人,他又充满了同情和关切:街头艺人、寡妇、老妪和穷人因此也成了诗人描绘的重要的艺术形象。这其中《老街头艺人》是最深刻感人的经典名篇。


《巴黎的忧郁》中,诗人在写畸形的现代生活时,还企图深入到现代人的内心世界中去发现人们病态的精神状态,把这种病态的内心情状呈现出来,不仅仅是要引起疗救的注意,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是一种与资本文明相生相随的精神症候。惟其如此,在诗人对巴黎的忧郁中便多少有一种深沉的绝望。


精彩片段


穷人的玩具


我想谈一谈一种天真无邪的消遣。……


在靠近一条大道的一处很大的花园栅栏后面,可以看到花园的尽头出现一座太阳下美丽迷人的白色城堡,那里站着一个小孩子,他漂亮又精神饱满,穿着艳丽的农村服装。


……


在他身边的草坪上,躺着一个漂亮的布娃娃,像他的主人一样精神饱满,上面涂着漆,抹着金,穿着粉红色裙子,帽子上插着羽翎、缀着宝珠。可是,小孩子却不理会他可爱的玩具,而是正看着什么。


在栅栏的另一侧靠在大路的地方,在刺蓟和荨麻之间站着另一个孩子,他肮脏,瘦小,烟灰色的皮肤,完全像是一个贱民儿童——就像内行人的眼睛可以透过造车工使用的罩漆猜想出一种理想的绘画一样,公正的眼睛如能把令人厌恶的贫苦锈色揩洗干净,它就该能从这个孩子身上发现美。


这些象征性的铁栅分出了两个世界,通过这些铁栅、大路和城堡,穷孩子向富孩子展示着他自己的玩具,而富孩子则贪婪地看着,就像看一种稀有和不曾见过的东西。然而,这个脏孩子在一个铁笼子里戏弄、挑逗和晃动的玩具,竟是一只活的老鼠!孩子的父母大概是出于节省的考虑,从生活本身弄到了这个玩具。


这两个孩子亲热地嬉笑着,他们的牙齿都同样的白净……


(选自《波德莱尔散文选》,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版)


名言佳句


“我不能独居,是最大的不幸!……”拉布吕耶尔这样说过,他是为羞辱那些也许担心不能自立而涌入人群以忘却自我的人们而说的。“几乎所有的灾难都是由于我们不懂得呆在房间里引起的”,另一位哲人帕斯卡尔这样说。


(《孤独》)


赏析


波德莱尔是那种注定要做诗人的人,当然,他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他摈弃了巴黎“八旗子弟”优裕奢侈的浮华生活,选择了一条自我放逐的诗人之路,一条贫困交加的不归之路。这样的人生之路,是凡夫俗子很难理解更难认同的人生道路。我们只要明白他是那种骨子里天生具有叛逆精神的人也就行了。真正的诗人通常便是这种类型的人,所以人们常说诗人就是疯子。惟其如此,波德莱尔就非常厌恶资产阶级,厌恶他置身其中的那个时代。他“在这个时代里找不到什么他喜欢的事情”,他因此就更多地经验到了丑陋的事物。


作为诗人,他不容置疑地要用语言来表达他目睹的一切现象——因而尖锐清晰地表现丑陋的事物,往往就是波德莱尔诗歌和散文的一个重大主题,从《恶之花》到《巴黎的忧郁》,这个主题一以贯之不曾懈怠。在对丑陋事物的观照和表现中,贫富的悬殊与对立一直是他不懈关注的一个主题。《穷人的玩具》是其中的一篇。诗人的目光实在太锐利了,他从孩子手中的玩具看出了贫富两个世界的截然有别。不但如此,他还发现贫富两个孩子对待玩具的不同的态度,从而在一种艺术的对比中,诗人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诗人对被剥削者和被***者的那份悲悯情怀。而面对一个资产阶级浪子的这份悲悯情怀,感动之外,我们更多了一份隔世的尊重。或许,这正是波德莱尔作品不多,但时隔很多年后仍然使人惊奇的魅力所在之处。


高尔基在谈到波德莱尔时说他“身处恶境,酷爱善行,最后终于死去,身后给法兰西留下他那阴郁有毒的散发出冷冰冰的绝望情绪的诗篇”。这样的评论应当说是比较准确的,但容易使人产生误解。有些人就更喜欢本杰明的评价,他这样说:“波德莱尔的诗担负着一个使命。他发现了一个空旷地带并用自己的诗填补了它。他的作品不能像任何其他人的作品一样仅仅是属于历史的范畴。”


所以,一直以来人们还在谈论波德莱尔和他的诗歌。


专家建议


如果读《巴黎的忧郁》读出了几分兴趣,也不妨找来本杰明论波德莱尔的名着一读,那是一部无与伦比而且非常精彩的书,它有一个很优雅的书名:《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推荐版本:《波德莱尔散文选》,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