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美国文学代表作家(3)

作者:高强

|

类型:人物·传记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8

|

本章字节:10116字

庞德的代表作《在地铁站内》


全诗只有两句:“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幽灵般闪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花瓣数点。”描写了在地铁站内机械涌动着的一张张沉默、颓废、情绪低落的脸。而在这些人当中,儿童天真、可爱、生机勃勃的面孔给了地铁站新的活力,并带来了愉悦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肮脏社会的不满,充满对人生艰难的暗喻。即使如此,作者仍认为现实中充满希望,在现实生活中,逆境与希望是共同存在的。


70奥尼尔(18881953)


1888年10月16日,尤金·奥尼尔出生在纽约的一个戏剧世家,他的父亲詹姆斯·奥尼尔是着名的莎士比亚剧演员,但最后总是重复地扮演他最成功的角色,因此他的表演艺术没有进展。


奥尼尔的早年是与父母在戏剧演出旅行中度过的。在接连上了几个教会寄宿学校后,奥尼尔在1906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但在一次酗酒闹事后被停学一年,从此再也没有复学。


在遭遇婚姻的失败后,奥尼尔懊恼之下,出海周游世界。1912年,奥尼尔曾企图自杀,虽然没有成功,但身体就此垮了下来,被迫在疗养院里待了几个月疗养肺结核,其间,他广泛地戏剧文学,培养了戏剧创作的兴趣。两年后,奥尼尔参加了乔治·皮尔斯·贝克教授在哈佛的戏剧工作室,从此开始了戏剧创作生涯。1918年,奥尼尔创作了戏剧《天边外》,两年后,该剧在百老汇上演,并获普利策奖。同年,奥尼尔创作的戏剧《安娜·克里斯蒂》为他获得了第二个普利策奖,由此奠定了他在美国戏剧界的地位。此后的四年里,奥尼尔的象征表现主义获得了空前的成就,这使奥尼尔得以进一步在舞台方面发挥才能,直至他戏剧生涯的顶峰。1928年,奥尼尔的《奇异的插曲》将戏剧中涉及的多种问题收集在一起。这部剧为奥尼尔赢得了第三个普利策奖。这些年累计下来的戏剧经验和所获得的奖项,为奥尼尔获得193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铺平了道路。


此后,奥尼尔总体上保持沉默,而他的作品也开始受到非议。奥尼尔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创作,他将自己隔离在位于加利福尼亚丹佛的房子里,不停地工作,在他晚年的时候,终于创作出现代美国剧院最好、最伟大的戏剧——《送冰的人来了》。


1956年,按奥尼尔的遗嘱,带有自传性质的新剧《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在他死后得以上演。该剧再次获得成功。这部难得的艺术佳品获得了世界经典的地位并同时标志着奥尼尔文学生涯的顶峰以及美国戏剧时代的到来。


奥尼尔的作品特点


作品深深地根植于生活,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困境,随着奥尼尔艺术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并善于把握时代的精神。作品中的人物追求着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但都以悲剧收场。


作品常常使用方言或将单词按照不同的语音或说话方式来拼写,有时在剧本时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但是当大声朗读出来时意思就会明白,其含义也由此而更加丰富。作品使用抽象而富有象征性的舞台效果来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和主观的想法,灯光和音乐都用来表现人物不同的心境。奥尼尔的代表作《天边外》


天性浪漫不安于现状的罗伯特和性格截然相反的哥哥安德鲁同时爱上少女露丝。在两个人的追求下,露丝选择了罗伯特,而安德鲁不得不云游在外。一心想出去闯荡的罗伯特却不得不与露丝在家务农,因为不善于农务,导致了家境日益贫困。最终三个人都没有过上理想的生活。


这是一部在对生活的认真思考和研究下产生的,在环境与性格的冲突和生死抉择下,真实的、合理的、辛酸的美国悲剧。由此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富于同情的理解。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蒂龙因为童年的艰难生活,而成为了一个吝啬之人。因为他太过看重金钱,而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诸多灾难。婚后的蒂龙仍不改吝啬本性,在妻子生育后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为了节约医疗费用,蒂龙竟然找了一个庸医给妻子看病,致使妻子染上了毒瘾。他的长子整天游手好闲,酗酒赌博。小儿子则体弱多病,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沉溺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


这是一部半自传性的戏剧,戏中的每个家庭成员都挣扎在爱与恨的纠结中,通过他们的纠结,反映出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随着漫漫长夜的来临,由对生活态度的挣扎走向了绝望。


戏剧中的这个家庭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的缩影,同时,该剧也象征了奥尼尔在重重困难下,不断寻求爱、寻求归属的过程。


71菲茨杰拉德(18961940)


1896年9月24日,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出生于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市。菲茨杰拉德的父亲是一名商人,但在他出生后不久便宣告破产。幸亏有祖父留下的遗产,菲茨杰拉德的童年才没有因为父亲的破产而遭受影响,并在普林斯顿的一所私立学校接受了正规教育。


菲茨杰拉德的才华在少年时便锋芒毕露,十六岁的时候,他便完成了两出传奇剧,并亲自担任监制,将这两出戏在圣保罗进行了公演。此后,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深造,也使得他的文学基础更为坚实。当他在文学之路畅通无阻的时候,身体的原因却使他不得不在1917年离开了大学。


离开大学后的菲茨杰拉德在1918年来到阿拉巴马州,进行了长达十五个月的服役。在那里,他收获了美女泽尔达的爱情。菲茨杰拉德将他对泽尔达的这份炽热的感情,转化成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男主人公盖茨比对苔西的爱。


在当兵期间,菲茨杰拉德并没有放弃写作,并在退伍后,凭借其出版的《人间天堂》而一举成名,并荣获了一项文学奖项。一周后,他便与泽尔达在纽约成婚。婚后,菲茨杰拉德与泽尔达频频出国,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1922年,菲茨杰拉德出版了第二部长篇《美丽与毁灭》。写作事业的成功,让菲茨杰拉德的生活更为糜烂、奢侈。即便如此,菲茨杰拉德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却能保持对生活的严肃审视,甚至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了抨击。


在这种创作态度下,菲茨杰拉德于1925年出版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的出版代表了他的创作生涯达到了顶峰。


1929年,金融危机爆发,菲茨杰拉德的奢侈生活就此结束。这一打击对于菲茨杰拉德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的导火索,不久之后,泽尔达便患上了精神病,受不了打击的菲茨杰拉德也整日酗酒度日,创作也陷入了低谷,他曾试图为好莱坞创作剧本,但都以失败告终。他在自己的札记中写道:“我们的脚下没有了土地。”


1940年,菲茨杰拉德因心脏病突发,猝死于洛杉矶。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特点


因为菲茨杰拉德的出身和他的成功,使他对上层社会的生活有了更为深入的体验。虽然他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但他不乏内省,他对“金钱的堕落”造成的悲剧早有洞悉,因此,他被认为是早期“爵士时代”的文学代言人。也正因为他不回避悲剧性的结局,揭露了主人公的浪漫生活终将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脆弱不堪,他的作品毫不回避地讲述了美国梦的破碎。


作品对生活的细节、人物的对话刻画得十分细致,并能够运用独创性的措辞和比喻对这一切进行准确的描述。丰富的想象力和准确的细节刻画,使作品达到大师的境界。


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


讲述了盖茨比曾因为贫穷而与心中的女神苔西失之交臂。为了能与苔西走到一起,盖茨比努力致富,并最终发家。发家后的盖茨比陷入了在上流社会中所弥漫的空虚和无聊中。同时,为了得到苔西,盖茨比挥金如土,耗尽心思,却最终丧失生命。


中的盖茨比富有、神秘,他在别墅里夜夜笙歌,挥金如土,同时他也是浪漫、平凡的,是当时怀有“美国梦”的年轻人的典型。除了富有,他与每个人一样,对爱情充满向往,感情炽烈。


在盖茨比的身上,集中体现了美国人追求物质的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了信念和希望。就是这样一个传奇人物的爱情失败,最终让他的一切希望与信念破灭。通过戏剧性的结尾,菲茨杰拉德将人们向往的美国梦活生生地撕碎在人们面前,让人们为盖茨比的失败、为美国梦的破碎而惋惜和痛苦的同时,也不得不去思考:是否得到物质的满足,就一定会得到梦想中的成功?


72福克纳(18971962)


1897年9月25日,威廉·福克纳出生于密西西比州。他的曾祖父曾参加过南北战争,在家乡是位传奇人物,福克纳的就是以他为原型而展开的。他的父亲是密西西比大学的商业经理,不善交际,而他的母亲心胸远大,敏感而有文才,对福克纳有更深的影响。


因为贫穷,福克纳十几岁就辍学了。然而,他爱好文学,对现实的不满也使他的想象力得到了发展,他有着当作家的强烈愿望。


1918年,福克纳应征入伍,参加英国皇家飞行大队。战后,在朋友的帮助下,福克纳出版了第一卷诗集。两年后,福克纳出版了第一部。而在欧洲的旅行,则进一步开阔了福克纳的眼界。在这期间,他学习了乔伊斯的实验派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


福克纳结婚后一连出版了许多着名作品,后来还到好莱坞当过编剧。然而,直到1946年出版了作品集,他才在美国获得声望。1949年,他因作品《我弥留之际》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随后他又获得许多奖。虽然他在此后的日子里创作了很多出色的,但都没有赶上他早期的作品。1962年,福克纳因心脏病病发,猝死于密西西比州牛津市。


福克纳的作品特点


大多数作品都以美国南方为主题,充斥着南方的风俗和思想意识。除了处理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福克纳还在中关注自然与社会的问题。


作品的叙述手法十分高超,以一个事件为中心,多角度来叙述,使故事有了立体的真实性。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从不做主观的评论,而是让人物自我表现,让读者自由评判。故意打乱时间结构,把过去同现在混杂在一起。作品中的人物几乎结局都是悲剧性的,这是因为这些人要么为过去的思想所禁锢,要么受世俗思维限制,或受社会道德和内在人格束缚。中娴熟地使用了内心独白等意识流的创作方式,从而更好地展现人物在故事叙述中的反映和内心思想。同时,作品中也引用了神话、圣经典故,并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


作品的文体特点是句子长,用复合句子,指称模糊,同时还用各种语体,较为难懂。词语排比、肯定、否定并用,复合式形容词比比皆是,名词后有长串修饰,但语言仍然轻松自然。作品中的方言、土语多来自密西西比地区,而象征则多源于自然。


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


全书分为四部分,分别讲述了南方杰弗逊镇的望族中各个家庭成员的遭遇和精神状态,以四个不同的角度来讲述了这个家族没落的悲剧。从白痴的小儿子班吉的眼中,描述了濒临没落的家族情况;而班吉的哥哥昆丁则是从个人的角度,描述了处于这种败落家族中所经历的和对此的感想;昆丁的另一个弟弟杰生因为昆丁没能帮他谋到银行的职位,而怀恨在心,是一个卑劣的人物;最终,以这个家族的黑人女佣迪尔西对这个家族的观察而结束。通过前三部分的描述,映衬出迪尔西的坚韧。


故事以南方为背景,陷入怀旧情绪的主人公将童年与现状进行种种对比。在对比中,展现了各种冲突的同时,也展现了人类生活每况愈下,一切都在失去,传达了一种从过去到现在一切都在沦丧的悲伤感。


在整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各个人物的回忆和观点,用复线结构的纯意识流,塑造了形象丰满的主人公和复杂的故事结构,因此成为广受推崇的文学经典。


73纳博科夫(18991977)


1899年4月23日,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个豪门之中。受家庭影响,纳博科夫从小便会俄语、英语、法语。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后,纳博科夫便开始了他的漂泊生活,先后来到克里米亚、英国,因此得以在剑桥大学进修。1922年,纳博科夫的父亲在德国被俄罗斯君主制主义分子误杀,这一情节在纳博科夫的中时常被采用。同年6月,在纳博科夫获得剑桥双学位后,来到柏林与家人团圆。在那里,纳博科夫遇到了他的爱人,并于三年后成婚。此后,为了躲避纳粹所带来的灾难,纳博科夫与妻子来到巴黎。在欧洲闯荡的这段时间里,纳博科夫创作了许多和剧本。


1940年,纳博科夫一家来到美国。在那里,他先后在纽约博物馆、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工作过。这期间,他出版了多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