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强
|类型:人物·传记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8
|本章字节:11980字
与此同时,进入上议院后,拜伦因其在社交界所受的欢迎,在社交生活中的风流韵事、逢场作戏的爱情使他绯闻缠身。1815年,拜伦与安娜·密尔班克结婚。但拜伦夫人始终代表着贵族阶级的立场,这使她对拜伦的观点颇不认同。两个人的矛盾不断加深,婚后一年,两人的婚姻便陷入了危机,拜伦夫人带着刚满月的女儿回到了娘家。这件事在社交界引起了各种流言。此前受到拜伦抨击的统治阶级也借题发挥对拜伦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作为反击,拜伦写出了《普罗米修斯》来表示他的反抗到底的决心。但最终拜伦还是承受不了舆论的压力,于1816年离开了英国,之后再也没有回去。
离开英国后,拜伦先来到瑞士,在那里结识了雪莱。在日内瓦,拜伦写下了《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三章及叙事诗《齐伦的囚犯》。此后,拜伦又移居意大利威尼斯。在威尼斯的三年里,拜伦创作了诗剧《曼弗雷德》、《唐璜》的前两章、《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第四章与尾声。
在意大利期间,拜伦与烧炭党的爱国者们密切接触,并支持他们起义反抗奥地利对意大利的奴役,并完成了诗剧《该隐》与叙事诗《岛》。1822年,拜伦又出版了最伟大的政治讽刺诗《审判的幻景》,将讽刺的矛头指向了托利党的“桂冠诗人”骚塞。同年,雪莱不幸去世,两位伟大诗人的友情由此中止。
1823年,共十六章的讽刺史诗《唐璜》全部完成。这时,希腊反对土耳其统治的独立战争开始了,拜伦不仅在经济上资助希腊,甚至亲自投身到这场战斗中。一年后,在恶劣的气候中坚守数月的情况下,拜伦病倒,而后不幸去世。整个希腊都为他的离去而哀悼。
长久以来,文学界对拜伦的定论都颇有争议:在英国,他被看作反常的邪恶的诗人,而在欧洲大陆,他则被冠以“自由冠军”、“人民诗圣”的美名。由于英国人对拜伦的偏见,使他死后未能与其他着名诗人埋葬在一起,直到1969年,偏见消失后,人们才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为他树起汉白玉墓碑。
拜伦在当时是对欧洲大陆最有影响的作家。欧洲许多着名文学家,如雨果、普希金、歌德等人都吸取了他的文学理论,并将其发扬光大。
拜伦的作品特点
作品继承了18世纪启蒙主义者所倡导的古典主义传统,歌颂18世纪的启蒙主义者,而对同时代诗坛的保守派则给予抨击,表达了对湖畔诗人平庸之态的蔑视。
作品创造了“拜伦式英雄”:高傲、神秘、反叛却带有贵族血统的人物。他们追求自由,以自己超凡的情感与能力,担负起整肃腐败社会的重担,只身反抗一切暴君统治,不论是政府里的,还是宗教及道德里的;但他们却因为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拜伦式英雄”面对的冲突都是叛逆的个人与腐化过时的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独孤和彷徨的苦闷,这些形象都是拜伦自身的影子,并使拜伦名扬海内外。
诗歌以神奇瑰丽的东方奇景和优雅流畅的语句而享有盛名。措辞尽管有失准确,但仍不妨碍将要描述的对象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为使诗歌表达得更生动,还引用了意大利讽刺英雄体诗的八行诗体。拜伦的代表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全诗描述了一个厌倦英国社会的感情丰富的青年遍游欧洲,寻求自由的事迹。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暴君的憎恨,对偏远地区人民生活的关注,等等。诗中还出现了许多处对山河和海洋栩栩如生并具异国情调的描写。带着对自由的向往,对暴君的厌恶,拜伦表达了自己对被法国占领下的葡萄牙人民深切的同情,同时他还坚持西班牙与希腊人民为民族独立而斗争,他盛赞法国大革命,同时又谴责专制的拿破仑统治。他不但呼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也亲自投身到这光荣的战斗中去。
《唐璜》
该诗源自一个西班牙传说,讲述了一个擅长勾引女人的多情公子。唐璜十六岁便被一个有夫之妇勾引,为了掩盖丑行而出海游历。虽然这事让唐璜吃了苦头,但他仍不改风流本性,之后又与海盗头子的女儿海蒂产生了爱情。而这次他依然不走运,被海盗头子当作奴隶卖到了土耳其苏丹的后宫。在那里,唐璜依然艳遇不断。
俄土战争爆发时,唐璜逃出后宫,参加了俄国军队。因为作战英勇,唐璜很快成了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的宠臣,并作为外交使臣出使英国。
在传统观念中,唐璜是一个不道德的形象,但拜伦却不这么认为。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提到:“唐璜或许荒淫无度,但这难道不是真实生活吗?”他认为唐璜体现出的勇敢、慷慨、诚恳、直白等优点在现代社会都已被忽视了。诗人通过描绘西班牙贵族子弟唐璜的游历、恋爱及冒险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
该诗的讽刺主题便是事物表面与本质的关系:看上去是什么与其实是什么。拜伦在诗的末尾对英国社会的讽刺与蒲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拜伦讽刺的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整个社会的虚伪。诗中多姿多彩的素材与情感的爆发都是那么和谐,只因拜伦对生活表象与本质的不同有着更深的洞察力。
22雪莱(17921822)
1792年,波西·比希·雪莱出生于英国苏塞克斯郡的一个富有家庭,父亲是个保守的绅士。雪莱从小就爱思考,八岁时就开始尝试写作,并出版了讽刺《扎斯特罗奇》。十二岁时,雪莱进入了伊顿公学学习,性格温和的雪莱并不像其他新生一样对学长及老师的虐待忍气吞声,而是敢于公然反抗,这种勇于反抗的性格伴随了他一生。
十八岁时,雪莱考入牛津大学,次年他写了一本小册子《无神论的必然》,批驳了上帝存在的说法,因此被学校开除学籍,并失去了继承财产的权利。
落魄的雪莱在两个妹妹的接济下,过了一段独居的生活,并与妹妹的同学哈丽雅特·韦斯特布鲁克相识。两个人仅见过几面,但保持通信。在一次通信中,哈丽雅特·韦斯特布鲁克告诉雪莱,她在家中受到父亲的虐待。当身处威尔士的雪莱看到信后,毅然赶回伦敦,带着哈丽雅特·韦斯特布鲁克私奔去了爱丁堡,并在那里结婚。婚后两个人住在约克。
在政治热情的驱使下,雪莱游历了英国各地,并完成了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这首诗表达了雪莱对现实社会的态度,即反对私有制,同情劳动人民,但他将变革的必然性看成抽象的自然精神或宇宙精神的体现。
1814年,雪莱与妻子离异,与葛德文的女儿玛丽结合。英国当局利用婚姻事件对他诽谤中伤,致使雪莱不得不愤怒决定永远离开英国。
1816年,雪莱携玛丽在日内瓦旅行时,结识了好友拜伦,两人的友谊一直保持到雪莱去世。
在人生的最后四年里,雪莱在意大利多个城市间游历,并创作了包括《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钦契》等着名诗歌。但《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与《麦布女王》一样,无法公开出版。而雪莱的巅峰之作《钦契》虽然得到了出版,却在英国评论界得到如潮的恶评,甚至有评论家认为它是“当代最恶劣的作品,似出于恶魔之手”。
在济慈逝世三个月后,雪莱将他对济慈的悼念之情、对造成济慈早逝的文坛和社会环境的愤慨融于挽诗《阿多尼》之中。
1822年,雪莱不幸在风暴中溺死海中,直到十天后,人们才在海滨发现了他的遗体。拜伦参与了雪莱的火化,其骨灰安置于罗马的新教徒公墓,碑文为“波西·比希·雪莱——众心之心”。
雪莱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在狂热的革命思潮中长大,深受自由与激进派思想的影响,因而他一生都在执着地反抗社会上的残忍与不公、强权与宗教、战争与剥削。他生存的目的就是为受压迫者战胜压迫者。他信奉以革命方式推翻腐朽政府,并时刻关注各种运动。同时,他也认为罪恶不仅存在于社会制度,还存在于人的思想,即使革命成功,人们内心的罪恶根源还会毁灭革命成果。因此雪莱坚信只革命是不够的,还要逐步进行社会改革,真正在每个人心中注入善良与公正。
雪莱的作品特点
诗歌语言清晰别致,文化底蕴深厚,含有丰富的典故,并多用拟人与暗喻,将看到或感到的事物完全生动地表现出来,感人至深。诗风丰富多变,时而华丽,时而激烈,亦不失精练、简洁。诗歌的节奏明快,体现出巨大的戏剧感染力。
作品融入了雪莱独有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及对暴政的憎恶,使读者享受诗歌的同时,也得到一些精神的启示。
雪莱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帮助宙斯登上天帝的宝座后,宙斯企图毁灭人类。为了拯救人类,普罗米修斯从天庭偷了火种送给人类,同时传授给人以文化和各种技艺。宙斯知道后,为惩罚普罗米修斯,将他钉锁在高加索山崖上,白天派神鹰啄食他的肝脏,晚上他的肝脏又长出来,第二天神鹰复来啄食……此后,普罗米修斯的妻子为了救他,前去请求冥王的帮助。最终冥王推翻了天庭,普罗米修斯获得了拯救,而人间也步向繁荣。
这部四幕诗剧被认为是雪莱最有造诣的作品。雪莱在该剧中沿用了原着的情节,但在结尾时将和解的结局,改为普罗米修斯将宙斯赶下了宝座,宇宙也因此得到了新生。通过这一改动,表达了雪莱对人类潜能的赞颂,同时对当时资产阶级对抗封建反动势力的抗争表现出了坚定的信心。
全诗也表达了对失去自由的穷苦人民和受到约束而无法在一起的恋人们的同情。
《西风颂》
这是雪莱最着名的抒情诗。整首诗具有一种逻辑感,一种难以分析的运动感,它导向胜利的、有希望的和有信念的结语:“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首诗语气狂热,瑟瑟寒风熄灭了一年的生机,却孕育着新春的希望。诗人希望自己也化作这西风,把他对未来的预言传遍人间。
23济慈(17951821)
1795年,约翰·济慈出生于一个小业主家,自幼喜爱文学,当过药剂师的学徒。父母在他年少时相继去世,这对济慈的人生影响颇大。后来,济慈得到了医生执照。在行医的同时,他通读了斯宾塞、莎士比亚、荷马、弥尔顿等文学家的着作。在这些着作的影响下,济慈放弃了行医,开始了文学创作。
济慈二十一岁时在报上发表了第一部诗作《初读恰普曼译荷马史诗》。第二年,济慈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受到了一些好评。其中,济慈的一首《睡与诗》,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的渴望。在完成了《恩底弥翁》后,济慈开始在英伦三岛之间旅游,亲身感悟大自然的壮美。但等待他归来的却是一系列的不幸:身患肺结核,兄弟去世,贫困交加,陷入与年轻女邻居范尼无望的爱情。这一连串的挫折与打击促使济慈的情感走向成熟,并在此后的几年里,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1818年,济慈出版了长诗《恩底弥翁》,该诗以希腊神话为蓝本,记述了牧人恩底弥翁寻找热恋的月光女神的过程。济慈也以此象征了自己追求理想的过程。接下来的两年,是济慈的创作高峰,接连创作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等着名长诗,以及脍炙人口的《夜茑颂》《希腊古翁颂》等名篇。
虽然济慈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成就,但他的身体状况却日益恶化。1820年,济慈开始咯血,深知自己病情的济慈不再与范尼接触,但热烈的爱恋使他每天仍给她写信,即使两人只有一墙之隔。在医生的建议下,济慈来到罗马养病,却就此客死他乡,被安葬在清教徒公墓。范尼为他服丧长达七年。
济慈的作品特点
诗歌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神秘的上古时期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典故结合在一起。诗歌善于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都转化成绝美的文字,能够写透人乃至动物的心灵。在这些特点下,作品总是色彩绚丽,意象丰富而富于美感。
富于乐感的华丽辞藻,生动逼真、寓意深刻的意象,使作品鲜明、具体。作品所写的景物栩栩如生,语言极为优雅灵秀,这方面受济慈追求美感而逃避现实的思想影响。
济慈的代表作《希腊古瓮颂》
这首诗描绘了古瓮上被艺术家所凝固的画面,在济慈眼里,这些永恒的图画比现实生活更美。同时,济慈也借此将艺术的永恒和人类激情的短暂进行了对比。该诗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对古瓮进行了审视,最终济慈将古瓮看作人类的朋友,同时也表达了他的思想:“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维多利亚时期文学背景简介维多利亚时期是指维多利亚女王由1837年6月20日执政开始到1901年1月22日维多利亚女王去世为止。
1832年,英国通过《改革法案》,标志着英国的政治权力从封建贵族阶级手中转移到了工业资本家手中。不久,大工业革命高潮迭起,各种科技发明与技术创新为国家经济带来新生力量,英国一度成为“世界工厂”,并在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但在这繁荣的背后,是工人阶级的贫困与不幸。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自然带有宏大与多样性的特点。它是多侧面而且复杂地从各个角度,包括浪漫的与现实的反映了人民生活中的各种巨大变化。
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并涌现出很多着名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虽然他们创造的角度和风格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关心贫困百姓的生活与命运,谴责并批判不人道的社会和拜金主义。这一时期,成为最广泛的文学形式,在表达进步思想方面最具生命力和挑战性。
这个时期也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散文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与家一样抨击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并在意识形态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们创作了大量重要的历史事件评述、宗教论文、散文及各种主题的演讲稿,将英国的散文与文学评论发展到一个新高点。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也颇为标新立异,为20世纪的现代诗歌开辟了道路。
24丁尼生(18091892)
1809年8月6日,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出生于林肯郡的一个教区牧师家庭。丁尼生幼年时便显出了诗歌才华。在拜伦风格的影响及对东方异国题材的兴趣下,十八岁的丁尼生与哥哥合作出版了《兄弟诗集》。次年,丁尼生进入剑桥大学,在大学期间加入了青年激进者的组织“使徒党”。在此期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抒情诗集》,该诗集表现出的精致的构思、出色的文采及梦幻般的伤感都体现出了丁尼生作为伟大诗人的潜质。
丁尼生父亲的去世,使丁尼生未取得学位便回到了家乡。回到家乡后,他出版了《诗歌》,其中包含了多种形式的诗歌,韵律优美,想象丰富。但这部作品却遭到文学界尖刻的批评,同时哈兰姆也离开了人世。这一系列打击使丁尼生陷入消沉。此后十年,丁尼生几乎没有任何创作,潜心治疗心灵创伤。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