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强
|类型:人物·传记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8
|本章字节:11880字
作品结构仍保持其艺术性,笔调轻盈,充满激情,并具有极其深刻的心理描写,使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缪塞的代表作《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出生于大革命时期的奥克塔夫,长大后面对复辟时期的各种动荡,而感到前途迷茫。为此,奥克塔夫将希望寄托在一个寡妇身上,希望从与她的爱情中寻求幸福。不幸的是,因为奥克塔夫自身性格的问题,他们之间的关系最终还是破裂了。
通过主人公的爱情纠葛,表现了拿破仑帝国崩溃后,年轻的一代因幻想的破灭,以及面对复辟王朝下的种种社会阴暗而产生出一种灰暗的忧郁情愫,最终陷入了失望的深渊,以颓废的方式打发他们的青春。展现了复辟王朝下,年轻的一代所处的令人窒息的环境。行文隐含强烈的对复辟王朝的愤懑,是反映“世纪病”的代表作。前期现实主义文学背景简介19世纪的法国,在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起义这两次历史事件的影响下,充满动荡和变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这种动荡的影响,文学也没有例外。
这期间,各种“主义”相继登场,其中,影响最广、最有成就,而且持续时间最长的主流文学,便是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的前期阶段还是比较模糊的,被称作现实主义大师的司汤达和巴尔扎克在世时,并没有这个“主义”。直到他们已不在人世的19世纪50年代,才有家尚弗勒里和画家库尔贝率先提出“现实主义”这个概念。随后,《现实主义》刊物以司汤达和巴尔扎克为楷模,确立了以客观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主旨的现实主义文学。
法国的现实主义文学与欧美其他国家的现实主义文学有相似性,如真实地反映现实,对现实的阴暗面进行无情地批判。也有其独有的特征,如:在其政治事件的影响下,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具有一定的哲理性;由于所跨的时间很长,受到各种文学潮流和文学主义的影响,法国现实主义的前期具有浪漫主义精神,后期有自然主义色彩。
主要作家47司汤达(17831842)
司汤达原名亨利·贝尔,1783年1月23日出生于法国东南部格朗诺布城的一个着名律师家庭。因为有意大利血统的母亲思想开放,并能接触到但丁等意大利作家的原着,对司汤达的成长和今后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母亲的影响下,司汤达六岁的时候便能真切地理解当时法国的形式,并为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而高兴。不幸的是,在司汤达七岁的时候,母亲因产褥热而去世。此后,司汤达经常到热爱文学的外祖父家居住。在外祖父家中,司汤达接触到了更为广泛的世界名着。但四年后,外祖父便因为政治原因被捕。这之后,司汤达由一名苛刻的教士教育,他使司汤达对宗教产生了仇恨。
司汤达在按照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潮和教育思想建立的格勒诺布尔的中心学校上学。三年后,在亲戚的帮助下,司汤达中学毕业后加入了陆军。之后,司汤达作为政府的书记员,随军攻向意大利,并在米兰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此后又转战于整个欧洲。
为了求学,司汤达选择了退伍,回到巴黎。在那里,司汤达与女演员梅拉妮·吉尔贝陷入爱河,甚至为了她而放弃学业,一起去了马赛。司汤达的父亲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气愤,断绝了对司汤达的经济支持。但司汤达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这段感情,为了生活,他在一个蔬菜商那里当起了一名营业员。即便如此,梅拉妮·吉尔贝还是放弃了他,而与一个俄国人结了婚。悲痛欲绝的司汤达重新返回了巴黎。
回到巴黎后,司汤达加入共济会的分会——圣加洛林会,并在部队中就职,跟随拿破仑远征俄国。战败后,他取道柯尼斯堡撤回巴黎。
1814年,拿破仑被迫退位,波旁王朝复辟。为了不受牵连,7月20日,司汤达主动离开了巴黎,定居意大利米兰。1817年,《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在伦敦出版,司汤达这个笔名第一次出现。在米兰,司汤达结识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两个人都同情并声援意大利烧炭党人的活动。当时控制着意大利北部的奥地利政府认为司汤达是烧炭党人,为此,司汤达被逐出了米兰,他只好再次回到巴黎。
在复辟王朝后期的黑暗统治下,司汤达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出版了《论爱情》(1822)——此书在十一年中只卖出17本,尽管它日后很有名,以及《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25)、《罗西尼的生平》(1823)、《罗马漫步》(1829)等关于政治、文艺的评论文章。
1827年,司汤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阿尔芒斯》,并开始创作《红与黑》。两年后,司汤达发表了着名短篇《法尼娜·法尼尼》。
七月革命后,司汤达被新政府提名为驻特里斯特大使,但遭到了奥地利政府的拒绝,司汤达被调往奇维塔韦基亚。1830年9月,司汤达启程前往任职地。同年11月,《红与黑》在巴黎出版,但仍没有引起反响。从政期间,司汤达因不断犯错,陷入了最困难的时期,经济拮据,疾病缠身,直到他去世前,一直都没有好转。1835年1月,司汤达被提名为荣誉军团骑士。四年后,司汤达以1800年在米兰的生活为背景,出版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巴马修道院》,而这部作品也终于为他带来了真正的成功。两年后,司汤达便因为中风而回到巴黎休养。
1842年4月22日,司汤达在晚上散步时,再次中风,于次日清晨在旅馆里不幸去世。24日,司汤达的遗体被葬在蒙马特墓地。
司汤达的作品特点
作品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糅合了浪漫主义成分,坚持“真实”、“朴素”、“准确”、“热烈”的创作准则。在这些准则下的作品真实地刻画了社会现实。对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进行了精辟的心理分析。这些特点使得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
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
渴望跻身上流社会的木匠儿子于连,因为精通拉丁文而成为了市长孩子的家庭教师,并因为能够背下拉丁文的《圣经》而成为市里的名人。凭借自己出众的语言能力和相貌,他得到了市长夫人德·瑞那的爱慕。他们产生了真正的爱情,但关系败露后,于连不得不离开市长家。他进入阴森可怖的神学院学习,教派斗争防不胜防,他于是随去职的彼拉院长到了巴黎。成为德·拉·木尔侯爵私人秘书的他,由于才能出众,被侯爵的女儿玛特儿喜欢上。他们结为夫妇,侯爵虽极力反对,但最后无可奈何。于连因此名利双收,初步实现了他个人的野心。但贵族阶级和教会狼狈为奸,设下圈套,通过教会特务威逼市长夫人写了揭发于连的告密信,他和玛特儿的婚约因此被侯爵取消。于连恼羞成怒,枪击了市长夫人,因而被处死刑。
以平民知识分子于连的奋斗经历为线索,描述他为了得到权力,分别在官僚机构、贵族和教会的生活和经历。通过这一线索,揭露了官僚、贵族和教会三方的阴暗、虚伪和险恶的一面。
于连所处的时代正是法国王政的复辟时期,表现了复辟派对共和派和人民革命浪潮的恐惧和仇视。而书名的“红”与“黑”则恰当地象征了两个时代的激烈冲突。
48巴尔扎克(17991850)
1799年5月20日,巴尔扎克出生于法国图尔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814年,巴尔扎克随父母迁居巴黎,两年后,进入巴黎法律专科学校。在校期间在律师事务所当过文学和律师的助手。这段经历让巴尔扎克对社会有了深入的了解。
大学毕业后,巴尔扎克不顾父母反对,开始文学创作,但他的作品一直得不到认可。1822年,巴尔扎克在人生的最低谷时,认识了洛尔·德·贝尔尼夫人。巴尔扎克认为她对他的文学生涯有决定性的影响,是她将他造就成为真正的作家。
为了生活,巴尔扎克开始办实业。1825年,巴尔扎克与一出版商合作,从事出版业,后来又办了印刷厂。但仅仅过了三年巴尔扎克的实业便宣告经营失败,他也因而负债累累。巴尔扎克为了躲债而来到了偏僻的卡西尼街,再次踏上了写作之路。这些苦难为巴尔扎克今后的创作积累下了丰富的经验。
长篇《舒昂党人》的面世,初步奠定了巴尔扎克在文学界的地位。此后,他把这部作品和计划要写的九十多部总命名为《人间喜剧》,并为之写了《前言》,阐述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基本原则,从理论上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此后,巴尔扎克以“一个年轻的单身汉”署名出版了《婚姻生理学》,并进入了社交界。但很快,巴尔扎克便与贝尔尼夫人来到“石榴园”隐居。因为身负巨额债务,他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创作。巴尔扎克也经营过杂志社,但仍以失败告终,债台高筑使他不得不四处躲债。
1839年,巴尔扎克任“文学家协会”主席,并申请法兰西学士院院士的职位,但为了谦让雨果,巴尔扎克又收回了申请。1845年,巴尔扎克获得荣誉勋位勋章。一身荣誉的巴尔扎克,身体状况却开始每况愈下,五年后,刚刚抵达巴黎的巴尔扎克健康迅速恶化,已无法写作。1850年8月18日下午,雨果前来看望巴尔扎克,当天晚上,巴尔扎克便与世长辞了。三天后,巴尔扎克的遗体被葬于拉雪兹神甫公墓。
巴尔扎克的作品特点
作品的创作方式随着要表达的主题的需要而多种多样,富于变化。既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来进行叙述,又可以在必要时对人物和场景进行细致而生动的描写。同时,采用了以外在反映实质的创作手法。
巴尔扎克善于观察人物,并能通过语言和外貌的描写表现出人物的个性。他一生创作了两千多个形象各异的人物,其中不朽的人物形象就达到数百个。
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人间喜剧》
这是一部由九十多部构成的鸿篇巨制。其中的风俗研究,无论是私人生活场景,还是外省生活场景,或者巴黎生活场景,共同构成了一幅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到1848年革命之间的法国社会的巨型图画,场面宏大,内容丰富。
巴尔扎克指出,有三种新权力已经统治这个社会:报纸、官僚机构、大金融家集团。而在巴黎这个充满罪恶的城市同时以其无耻的习俗——娱乐、金钱、野心,吸引着人。
《人间喜剧》反映了法国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和资产阶级的发迹史。作品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洞察入微的描写,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所谓“人间”,即作者所处的19世纪的法国社会,所谓“喜剧”,即这个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世态人生,含有讽刺批判的意味。
49福楼拜(18211880)
1821年12月17日,居斯达夫·福楼拜出生于法国西北部的卢昂城,父亲是市立院长兼外科主任。福楼拜四岁时,朱莉来到福楼拜家当帮佣,直到福楼拜去世,《一颗淳朴的心》中的女佣便是以她为原型创作的。七八岁时,福楼拜就自编喜剧与小伙伴演出。
十五岁时,福楼拜便开始了文学创作,并写了大量的作品。到特鲁维尔度假期间,福楼拜认识了施莱辛格一家,施莱辛格夫人成为他两部书中的女主人公,这两部书分别是《狂人回忆录》和《情感教育》。
福楼拜进入巴黎大学法学院,之后认识了雨果。1843年,福楼拜开始写作《情感教育》,但不幸的是,他的神经官能症第一次发作,使他终止了学业。两年后,福楼拜与父母陪新婚的妹妹和妹夫到欧洲各地旅行,这期间,福楼拜的灵感得到激发,写出了一些作品,参演过戏剧,并完成了《情感教育》的第一稿。不幸的是,仅仅一年之后,父亲和妹妹便先后去世了。福楼拜将妹妹刚出生不久的小女儿接到身边,与母亲住在了一起。
为了治疗神经官能症,福楼拜几乎游遍了东欧的大部分城市,花光了父亲的遗产和自己的积蓄,不过,这段游历也为他今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1856年4月,福楼拜完成《包法利夫人》并将其寄给杂志社。因为书中有杂志社认为不适合发表的内容,杂志社删去了一些段落,这让福楼拜十分恼火,双方一度交恶。即便如此,这部刊发的不完整的作品还是让福楼拜吃了官司,因为巴黎检察院认为这部书“有伤风化,亵渎宗教”。福楼拜为此四处奔波,终于赢了官司。而他也因祸得福,因为这场官司闹得沸沸扬扬,《包法利夫人》也成了畅销,人们都想一睹为快。
成名后,福楼拜接连出版了几部,并进入了上流社会,甚至可以进入公主和拿破仑亲王的府邸,不久他便获得了骑士级荣誉勋章。
1869年,福楼拜的另一部代表作《情感教育》出版。次年,普法战争爆发,福楼拜被任命为国民自卫军中尉。
在屠格涅夫的推荐下,福楼拜的作品《圣安东的诱惑》被《圣彼得堡》杂志译成俄语,但被沙皇政府禁止出版。
1880年5月8日,福楼拜准备起身去巴黎时突然病逝。福楼拜的遗体由他的侄女和孙女们,以及龚古尔、左拉、都德、莫泊桑等人护送至冈特勒教堂附近的一处墓地安葬。
福楼拜的作品特点
作品形式进行过多方面的尝试,既有现实主义,也有自然主义文学的尝试。
作品像科学一样真实而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哪怕是丑恶的方面,也不会忽略。为此,作品只在日常生活中选材,而其中的人物都是极为平凡的人,都有各自的缺点,随着情节的发展,辅以内心独白,一点点展现人物的性格,来表现人物,使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更加丰富、立体。并不以戏剧性和惊险取胜,情节也不复杂,但构思巧妙,以平淡的情节和细节描绘真实的生活,给人以艺术享受。
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
主人公爱玛出生在一个乡下庄园主的家庭中,受过大家闺秀式的教育。因为读过许多浪漫的文学作品,所以对浪漫的爱情生活和贵族式的生活十分向往,但她对这种生活仅仅是从书本中看到,并不理解这种生活背后隐藏的污秽和阴暗。为了追求浪漫生活,爱玛忽视稳定的婚姻生活,而与人通奸,婚姻走上了失败,又遭遇破产,身败名裂,最终只能选择自杀的不归路。
这部作品清晰地展现了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和恶毒,并指出正是由他们主宰的资本主义社会逼死了以包法利夫人为代表的被摧残的妇女。后期现实主义文学背景简介在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家,由倡导自然主义的左拉、龚古尔兄弟等作家和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一批作家,以及跨世纪的如罗曼·罗兰等作家,组成了后期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法国文坛的众多思潮流派百花齐放的情势更是有增无减。其中,现实主义始终保持了强劲的态势,虽然没有出现能够超越巴尔扎克的大师,但所取得的成就仍然令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