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小白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4
|本章字节:3806字
允戎扶起勾践哈哈笑道:
“元儿去越地经商,乃是老朽的主意。这里祖祖辈辈的东夷人都很怀念南边的族人,口口相传,念兹至今。今天允常的儿子总算不忘其宗,能见到你这么位有出息的后辈,老朽便死了也可瞑目的了。”
说着,大声吩咐说:
“内眷都去厨下张罗,外子都去请族人到此聚会,爷爷要好好款待侄儿、侄媳。”
姒姓的族人听说南边的族人来到了族长家,纷纷派员前来致贺,他们有的捧着满瓮的酒,有的捧着食盒,有的牵着羊,一时间门前挤得水泄不通。允戎命将酒席从厅里摆到厅外,厅外又搭起彩棚一直绵延出去,顷刻之时宅里宅外欢声笑语,熙攘一片,姒姓以特有的形式欢迎越王的到来。
酒阑人静。勾践被唤至允戎卧室,他将聆听伯父对他的教诲。
老人的卧室很简朴,葛布为帘以挡风,土炕上叠着葛布被褥,允戎一身葛布长袍,盘腿坐在土炕上,见勾践掀帘而进,欲跪地请安,便制止道:
“自己家中,不必多礼,伯父有话问你,炕上坐吧。”
“是。伯父。”勾践依言,上炕盘足,正襟危坐。
“你来中原,莫非有何难题,但求一解?”
“伯父,侄儿青年时代,便对兵法上所述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极为推崇,以为这是王者‘垂拱而治’的治世良方。然纵观天下,莫不是用武力服人,哪有不战而使人屈的。自周初创于今,王霸崛起,列国纷战不休,越乃弱小之国,山居水处,十年九涝,百姓刀耕火种,食不果腹。如此一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以饮,垦荒而食的偏僻小国,却被无止休地拖入争战之中。侄儿并不喜战,每每看到百姓无端受戮,黎民横遭杀害,心中如刀剐油煎,为免使百姓不再受兵戈之灾,侄儿才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国策,终于报仇雪耻,剪灭强吴。然侄儿以为,以战消战终非治世良策,怎样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使越族百姓得以安宁,望伯父指点迷津。”
允戎捻着银髯笑道:
“投身于乱世的人,想独善其身是很难的。‘树欲静而风不止’,你不打他,他要攻你。如今吴国已破,敌手已去,你就想不再劳师动众,只想使久疲的将士解甲归田,从此刀枪入库,教民休生养息,你也可从此做江南的安乐王了?孰料事情远非你所想象的简单,各国诸侯对你望风而慕,你已成了事实上的霸主。然你既不想重蹈吴王之覆辙,可又找不到‘垂拱而治’的方法,是以你进退维谷,左右为难,欲进不能,欲退不是?”
勾践被允戎一语言中,为之惊叹:
“伯父真是旷世高贤,侄儿心服了。”
允戎却又正色道:
“直到如今,你始终囿于越国本土,囿于越国的臣民,囿于自己是越国的君主,却忘掉了自己何许人也!你不想成为霸主这是对的,然骨子里是心惧二十年后你也会步吴王的后尘,倘若这样,伯父对你实在是太失望了……”
勾践虽觉得允戎所言无一不是自己所思所想,但这又有何不对,称越王,抚越民,守越土难道有何不妥,显赫于诸侯称霸天下于越何益……
允戎见勾践默然无语,便说道:
“看来你这个不开窍的侄儿还得好好调教你一番,夜已深,我也该休息了,你去睡吧,明日我陪你去登泰山。”
“登泰山。伯父偌大年纪……”
“我刚满八旬,怎说老了?”
勾践见这位伯父脾气很倔,只得唯唯应允,替老人铺好被褥后就退了出来。
泰山以拔地通天之势雄镇华夏之东。“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是日,允戎不顾年迈,带勾践登泰山,其用意犹恐其志小,故特上泰山予以激励。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泰山,五岳之宗,古往今来,骚人墨客不绝吟咏,历代帝王东封岱宗。“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凡登过泰山之人,莫不胸怀激荡,壮志凌云。
盘桓于齐鲁大地的泰山,西吞华山,南压衡山,中驾嵩山,北轶恒山,襟黄河为裳带,揽众山如点黛,观沧海似熔金,视九州烟九点。
溯沂水而上,进入东路的溪谷,攀岩直上,一路而来。只见泰山多石而少土,其石色苍黑,且多平方而少圆。泰山又多古松,少杂树。真可谓千岩竞秀,千姿百态,万松挺立,万载千年。立在中天门上方,鸟瞰下端,越王见到东首有一方呈圆形的空旷地,四周青松环栽逼视之,见圆形内岩石又四角见方,中间镂空呈大大小小长条形状,即问允戎道:
“伯父,这方地似人工开凿,不知作何用途?”
“这便是大禹当年祭天的地方,它的方向面海向东。那中间镂空的便是祭坛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