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国祥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0:42
|本章字节:8386字
【简析】曾国藩自己廉洁,治廉也极严格。一双筷子的细节非常典型地说明他廉政功夫之深。当今公宴是客少主多,久禁难止,其实,少几双筷子有何难?
下个撤酒令,看还有多少筷子伸来!
不特当廉于取利,并当廉于取名,毋贪保举,毋好虚荣,事事知足,人人守约,则气运可挽回矣。
【译文】不仅仅应当在获取利益上廉洁,也应当在获取名誉上廉洁,不要贪求保举,不要爱好虚荣,事事知足,人人守约,这样国家的气运就可以挽回。
【简析】曾国藩将廉的外延从利扩展至名,劝戒一命之官不要伸手要名。凡一命之官既不贪利,又不贪名,官风就大正。官风正民风则正,国运就可以挽回。
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福益外家,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与否尚未可知。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译文】我们在自己弱、需要自修的地方,求得强盛就好;可是在比别人强的地方,谋求更大的强盛就不好了。福气和利益都是身外之物,一个人如果专门在胜人处逞强,那么是否真能强到底,尚不能预料。即使是终身强横乡里安稳度日,这也是有道德的君子不屑提起的。
【简析】求强是曾国藩人生的重要指导方针,但思想成熟的他却认为求强也要恰到好处:自修处可求,胜人处不可求。
儒生贵在识时,经术原以致用。
【译文】作为儒生最可宝贵的是识时务,各种经术最关重要的是致用。
【简析】识时务者为俊杰。儒家主张入世,而人世间常有变化之情,不知变化之情,无以经世致用。
处大位大权而兼亨大名,自古曾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耳。
【译文】处在高位拥有大权又兼亨有大名的人,自古以来曾有几个下场好的,因此总得设法将权与位两个字推让一些,减去几成,这样晚节才可以渐渐保住。
【简析】没有位、权、名,难以办济世拯民的大事,但位权名过大,容易骄奢致祸,因此这是一把双刃剑。曾国藩一辈子战战兢兢,到了晚年,位权名已登峰造极,然而他也感觉到,与祸仅一跬之隔了,所以在这关键时刻他不愿再走半步,而坚持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好平安收场。
前立志作《曾氏家训》部,曾与九弟详细道及。后因采择经史,若非经史烂熟胸中,则割裂零碎,毫无线索,至于采择诸子各家之言,尤为浩繁,虽抄数百卷犹不能尽收。然后知古人作《大学衍义》、《衍义补》诸书,乃胸中自有条例自有议论,而随便引书以证明之,非翻书而遍抄之也。然后知著书之难,故暂且不作《曾氏家训》。若将来胸中道理愈多,议论愈贯串,仍当为之。
【译文】前不久曾立志编写曾氏家训一部,曾与九弟详细说过。后因翻阅经史,发现若非把经史烂熟于胸,就会支离破碎,毫无线索;至于采集选择各家之言,更为浩繁,哪怕是抄几百卷书还是不能把材料收齐。然后才懂得古人编著《大学衍义》、《衍义补》等书,都是胸有成竹,自有一套体例,自有一套见解,然后随便引书为证,不是翻书抄来的。这以后才知道写书的艰难,所以暂时不写曾氏家训,以后胸中道理多了,议论更加贯通了再写。
【简析】曾国藩有心为家族为子孙做一些事,写《曾氏家训》就是一例。但他审时识机,觉得写这样的书时机尚未成熟,加之后来政务军务太忙,终未写成。不过,后人将他的语录辑成《曾国藩家训》,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相较,并不逊色,反而是株奇葩。
危急之际,莫靠他人,专靠自己,乃是稳者。
【译文】危险紧急的时候,不要依靠别人,专门依靠自己,才是稳当的办法。
【简析】危急之时靠自己,本书前面已有提及,这里作为审时识机,自己犹当把握。
以精心察之,冷眼窥之,无乘以躁气,无清以众论,自能觑出可破之隙。
若急于求效,杂以浮情客气,则或泰山当前不克见。
【译文】精心识别,冷眼观察,不要仗着躁气,也不要被众论混淆,自然能看出可以攻破的隙缝。若急于求成,夹杂虚浮骄气,就或许有可能泰山在面前却看不到。
【简析】在关键时刻要沉得住气,精心、冷眼观察,以觑出可破之隙,办事如此,打仗也如此。
第一先贵审力。审力者,知己知彼之切实工夫也。……古人云兵骄必败,老子云两军相对哀者胜矣。不审力,则所谓骄也,审力而不自足,即老子所谓哀也。
【译文】第一先重视审力。审力,即知已知彼的切实工夫。……古人说军队骄傲必定失败,老子说两军相对有哀感的一方将会胜利。不审力,即所谓骄傲,审力而不自我满足,就是老子所说的哀。
【简析】老子说:“抗兵相加,哀者胜矣。”(《老子·六十九章》)所谓哀者,乃遭侵袭或残害而悲愤满腔、奋起反抗者。这是一种最可宝贵的士气。己方为哀兵,彼方自然是骄兵,审度双方士气,出师方可取胜。曾国荃兵临南京城下,人数虽少于对方,但士气却盛于对方,把握出了这个机、这个势,便一举攻下了南京。
持之以恒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养畜,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译文】人生惟独有恒是第一美德。……年纪上不分老少,事情上不分难易,只要持之以恒,自然如同种树养牲口,每天都在成长却不觉得。
【简析】勤是美德,俭是美德,忠是美德,信是美德,惟有恒是第一美德。读书、治学最需有恒,为政为军更需有恒,戒烟、写日记区区小事,也需要有恒。曾国藩是有恒之辈,但他回忆戒烟写日记这些琐事时,总觉自己不是那么有恒,戒烟时抽时戒,写日记时断时续,好在他有高度自省能力,不断鞭笞自己,终于烟戒断了,日记不断了,进入了有恒的自由王国。
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者半九十。
【译文】善于起始的人,不一定善于终结,把百里作为目标的人,走过九十里才能说过了一半。
【简析】善始者最需要善终,但不一定能够善终。天下事善始者比善终者多得多,其原因就是不少善始者没有善终。这封给沅弟的信鼓励他不要松懈,迎接后面的困难,直到圆满的终点。
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译文】凡人做一件事就必须全副精力投注在这件事上,从头到尾都不能放松,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在这山又望着那山。人若是没有恒心,将终生一无所成。
【简析】曾国藩与曾国荃不是一般的兄弟关系,是志同道合、生死与共的兄弟加同志的关系,因此,信中一再鼓励沅弟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有恒是成熟
的一种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自拿起枪杆子之日起,就坚持到天安门升起五星红旗,打出了一个新天地;领导现代化建设,自一份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向世界公布之日起,就坚持到今天继而明天,中国真正国强民富。这是传统文化中有恒精神的一曲赞歌,也是人类文明史上弱国崛起的一面旗帜。
未习劳苦者,由渐而习,则日变月化,而迁善不知;若改之太骤,恐难期有恒。
【译文】不习惯劳苦的人,只能用逐渐的方式来习惯,这样每天每月都在变化,向着良善的方向前进了自己并不知道;倘若改变太急,恐怕很难做到有恒。
【简析】优良品德的形成或不良品德的改变,都需要一个由渐而习的过程,要尊重这个过程。
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译文】困时切莫间断,熬过这一关便可以有少许进步。再进一步又会遇到再一次的困难,于是再熬过去再奋斗,自然有亨通进步的一天。不只写字,凡事都有极为困难的时候,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简析】曾国藩常称自己拙笨。但拙笨的人往往伴随着一个优点,就是能够困知勉行。他练写字就是这样,进而困,困而进,往复不断,终于大进。
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盖明师益友,重重挟持,能进不能退也。
【译文】我向来有缺乏恒心的弊病,自从这次逐日写日记开始,可以保证一辈子有恒心了。这是因为有明师和益友多方面的督促和扶持,我只能上进不能后退了。
【简析】人类最可宝贵之处,在于不仅能占用自然,驾驭社会,还能战胜自己、驾驭自己。像古往今来的那些圣贤一样,曾国藩在战胜自己、驾驭自己方面,表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高超的智慧。青年时代,他确有无恒之弊,但他正视这个“弊”,顽强地战胜了它,而获得了有恒之“利”。
曩1以所忻,阅时而鄙。故者既抛,新者旋徙。德业之不常,日为物牵,尔之再食,曾未闻或愆?
【注释】1曩:(nang)从前,以往。
【译文】过去常常是对自己所喜欢的事情,没有多久就厌弃。旧的东西既已抛去,新的东西也很快又被搁置。修德从业不能有恒,是被俗务所牵累。你一再说话不算数,也曾听说过这是要获罪咎的吗?
【简析】这是《五箴》最后一篇《有恒箴》中的话。这哪是在规诫,简直是在质问和鞭笞自己。看来,对自己的缺点或错误,是恨之愈切,则改之愈坚。
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
【译文】凡事都要用困知勉行的工夫,不可以作骤然出名,即刻收效的想法。
【简析】困知勉行是曾国藩身上最闪光的品质,他称有恒是天下第一美德,尤钟情于困知勉行。当今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人恭维我们应与美国一起主宰世界,有人称我们将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我们却不得意忘形,明确表示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富强任重道远,为自己困知勉行树立更远大目标,这就是大智大恒。
一事有恒,则万事皆可渐振,毋以为小端而忽之。
【译文】一桩事情持之以恒,就一切事情都能逐渐振兴,莫将它当做小事而去忽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