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友人——修身之径(2)

作者:曾国祥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0:42

|

本章字节:12658字

【简析】曾国藩进一步指出,好攻人短与自修必疏之间有因果关系,自修之疏是因。君子都讲究修身,即使伪君子,也会以修身来装饰门面,好攻人短至少也是缺乏修养的表现。


虽偏长薄善,苟且有裨于吾,未尝不博取焉以自资益。其有以谠言诤论陈于前者,即不必有当于吾,未尝不深感其意,以为彼之所以爱我者,异于众人泛然相遇之情也。


【译文】即使是偏激甚至缺乏善意的言语,假如对我有益,未尝不可一概获取来使自己得益。他若有正直亢爽的言论出现在眼前,即使对我并非适合,未尝不深为感谢他的好意,认为他对我的关爱,不同于那些泛泛相交者的感情。


【简析】一人为善有动机、效果之分,对方无为善动机,我方却有获善效果,这样的言论,也应该乐于听取,并表感谢。再说人家缺乏善意并不等于就有蓄谋的恶意,作为潜心修德的人来说,大可不必计较了。


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


【译文】善行没有比宽恕更大的,心性没有比忌妒更坏的。


【简析】对已求善,对人讲恕,求善重要,讲恕更重要。在与人为善的大框架中,宽恕别人过错的这种恕德有着更重的份量,友人者必习此课。


终身让人道,曾不失寸步。终身祝人善,曾不损尺布。消除嫉妒心,普天零甘露。家家获吉祥,我亦无恐怖。


【译文】一生为别人让道,你自己也不会失去半步路。一生为别人祝福,你也不会损失一尺布。消除嫉妒的心,普天下都会降甘露。大家都吉祥,我也不会再恐惧。


【简析】曾国藩的忮求诗之所以广为世传,不仅是因为和谐的节奏韵律,主要还是打动人心的哲理。与人为善有百益而无一害,虽然不易做到,但于情于理,是应该做到。


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是也。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是也。


【译文】所谓忮,即嫉贤害能,忌妒别人立功,与人在上司面前争宠,也就是书上所说的“懒惰的人不肯去修炼,好忌妒的人却害怕别人修炼”这一类。所谓求,即贪图名利,时时刻刻想念着利益恩惠,也就是书上所说的“没有得到时总想得到,一经得到又害怕失去”这一类。


【简析】曾国藩为忮求者画像,惟妙惟肖。之所以如此,是他对忮求两种丑态的本质有很深入的分析,抓住了它们最富特征的嘴脸,于是一画即像。反对什么,主张什么,都要研究透彻才言,言则中听。


大抵取诸人者,当在小处实处;与人者,当在大处空处。


【译文】大致说来,从别人处取来的应当在小处实处,给予别人的应当在大的方面总的方面。


【简析】取人若从大处空处,好则好,但不易取,还是从小处实处取好;与人若从小处实处,好则好,但人收益并不太大,应在大处空处给与才好。凡事都有个理,格物者才能致知。


凡正话实话,多说几句,久之人自能谅其心,即直话亦不妨多说,但不可以讦1为直,尤不可背后攻人之短。


【注释】1讦:(jie)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译文】凡正话实话,多说几句,久而久之,别人自然能体谅你的用心,即使是直话,也不妨多说,只是不可以把攻讦作为直话,尤其不能够在背后攻击别人的短处。


【简析】正话实说是直,评人之短也是直。前者动机正,对方能接受;后者无论动机是善还是恶,对方一般情况下难以接受。两相比较,与人为善自然应当正话实说,不可以讦为直,至于背后攻人之短,其动机便不屑细究了。交友贵诚


彼此恒以过相砭,以善相养,千里同心,庶不终为小人之归。


【译文】朋友之间彼此常以所犯的过失相针砭,以善德善行相培植,做到千里同心,或许这一辈子都不归到小人的行列中去。


【简析】以诚待友就要做到以过相砭,以善相养,如果不以善相养,就是酒肉朋友,如果不以过相砭,就是同路人。曾国藩以立人达人为旨,结交的不少朋友都做到了千里同心,这是值得自豪的。


接人总宜以真心相向,不可常怀智术以相迎距。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


【译文】对待别人,总宜以真心相向,不能够老用机巧的心来迎接。别人用虚伪待我,我也用真诚待人,久而久之,那些虚伪的人也会一起向着真诚的方向走来。


【简析】人以伪来,我以诚往,这种交朋友之法只有曾国藩做得出,确有几分愚心拙意,但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更能展示出他的胸怀。


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勾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


【译文】即使别人用巧诈的心针对我,我仍旧用浑含的心态来回应,以诚实愚拙的心态来对待,久而久之,别人的巧诈也将会慢慢消除。如若彼此都用勾心斗角的态度交往,那么互相报复就没有完结。


【简析】在曾国藩所处的圈子里,多是政治人物,不乏奸诈险恶之徒。但他要做君子,不愿以巧制巧,以恶还恶,而是以诚愚浑含相应,使人巧恶自消。这需要多高的智慧、多大的度量、多强的耐力!


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把自家学坏了。实则作用万不如人,徒惹人笑,教人怀憾,何益之有?近日忧居猛省,一味向平实处用心,将自家笃实的本质,还我真面,复我固有。


【译文】我自信也是一个笃实人,只是因为阅历人世,经过许多事变,略微有了些机权起了作用,就把自己引向学坏的路上去了。其实,这点作用万不如人,白白地招人笑话,使别人对我怀有遗憾,哪里有什么益处呢?近来丁忧在家猛然反省以往,醒悟到应该全力在平实二字上用心思,用自己笃实的本质来恢复我的真面目,我的原有性情。


【简析】曾国藩不仅自己以诚待人,还检讨过去不诚的过失,劝勉兄弟以诚待人,把以诚待人当作曾氏家风,兄弟子侄都要遵守,学坏了的也要回头,还我真面,复我固有。


为人友而隐忍和同,长人之恶,是又谐臣媚子之亚也。


【译文】身为别人的朋友,却隐隐容忍别人的过失,而与他和气相处,增长他的错误,这是仅次于专事调和与谄媚的一类人。


【简析】为人友须以过相砭,以善相养,这就是君子之交;为人友而隐忍和同,长人之恶,这便是小人之交。是做君子还是做小人,当慎择之。


人之生,气质不甚相远也,习而之善,既君子矣。其有过,则其友直谏以匡之。又有友焉,巽1言以挽之。退有挞,进有旌,其相率而上达也,奚御焉?习而之不善,既小人矣。其有过,则多方文之。为之友者,疏之则心非而面谀,戚之则依阿苟同,惮于以正伤恩。其相率而下达也,奚御焉?兹贤者所以愈贤,而不肖者愈不肖也。


【注释】1巽:(xun)通“逊”,谦逊。


【译文】人生下来,气质并不相差很远。反复练习变好,就成了君子。如果他有过错,他的朋友就直接劝诫来帮助他纠正。有的朋友还以谦逊委婉的言语来把他挽救过来。这样后退了有人鞭策,进步了有人表彰,彼此互相提携一同上进,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呢?如果反复操习走向不善,就成了小人。他有过错,朋友多方文饰。作人的朋友,疏远他就心里非议表面奉承,亲热他就随声附和,生怕直言相劝而伤害了原有的感情。这样互不负责就一起下滑了,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呢?看来,这种现象,就是高尚的人更加高尚,不高尚的人更加不高尚。


【简析】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是怎样变远的呢?曾国藩的结论是:习而之善,既君子矣;习而之不善,既小人矣。其间的过程作了较细致的分析,何以之善,何以之不善,说得明明白白。像这样的好文章(指《召诲》)应当作中学生的教材,成人可学,中学生也需要学。


凡往日游戏随和之处,不能遽立崖岸,惟当往还渐稀,相见必敬,渐改征逐之习。平日辩论夸诞之人,不能遽变聋哑,惟当读论渐低卑,开口必诚,力去狂妄之习。


【译文】凡是往日与人游戏及随便相处的场合,不能够立即制定规则只有采取交往逐渐减少,见面时必须用恭敬的态度,慢慢改变过去依附追逐的旧习。平日间那些喜欢辩论说话夸张放肆的人,不能够要他们立即变成聋哑,只有在谈话的时候自己的议论变为谦卑,开口说话一定出自诚实,竭力去掉狂妄的旧习。


【简析】往日游戏随和,戒之以敬;平日辩论夸诞,戒之以诚。一句话,都从自己入手,不可责备或苛求他人。换句话说,要别人如何如何,不一定真能如之何;要自己如何如何,只要有诚意,是能够如之何的。


君子之自处常严重而不可干。其待人也,以敬其身者敬之,道胜已者,抑志事之。


【译文】君子对待自己的处世,常严谨持重而不可冒犯。对待别人,则按尊重自己的心态来尊重他,对于道德超过自己的,就降低身份来侍奉他。


【简析】君子自处常讲究人格尊严,这无可厚非。但对人,也要尊重人家的人格,甚至必要时还要抑志事之。有的人只注重自我人格的维护,却忽视对他人人格的尊重,在轻重上弄颠倒了。


君子直道而行,岂肯以机械险巇1与人相竞御哉?


【注释】1险巇:(xianxi)艰险难行。


【译文】君子用正直的态度在世间行事,哪里愿意用复杂机心来与人竞争?


【简析】君子讲直道,不讲机心。讲直道者可能会吃亏,有机心者可能会占便宜。与有德之人相交,都会直来诚往,双方都不会吃亏;与无德之人相交,伪来诚往,久之伪者亦趋于诚,即使一方暂时吃亏,终久双方谁也不会吃亏。


扶弱惠贱


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


【译文】凡是仁慈心生发之后,必须一鼓作气,尽我的力量来作为,稍有转变的念头,就会疑心生起,私心也会随着生发出来。


【简析】仁心与私心是对立的,仁心是为人之心,私心是为己之心。私心往往胜于仁心,因此一有仁心,就要下力培植,勿让私心干扰。


先星冈公云济人,须济急时无。又云随缘布施,专以目之所触为主,即孟子所称是乃仁术也。若目无所触,而泛求被害之家而济之,与造册发赈一例,则带兵者专行沽名之事,必为地方官所议,且有挂一漏万之虑。


【译文】故去的星冈公说救济别人,必须救济他在急难时所缺乏的。又说随着缘分布施,专以眼睛看到的为主,即孟子所说的这就是仁的行为。若眼睛没有看到,而广泛地寻找被害人家来救济,这与造册发赈是一回事,带兵的人专门做获取名声的事,必定会被地方官所议论,而且有挂一漏万的忧虑。


【简析】有仁心还要有仁术。曾国藩很崇敬祖父,在济人时还讲究济人之方,这样济人的效果就能显现。


凡他人所束手无策、计无复之者,得祖父善为调停,旋乾转坤,无不立即解危,而况楚善1八叔同胞之亲、万难之时乎?


【注释】1楚善:曾国藩堂叔,星冈公之侄。


【译文】凡是别人毫无办法、无计可施的事情,经过祖父巧妙调停,扭转局势,没有不将人从危险中救出来的,何况八叔楚善是血缘亲情,又是遇上困难的时候呢?


【简析】扶弱惠贱是仁人美德,祖父具有这种美德,作星冈公之子孙,也应具有这种美德。


吾自人官以来,即思为曾氏置一义田,以赡救孟学公1以下贫民,为本境置义田,以赡救廿四都贫民。不料世道日衰,余之处境未裕……然余之定计,苟仕官所人,每年除供奉堂上甘旨外,或稍有赢余,断不肯买一亩田,积一文钱,必皆留为义田之用。


【注释】1孟学公:曾国藩62世祖,即湖南湘乡大界(今属湖南双峰)曾氏开基祖。


【译文】我自从做官以来,便想着要为曾氏家庭置一份义田,用来救济孟学公下以下的宗亲,为本地区置一份义田,用来救济二十四都的贫民。不料世道日渐衰落,我自己的处境没有富裕……但我已作出决定,倘若做官的收入,每年除供奉长辈吃好的外,稍有盈余,绝不去买一亩田,积一文钱,一定留作置义田用。


【简析】曾国藩在祖父扶弱惠贱美德的熏陶之下,一旦有了些能力,就思考如何行惠于民。首先是曾氏家族中的宗亲,自己家乡的贫民,虽未办成,其善心可嘉。


国藩今欲取社仓之法而私行之我境。于我家先捐谷二十石,附近各富家亦劝其量为捐谷。于夏月借与贫户,秋冬取一分息(每石加一斗)。丰年不增,凶年不减。凡贫户来借者,须于四月初间告知经营社仓之人。经管入量谷之多少,分布于各借户,令每人书券一纸,冬日还销券。若有不还者,同社皆理斥,议罚加倍。以后每年我家量力添捐几石,或有地方争讼,理曲者,罚令量捐社谷少许。每年增加,不过十年,可积至数百石,则我境可无饥民矣。


【译文】国藩现在想采用社仓的办法在我家乡私下实行。我家先捐二十石,附近各户富裕人家也劝他们量力捐谷,在夏月里借给贫穷人家,到了秋冬月收取一分的利息(每石加一斗),丰年不增加,凶年不减少。凡是贫穷人家来借的,必须在四月告诉管理经营社仓的人。经营的人称量好谷子的多少,分配给各借户,叫每人写一张借条,冬月还谷子时销毁借条。如果有不还的,同社的都有理由指责他,判罚他加倍偿还。以后我家每年量力添捐几石,或者地方上有争讼事件发生,理亏的就罚捐少量社谷。这样每年都有增加,不到十年,可以积累到几百石,那么县内就没有饥民了。


【简析】由宗亲而扩大至村民,以社仓之法相济,真是仁心仁术了。


不肯轻受人惠,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


【译文】不愿意轻易接受别人的恩惠,情愿别人占我的便宜,决不想我占别人的便宜。


【简析】曾国藩仕途日渐显达,送钱送物者纷至沓来,他都拒收。因为送钱送物者自有目的,有权者必须警戒自己,不要轻受人惠。当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大有提高,送钱者动辄讲万,送物者动辄金银,目标尽瞄准有权者,请问你能像曾国藩那样,做到不轻受人惠吗?


送人银钱,随人用情之厚薄、一言之轻重。父不能代子谋,兄不能代弟谋,譬如饮水,冷暖自知而已。


【译文】送别人银钱的多少,要看别人用情的厚与薄,说话之间的轻与重来加以区别。这件事上,父亲不能代替儿子谋划,兄长不能代替弟弟谋划,好比饮水,冷暖只有自己才知道。


【简析】施惠与行贿是两码事,善与恶以分之。行善施惠于民,怀不善行贿于官,风马牛不相及。


缓急之求,无贵贱贤否皆有之者也。求人而甘言谢之,夫人而能也;德于人而责报,亦夫人而能也。至知道者,有进焉,其受人赐,中心藏之,不以口舌云报也;其忠于谋人,过辄忘之。彼德我,吾安焉,彼不德我,吾安焉。徐以观他,他行合义,友之如故,他行不义,而后绝之,终不相督责也。


【译文】遇到急事求人,这是无论贵与贱,贤与不贤都有的事。求过别人后好言感谢,这是一个人可能做的,对别人有恩德因而希望获得报答,这也是一个人可能想的,至于那些明道的人,就又有更进一步的表现。他受到别人的恩德,心里记住,而不用言语来表示报答。他忠心给人办事,过后就将它忘掉。别人感谢他,他安然接受,别人不感谢他,他心里也安然,慢慢地观察那个人,他的行为合乎道义,就当做朋友和过去一样对待他,他的行为如果不合乎道义,就同他断绝友情,但始终不去责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