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6)

作者:魏福明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8 02:41

|

本章字节:9722字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入理解我们党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增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科学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具有根本性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项工作中。


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根据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更新发展的观念,丰富发展的内容,加深对发展规律的认识,要用新的观念,新的机制,新的办法,促进我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要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发展水平,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在积极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这样才能体现和保持我们党先进性的必然要求。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归宿,实现最广大人民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利益。这样才能体现我们作为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2)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加强党和国家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的一系列基本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创新了党的执政理念,丰富了党的执政理论。它强调以人为本,突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指明了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基础;它强调科学发展,突出提高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这一关键环节,进一步指明了党执政的根本任务和途径;它强调求真务实,突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进一步指明了党执政的根本准则和要求。同时,科学发展观还赋予党的先进性建设以时代内涵和历史任务,强调把党的先进性落实到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形成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系统认识,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在发展的目的上,它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强调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发展的方向上,它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向前推进,体现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在发展的要求上,它坚持又好又快地发展,强调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途径;在发展的依靠力量上,它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把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统一起来,强调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厚基础和力量源泉。同时,它在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标准、发展的环境等问题上也都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思想。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必将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2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的目标体系,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求真务实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这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国人均gdp在2003年刚刚达到1000美元,中国在总体上仍然是一个低收入的国家。按照国家统计局1992年制定的到2000年的16项小康指标的目标值,到20世纪末还有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等项指标未能达标;而且分区域看,到2000年,这16项指标,东部基本实现,中部实现了78%,而西部只实现了56%。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收入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全面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实现经济增长翻两番的目标,而且要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基础上协调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协调的问题,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基本具备,我们有能力动员更多的资源,投向低收入人的群体,投向农村和农业,投向落后的地区,投向社会事业,投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关键是要求我们各级党政干部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样我们才能从主观和客观条件两个方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创造必备的条件。


(2)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解决矛盾、化解风险、应对挑战的迫切需要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中国的发展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还十分巨大,特别是城乡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协调的矛盾还较为突出。从1979年到2002年,中国的国民总收入增加了75倍,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93%。但是,在经济繁荣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扩大,而且由此产生的不平等反映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阶层之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计算,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呈缩小趋势,8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扩大。2002年,城镇家庭实际收入是农村家庭的31倍。这一比值在1997年至2002年之间平均每年扩大44%。地区差别同样令人瞩目。2002年,最富裕的省级行政区(上海)的人均gdp是最穷的省份(贵州)的129倍。即使剔除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2002年,最富裕的广东省的人均gdp也是贵州的48倍。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的地区差距逐步缩小,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地区差距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在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经济发展较快,而社会发展缓慢。首先是公共教育经费投入过低,教育机会不均等。据联合国统计,在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130个国家中,平均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由1980年的44%提高到1996年的48%,低收入国家由34%提高到39%,高收入国家已达55%。而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长期以来低于3%。教育经费不仅投入少,而且分配不公平,城乡教育机会不均的状况十几年来还有扩大的趋势。据2001年统计,小学生和初中生的生均经费,城市分别为1894元和1838元,农村为494元和464元,城市比农村高28倍和30倍。其次,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考察卫生投入与国民经济增长是否协调,通常采用卫生经费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之间的比值,即卫生弹性系数来衡量。发达国家卫生弹性系数在14%~2%左右,表明卫生费用增长快于gdp增长。而我国1991~2001年11年间,卫生弹性系数只有096%,表明卫生费用增长慢于gdp增长。在医疗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卫生资源分配严重不公。据卫生部统计,医疗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农民人均卫生事业费只有12元,仅为城市居民的28%。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对191个成员国的卫生绩效进行的评估排序,中国居188位,比印度、埃及、巴基斯坦、缅甸还低。此外,由于经济增长的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这些情况表明,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不协调的情况都还较为突出,这种状况不仅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地快速发展,而且使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现实矛盾更加难以处理。解决这些矛盾和现实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研究和宣传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掌握贯穿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是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国内外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吸取人类发展认识的有益成果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所谋求的这种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发展;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发展;是紧跟科技革命潮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的发展;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