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7)

作者:魏福明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37

|

本章字节:10666字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需要加强参与国际技术合作力度。知识以各种形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知识的积累与创新活动使经济加速增长和效率递增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如果能有效开发和管理知识资产,发掘人才,国民经济会发展得更好,企业会运行得更好。知识经济将使贸易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电子商务作为低成本、高效率的贸易方式,能够有效缩短各国的时空距离。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还使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般的低技术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将大大削弱,经济技术基础薄弱、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低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显现。而由于科技进步加速,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引进成本加大,单纯依赖引进国外技术来缩小差距的局限性增大。要积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抓住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就需要继续坚持开放。


二、对外开放的内涵在邓小平的思想中,改革与开放是一个整体,即对外开放与对内搞活都叫开放,或者说是“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对内开放就是改革,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它包括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各行各业。“两个开放,即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这个政策不会变,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是两个开放政策的继续和发展。改革需要继续开放”,这里所说的“改革”其目标就是改革旧的体制,包括经济、政治及其他方面的问题。而这些改革都是需要通过“开放”进行的,其意义也就很明确了。开放的目标不只是为了经济,而是为使我们的整个社会体制适应世界发展趋势。所以说,我们的“对外开放”是一种社会的开放,它表明了我们社会主义本质上的开放性,它以吸收人类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起点。邓小平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中国的现实问题。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受开放影响的进程是不一样的,由此也体现出开放内容的不平衡。具体来说,经济开放由于有生产力水平这一客观动力和标准,所以进程最快,力度最大。而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开放,由于它们受社会制度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更深,因而显得更为艰难,也更需要我们慎重。但社会发展是一个整体的协调发展,很难设想一个国家或民族会长期在经济方面保持高水准的开放而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固守落后于时代的旧的传统。因此,对外经济开放必然会进一步反映到我们的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经济开放的力度加大,如果没有政治和文化领域的相应行动是难以持续进行的。所以说,经济开放的成功也使得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开放显得越来越急迫。应该说,我们在这两个领域的改革开放也有了很大的举动,但相对于经济开放的深度来说显得滞后。主要问题在于如何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适应”变化变为“创造”条件促进整体改革开放。


其一,开放首先是指思想上的开放,即保持开放的世界意识。思想的封闭是一切体制封闭的认识根源,对外开放首先要求人们打破思想上的封闭意识,不断解放思想。思想的开放主要应坚持两点:一是坚持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坚持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这是我们对外开放最根本的认识前提。二是适应世界的不断变化。这就是邓小平强调的,“世界在变,人们的思想不能不变。要发展就要变,不变就不会发展。”适应客观世界发展的“变”是思想开放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的开放是一个持久的事业,这之中,人们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但只要我们始终以开放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去实践尝试,必然会得出正确的认识。这就是邓小平改革开放内在的思想要求。邓小平之所以能够始终在思想上引导人们坚持正确的改革开放道路,关键就在于他保持了这种思想上的开放。


其二,开放体现了一种社会开放,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为此,我们的开放体现了一种全方位的开放性质。从范围看,我们的开放是向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在此问题上,我们不应受现实政治关系的束缚。


从内容看,它要求我们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学习世界一切文明成果。政治上,我们要建立一个法制化的民主政治制度;经济上,我们要建立一个开放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思想文化领域,要建立与时代精神一致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就是我们党所明确的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基本目标。


其三,开放的中国追求在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地位,建立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正常关系,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一是打破中国过去与外部世界的相互隔阂状态,建立与国际社会正常的交流机制。这就是邓小平所强调的“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要重视广泛的国际交往,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的过程中趋利避害。用我们的话讲,叫对外开放”。“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体现了我们全方位开放的基本内涵。无论是在1998年印尼排华事件之前相对平和的国际环境里,还是在冷战结束同时我们一度所处的严峻形势面前,邓小平都反复强调这一点。二是使中国作为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参与国际事务,树立中国在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形象,由此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开放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强盛,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它当然体现了我们追求平等国际地位的意志。三是对外开放体现了邓小平同志这种以渐进的参与方式介入国际社会并逐步发挥更大的国际作用的战略思考。而这种参与精神也是树立我们在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形象的一个必要途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正是通过这种全面的参与而树立起了我们在国际社会的新形象。以上三层含义体现了邓小平对外开放战略从思想到内外政策各方面的完整意义,不能割裂其相互关系。


其总的目标就是围绕建设一个邓小平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改革与开放的关系上来看,扩大对外开放是深化改革的战略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国内体制各项改革的深入与对外开放的扩大是同步进行的,改革的深化拓宽了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开放的扩大又推动了改革向纵深发展。因此,要不断把扩大对外开放摆在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三、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邓小平在谈到中国发展时,反复强调,离开改革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经济上翻两番,五十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根本不可能。其他发展中国家自然也不例外。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为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同时,必须积极、自觉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依据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得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大规模世界战争在较长时期内是可以避免的这一结论。作出了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并把它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广泛开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使我国对外开放国际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兴办经济特区这一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他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特区”,实行特殊政策,“特区姓社不姓资”。


他要求通过这个窗口,更好地观察和了解世界,与世界各国发生更密切的经济技术交往,使之成为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通道,又成为我们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转向内地的桥梁。邓小平在肯定了经济特区的成就和取得的经验后又先后提出建立一批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逐步形成了由沿海向内地推进的多层次开放新格局。不仅经济上要开放,科学技术上也要开放,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重要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正是这一新突破,我们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在一系列基本问题上,过去不清楚的现在搞清楚了,为进一步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此后,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外开放的辐射面扩展到了全国整个内陆和边疆地区,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充分考虑外部条件,从中国国情出发,在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指导下,制定全面对外开放政策,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格局,并且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实践证明,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是权益之计,而是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它将对外开放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解放思想,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分析世界趋向,同时也对国内总的形势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了世纪之交我国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的重要结论,坚定不移地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更加积极的推进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把进一步扩大开放作为九十年代十大任务的第二大任务的思想,指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和通过的枟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枠中明确指出:“发展开放型经济,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接互补。开放型经济是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之一,必须深化对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1995年9月28日,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发表讲话,明确指出要“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正式提出了“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要求。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


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之后,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从对外开放的范围来讲,是对全世界开放。


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对社会主义国家,不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我们都实行开放政策。但是,在全方位的开放中,重点是西方发达国家。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先进,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处于优势甚至支配地位,我们吸收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主要来自这些国家;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通过试点逐步扩大,开放的层次不断增多,开放的方式日益多样化;所谓宽领域,就是我们的对外开放从经济领域开始,而且始终以经济领域的开放为重点,但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包括文化、科技、教育、体育、卫生、艺术甚至政治等许多领域的开放。在经济领域,也是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从对外贸易、国际投资、技术转让等领域的开放拓宽到金融、保险、房地产等领域。


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伟大创造,这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进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推动我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在新世纪,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在对外开放领域还会有新的困难和问题等待我们以创新去解决。面对新形势,我国对外开放应该按照新的战略构架,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在引进来、走出去的同时,我们必须坚持在四项基本原则指导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全方位的开放,同时要切实维护好国家安全,推进法律框架下的可预见性的开放,加强中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双向互动。我国的对外开放工作要在以前的基础上更好地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展开,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使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