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双灯

作者:王海椿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8 02:23

|

本章字节:3756字

定陶县有对叫冯响、冯喜的兄弟俩,爹娘死得早,无依无靠,才十几岁,就靠跟爹爹学的铁匠手艺,打铁为生。


兄弟俩虽然体小力弱,但做起活来丝毫不马虎,打出的铁器结实耐用,四周的乡邻都喜欢来买他们的农具。兄弟俩老实厚道,常把农具以很便宜的价格卖给乡邻。因此日子并不殷实,也就是勉强糊口而已。


兄弟俩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了,引火升炉,磨斩热锤,丁丁当当的打铁声传得很远。


兄弟俩少言寡语,也很少去串门玩。打铁是重体力活,一天下来,兄弟俩累得精疲力竭,常是吃了简单的晚餐就去睡觉了。


这天兄弟俩正在打铁,来了两个少年,一男一女,男孩眉目秀朗,女孩漂亮乖巧,是附近村里没见过的,看上去像是兄妹俩。


两人说是来打一把鱼钗,用手比划着鱼钗的形状,似乎他们要的鱼钗很小,只有小手掌那么大。


兄弟俩就按他们比划的样子打了一把小鱼钗。


两日后,一男一女两少年来取了鱼钗,左看右看,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都夸鱼钗打得好。付了钱,谢过铁匠兄弟,就走了。


这天晚上,兄弟俩正准备休息,听到门外似乎有脚步声,窗口还有灯光透进,果然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白天来打鱼钗的两个少年,一人提着一盏灯笼。


男少年说,他们是兄妹俩,住在芦苇荡那边的一个村,全村就一户人家,没有邻居,晚上孤寂,来此串门,问兄弟俩可欢迎。


冯响冯喜都是憨厚人,忙不迭请他们屋来坐。


四个少年就聊起天来。原来这兄妹俩,哥哥叫阿盏,妹妹叫阿荧,也都父母早亡,兄妹俩相依为命。两对苦孩子真是惺惺相惜,聊到动情处不禁伤心垂泪。


聊至夜半,几个人都感到肚子饿了,阿盏对两兄弟和阿荧说,我去弄点吃的来。


阿盏出去须臾,就回来了,提着个篮子,有酒有菜。放到桌上,冯响冯喜一看,都是些没见过的菜,也叫不上名字,但都很好吃。


不觉已至深夜,四个人喝得有些醉意了。阿荧赶紧劝哥哥别喝了。阿盏站起来,搀着阿荧的手说,我们回家了。


兄妹俩提着灯笼出门,冯响冯喜看着两点桔红的灯光消失在夜色里,渐至芦苇荡那边不见了。


第二天起来打铁,冯响兄弟俩奇怪的是,尽管昨天到深夜才睡,起来神清气爽,一点也不觉得累。拉着风箱跟没出力似的,风却呼呼地响,炉火很旺。抡起锤子也轻松了许多,感觉不出往日的沉重。


这以后的晚上,阿盏阿荧兄妹俩就常来串门,带酒菜来和他们喝酒。喝过酒后就嬉笑打闹。有一次,冯喜让阿盏和阿荧猜灯谜,说是“和尚头,尼姑脚”,打一物,阿盏和阿荧猜了半天没猜出来,冯喜写在纸上:“河上头,泥固脚”,不是“桥”吗就笑他们笨。可是他们兄弟和他们兄妹一下棋,常是输了。有一次冯喜终于发现了秘密,原来是阿荧偷了棋子。冯喜就捉住阿荧的手,嚷着要打她,说她耍赖。


屋子里响着四个少年的笑声。


有阿盏和阿荧兄妹俩陪着,冯响和冯喜感到日子不是那么寂寞了,整天都喜笑颜开的,打起铁来也格外有精神。


这样不觉过了一年多,四个人情同手足,彼此难分。


一天,阿盏阿荧又来玩,喝了一会酒。阿盏突然对冯响冯喜说,我们要走了。妈妈要接我们到南方去住。说完,眼圈都红了。


兄弟俩送他们,他们依然不让远送。阿盏转身说:“我和阿荧会来看你们的。”


四人都是依依不舍。兄弟俩只好目送他们远去,只见两盏灯火消失在芦苇深处。


阿盏他们走的第二天晚上,冯响兄弟俩怎么也睡不着,都在想他们兄妹俩。突然见窗外有灯光闪亮,以为又是阿盏他们来了,开门一看,却是两个萤火虫绕着他们的房子飞舞。光线像阿盏兄妹提的一双灯笼那么亮。


第二日晚上那两只萤火虫又来了。


兄弟俩都觉得奇怪。这天,便关了打铁铺,决定到村子远处的芦苇荡那边到阿盏阿荧家去看看,可找了半天,不见一户人家。更远处有个村子,他们到村里问,都说没有听说过阿盏阿荧。问起那片芦苇,都说那是一片野苇荡,没见住过什么人家,以前晚上常见有好多萤火虫在飞,但突然有一天,一点萤火也不见了。


冯响和冯喜一算,正是阿盏阿荧和他们告别的第二天。


兄弟俩只好失望而回。


奇异的是这两只萤火虫每天晚上都来,冬天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