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公司炒鱿鱼的K

作者:郑赞容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7:15

|

本章字节:4880字

冬意越来越浓了,韩国社会所遭遇的动荡却不见丝毫消减。某一天,k突然又来了,脸上不再有往日的微笑,一幅忧心忡忡的神情,她无力地瘫坐在沙发上说道:我被炒鱿鱼了。他们说公司的经营每况愈下,要求已婚的女子自动辞职,现在看来有oeic1级的实力也没用了。真想不到会如此没有原则,在公司里每天晃晃悠悠混日子的人,就因为他们是男人、姑娘或者一家之长就可以继续工作;只有结了婚的女人,哪怕有优秀,再可靠。因为家中总还有人养着就得辞职这都算什么啊!


是这样啊,早知如此晚点结婚好了。可是总不能为了不被炒鱿鱼而推迟婚礼啊!


看来,有些传闻还真是真的,我们公司的人事管理水平不过是三流水准。还说什么未来的世界是一流的头脑支配的世界,说什么重视高级的人才那,你打算怎么办呢?


昨天忙着写劝退辞职信,哪有什么时间做什么打算!昨夜我想了好久,我又没有什么特长,哪儿会录用我呢?你说,我怎么办才好?


不如试着用英语与别人一争高下。


用英语?你是指翻译之类的工作吗?


那些只是一方面,现在你还缺少这方面的经验,我想首先进一家外资公司更好一些。


是吗?可是如果去那种地方求职的话,竞争一定会很激烈吧?


只要那家公司是以书面材料和英语面试来决定录取与否,那你就有绝对的胜算。


真是那样吗?


你先这么办,今天回家的路上,你去一趟美国文化院或大使馆,要一份原汁原味的美国报纸。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你把它彻底弄懂,做将来面试的底料。我敢保证你一定会通过。


非要是报纸才行吗?我想您的意思是指时事英语吧。


嗯,是有这样的意思,你现在的用词一般都比较简单,还偏重于日常生活用语。但如果在面试的时候,讲一些有一定深度和分量的话,就能得到高分。报纸上的文章虽不是最难、最有深度的,但对事物都有着最详实的表述,俗话不是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嘛,一张报纸是人间社会的缩影,尤其是要想掌握经济、政治、社会各领域的用语,再没有比报纸更好的教材了。


那么,我怎样才能完全理解报纸的内容呢?啊,我知道了,好像可以用博士您教的方法。


没错,这很简单,首先翻开社会版,挑出一段短文,长度嘛读起来大概1-2分钟就可以了,接下来你就不断地大声朗读,一定要带着向对方传达的感觉去读,你应该逐渐能够记下来,然后把你的眼睛从报纸上移开,想象你正在讲故事,这样就能非常熟悉而自然地复述下来。在复述的过程中对照原文,再从头至尾复述一遍。就这样反复练习,直到流畅通顺为止。用这种方法记下报纸上所有文章大约需要1个月的时间。当然这是在假设你每天都有足够的闲暇时间一次练习四五个小时的前提之下。


那样的话,我真成了英语通了。报纸上的内容可是包罗万象啊。但是这其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生词,那又该怎么办呢?


啊,我忘了提这一点,在完成一页报纸之前,你只需要不断地朗诵,直到熟读了一页之后,再开始查不认识的单词,这和以前的办法完全一样。这样的话,当你能够看懂这张报纸上所有的报道之后,即使没有词典,普通的刊物也已经难不倒你了。


博士,您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您真的研究过这种方法吗?


研究?说研究言过其实。确切的说一半是因为偶然,一半是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在德国的时候,有一次打工找了一份操作挤压机(press)的工作,手和脚一个都不能闲着,但却一点儿都用不着眼睛。而且工作的地方一名女工都没有,是完完全全的男人之家。最后想出一个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法,那就是看杂志。要看就看最难的,所以我选择德国知识分子最喜欢的《spiegel》真的弧难懂,但也不能查词典,只能咬牙读下去。虽然在内容的理解上有一个时间差,但最后还是能够理解。第一本我看了三个星期,休息了两天后,在周一,我又照例看起了第二本,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第一篇文章我没看几遍,很快竟理解了,真是太棒了!这样我就匆匆翻开了第二篇,结果还是一样。那时候我头脑中闪过的便是这个方法,或许可以称为切莫小视人类的头脑,哈哈。


您怎么会想到去看最难懂的杂志呢?如果是我的话,我恐怕会选类似我国的《feel》或者《youngdy》之类的杂志。


事实上我也想那么做呀。可是在德国,那类杂志大多很薄,买一本根本就看不了五个星期,所以我放弃了那样的想法。现在想来还真得庆幸当时的选择。那年假期结束,去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发现我几乎都能听懂了。要知道上一个学期由于听力不好的缘故,比起理解课程的内容的困难来,如何驱赶瞌睡似乎更是一个问题。这种变化很奇妙吧?


像博士您这样有语言天赋的人本来就很神奇嘛,可对普通人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


哪谈得上什么天赋,要说差异的话,只不过比其他人更喜欢语言罢了。因为喜欢,才会更关心,更全神贯注,就是这样。


这就像那句广告词那样,像我们以前所说的那样,人们的语言天赋肯定有所区别,但只要方法正确,最终的结局都是殊途同归。


与来的时候不同,k带着兴奋的神情回去了。从她身上的气质,我相信她一定会成功的。如果她真的昂首走进某家外国公司,那么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公司人事管理上的悲哀。


人事和总务部门的职责,在于为其他创利部门提供后援,但不知从何时何地起,他们手中都有了生杀予夺的大权。


让人不解的是,那些不知市场(markeing)为何物,不清楚营销的动态、不明白生产线情况的人,究竟是根据什么来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呢?


更令人不久的是,在这些部门工作的人,往往都可以飞黄腾达。如果说这仅仅是因为他们离上层更近,那就更让人难以释怀了。


然而,最令人寒心的话出自某大公司人事科长之口:两个相恋的人在同一部门工作的话,旁人看来恐怕不太好,所以还是把他们各自调离的好!


这个公司究竟处在哪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