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德国高福利政策,迟早会出问题(1)

作者:陆人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6:29

|

本章字节:12464字

从没想过能从这个德国人嘴里问出这么多话来。


这让我觉得和中国人最有默契的是德国人,每每我说到一半,他就明白我的意思。从照片上看,这是一个长头发大胡子的强壮白人,真人剃短了头发,胡须也只长出些许,一下子显得颇为清瘦。眼睛藏在近视镜后,有时透出几分无助。没有英美人的那种气势,动作略带些笨拙和拘谨。跟他谈话,像是在高原烧开水,需要费一点力烧,沸腾后却又往往很快凉下去,差不多隔一会儿就一个小小的冷场,彼此的眼睛无处可放,只好随便盯着房间的某处。


但可以感到他的真实,只要把他那壶水烧开,他就透出了小孩般的本相,手舞足蹈,毫不掩饰——马上又有点像犯了错一样低沉了,似乎等待着老师的惩罚。他又很体贴别人,十分周到,一点亏都不会让你吃。加上他一开始给我带来了捷克的啤酒和瑞士的巧克力,我更觉得应该好好招待他,像对待体弱又乖巧的小孩一样。


就是这么一个让你打消一切戒心的亲切的三十八岁的小孩。


他在德国的一家体育通讯社工作,地点在汉堡。他的主项是足球和冬季运动。说到体育记者我可不陌生,以前工作过的报社多的是。有时候他们就在办公室里看电视报道比赛。他也是。不同的是,德国的付费电视每轮可以点播看到德甲或欧洲冠军联赛的所有比赛,这个比我们先进。到了比赛的时候,他们办公室三十几位体育记者就各自猫在自己的桌前看电视。当然也要去现场报道,可是他说冬天他极不愿意去现场看球,因为“太冷了”。


说到冷我突然想到前一阵看过的一个有趣的帖子,说世界上只有中国人和朝鲜人穿“秋裤”,并且“秋裤”是俄国人发明出来弱化中朝人民的抗寒能力的,加上过去看过的“时尚杂志女主编命令编辑们不准穿‘秋裤’”的文章,我真有点相信老外冬天也是只穿单裤的了,于是问他这个情况。他呵呵笑,掀起牛仔裤腿让我看,里面虽不是我们的针织“秋裤”,但的确是一条可以御寒的衬裤,跟我们的“绒裤”差不多。“德国人当然也穿‘秋裤’。”他说。


我说:“你们到处都有暖气,出门可以坐车,真有必要穿衬裤吗?”


他说:“以我为例,出去采访经常要在室外走来走去,冬天只穿单裤,怎么受得了?”


我又想起另一个“流言”,我对好多年前电视上采访中国男足的德国教练施拉普纳的一个节目印象极深,施大爷在德国的家里把猪肉馅加上点作料然后就用勺舀着生吃。我问他:“德国人是不是都吃生猪肉馅?”


他忍俊不禁,说:“施拉普纳是一个疯狂的人,老干一些疯狂的事。我从来没见过另一个德国人生吃猪肉馅的。”


“这个流言也终结了?”我请他下结论。


“是的,终结了。”他说。


他做体育记者其实只有一年,之前做了十几年的财经记者,因为实在不想成天跟数字打交道了,就转了行。钱少赚了很多,不过终于做上了他非常喜欢的事情。中国倒是体育记者开始转行干娱乐和社会新闻了,不知道有哪个财经记者转到体育界的。他出生在德国南部的山区,父母现在还生活在那里,冬天山区里到处是雪,他小时候就整天滑雪玩。他说就是因为小时候在山区里冻得多了,所以他反而受不了冬天在体育场报道足球的冷。一到年末,欧洲的联赛除了英超都进入“冬歇期”了,他就趁这个时候到热带旅游。很多德国人爱到西班牙和葡萄牙过冬,德国的流浪汉也是。这个季节你能在南欧看见不少德国的无家可归者。


因为他是滑雪好手,又是报道滑雪的记者,我就问他:“在山区的人是不是只要准备一副雪板就可以到处滑了?”


他说:“不是的,自然的雪地因为太松,你会陷进去,所以是不适合滑雪的,除非是坡度很大的那种‘极限滑雪’。雪地都要人工压实后才好滑,所以我小时候在家里时也是去雪场滑的。”


我问:“那么说雪板发明之前就有‘压实’的人工雪场了?”


他说:“雪板可能更是为了在雪地行走而发明的。”——原来如此。


聊到滑雪的时候,正好电视里播中国运动员进行雪上运动,他看到“冬季两项”时,就问我:“中国也有这个比赛?”


到了“高台跳雪”,更为惊讶。下一个报道是“冰壶”,简直让他难以置信了,“中国人也玩这么罕见的东西?”


我说这两天中国正开全国“冬运会”。——这才打消了他的疑虑。他说德国人很喜欢冰雪运动,他们通讯社有大量冰雪运动的报道。“德国人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我问他。


“足球!”他回答。


我说:“中国人最喜欢的是欧洲足球和美国篮球,我自己也是。德国人也看nba吧。”我又问他。


可是,得到的回答却让我难以相信,原来德国人根本不看nba!电视里的体育新闻都不报道,报纸上几乎只字不提,除了卫星电视能看到cnn里的nba新闻,其他频道全年几乎连一分钟的nba都不会有。怎么会这样?我实在没想到。他说他自己大概只知道乔丹和诺维斯基,乔丹是因为卖衣服卖鞋的广告很多,诺维斯基是德国人,可能有时候媒体会偶尔提到一下,其他nba球星,这个德国体育通讯社的记者居然一概不知。这在中国实在是不可想象。我问他:“你真的不知道科比是谁?”


他老老实实地说:“真不知道,他是谁?”


我给他补了补课,介绍了一下这个我认为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最成功的体育联赛以及乔丹之后最伟大的篮球运动员。同时疑惑也并未完全打消。我问:“你们也打篮球吧?”


他说:“是啊。”


我说:“那难道就不想看看世界最高水平的篮球比赛?”


他问我:“中国人也滑雪吧?”


我说:“滑。”


他接着问:“那中国人知道世界上滑雪水平最高的前几名选手吗?”


我说:“当然不知道。”


“那就是了。”他说,又补充道,“英国人玩的板球,中国转播吗?”


我说:“当然不。”


他继续自己的论证:“跟板球一样,nba也不过是美国人自己玩的东西。”


话虽如此,我还是不能相信德国人连“冰壶”都看,居然不看nba。他说欧洲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差不多。看来如果情况真如他所说,中国就不是nba“越来越重要”的海外市场,而是nba“唯一重要的”海外市场了。这里面除了有中国人特别喜欢篮球外,还有很多是冲着姚明在美国的成功去的,也就是说,对这部分“球迷”来说,他们其实不是对篮球着迷,而是对美国着迷,对美国看得起中国人而着迷。他们通讯社的报道,奥运会是一大重点,到了奥运会,所有德国人都极度关注国家队的比赛,只有这个时候,电视里才转播几场有诺维斯基参加的篮球赛,而不管哪个选手得到了金牌,都会一举成名,成为国家英雄,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但是,跟中国的情形不同,德国人在这些选手得到金牌之前根本不理他们,政府也不投钱,就任其自我训练,自生自灭。我问:“德国人是有意不用纳税人的钱投入体育,认为这是浪费钱吗?”


他说:“是的,的确如此。”


这也回答了我的一个疑问——原来,德国人是有意忽视自己的运动员。


他说:“德国有世界上最好的乒乓球运动员,可是全是自己一个人,找教练,找赞助……”这个不用多说,我们都知道。


我说:“中国国家乒乓球队大概有几百人,还有上千人为他们服务,专门有人模仿包括德国选手在内的世界高手当陪练。”他呵呵直乐。我说:“还有各级的体育局,中国人在体育上花了很多钱。”


我说:“那么对于德国运动员来说,全要靠自己,更辛苦,也许需要更强的意志力和兴趣心。”


他说:“没错。”


我说:“对于中国运动员来说,很多只是从事一项职业,本人有的并无兴趣,前不久还有一个滑冰的选手和教练打架了,两只手都缠满了绑带。”他呵呵笑之余表示理解。


因为是专家在眼前,所以我就跟他多聊了一点体育,弄清了不少问题。我说:“世界上最好的足球联赛是英超,德甲请不到大牌明星,西甲花的钱太多了,简直是在自杀。”


他说:“这几个联赛有着本质的不同。德国人认为足球是属于球迷的,所以不对资本开放,不管谁再有钱,也不允许向俱乐部注资,所以德国球队没钱,买不起大牌球员。英超是开放的,全世界的有钱人都到英国买球队。西甲的情况是,巴塞罗那所在的加泰罗尼亚地区长期以来有脱离西班牙的意愿,所以巴塞罗那和皇马之间的争斗带上了政治色彩,为了打败对方,都要拼命买好球员。而西甲也是不开放的联赛,收入除了球迷贡献的外,再就是政府出资。”——我原来也看过这样的文章,只是没深究过。


他说:“最后这政府出资都转移成当地百姓身上的负担了,可是百姓愿意。”


我问:“就是说哪怕失业率升高,税加重,球迷也愿意?”


他说:“一点没错。没有一支足球队是挣钱的。”


“曼联也是?”我问。


他说:“曼联只是在某些年份挣钱,整体上还是亏损的。”真是提纲挈领,把事情说得很清楚。


因为是属于球迷的,所以德甲的票便宜,他说一般的门票也就是二十欧元。我给他说前一阵有一个英国木匠说英超切尔西的球票是六十英镑。


他很明晰地总结出了欧洲三个足球联赛的不同,我看正好是三种人或说三种文化的不同。英国人开放而谋实利,德国人保守而忠诚,西班牙人总是感情用事。我问他:“德国球员的球衣背后,是几大联赛里唯一把球队名字写在上面,球员名字写在下面的,这是不是说明德国人更强调集体?”


他承认得不是很痛快,支支吾吾。


我说:“德国大概不是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


他说是的,并给我举例,德国的名牌汽车,主要在巴伐利亚州生产,巴伐利亚州就规定,绝不许它们把工厂开到外国去。这就造成了德国车的成本高。


我说:“这也正好保证了德国车的品质。这段时间电视里成天说欧元区要崩盘的事,然后又成天说德国经济是最好的,就是因为制造业发达。”


他说:“德国也就靠着卖车,别的也不行了。要是没有汽车业,德国也早出现危机了。现在的人们不像从前那么努力工作,越来越懒。”——他有点不好意思地承认,自己也是比较“懒”的人之一。


接下去说到了德国的福利,真是有点让我目瞪口呆。原来德国的福利比起瑞典来,也完全不在话下。


我前文说,那个瑞典博士生说国家每月给每个瑞典小孩发一百欧元,现在才知道德国是发三百欧元。瑞典人没工作时每月可以领五百欧元,德国可以领四百欧元,并且加上一处免费的房屋。具体操作如下:你失业后自己去找房子,看过满意后,跟房东谈好价,ok,房东转身就找政府要钱去了——政府全报销。房东往往还愿意租给这些“贫困人口”,因为去政府领钱不打绊子。当然了,有一定的标准,不能是太贵的房子。一般这样的房租金在四百欧元左右,这样,等于每月从国家那儿可以领八百欧元,远超瑞典。德国的最低工资,算下来只比这个失业福利高一点点,所以,有很多人选择去吃救济,真是一点不奇怪。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多生孩子简直成了致富最简单的办法,只要家里有三四个小孩子,加上自己的救济,每月就有几千欧元,过得很滋润。


说这些的时候,德国体育记者是又无奈,又愤懑,我看也许多少有一点嫉妒。他说:“德国的高素质人口不愿意生孩子,低素质的人口越来越多。”


我问他:“领福利的人大概有多少呢?”


他说:“有百分之十左右。德国现在的人口是八千五百万,已经太多了!”


我说:“人口的增加是因为移民还是因为本地人生得多?”


他说:“都有。”


最近我们也都有看过新闻,说德国反移民的倾向又出来了,总之移民在德国似乎是个敏感的话题。可事实上德国远比我们想的要多元得多。他说:“在大街上随时可以看见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德国政府不愿严控移民的增加,因为那可能让德国的‘开放’形象受损。”


当然了,领福利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他说:“我绝对不会去过那种生活。但是领福利实在是太容易了,有时候是一种很大的诱惑。你只要去政府办公室,填填表就行了。按规定你的存款不能超过一定数额,可是把自己户头的钱全取出来还不容易?人家一查,我户头上是零,可谁知道我家里还藏着一堆现金和首饰?还有,政府给你推荐的工作你得去,否则就是有意不工作了,但是去了,干几天再出来,政府也不能把你怎么样,有些人只是去工作地点照个面就回来,反正有笔记录就行了。”


但是,终究有一些人最后被福利制度踢了出来,成为无家可归者。说实话,有时候我无法理解,欧美都这么富了,街上还有好多无家可归者,经过他这么一番解释算是多少明白点了。他说:“很多人是酗酒,还有很多人是真的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然后就是那些被福利制度踢出来的人。”


我再帮他分析,这是因为西方人独立,不愿意求助家庭,他点头称是。


他问我:“中国为什么倒没见到那么多无家可归者?”


我自己一琢磨,给了他答案:“中国有收容制度。”(现在是“救助”制度了)他恍然顿悟的样子。


他说:“我在日本也见到无家可归者,与德国不同,德国的大多是有酗酒问题,日本的则是衣冠整齐,睡在纸箱子里,早上起来还刷牙洗脸。但日本人失业了什么救济也没有。”


“真的吗?”我问。


“这个我知道得很确实,是这样的。”他强调地说。


不过我们也谈到日本企业轻易不解雇员工。他问我:“中国有失业救济吗?”


我说:“有些人有一点点,但相对于全体民众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答案是没有。”


“失业了怎么办?”他问。


我说:“首先是政府部门的人一般永远不会失业,民营企业的人失业了,只有尽快找工作喽……”


我谈到之前那位瑞典博士生说的瑞典福利,德国老兄说:“瑞典的福利十年前很高,可后来几乎破产(他幸灾乐祸地笑),然后就大幅削减了。现在德国是欧洲福利最好的国家。”可是正如他说的,现在领福利的人太多,早晚德国也会出问题。


我说:“这样岂不是政府在鼓励人们当懒人,当穷人吗?”


他说:“现状的确是这样的。不管是左翼还是右翼的政党,都要讨好老百姓,尤其是关于穷人多生孩子的问题,左翼的党要保障穷人的福利,右翼的党出于宗教传统也不会推出‘计划生育’政策。所以德国需要一个‘第三党’,来指出问题和告诫社会。”


关于福利再说一条,他说他在卡塔尔和阿联酋沙发游的时候,得知那儿占人口百分之四十的“本地人”,全靠国家发钱,过得很舒服,基本都不工作,成天就是赛马玩鹰。工作的都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劳工。街上开公共汽车和坐公共汽车的也都是外国劳工,本地人几乎没坐过公交车。而且,每年“本地人”还可以向政府要求实现一个“愿望”,比如,要一辆汽车,或是相当于这样一个数额的东西。我们都知道中东富,可是以前不明白中东普通人是怎么个富法。原来如此!我悲哀地发现,中东人靠福利满足梦想,大多数的中国人,连福利的梦都不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