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连利
|类型:武侠·玄幻
|更新时间:2019-10-07 23:27
|本章字节:6630字
王守仁的12首诗文云:
第一首:唐子西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鲜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啄。
第二首: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
第三首: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
第四首: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麋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
第五首:既归,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徇笋,续供麦饭,欣然一饱。
第六首:弄笔窗间,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
第七首: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
第八首:出步溪上,邂逅园翁溪友,问桑,说稻,量晴较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一饷。
第九首:归而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人目。
第十首: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
第十一首:味子西此句可谓妙绝,人能真知此妙。
第十二首:东坡所谓:无事此静坐,一日如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四十。所得不已多乎。
最终,这部诗画一体的大作流传于世,人们可以看到有四个印章。唐伯虎的以唐寅、子畏为印;王守仁以伯安、阳明山人为印。
强大的异端向主流发动冲锋
如果说陆王心学,在思想上给祝允明、唐伯虎等人以心灵寄托的话。那么他们又在实际行动上支持着心学的强大。终于到了嘉靖中后期之后,以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心学”信徒逐渐把持了政坛长达四五十年的话。那么,苏州文坛早在之前的三四十年便已被“心学”信徒们占据。
仅以“吴中四才子”来说,祝允明和唐寅无疑是“心学”信徒,文徵明则靠近“心学”,徐祯卿英年早逝,但后期来看,其以主流思想为主,但也不排斥“心学”。而从全国范围内看,明代中后期的文坛,反对台阁体和八股文的运动则证明,“心学”作为异端学说已经很强大了。前者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后者则尊崇唐宋古文。唐伯虎的好朋友祝允明在这场运动中,乃是急先锋之一。他认为个人的特点与灵性是任何文学创作的核心,秦汉唐宋的诗词歌赋文虽然好,但也要有时代的缺欠。
文学主张下便是各自的写作形式,彼时主流写作就是台阁体和八股文。无论是台阁体还是八股文都是在程朱理学占据主流思想下的一种反映,例如台阁体,诞生于永乐年间。后来因为内阁和翰林院的文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的大力提倡,才成为一种诗歌的写作模式。因为,三杨的诗词多是应付皇帝、同僚间的应酬之作,所以内容大多是“颂圣德,歌太平”,比宋代的“西昆体”更贫乏。
在风格上,因为他们属于上层官僚体系,其思想往往四平八稳,因此,风格上也是死气沉沉,有一种“老头子”“日薄西山”的感觉。台阁体不仅仅是诗词,还包括散文和书法等。
八股文更是典型的形式大于内容的文体,文章的每个段落被死死地固定在八个段落内,连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清朝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唐伯虎粉丝,名叫尤侗,字西堂。他非常崇拜唐伯虎,还专门去过唐伯虎的故居凭吊过他。这位老先生和唐伯虎基本属于一路人,文风不拘一格,行为放荡,和唐伯虎极为相似。他从《西厢记》戏词里面,挑了一句张生唱词“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用八股文的形式进行讲解什么是八股文。在乾隆朝传唱一时,甚至被选入了八股文教科书《制艺丛话》。
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
想双文之目成,情以转而通焉。(破题)盖秋波非能转,情转之也。然则双文虽去,其犹有未去者存哉。(承题)张生若曰:世之好色者,吾知之矣。来相怜,去相捐也。此无他,情动而来,情静而去耳。钟情者正于将尽之时,露其微动之色,故足致人思焉。(起讲)有如双文者乎?(出题)
最可念者,啭莺声于花外,半晌方言,而今余音歇矣。乃口不能传者,目若传之。(第一股)更可恋者,观玉趾于残红,一步渐远,而今香尘灭矣。乃足不能停者,目若停之。(第二股。以上起二股)吾不知未去之前,秋波何属。或者垂眺于庭轩,纵观于花柳,不过良辰美景,偶尔相遭耳。犹是庭轩已隔,花柳方移,而婉兮清扬,忽徘徊其如送者奚为乎?所云含睇宜笑,转正有转于笑之中者。虽使觏修矑于觌面,不若此际之销魂矣。(第三股)吾不知既去之后,秋波何往。意者凝眸于深院,掩泪于珠帘,不过怨粉愁香,凄其独对耳。唯是深院将归,珠帘半闭,而嫣然美盼,似恍惚其欲接者奚为乎?所云渺渺愁余,转正有转于愁之中者。
虽使关羞目于灯前,不若此时之心荡矣。(第四股。以上中二股)此一转也,以为无情耶?转之不能忘情可知也。以为有情耶?转之不为情滞又可知也。人见为秋波一转,而不见彼之心思有与为之一转者。吾即欲流睐相迎,其如一转之不易受何?(第五股)此一转也,以为情多耶?吾之惜其止此一转也。以为情少耶?吾又恨其余此一转达也。彼知为秋波一转,而不知吾之魂梦有与为千万转者。吾即欲闭目不窥,其如一转之不可却何!(第六股。以上后二股)噫嘻!招楚客于三年,似曾相识。(第七股)得汉宫之一顾,无可奈何!(第八股。以上末二股)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撩乱也哉!抑老僧四壁画西厢,而悟禅恰在个中。盖一转者,情禅也,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收结)
由此,我们不妨对照一下唐伯虎的八股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功名阶段的唐伯虎写的八股文其实更中规中矩。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传者引圣人自警之词,著新民之本也。(破题)夫自新而不已其功,圣人所以自警者至矣。新民之本,不既立矣乎?今夫所谓新民者,岂假刑驱而势迫哉?亦本诸身而已。(承题)汤之盘铭有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者,岂不以德之当明,犹身之当洁也?(原题)人患迷而不悟耳。有能感触于夜气之清,而奋发于一日之际,知天理为吾之固有,而人欲为吾之本无也。(起讲)静以存之,使虚灵之不昧者,有以复其本然之正;动以察之,使利欲之相攻者,有以去其旧染之污。(起二股)则心之奋发者,此为之机;而攻之黾勉者,已有其地矣。(中二股)但理本难明而易晦,功病锐始而怠终。(过接)又必心有常主,而一念不容于少懈;力有常存,而一息罔敢以或忘。(束二股)日日存养,又日亦此存养也。凡求复夫天理之正者,搊搊乎唯日之不足矣。
日日省察,又日亦此省察也。凡求胜夫人欲之私者,凛凛乎若检之不及矣。(后二股)是日之继今,而来者无穷,而功之与日俱敏者无穷;功之与日俱敏者无穷,而德之与日俱新者亦无穷。圣敬所以日跻,而九围所以用式者,皆是道也。(结语)
在诗词歌赋上,也即对付台阁体上,前期的唐伯虎极为认真地学习了《昭明文选》。《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死后谥“昭明”)组织文人共同编选。书中选录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不选经子,史书中也只略选“综辑辞采”,“错比文华”的论赞,只有“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者方可入为文学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尤注重骈俪、华藻。其中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占有相当比重,诗歌则多选对偶严谨的颜延之、谢灵运等人作品,陶渊明等平易自然的作品则入选较少。唐代以诗赋取士,士子必须精通《文选》与《五经》。至宋代更有“文章祖宗”民间尚传谣曰:文选烂、秀才半。
这时的唐伯虎选择《昭明文选》的原因也是为了八股取士,这可以从该书的选文标准上看出,这本书不管你的思想内容是什么,用典要多、辞藻要华丽、脂粉气要浓。而唐伯虎的诗文即有这一特点。例如他最典型的作品《金粉福地赋》(详见附录)比起《昭明文选》的内容来就不遑多让,辞藻华丽多彩、声律对偶工整。然而,自泄题案以后,因为唐伯虎从事了商业行为,而且常常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因此,多以“性灵”为根本,字句少有雕琢,多是信手拈来。
如此,就让后世的儒者对其嗤之以鼻,例如明代文人王世懋《艺圃撷余》有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