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无花无酒锄作田(4)

作者:李连利

|

类型:武侠·玄幻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5

|

本章字节:7256字

吴中第一好人才子


在“江南四大才子”中,按当时人的眼光,论书祝允明第一,论画唐伯虎第一,论诗徐祯卿第一。那么,文徵明呢?可以说,他全都是第二,也就是说他的综合素质在四个人里面第一。


许多有关唐伯虎的传记呀、呀,都把文徵明当成呆板的典型代表,几乎都加以丑化。文徵明其实并不这样,文徵明是一个极为值得交的朋友。他比唐伯虎小9个月,唐伯虎生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初四,而他则是十一月六日。


文徵明1是一位十足的儒家文化的楷模,其实这不能怪他,家风如此。文徵明也是官宦人家出身。他的祖先就是南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


文徵明的父亲为文林,曾经担任过南京大礼寺寺丞以及温州知府。他的母亲熟读《孝经》等儒家经典,为人极为节俭。在唐伯虎年代,南方一些商品经济非常发达的城市,形成了一种“笑贫不笑娼”的社会氛围。苏州也被这种气氛所感染,人们争相斗富比钱,奢靡之风大卷天下。而在这种情况下,文徵明的母亲仍然粗布素衣,人们视之异类。但文徵明的母亲,仍然以“俭朴”劝诫家人族人下人。


正是因为这一点,文徵明从身份上可以和达官显贵为伍;但形象上又接近市井百姓。


文徵明与唐伯虎、祝允明等人都是好朋友,但从关系上看与都穆、朱存理、杨循吉等人的关系似乎更近一些。其原因也很简单,祝允明、唐伯虎等人生性活泼、不拘礼法,而文徵明却很符合儒家典范。据说有一年,祝允明、唐伯虎、张灵等人将他请上船(有的传说是某个屋子,传说不一)。唐伯虎大叫一声:“徵明,有礼物相赠!”文徵明一听,还以为是什么古玩字画,不禁喜形于色。


“啊呀!”只见三五名(有的说是一名)二八佳人(古人算法,二八就是16岁)鱼贯而入,将文徵明搂搂抱抱。文徵明见美女来袭,而船已开走,竟然想跳河而逃,祝允明一看连忙把他抱住,让他乘着小船回去了。


尽管这是传说,但足以说明文徵明这个人非常笃信儒家,而且对儒家也是行之践之。言行如一,堪称一代儒者。


宁王朱宸濠礼聘唐伯虎和文徵明,前者科场舞弊永不能为官;文徵明呢考了一辈子都没成功,但二人都是功名未成,才名已然传遍天下。唐伯虎一见朱宸濠礼贤下士,欣然前往;而文徵明则冷冷一笑,断然拒绝了。


文徵明在唐伯虎死后由吏部尚书李充嗣推荐进入了翰林院,做了一名待诏。但三年后却毅然辞了职回往苏州,专心著书讲学、门徒遍布天下。90岁那年,他还在为别人写墓志铭,尚未完工“便置笔端坐而逝”,走完了他多彩的一生。不知临终前的他,是否会像影视剧中那样,闪电回味过往的生活。如果有,那么他肯定会想到好朋友唐伯虎,并笑道:“这小子儿,虽然倒霉,但在感情上却比我更丰富呀,风流才子莫若君呀!但,我更幸福!”


唐伯虎临终前,肯定也拉着他的手对他言讲过:“兄弟,我死之后,我的女儿和儿子托付你照顾了!”文徵明点了点头。


在死亡的那一刻,唐伯虎眼含热泪,心中默念着:


至其学行,寅将捧面而走矣。寅师徵仲,唯求一隅共坐,以消?其渣滓之心耳,非矫矫以为异也。虽然,亦使后生小子、钦仰前辈之规矩丰度,徵仲不可辞也。


文徵明在那个时刻,定然是微笑着含着眼泪,心中默念着:


《怀子畏》


曲栏风露夜醒然,彩月西流万树烟。


人语渐微孤笛起,玉郎何处拥婵娟?


正如唐伯虎的好友徐祯卿评价文徵明的一样,“磁石能引针,砥砺乃独坚。鸾凤不从群,何况于高贤。含和而不同,圣哲所称焉。飞蝇恶热羹,最哉复何言”。他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才子、品德高尚的人们聚集在他的身边。而那些小人也会因为他的绝然而远离他的左右。


实哉文徵明,在他临终前他告诉子弟,自己绝不入文庙,不与孔仲尼为伍。后人有的说他不喜欢孔子,也有人说他怕他那遍布天下的学生们过高的吹捧他。但无论怎么说,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的心中有一杆秤,他明明白白,毫不糊涂。


壮哉文徵明,文人能有如此气魄、能有如此眼光,实在壮哉。


3与其身后万世名,不如手中一杯酒兄弟唐申及好友文徵明与自己都重新和好了,这使得唐伯虎的心情非常舒畅。由此,他又一次迎来了创作高峰。然而,如同之前的光景一样,只要唐伯虎好运一来,厄运便接踵而至。刚得了秀才第一就五亲俱亡,刚得了解元就差点被人杀掉,刚刚参加完会试,觉得勇夺状元有望的时候便来了个科场弊案……正德四年(1509年)九月前,唐伯虎的画作生意兴隆,可以说财源广进。1509年这一年里,创作了《桃花庵图》、《春风第一枝图》、《梅花图》、《莺莺小像》、《秋林野舆图》、《唐寅四旬自寿山水》、《槐荫高士图》、《班姬团扇》、《桃渚图》(沈周、文徵明、周臣、仇英合作为胜桃渚作寿)、《秋林野兴图轴》、《玩鹤图》(与仇英合作)、《竹炉图》、《文会图》、《荆溪山水图》、《青绿山水册》等。


然而,一次天灾使得唐伯虎的生活状况急转而下。


野望悯言图


九月,吴中大水。苏州城里城外一片哭嚎声,城外的人纷纷涌入城中。有钱人家,家大业大房子牢固,再加上城墙高大安全算是有了保障。然而,大水终是入城了,贫穷人家房倒屋塌狼狈至极。顿时,唐伯虎的状况也和大部分人苏州城人一样,开始了拮据的日子。大水期间,忙着抗洪;大水过后,家家户户都有损失,一时间买画的人骤然减少。沈九娘在这一年也身染重病,更是雪上加霜,幸好此时沈九娘的病不是无药可救。随着病情日渐好转,沈九娘又投入到了筹计家用的劳作中。


目睹着当年繁华无比,而今日却狼藉一片、惨惨戚戚的苏州。唐伯虎黯然泪下,其后他接连接到朋友们的邀请,希望用诗词歌赋的形式,互相慰藉一下。唐伯虎去是自然去了,但他却有一个计划,他要把眼前的光景用书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后人珍惜自己的家园,切不可有时不知珍惜,去时已晚矣!


正如,张丑1在《清河书画舫》(1626年成书)中说:


当正德己巳,吴中大水,时有宗让者,适居相城,不无牢愁骚屑之感,一时士大夫若王文恪辈,争为歌诗慰藉之。独子畏先生既成有声之画,复构无声之诗,殆是诗中画,画中诗,恐摩诘(王维)复生,子畏无多让也。暇日出示张进士伯起,谓其天真烂发,逸趣宛然。一段萧疏清旷之气,出没于烟波柳岸间,使人应接不暇,藉令营丘(李成)、北苑(董源)、松雪翁(赵孟頫)极意为之,亦自不远,真神笔也。


天空中淡淡的云儿偷望着世间的悲惨,高山旁东倒西歪的树儿在抚摸着裸露的根。大水仍然在咆哮,漫天遍野地吞噬着世间的生灵。虽然,画面上没有显示一个人的存在,但整幅画卷极为沧桑悲凉。唐伯虎的心情如同画作一样,低沉而又深痛。


水灾后,唐伯虎的画作被留下的急剧减少,其主要原因想必是因为生计问题,唐伯虎主要精力放在了卖画、卖扇面、给人写墓志铭、写戏曲曲艺的唱词并义演上,朋友之间的应酬减少。因此,留下来的作品较少。原因很简单,朋友间的互赠往往会被珍藏,而卖画则不同了,很少有人去珍藏。


唐伯虎也是死后享大名,生前卖画被人大规模收藏的可能性不高。而且,画家在当时的地位并不高,老百姓对其认识也不高。正如,今天的我们一样,如果你问身旁的人“请您说出中国现今的几位知名画家”我敢肯定绝大部分人能说出一个人名就很不错了。


在那段困苦时期,唐伯虎过着清贫的日子,整日里都在喝粥咽水,他的爱妻沈九娘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在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故去了。


然而,即使是这样的情况,唐伯虎仍然没有戒掉自己的嗜好:喝酒。沈九娘死后,唐伯虎的酒反而喝得更勤、更多了。这并非是唐伯虎无情无义,相反,和他当年“五亲俱亡”之后继续流连于青楼楚馆一样,都是一种愁闷无法解脱的表象,他恐怕有一种用酒杀死自己的想法。


他的生活除了无法解脱的苦闷以外,其实还有一种思想积淀在起作用。这种思想积淀就是:在儒家思想统治下的许多才子,看到了一些高高在上的人的一种“伪善”,联系自身的苦难、社会的不公平等产生的一种“消极避世”思想。但因为人性所在,儿子、父亲的责任又必须承担,两种思想相碰撞,只能用酒来麻醉自己。


因为上述两种苦,唐伯虎才日日饮酒,时时举杯,并唱出了“酒醉还来花下眠”的千古哀音。


酒醉还来花下眠


关于酒,现在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句话叫做“与其身后万世名,不如手中一杯酒”,这句话出自张翰之口。张翰(字季鹰)是西晋时的文人,此人作诗不拘一格,人称“江东步兵”1。因为行为做事非常自我,许多人都看不惯他。有人质问他:“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