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六如居士逃禅仙(4)

作者:李连利

|

类型:武侠·玄幻

|

更新时间:2019-10-07 23:27

|

本章字节:5890字

陆九渊则将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良能”的观点和禅宗的“心生”、“心灭”合在一起,并杂糅了道家的学说,形成了“心即是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学说。他认为“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他认为发挥人的本心即可明白道理,没必要死用功。一切都应该按照自己的心去做。


到后来,特别是经过元朝统治、燕王夺位等事件的冲击,许多人开始认为:功名无用,做官是累赘。祝允明和唐伯虎等人的老师沈周就是这样的人。心学发展到后来,就成为了个人主义。后来王守仁横空出世,对该学派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


王守仁(1472年-1529年),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被封为“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他自幼家学深厚,他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状元公,自幼在北京长大。王守仁的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的思想,与程朱理学大不同的就是:知行合一。


程朱理学主张:既然知道一加一等于二,就要去论证为什么等于二,为什么不等于三不等于四呢?也就是说知道了道理之后,就应该穷尽道理何以为道理。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再去做事情。


陆王心学主张:既然知道了一加一等于二,那就利用它去算一加二等于几,以此类推。它认为:既然知道了道理就要利用道理去做事情,例如孝顺,既然道家知道了什么是孝顺就按照去做就是了,没必要在研究来研究去引经据典。


除此之外,王守仁主张士农工商一视同仁。晚年,他将自己的理论归结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通俗地说就是:心无善恶,有了意念就产生了善恶。能区分善恶就是具备了良知,而去掉恶跟随善去做事就是格物。格物是什么呢?就是探究道理的方法。


简单地说,王守仁和陆九渊所持心学就是当时的异端学说,是反主流的学说。因此,在实践中,他们就显得很特立独行,例如祝允明、唐伯虎等人。既然心即宇宙,展开本心就是展开道理,展开人性,那为什么不想什么做什么呢?“心学”因为主张士农工商一视同仁,很受欢迎。特别是苏浙商业经济发达地区的人。


我们介绍这些是意在说明唐伯虎的思想源泉。没有这种思想源泉,他的行为就不会乖张,他的诗文也就不会那么敢于俚俗。


王守仁和唐伯虎应该早就相识,因为他们是同学,都参加了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会试。那时候的王守仁尚未享大名,还是一名普通的考生。而唐伯虎则是风光无限,整日骑着高头大马,带着礼物去考官们家里串门。那时候的王守仁也许和其他人一样在想着:“这家伙太张狂了。”


而如今,他们地位相差很大,但看得出来,王守仁对唐伯虎一直非常尊重,从侧面看,王守仁对于当年的是是非非肯定有所了解。


作为一名朝廷高级官员,王守仁知道的内幕肯定相对较多。只不过与自己无关而已,他也没必要记述。但他到了山上看到唐伯虎的样子却令人不得不认为:至少二人惺惺相惜。


反主流的急先锋


程朱理学(程朱道学)是明清时期主流思想,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创立,南宋朱熹集北宋“五子”(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二程的老师——邵雍;张载和二程)的精华最终定鼎形成。他们主张“去人欲,存天理”,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因此人们应当自觉遵守三纲五常。


程朱理学并非一无是处,在初期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学习理学的人往往达不到理学的规范要求,其中一些人表面上是正人君子,实际上却是男盗女娼的乱臣贼子。逐渐把理学变成了人们心中的贬义词。


到了唐伯虎时期,人们已经对理学失去了信任。唐伯虎每每听到这个时,大都淡淡一笑,仰头一口酒,之后,用手指弹着酒杯唱道:“焚香默坐自省己,口里喃喃想心里。心中有甚陷人谋,口中有甚欺心语。为人能把口应心,孝悌忠信从此始。其余小德或出入,焉能磨涅吾行止。头插花枝手把杯,听罢歌儿看舞女。食色性也古人言,今人乃以之为耻。及至心中与口中,多少欺心没天理。阴为不善阳掩之,则何益矣徒劳耳。请坐且听吾语汝,凡人有生必有死。死见先生面不惭,才是堂堂好男子。”


首先,唐伯虎对理学维护者进行了批判,之后,抬出了儒家大者告子的论调“食色性也”。其实儒家对于男女之事本来是抱着开放的态度,例如孔子在《礼记》中就曾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既然是人的根本需求,那就没必要遮遮掩掩的,碰一下左手就必须要结婚。


儒家讲究的是“刑天舞干戚”、“夸父逐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为人处事的准则。然而,唐伯虎却“凄怨”“消极”以对之,例如他在《叹世词》中所说:


春去春来,白头空自捱。花落花开,红颜容易改。世事等浮埃,光阴如过隙。休慕云台,功名安在哉。休想蓬莱,神仙真浪猜。清闲两字钱难买,枉把身拘碍。人生过百年,便是超三界,别无闲计策。


他又在《漫兴诗》中继续着自己“心学”的那一套。


人生七十古来有,处世谁能得长久。


光阴真是过隙驹,绿鬓看看成白首。


积金到斗俱是闲,几人买断鬼门关。


白日升天无此理,自古有生还有死。


眼前富贵一枰棋,身后功名半张纸。


古称彭祖寿最多,八百年后还如何。


请君听我歌且舞,穷通寿夭皆由他。


而在生活上,他的行为则被主流社会斥责为放荡消极。而实际上,他经常流连于青楼楚馆的原因是想用短暂的欢娱麻醉永生的痛苦。为此,他在“半醒半醉”中,高唱着“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而剑光阁上两位天才,一个实践上的天才,一个理论上的天才就此聚首了。二人此时都到了人生的巅峰时刻,会碰撞到何种火花呢?而王守仁再与唐伯虎的相聚中会得到什么样的启迪?


自从唐伯虎到了华蓭家中,整日里以酒为妻妾,诗词相伴,一眨眼可就快住10天了。哎,两人忽然看到了桌案上有一幅图景:玉露山静日长。


华蓭素闻伯虎多才,便邀请他将其意境化为12幅图,唐伯虎闻听微微一笑。“拿笔来!”点点墨墨之间一气呵成。华蓭见状为之倾倒,而这时,闻名天下的王守仁先生来访。华蓭连忙出去相迎,等把王守仁让进客厅,与伯虎相见时,二人都极为钦佩对方。王守仁一看也极为欣赏,连忙请求华蓭和唐伯虎能否拿到自己的船上仔细欣赏。二人刚刚点头,王守仁便急匆匆地回到了船上。从早上开始一直到晚上,一口气写了12首诗文。


后来,华云在《墨缘汇观录》中记载了两位大贤书画共为之后他的心情:


喜急装潢成帙,时出把玩。夫子畏得辋川之奥妙而伯安行书磊砢有奇气,且二公人品才地皆天下士也。一旦得成合璧,岂非了孙世世什袭之宝耶是岁嘉平月十日补蓭居士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