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宽容源自心灵一切法得成于忍

作者:喆帆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28

|

本章字节:3862字

生活中,难免会遭到他人的误解、恶语相向甚至侵犯。但自己若能安忍不动,这就是一种修养。因为你不会随着对方恶劣的情绪而掉进憎恨的陷阱,也不会因为过激的情绪失去对事物理性准确的判断。同时,忍辱不怒,反倒坦然面对,能体现出极高的人格魅力。这种坦然,便是宽容。


拥有一颗宽容之心是需要智慧的,真正的宽容并不是简单的表面上不予还击,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坦然。俗话说,相由心生,从内心看到事物本质,从而升华思维,获得心灵的平和,举手投足之间自然透露出宽容祥和之气。


佛祖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专修忍辱法门,所以人称其为“忍辱仙人”。有一天,歌利国王带着妃嫔到山里打猎,路过忍辱仙人修行之地。宫妃们无意中见到仙人在山洞里打坐。这些妃嫔平日里身在深宫大院,本来就没见过什么新鲜事,今日里遇到忍辱仙人,见这仙人气宇不凡,更是觉得十分有趣和好奇,于是就围着他讨问何谓忍辱法门。


国王正在拔弓张弩大显神威,发现自己的妃嫔都跑到忍辱仙人那儿去了,还以为忍辱仙人在引诱他的妃嫔,于是大生忌妒心,难道我英明神武的国王还不如一个山洞里的小伙子?


气愤之下,国王就走过来问:“你是何人?”


仙人答:“我是忍辱仙人,在此领悟忍辱之道。”


国王一听这些前言不搭后语的话,更是生气,“既然你是忍辱仙人,那我看你忍不忍得了这个!”说罢,过去就把忍辱仙人的一只手砍下来。


鲜血不停地从仙人被砍断的手臂上流出,然而,仙人心里想的却是:“我专心于佛道,与世无争,大王对我尚且忍心下手,更何况是对国中的老百姓呢?有朝一日,我成佛后,一定要先来度大王,让大王感悟世间正道,不让人民受牵连!”


歌利国王看他岿然不动,没有回答,感觉不悦,就又问他:“你是何人?”


仙人依旧回答:“我是忍辱仙人,在此领悟忍辱之道。”


盛怒之下,国王又砍掉他另一只手臂。


这时,国王问道:“你虽然忍得了,但是你心里憎恨我吗?”忍辱仙人答道:“我不憎恨你,我如果没有憎恨心,我的四肢会再长出来,如果有憎恨心,我的四肢则不会重生。”刚说完这话,一道光闪过,仙人的手足果然又生出来了。这说明忍辱仙人不仅忍了,还是发自内心地没有计较这件事。


这时,天上许多护法善神被国王的暴行激怒了,天上下起大冰雹,全部砸向歌利国王。仙人就向护法善神求情,“不要怪他,他是来考验我,成就我的道业。将来我成佛时,我第一个要度的人即是他。”虽然国王对佛如此不客气,但释迦牟尼成佛后仍是先度他。后来,这个国王也成了阿若·陈如尊者。


正是因为拥有此等宽容胸怀,忍辱仙人才会修成正果,最终成为佛祖释迦牟尼。他传诵佛学,让佛教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教派,影响着千万人的思想。


忍辱仙人的“忍”道,是发自心灵的忍让,并不以对方的错误而徒生愤怒和轻慢。如果对方的行为言语是其无知举措,那么我们就需要以宽容心态忍让对方的愚痴,并试着帮助他参明世事。若是无心之过,我们更应该加以体谅安抚。


宽容是人生的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


有一个困苦不堪的人来到寺庙,请教大师,“为什么我感觉到生活是这么的艰难痛苦呢?人们尔虞我诈、各自为政,请问佛祖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一定要我们感受痛苦呢?”


大师听了,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放了一包盐在他的茶杯里,然后让他尝一口。这个人喝了一小口,马上就吐出来了。


大师问他:“这水是什么味道的?”


这人说:“还用问么,当然又苦又涩!”


大师又带他来到寺庙后面的静心湖旁边,然后往湖里也放了一包盐,让这个人再尝一口湖里的水。


这人用双手捧了静心湖里的水喝了一口。大师问他:“这水是什么味道的?”


他回答说:“是甜的。”


大师满意地点点头,接着告诉他,“世间艰难困苦之事就犹如那一包盐,永远都是那么多,每个人都要去经历,不多不少,不增不减。然而,为什么有的人会感觉苦难特别多呢?因为有的人的心胸狭隘,就像杯子里的水,只能装下那么多,于是,那些痛苦就显得特别多。而有的人心胸豁达,就像湖里的水,那些痛苦对他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


故事里的教育禅


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生活,我们就能收获什么样的人生。豁达宽容的心,是容下一切痛苦的最简单的方式,幸福感也就是在意的少,原谅的多。你是选择做一个只能装一点水的杯子,还是做一个能容下江河的静心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