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庆
|类型:人物·传记
|更新时间:2019-10-08 02:43
|本章字节:11466字
大英博物馆太有名了,但它的名声,又确实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与其极为丰富的收藏密切相关。大英博物馆(hebriishmuseum)是一座位于英国伦敦的综合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它成立于1753年。目前博物馆拥有藏品600多万件。由于空间的限制,至今还有大批藏品未能公开展出。
大英博物馆,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罗素广场。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大英博物馆包括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西亚文物馆、欧洲中世纪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其中以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藏品最引人注目,所收藏的古罗马遗迹、古希腊雕像和埃及木乃伊闻名于世。
它的现有建筑为19世纪中叶所建,共有一百多个陈列室,面积有六七万平方米。博物馆正门的两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罗马式圆柱,每根圆柱上端是一个三角顶,上面刻着一幅巨大的浮雕。整个建筑气势雄伟,蔚为壮观。除了欣赏展品外,游客还可以领略英国人在博物馆设计方面的过人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大英博物馆除了1972年的几个月外,一直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2002年博物馆面临了严重的财政危机,由于馆员抗议裁员,博物馆甚至被迫关闭了几天。几个星期后,一个希腊雕像失窃,主要原因是保安人员缺乏责任心所致。大英博物馆目前分为10个分馆:古近东馆、硬币和纪念币馆、埃及馆、民族馆、希腊和罗马馆、日本馆、中世纪及近代欧洲馆、东方馆、史前及早期欧洲、版画和素描馆以及西亚馆。
大英博物馆大中庭(greacour)位于大英博物馆中心,于2000年12月建成并对外开放,也是目前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广场的顶部是用1656块形状奇特的玻璃片组成的。广场中央为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同样对公众开放。
回顾过去,大英博物馆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753年。汉斯·斯隆(hanssloane)爵士是当时的一位著名收藏家,1753年去世后,遗留下来的个人藏品达到了近八万件,还有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根据他的遗嘱,所有藏品都捐赠给国家。这些藏品最后被交给了英国国会。在通过公众募款筹集建筑博物馆的资金后,大英博物馆最终于1759在伦敦市区附近的蒙塔古大楼(monaguebuilding)成立并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在开放后,通过英国人在各地的冒险活动得到了大批珍贵藏品,早期的大英博物馆倾向于收集自然历史标本,但也有大量文物、书籍,因此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到了19世纪初,蒙塔古大楼已经显得不敷使用了。于是1824年博物馆决定在蒙塔古大楼北面建造一座新馆,并在1840年完成,旧蒙塔古大楼不久后便被拆除。新馆建成后不久,又在院子里建了对公众开放的圆形阅览室。
由于空间的限制,1880年大英博物馆将自然历史标本与考古文物分离,大英博物馆专门收集考古文物。1973年,博物馆再次重新划分,将书籍、手稿等内容分离,组成新的大英图书馆。另外,大英博物馆除了参观免费之外,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允许参观者摄影。这是在众多博物馆中不多见的,而这里很多藏品的照片都相当值得留作纪念。
●稀世珍藏背后,镇馆之宝的故事
大英博物馆中有众多著名的藏品,古埃及艺术品是大英博物馆最富盛名的收藏,其数量仅次于埃及博物馆,拥有大量精品,如著名的罗赛塔石碑、亚尼的死亡之书、拉美西斯二世胸像等等,都是古埃及艺术中杰出的作品。
古埃及人是最早步入文明社会的民族,所以世界文明社会的历史多从古埃及开始谈起。一提埃及,难免令人想起它那两个几乎无人不晓的不朽象征:巍峨的金字塔和静静流淌的尼罗河。但金字塔和尼罗河不会讲述历史,恢复古埃及的概貌主要靠人类活动的记录——文字史料。
可惜的是,由于历经劫难,古埃及文字的读法早已失传,尽管古埃及人的文字史料遗留下不少,但后人却无法读懂。因此,18世纪以前埃及的历史,就如同人粝起源史一样,被笼罩在一片浓雾之中,人们只能凭晚期希腊、罗马作家的个别记载,拼凑成残缺不全的轮廓,期待着有朝一日揭开象形文字的秘密,再补上它的五官全貌。
然而,这一天总算来到了。1799年,拿破仑率军远片埃及时,他手下的一名军官布夏尔带领士兵在罗塞塔城附近修筑防御工事时,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断碑。碑上用两种文字三种字体刻着同一篇碑文。最上面用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间是古埃及的草书体象形言语字,下面是希腊文字。这就是后来被世人称之为“罗塞塔碑”的著名石碑。
要想真正了解古代埃及的文化和历史,就必须读懂埃及的象形文字,所以,发现罗塞塔碑的消息在当时的《埃及通讯》上发表后,立即引起各国学者的浓厚兴趣,无数疑问也留给了他们。
罗塞塔石碑上使用了两种语言:埃及文和希腊文;以及三种文字:象形文字、通俗体文字和希腊文。为什么要使用三种不同的文字书写?
在当时的埃及,这三种文字都在使用。最上面的一部分有14行,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在宗教场合使用。石碑上的象形文字,中间的部分有32行,是用通俗体文字刻写的。石碑最下的部分有54行,是用希腊文写的。当时埃及处在希腊的统治下。罗塞塔石碑使用这三种文字,是为了使祭司、政府官员和当时的统治者都能读懂。
那么,罗塞塔石碑上写了些什么呢?“罗塞塔碑”上的碑文是公元前196年埃及孟斐斯城的僧侣们,给当时的国王写的一封歌功颂德的感激信。这位国王就是第十五王朝法老托勒密。他登上国王宝座后不久,取消了僧侣们欠交的税款,并为神庙开辟了新的财源,对神庙采取了特殊的保护措施,给僧侣们带来了一系列好处,所以很快赢得了僧侣们的敬仰。于是僧侣们写了这封感激信,并用三种字体写的两种文字刻在这块黑色玄武岩碑石上。
“罗塞塔石碑”被发现后,立即引起各国学者的浓厚注意。他们纷纷试图译解碑上的文字。碑上的希腊文很快就被读通了。碑中间的那段文字也很快就被确认是古埃及的通俗体文字。但是,尽管学者们能借助碑上的希腊文,领悟到象形文字和通俗体的含义,却依然没有解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之谜。
令人惊奇的是,一位年仅11岁的法国少年商博良决心揭开“罗塞塔碑”上古埃及文字的秘密,让石碑说话,告诉人们古埃及的秘密。为了读懂埃及象形文字,他勤奋工作了21年。商博良发现,古埃及人写国王名字时,都要加上方框,或者在名字下面画上粗线。“罗塞塔碑”上也有用线条框起来的文字,是不是国王的名字呢?
商博良精通希腊语和科普特语。经过不断探索,商博良终于对照着希腊文,读通了埃及国王托勒密和王后克里奥帕特拉这两个象形文字,它们可以从右到左,也可以从左到右,或者从上到下拼读出来。商博良由此确信,象形文字中的图形符号,总的来说,代表的是发音的辅音符号。经过努力,到了1822年,这个在一千多年期间始终令人茫然不解的埃及象形文字之谜,终于被商博良解开了。
小小的罗塞塔城,由于有了这块借以解开埃及象形文字之迹的碑石而举世闻名。不过,这块著名的碑石早已不在该城,它是被收藏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里的珍品之一。
另外,《亚尼的死亡之书》也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死亡之书,又叫做bookofdeah,是古埃及的一种陪葬物品。忠实地信仰来世的古埃及人用水生植物纸莎草芯制成长长的纸卷,在上面抄录下冗长的《跨越死亡之国度》(《白昼来临之书》)符文的片段,并配以插图,随死者丧葬,以求死者逢凶化吉,安然到达极乐世界“芦苇之野”,这便是著名的死亡之书。
《亚尼的死亡之书:称量心脏》(约公元前1250年),描写了人死以后须经神灵们的评判方可进入天堂的故事:去世的亚尼的心脏被放在天平上,与正义女神玛亚特翅膀上的一根羽毛比较,心脏若不重于羽毛,则说明死者生前积德,可享永生;否则,心脏便被画面右边的怪物阿米特吞噬,死者便不能进入来世。
画中狼头人身的防腐与死亡之神阿努比斯在调整天平的精确度,鹿头人身的书记与著作之神托特正待记录测量结果,天平支柱上蹲着的狒狒则是托特的化身。面对阿努比斯而立的男子“舍”和他上方人头形的诞生之砖,是亚尼终极命运的两种表现,稍远处静观整个仪式的人头鸟“巴”,则代表亚尼的性格特征。图的左面,亚尼和妻子正在不安地观看仪式的进行。画面上方还有12位神灵组成的陪审团,整幅图画描绘了一个神与人共存的世界,反映了古埃及人对神灵的虔诚信仰。
这幅作品代表了古埃及绘画艺术的特色。对于古埃及人来说,平面的形象在魔力的作用下同样会化为立体的实物,因此在用以陪伴死者进入来世的平面作品中,要全面地表现对象,强调它的重要部分,以便它来日尽善尽美地复活原形。
在描绘人物的时候,古埃及人总是将其身体轮廓刻画得清晰完整,而且将其各个部位以最完整的状态表现出来。古埃及绘画中因此没有定点透视,不局限于人眼片面的观察,标准的人形是:正侧面的头上有正面的眼睛,正面的躯干下是侧面的双腿。纵向看去的物体也不重叠,总是一一排开、分层排开。
古埃及人还按照事物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确定它们在画中的大小,比如在这幅作品中,阿努比斯神、亚尼夫妇等因其地位的重要而被表现得比其他人物高大。古埃及绘画艺术,大多描绘场景,或表现现实生活,或表现神灵社会。在表现形式上,使用平直简练的线条刻画事物,几乎将形象简化为一种作为生命载体的符号;画面色彩朴素,在褐、白、黄、红的基调中稍加蓝、绿;在表现人物时,恪守固定的造型比例,在外劳作的男子肤色多为棕红色,操持内务的女子肤色则为淡黄或淡红色,人物面部极少表情,姿态端庄呆板,排列符合节奏。
●拉美西斯二世,众神的宠儿
拉美西斯二世是埃及历史上最著名、最伟大的法老。他是法老塞提一世之子,既是伟大的领袖,又是一名勇猛的士兵和杰出的建筑家。生有一百多个儿女的他,一生得到了许多称颂。
被誉为众神宠儿的拉美西斯二世,是埃及军事帝国最后一个强有力的法老,同时也是最热衷于建造纪念物的统治者。他在位的67年里,建造了令人神往的城市:皮拉美西斯;恢复了多神崇拜,使尼罗河畔的这片土地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为了能升上天堂成为不朽,他为自己建造了众多的神庙和塑像;因为他,埃及艺术家发明了阴刻浮雕法;同时他还缔结了已知最早的国际条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和平条约。
拉美西斯二世出生于孟斐斯(memphis)。他的父亲塞提一世娶了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的女儿杜雅为王后,他们共生有四个儿女,两男两女。但大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这使拉美西斯顺利地登上王位。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法老学校”学习,10岁时在军中任职,15岁时父亲带他参战,以保证他将来成为一位智勇双全的国王。
拉美西斯没有花费太长时间就学会了很多东西,特别是作为国王所必需的两项技能:以军事手段征服敌方和建造王宫。无论是在征战,还是在建筑方面,他都取得了成功。如今,在埃及没有一处土地不留下他的足迹。
父亲去世时,拉美西斯的年龄大概是25岁,但他已经拥有足够的雄心和顽强的自我意识,他要让自己的壮举超越所有的前辈。“进行宣传是他最好的武器,这在宣扬自己的王国和使命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意大利比萨大学的埃及学教授埃达·布莱西亚尼(ednabrecciaing)这样叙述道,“大量的雕像和碑文向人们讲述了这位国王的壮举与魄力,并使他的形象流传千古,而且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
而且他的家庭生活也同样见诸于文字之中:8位皇后,一群数量难以考证的妃妾和100多个儿女。拉美西斯不得不多次挑选王位继承人,但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宫中多事”,而是因为他活到了90多岁,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大约只有40岁,他的许多儿女都在他之前死去。继承他王位的莫尼普塔(magena),位列王位继承人名单中的第13位,到60岁时才得以登基。
事实上,拉美西斯在辞世前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对于臣民们来说,他已经成为一个传奇。但这位伟大的法老未曾预料到,不仅有关他人生的史诗已经名垂青史,就连那些有关他死亡的史诗也同样流芳百世。拉美西斯最值得称颂的壮举是针对赫梯族(hiies)的卡叠什战役。当这位年轻法老的自负几乎使自己溃败时,命运女神却眷顾了他。至少在他的臣民看来,重要的是最终的结果。
撰写有关拉美西斯专著的弗朗克·齐米诺解释说:“在古代,还没有哪一次战争拥有如此多的史料。拉美西斯战争归来之后,在他王宫的墙壁上,在阿布·辛贝尔(abusimbel)神庙、卡纳克(karnak)神庙的卢克索(luxor)神庙里刻下了描绘战争的场景。这些巨型的艺术品分别展示了士兵、埃及人安营扎寨、战斗的场面以及被俘的士兵。当然,其中占突出地位的还是拉美西斯,在画面中,他只身一人击溃敌军。流传给我们的还有叙述这场战争的两首史诗,其中最重要的一首就是《潘道尔之歌》(hepoemofpenaur),它与庙宇中的壁画一同向人们叙述了这段历史。”总之,这一切就如同一部既有画面又有伴音的“电影”。
拉美西斯不仅是埃及历史上最重要的法老,也是最杰出的建筑业主。因为在埃及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任何一个法老都不及他如此地热衷于建造庙宇、方尖碑来昭示他的业绩。他十分懂得艺术的感化作用,认为所修建的神庙是巩固自己统治的“永恒之石”。
拉美西斯当政伊始就到处大兴土木。他在全国大肆兴建神庙,以彰其名。他还召集成千上万的工匠为自己刻石造像,因为只有雕凿出他本人尽可能多的塑像和事迹,他才能升上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