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庆
|类型:人物·传记
|更新时间:2019-10-06 01:41
|本章字节:8418字
建议中的“只要弄湿背胶就可贴在信的背面”的“印上戳记的纸”就是首先在伦敦发售的“黑便士”邮票。邮票以维多利亚女王18岁时的侧面像为图案,面值为一便士,黑色,所以通称“黑便士”邮票。也就是流传至今让亿万人为之赞赏的邮票。
而由于罗兰·希尔对发展邮政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他去世前还被授予了伦敦市荣誉市民的称号。邮票的出现,简化了收费手续,深受人们欢迎,并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国。
●从“邮路”诞生到电子时代,悠远流长的时光
在1840年邮票诞生以前,就出现过有很多种邮件付费形式。巴黎邮局在1653年就发明了一种名为“付款票”(或应付票据)的东西,这是与邮票类似的纸样收费条,价值一苏。这种付款条被面并无粘性,需要用夹子或绳带固定在信件上。目前,这种付款票已很难见到。
在英国也有类似邮票前身制品。自1680年起伦敦芬尼邮局(londonpe
ypos)的商人威廉·杜克瓦和罗伯特·穆里发展出新的邮价统一系统,他们为发信者的邮件盖上邮戳的做法非常受欢迎,致使当时约克公爵在邮政领域的垄断地位岌岌可危。不过公爵向芬尼邮局施压,迫使后者在两年后放弃该项业务,而且被并入邮政总局。但芬尼邮局一些流传下来的三角形邮票现在依然可在博物馆见到。
19世纪初,一些城市出现了所谓的“城市信封”,可看作贴在信封上印刷邮票的前身。1818年萨丁岛出现一盖有邮戳的信纸,1821年前后由不列颠报纸发出的回复卡也已经有邮戳印记。而世界上第一张印有邮票的明信片则是在1838年从悉尼发出的。
罗兰·希尔爵士邮票的诞生,是由于邮资的征收对象的改变:不再是收信人,而是发件人付费。这是一种先付费后使用的“预付模式”。而且邮资的费用可以因此而降低,收费也变得简单起来,通信因此走入寻常百姓家。
早在1836年来自卢布尔雅那的奥地利人劳伦斯·科师尔向奥地利政府提出建议,引入邮票简化邮政服务。苏格兰书商詹姆斯·查门斯(jameschalmers)在1838年递交了类似的建议。建议可能为罗兰·希尔所采纳,而后者在1835年受不列颠政府委托去对邮政进行改革,因此成为使用邮票的倡导人。
在19世纪早期,邮资是按邮件送递路程远近和信件纸张数量分别逐件计算的,即“递进邮资制”,费用由收件人支付。按照规定,邮程在15英里之内收费4便士;20英里内收费5便士;300英里内收13便士……除此之外,按照邮递条件还会另加邮资。邮资非常昂贵。据记载,一封从伦敦到爱尔兰的信件就要花费一个铁路工人一个月工资的两成。如此高昂的邮资不仅平民望而却步,连国会议员也难以承受,为此国会竟决定议员可享有免费邮件。结果一些议员将这些免费邮件大肆赠送给亲朋好友,免费邮件竟占邮件总数的75%,邮政部门因此亏空严重。而民间也想尽办法逃避邮资,诸如请人代送或拒绝收件等方法层出不穷。
罗兰·希尔便于1837年2月22日出版了一本名为《邮政改革—其重要性与现实性》的书籍,主张取消邮件免费特权,还提出用一种印刷精美的邮政用品来预付邮资,引起广泛回响。1839年8月17日,该方案获得了维多利亚女王的通过,决定自1840年1月10日正式实行。
1840年3月,第一批邮票240个邮票模版制作完成,4月15日开机印刷,并于同年5月1日正式发行,并且在5月6日生效,但在5月2日已有人在使用了。因为其面值1便士且用黑色油墨印刷,所以收藏家称之为“黑便士”,是为世界上第一枚邮票。该邮票图幅为19mmx23mm,无铭记,无齿孔,有背胶,还有小皇冠水印。
最初的两枚邮票设计也是多得罗兰·希尔。为之他收到数千份设计,最后都为他弃之不用。邮票上的画像来自于一枚他特别喜欢的1837年纪念币。面值1便士的邮票是黑底的,2便士面值的则是蓝底。亨利·科巴(henrycorbald)为之制作雕版,而印刷工作则由一家印刷厂承担。
黑便士邮票也有其不足之处,邮票上的黑色邮戳不易看清,且容易洗掉,因此有人钻漏洞将其反复使用。为此,之后的1便士邮票改用红色印刷,1841年2月10日,红便士宣告诞生。
而两枚邮票诞生后不久,其他国家也开始跟着使用起邮票来。
1841年和1842年在美国出现了一些邮票。1843年巴西也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套邮票,共3枚,面值分别为30、60和90雷依斯,被称为牛眼邮票,是世界珍邮之一。1843年3月1日,瑞士苏黎世州发行地方邮票,分别以阿拉伯数字4和6为主图案,这是世界第一套双色邮票。1849年,法国发行了第一套邮票,以谷物女神色雷斯为图案。德国的第一枚邮票也在1849年11月1日由巴伐利亚王国发行。1850年德国城邦汉诺威、普鲁士、萨克森、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还有巴登紧随其后。奥地利则在1850年6月1日开始发行邮票,它们在列支敦士登境内同样有效。中国的第一张邮票是大清邮政在1878年1月发行的大龙邮票。大龙邮票有三种版式,即薄纸大龙、阔边大龙和厚纸大龙。
当然,邮票也很快就诞生了新的种类。例如,在奥地利1851年出现的报纸邮票。而1871年,秘鲁值第一条铁路开通之际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纪念邮票。从此,邮票还开始具有了广告效果,邮票应用高潮也随之而来。
在19至20世纪之交,一战前夕,邮票应用达到高峰。由于铁路的迅速发展,邮件成为了最重要的通讯手段。邮票印刷数量达到历史新高。奥地利最主要的5和10赫勒面值邮票在1908年印数达30亿。而且这些邮票只能在奥匈帝国境内奥地利部分,即切斯莱坦尼亚使用。匈牙利自1867年奥匈协议后独立发行自己的邮票。
随着邮票的发展,出现了所谓的“邮票语言”。邮票在信封上的位置,放法有着某些隐含的含义,例如“永远忠于你”。但是之后这门语言又日渐式微。
另外,东德的马克思邮票在世界大战期间还发展成宣传工具。在作战双方国内各自出现其伪邮票,主要是起到丑化对手的作用。而所谓的“间谍伪诈”,就是一方仿制对方邮票,通过中间人以敌方邮递途径传播宣传材料。也因此被人命名为战争邮政伪诈。
所以若在战时以私人名义大量购买邮票是很容易引起对方注意的。宣传伪诈则是模仿对方邮票,但是有所更改,以丑化对方(如德意志帝国“deuschesreich”被改成无意志帝国“fuschesreich”)。这些手法在二战时也最多。例如,英美两国曾大量伪造希特勒纪念邮票,将其头像改为希姆莱。德国也将一些英国纪念邮票中乔治五世的头像改为斯大林的头像,并将锤子与镰刀图案画入其中。在冷战期间也可见。
邮票同样也可以作为间谍工具。二战中,一名德国女间谍通过信封上邮票的邮戳得以了解一支法国炮兵部队的地址与行踪,最后这支炮兵部队被几乎全歼。奥匈帝国曾经以邮票图案作为情报,以此来达到观察南斯拉夫各部队驻地的目的。不但是敌对双方会将邮票作为宣传工具,而且独裁的国家,如法西斯纳粹德国也通过大量印制邮票制造对希特勒的个人崇拜。
除此之外,一些对国民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也会登上邮票的版面,例如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美国的开国之父乔治·华盛顿、中华民国的国父孙中山、东德的马克思。前苏联曾为其卓越的航天技术大做文章,通过发行相关邮票,向加盟国显示自身的科技实力。
●享利·阿切尔的“自言自语”
世界上最早的邮票并没有齿孔,到1854年,在英国首先出现了带有齿孔的邮票。而如今,齿孔已经是邮票外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了。
1840年5月6日,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在英国诞生时,它却是没有齿孔的。邮局工作人员是用剪刀将几十枚连成整张的邮票一张一张地剪开,出售给用户。这样既麻烦,又不容易裁剪整齐。
1848年冬季的一天,英国伦敦下着大雪,一位记者在市中心的一家饭店里,把当天的新闻写成稿件,分装在几个大信封里,准备寄往外地的几家报馆。当他取出刚刚从邮局买来的一大张邮票,准备剪开,贴在信封上。可是到处找不到剪刀。
没有剪刀怎么办?这时,他灵机一动,从衣襟上取下别在西装领带上的一根别针,用针尖在邮票空隙间,刺了一连串均匀的小孔,然后轻轻一撕,便拉开了它们。
于是,一个在铁路上工作的名叫享利·阿切尔的爱尔兰青年,目睹了这个情景。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他联想起车票票根上的齿孔自言自语道:“如果能制作一架打孔机,把每张邮票的空隙间都打上齿孔,使用起来该多方便啊!”
然而,他并不只是说说而已。享利·阿切尔凭着新闻记者的启示和自己工作中的联想,在1847年10月1日向邮政总长提出了他的申请。然后经邮局技术师认可,又推荐给邮票税票总监批准,终于制造了两台打孔机。
第1台打孔机装有两个滚轮切刀,用来打出由短切口组成的横向和纵向齿孔。第2台装有双刃刀,用以在纸上冲出许多行切口。
打孔机经阿切尔进一步改进后,在1850年1月又转让给萨默塞特印刷厂。1850年8月,由邮票税票总监批准,1852年5月21日,调查委员会认可并批准购进。由戴维·纳皮尔父子公司制造的阿切尔型的新式打孔机,被安装在萨默塞特印刷厂。
享利·阿切尔做了一回生活中的有心人,使这一并不神秘的发明让无数人受益。1854年1月28日那天,有齿邮票终于正式投入了使用。
如此一来,英国成了第一个发行通用有齿邮票的国家,而随后,瑞典、挪威、美国、加拿大也继使用了打孔机。值得一提的是,邮票上的齿孔度是法国巴黎的雅克·阿马勃勒·勒格朗博士在1866年发明的。这是测量在2厘米长的线段内齿孔数的简单方法,一直沿用到至今,并且能使集邮家精确地表述齿孔的各种变异。
一枚标有“齿孔14度”的邮票,意味着它的四边上每2厘米有14个孔。标记“齿孔15x14度”的邮票,就意味着它的上下边线每厘米有15个孔,它的两侧边每2厘米有14个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