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寻觅它的足迹(1)

作者:张庆

|

类型:人物·传记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41

|

本章字节:11902字

——巴斯邮政博物馆


1490年,世界上第一条邮路诞生。它以驿站的形式,联结了马克西里米利安一世皇帝在因斯布鲁克(奥地利)的宫廷和菲利普王子在马林(比利时)的宫廷。从现代含义上来说,邮政就是这样诞生的。


1840年,英国人罗兰?希尔倡导:所有一定重量的国内信函,不管发运路程远近,其邮资统一为一个便士。同时,用以证明邮资已付的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邮票诞生。


1870年,瑞士邮政发行了明信片,并且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当时被称作“卡片函件”。1874年9月15日,22个国家的代表在瑞士首都伯尔尼集会,至10月9日签署了创立邮政总联盟的伯尔尼条约,标志着万国邮联的诞生。后来10月9日又被确定为“世界邮政日”。


邮政通信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成就,而由此衍生的集邮活动也随之成为全球最广泛的嗜好。欧洲是近代邮政的发源地,这里的邮政博物馆内收藏着不同时期的邮政用品、集邮品和文献档案资料,其中还有许多难得一见的珍罕藏品。所以,不仅对于集邮者而且对于旅游者爱好者来说,它也是不可错过一站。这可是观赏邮政起源的大好时机。


我们来到的还是英国的巴斯市,这里既是联合国著名的三大古城之一,也是英国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更是仅次于伦敦的英国旅游胜地。巴斯市的名声这么大,其实它面积很小,常住人口也并不算多,可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却极有文化内涵,是一座用宗教、历史、哲学、艺术慢慢积累起来的,可滋养心灵的享受之城。


参观举世闻名的巴斯邮政博物馆,可谓是一次寻觅历史足迹的精神之旅。


巴斯邮政博物馆在世界邮政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地位都十分重要。因为它可谓是全世界现代邮政的滥觞。1840年5月2日,从这里寄出了世界上第一封贴有邮票的信,即大名鼎鼎的带有英国维多利亚女皇头像的“黑便士”邮票。


今天,这枚珍贵无比的邮票依然收藏在这家邮政博物馆里,只是普通观众能看到它的放大照片悬挂在墙上。除此之外,还有用它制作的明信片,上面有这枚邮票的图案,以及放大了的邮戳,清晰地显示着“bahmy21840d”(“巴斯1840年5月2日d”)的字样,整个图案下面有它的历史说明文字。这类明信片还以每枚不高的价格向参观者出售。


巴斯邮政博物馆内容丰富、深厚,简直就是一部“世界邮政史”。他会令你心生敬意,并不由得放轻脚步,小心翼翼地用眼睛寻找起来:几块石头,灰白色,外表光滑,中间有凹下去的部分。原来它们竟然是4000年前皇族密信使用的信封。


凹下去的部分是用来放入信件的,而它的的整个做功当然不是纸质的,因为当时还没有纸。也许信的内容就刻在石头本身,是一种只有当事人才懂得的密码。几个似泥又似石的板型家伙,是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人使用的泥板邮件,它们的内容似乎是个谜,也许只有丹·布朗笔下的密码专家才能破译。


古埃及人的木纹纸信其实是书写在一种树叶上的,不过,这也是密信的专用品,重要文件写上去之后,再涂上一种神奇的药水,字迹就隐身了。信送到后,对方再用一把小刷子,蘸上相应的“解药”把遮蔽的字迹刷出来,其神秘程度令现代人都自愧不如。


从16世纪开始,欧洲慢慢开始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邮政系统,其形式有点类似今天的销售网络。


在玻璃展柜里,摆放着两封信的真品,一封是1508年从威尼斯寄出的,另一封是1528年从意大利寄出的。纸张并不像想像得那么黄和那么旧,字迹也能看得很清楚,只不过上面写的是古体的意大利文,很多人识不出其中的内容是什么,但确实难以想像的是这500年前的信究竟从哪儿寻觅来的。


17世纪和18世纪是欧洲工业革命兴起的世纪,其邮政事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于是,在博物馆中,你还会看到一个和真人大小差不多高的木雕posboy(邮童)。这名邮童穿着红色的邮政服装,笑嘻嘻地站在那里。


说是邮童,其实也算是一个大小伙子了,而据说这样的木雕在世上仅存此一个。当时邮童们送信,起初是骑马,后来换成了红色的邮车。说来英国邮政和中国邮政的绿色正相反,他们使用的基色是红色,邮车、邮筒、服装等等都是红色的,一直沿用到今天。而当时邮童的出现,与其说是为了送信,不如说是为了收钱。因为先前所有的来信都是放在一个公共的地方,比如商店或酒吧里,由本人自己去取,取信时需要付邮费,但由于很多人不知道有信到来或者由于没钱而取不起,造成了许多悲剧性故事和大量的浪费现象。所以,后来才出现了邮童这个职业。且那时的邮筒是放置在火车上的,由寄信人自己把信件送到火车站,投在邮筒里,然后被火车带到远方。


到了19世纪20年代,纸张还特别珍贵,每张纸都要使用四次。所以现在我们看的一封信的页面上,其实是先后写下了四封信。第一封是从右往左写,第二封是从左往右写,第三封是从右上角斜着往左下角写,第四封是从左上角斜着往右下角写。看着也够真叫人眼花缭乱的了。


另外,邮童的出现,实际上并没有彻底解决邮件的收费问题,因为有些穷人明明知道那是自己的来信,可因为没钱付费,还是不取。1837年2月13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有一位叫罗兰·希尔的发明者,先后向奥地利、希腊、瑞典等国政府提出使用邮票的建议,但可惜都没有被采纳。这位有创见的人即“黑便士”邮票的设计者,历史注定了要助推他一把,也注定了要把荣耀给予大英帝国、给予巴斯,于是在延宕了1173天以后,终于从巴斯市的布劳德大街8号,寄出了世界上第一封贴邮票的信,人类邮政历史的新纪元,从此就揭开了辉煌的现代大幕。


怎么样,跟着我们的笔触参观到此,您是不是觉得也上了饶有兴味的邮政一课?然而,馆中还有许多更丰富的内容。


这座邮政博物馆里,按照历史年代的顺序,包罗万象地陈列着众多和邮政业务有关的物品:羽毛蘸水笔、印章和印章盒、放大镜、天平秤、手铃、放邮票的珐琅盒、象牙的拆信刀、古老的邮政剪子、邮票打孔机、旧式英国货币、红色的邮筒、邮递马车、邮递铜号等等。


在一面墙上,还有一幅阔大的油画,诙谐地展现出18到19世纪的英国,邮递马车来到一个小镇的情形:马车上的邮差在3公里以外就吹响了号角,邮号一共有六种音调,分别显示出“上车”“快行”“让路”“过关”等行进状态,以便让前方沿途的人们作好迎接的准备。果然,小镇上的人们听到号角,差不多都跑出家门来迎接,小孩子和小狗们趁机捣蛋,邮差则像救世主一样坐在高高的邮车上,居高临下地接受人们的欢呼。


那时,邮递马车的到来,把各地封闭、沉闷的生活连接了起来,因此就成为像节日一样重要的精神大事。其所到之处,都能掀起一阵阵狂欢的旋风。


在世界文明史中,所有的故事都是由人来统领的,人物始终居于中心地位,可以说没有人、没有传奇人物,就没有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巴斯邮政博物馆的小册子上,还介绍了3位重要人物,并印着他们的古装相片:


第一位是劳夫·艾伦,他1693年出生在英国的坎沃,14岁就开始经营其外祖母在哥伦布大街的邮局,到19岁时已经是巴斯邮政局的局长了。艾伦的重大贡献在于他改革了巴斯的邮政系统,过去,由于巴斯是归于布里斯托管辖,所以从巴斯寄往伦敦的邮件必须先往西送到布里斯托,然后再折返往东送到伦敦。这样不仅耽误时间,邮费也贵了许多。艾伦建立了直接通往伦敦的邮政系统,这样就激活了巴斯及其附近地区的邮政市场,使业务量大增,也为以后巴斯在世界邮政史上的惊人之举埋下了伏笔。


第二位是约翰·帕玛,他是土生土长的巴斯人,于1784年策划运行了第一次邮政班车。这一活动取得了非常的成功,从此,邮政班车路线几乎延伸到了巴斯地区的每一个角落,大大提高了邮政快递的速度和效率。


其实,这位帕玛并非邮政人员,据说他是巴斯一家剧院的经理,邮政班车的思想火花产生于接送演员的马车。所以真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他可能也没有想到自己一不留神竟成了名垂青史的人物。


第三位是汤姆斯·摩尔·马思葛雷夫,他在1833年至1854年当了21年的巴斯邮政局局长。这位局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历史对他这21年兢兢业业工作的回报是:1840年5月2日,就是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给“黑便士”邮票盖戳的人。这位辞世在自己邮政工作岗位上的老人,亲手开启了一个邮政新时代。


顺便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导览用的小册子一共有4种文字:英文、法文、中文、日文,并且你还会发现,在这里的很多景点都有内含中文解说的导游小册子和导听电话。中文已经是这里几个必备语种之一,自然为我们的旅行带来了不少方便。


在介绍巴斯邮政博物馆的最后,你还应该知道:别看这座巴斯邮政博物馆是如此的大名鼎鼎,它的展品又是这么珍贵,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可是,在商品经济大潮汹涌冲击的今天,它已经由原来中央邮局后院的大街上,被安排到了一所邮局的地下室。和一些英国的乡村博物馆相似,还真是带有一点储藏室的味道,而人类文明的希望也就在这里。


值得一提的是,在参观展览的整个过程中,大部分是由白发苍苍的保罗老先生陪同的,他不仅会不厌其烦地为我们介绍每件展品、每个历史细节,声音里还充满了行业的激情,就像炫耀自己平生最重要的成就。他守护这些无比珍贵的展品,也是为了延续巴斯邮政这根历史的血脉。


很多人都会向保罗老先生投以极其敬佩的目光,并与他合影留念。他们同时也会为世界邮政事业感到高兴,并为人类文明史骄傲。世界上的文化和文明的光芒也正在代代不熄、薪火相传。


●盖在时光轨迹上的印记


如今人们对邮戳已司空见惯,但这在古代并不多见,其演变历史也与人类的邮政事业息息相关。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因为邮戳是盖销邮票用的,所以邮戳一定要比邮票来的晚,但这种结论未免下得太草率。在人类的邮政史上,到底是先有邮票,还是先有邮戳呢?其实这个问题已有定论。


1870年,我国的邻邦阿富汗开始使用邮票时,并没有邮戳。当有人买邮票的时候,邮局人员就把一枚邮票剪去或撕掉一个角再出卖,防止人们使用贴用过的邮票。缺角的邮票就证明销用了。结果弄得阿富汗早期邮票都是缺胳膊短腿的。这样看似乎是先有邮票后有邮戳。其实不然,邮戳的问世可比邮票早得多。


世界上没有邮票的时候,人们就使用邮戳了。而信封上盖上邮戳则表示已经付过邮费了。阿富汗的办法,只是特殊的一例。


早在1661年,英国邮政总局局长亨利·比绍普就采用一种圆形的、刻有邮寄日期的戳。后来,比绍普把这种邮戳加以改进,后人统称“比绍普邮戳”。“比绍普邮戳”要比“黑便士”要早一百七十多年。而实际上,在“比绍普邮戳”以前,没有刻日期的邮戳就早已诞生并被人们使用。


目前有物可证的世界上最早的一种邮政戳记是古埃及第三王朝(公元前3000年)时期,官员们在信件上印红色和蓝花的戳记,戳面上刻有告诫语句“以国王的名义,快!”实物被收藏在埃及开罗博物馆。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枚邮政日戳,还是在1661年4月由英国邮政总局局长亨利·比绍普发明的“比绍普邮戳”,但是这种邮戳仅表明邮件到达邮局的月份和日期,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落地戳。


真正意义的盖销戳(即注销邮票的印记),则是在1840年5月6号英国的罗兰·希尔世发明界上第一种邮票(“黑便士”邮票)发行后首次使用。当时英国邮政局为了防止邮件传递后,其上所贴邮票再次被利用,为注销这些贴在邮件上的邮票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枚盖销戳具,专门用于盖销邮票。


邮戳通常是圆形,内容有地名、日期以及时刻。由于此戳的图案是以英国都铎王朝蔷薇花为基础的,并有点像四个箭头构成的八个尖角的马耳他骑士十字勋章,故人们称之为“马耳他十字邮戳”。


这种邮戳只能销票,不能显明邮件投递的时间、地点等等。后来,英国邮政部门对这种类别的邮戳戳具进行了改造,把日戳和销票戳两部分组合在同一工具内,成为所谓的双重盖销戳,并在1853年3月由伦敦区邮局率先使用。这种既可销票又可表明接收邮件的日期、时间、地点在内的邮戳一度在许多国家流行,但至今仍在使用的只剩美国一家了。


我国最早的邮戳是1872年使用的。后来,清朝正式开办了邮政,使用的邮戳是“八卦”形的。八卦戳和我国古代文化紧密相联,所以是我国仅有的。


中国1878年诞生“大龙”邮票,而1872年就开始使用的上海海关总税务司的椭圆形印章(英文字样),它是表示邮资运费付讫的邮戳。1878年,清政府正式发行邮票,使用的是海关英文地名戳和汉文地名戳。1897年,清政府正式创办了大清邮政,诞生了具有传统文化风格的“八卦”字样的邮戳,以每卦表示一个地名,后因邮局不断增加,卦式已不适用,故废除了八卦戳,改用大圆戳。到了1903年11月,清政府邮政总办规定,从1904年起,邮戳改用干支纪年邮戳。1912年后,清政府垮台后,将干支纪年改为“民国”年份。到1937年,才出现外圈为钉齿形邮戳。


现在国际上通用的邮戳是一种组合戳,它是奥地利邮政部门在1850年首先把销票部分和日戳部分两者设计成一个整体。这种由销票部分、地名和日期时间组合而成的邮戳独树一帜,很快就风靡全球。尽管世界各国在现阶段为不同目的而刻制了许许多多不同形态的邮戳,但是其基本内容和功能仍源于这种类型的组合戳。


当然,邮戳也有好多种,按照它们的用途和性质,大致可分为普通邮戳、纪念邮戳、特种邮戳、首日纪念戳、内部邮戳等。特种邮戳还包括火车邮戳、轮船邮戳、机要邮戳和军用邮戳等。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


普通邮戳:普通邮戳是邮局日常盖销邮票、邮件使用的邮戳。英国的“比绍普邮戳”和中国人的八卦戳者是普通邮戳。现代的邮戳上都有年、月、日,每天拨换一次日期。普通邮戳上还有收件邮局的地点,一个邮戳上一个地名。我国国土辽阔,邮路四通八达,邮政局和邮政所遍布全国各地,要是按邮戳上的地名收集齐全则十分困难。此外,我国还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的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邮戳,除了汉字以外,还有本民族的文字。现行的就有蒙古文、藏文、朝鲜文、维吾尔文等等。